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1.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1.3 适用对象:医学院校学生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部分:运动系统1. 骨骼系统2. 肌肉系统第三部分:神经系统1. 脑2. 脊髓3. 神经系统周围部分第四部分: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腺2. 激素的作用第五部分:血液循环系统1. 心脏2. 血管3. 血液第六部分:呼吸系统1. 呼吸道2. 肺第七部分:消化系统1. 口腔2. 食管3. 胃4. 小肠5. 大肠6. 肝、胆、胰第八部分:泌尿系统1. 肾2. 输尿管3. 膀胱4. 尿道第九部分:生殖系统1. 男性生殖系统2. 女性生殖系统第十部分:感官系统1. 视觉器官2. 听觉器官3. 嗅觉器官第十一部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 神经系统调节2. 内分泌系统调节第十二部分:局部解剖与器官移植1. 局部解剖2. 器官移植第十三部分:衰老与死亡1. 衰老2. 死亡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难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3.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5.2 辅助教材:如解剖图谱、生理实验指导等。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5.4 实验室资源: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课48课时,实验课16课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本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以解剖学为基础,以生理为重点。
在解剖学内容中,着重介绍与生理学有关的组织结构,大体形态仅作一般介绍。
课程的目的:1.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组织,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使学生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
3.使学生了解劳动和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的良好影响和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了解该学科在人体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广泛应用。
@第一章概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概论。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近代科学技术和生活上的应用。
一、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形式》第二章人体基本结构与功能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和受体功能;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理解: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化学组成】2、细胞的结构二、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肉组织4、神经组织三、人体系统的划分和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1、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3、解剖学姿势4、常用方位术语第三章运动系统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划分概况。
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特点。
了解:了解骨的形态、结构和特征;了解肌肉的形态和特征。
一、骨学^1、骨的形状、构造、理化特性2、人体全身骨的划分概况3、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的形态结构二、骨连结1、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2、躯干骨的连接3、四肢骨的连接4、颅骨的连接'三、肌肉1、肌肉的一般形态与作用2、全身肌肉的配置与作用3、骨骼肌的一般特性4、肌肉收缩第四章神经系统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胞的膜电位、刺激与兴奋、神经元的生理;中枢神经系统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及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及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基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会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2 学时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但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药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重点介绍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解剖学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解剖学和生理学中重大新成就和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细胞和组织、血液、各主要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的生理特点、生理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掌握体温调节、视觉和听觉生理、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活动的规律、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若干实验手段和实验操作、研究方法和研究新进展。
3、学时安排总学时为102学时(3/3)。
其中理论课为51学时,实验课为51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龚茜玲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言(1学时)[基本内容]1、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解剖学分类。
2、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器官生理学、整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解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和显微技术。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方法和慢性实验方法。
4、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解剖学和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2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胞1、细胞:单位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微丝、微管、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分裂期的染色体)。
3、细胞的增殖:间期(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讲授人体各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的组织及器官结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规律,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机制。
本课程涉及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大部分,是为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学生的继续深造及将来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并着力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 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的学习,具备珍爱生命的意识和孝道意识。
2.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工作或科研工作。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获得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和发展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并在学习机体组成结构的基础之上,理解机体及各个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以达到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全面认识,并能运用本课程知识继续深入地工作、学习和研究。
三、先修课程动物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课程难点:人体生理现象的基本机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3D教学软件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稳态的反馈调节。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学时)1.教学内容(1)细胞的化学、结构和功能;(2)基本组织的定义;(3)基本组织的分类。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号(代码):300072020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
通过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为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研发服务的目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2)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4;(3)毕业要求12,分指标点12.3;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1学时)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的解剖面。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
要点: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生物材料教育中所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2学时)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增值、衰老与死亡(凋亡)。
组织的概念和种类,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要点: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学时/学分:64/4开设学期:第五学期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选修课2.课程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方面。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的全面了解和基本规律的系统认识,并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程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该学科的前沿研究发展很快,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进行了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生理解剖学科教学和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构筑人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
3.掌握解剖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中学生物教学能力和从师素质。
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了解一些必要的生活、卫生常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理论学时小计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2 人体的基本结构63 运动系统24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65 神经系统166 感觉器官47 血液38 循环系统109 呼吸系统310 消化系统211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212 泌尿系统513 生殖系统214 内分泌系统2合计64四、教学教法建议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内容的讲授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心理咨询专业课程类型:职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学分:60/4(理论学时: 60 实践学时: 0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先修课程:物学、数学、物理、化学。
后续课程: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本课程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必修课,目的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为学习其它后续心理学课程奠定一定基础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具备医学素养,使学生了解掌握人体正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根据我院心理咨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在心理咨询专业中开设。
课程以专业为导向,以全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宗旨,通过行业引导来制订课程大纲,同时融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起到课程育人的作用。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演示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演示和讲解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案例图,讲解这些疾病是怎样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检测的,以助于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另外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某些医学与教育关系问题的综述或展开某个医学与教育问题的讨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驾御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了解医学发展的科学前沿,对理论讲授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学科知识前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具备医学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具备运用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与医学相关的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人体的组成,各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过程;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的一般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号(代码):300072020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
通过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为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研发服务的目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2)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4;(3)毕业要求12,分指标点12.3;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1学时)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的解剖面。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
要点: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生物材料教育中所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2学时)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增值、衰老与死亡(凋亡)。
组织的概念和种类,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要点: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
熟悉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质膜的概念及特性。
熟悉细胞增殖周期概念、分期和主要特点;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生理功能。
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学时)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及兴奋传递过程。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要点: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种类。
易化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掌握与生物电相关的基本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后电位。
掌握肌节的概念,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过程。
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特点。
掌握兴奋性、兴奋、阈值的概念,刺激量的三个要素。
神经-肌接头的组成、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
熟悉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方式,影响因素。
了解出胞和入胞过程;了解影响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因素;骨骼肌的超微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2学时)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接与骨骼肌);骨的形态,结构;骨连接的方式与结构;全身各部的主要肌群。
要点:掌握骨组织的成分结构。
熟悉关节的组成,胸廓的组成。
了解骨的形态与分类;骨连接的形式及结构;肩、髋、膝关节的构成与运动。
全身主要肌群的分布。
第五章血液(3学时)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成分、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血细胞的形态与分类、生理功能、生成及其破坏过程。
血液凝固与止血。
纤溶系统,纤溶过程,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输血和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
要点:掌握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生理功能;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血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过程;血液凝固的概念、过程,纤溶系统的组成、过程、生理意义,两者的关系。
掌握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血量。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ABO血型和Rh血型;输血原则。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学时)心血管系统的结构。
心脏生理,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脏射血过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心力储备,心指数,射血分数,博功。
等长自身调节和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及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静脉血压。
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及调节;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淋巴循环和脾脏。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
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血流的调节。
血量的调节。
器官循环:冠状循环,脑循环,肺循环。
要点: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心肌工作细胞(心室肌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四个生理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期前兴奋、期前收缩、代偿性间歇、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等概念。
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分期;心输出量、心力储备、心指数、射血分数、博功、异长自身调节、等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等基本概念及生理意义;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脉压的概念;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功能及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及生理意义。
熟悉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冠脉循环和脑循环及肺循环的结构特点及调节。
了解血流量的概念,与血流阻力与血压的关系,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
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过程及生理作用。
了解心血管的神经的支配及心血管中枢。
第七章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学时)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的概念和三个环节。
肺通气,肺换气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要点: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概念、动力、阻力;肺换气的概念、动力及影响因素。
神经、体液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过程及生理意义。
熟悉肺通气功能的各项指标,如肺活量、潮气量、肺泡通气量等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熟悉气体在血液运输的方式: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学时)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消化腺及其分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生理作用,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胃排空。
小肠内消化。
食物在小肠内吸收过程。
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大肠液的组成、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大肠的功能。
要点:掌握消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生理功能及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几种主要消化道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过程及各期特点。
吸收的概念、部位、方式。
小肠的吸收功能和结构特点。
掌握胃的运动形式、生理意义:胃排空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调节;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生理意义。
熟悉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小肠和大肠的运动方式;胃肠的神经支配。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了解咀嚼和吞咽的过程,呕吐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大肠内细菌的作用,食物中纤维素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自学1学时)能量代谢:机体的能量来源与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基础状态与基础代谢。
体温的概念,测试部位、方法、生理变化和体温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机体热平衡,产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散热过程,方式及其调节过程。
体温调节的机制和调定点学说。
要点:熟悉体温的概念;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体温调节过程及调定点学说。
熟悉机体的热平衡过程(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利用,测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体温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第十章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泌尿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肾脏的主要功能(排泄和内分泌)。
尿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排尿反射的过程。
要点:掌握肾脏的显微结构和肾的血液供应及肾血管特点;尿生成过程和有关基本概念;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管球反馈,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几种主要物质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葡萄糖、水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过程、影响因素及调节过程。
肾糖阈、葡萄糖最大转运率的概念。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盐代谢的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概念、过程及调节;肾髓质渗透梯度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浓缩尿、稀释尿、等渗尿、球管平衡、渗透性利尿等概念。
排尿反射的过程。
熟悉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应用;肾素的分泌及其调节过程。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自学1学时)眼与耳的结构。
感觉器官的概念、分类和一般生理特性;耳的结构特点与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
要点:熟悉眼物像形成和调节,耳听觉功能和平衡觉功能。
熟悉眼房水形成过程和光路传导及感光换能过程。
了解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一般生理特性。
了解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学时)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神经元的一般功能;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突触传递和缝隙连接。
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递质共存,递质释放,失活和受体学说。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
要点: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一般功能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征。
掌握突触的定义、组成、分类和传递过程;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制;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的特征。
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生理作用和相应受体;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组成、生理作用和相互关系;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掌握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熟悉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与功能及各级中枢对内脏反射活动的调节。
熟悉锥体系、锥体外系的组成、生理作用和相互关系;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过程。
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学习记忆过程与机制,脑电图,睡眠的时相和机制;大脑半球的不对称和语言优势半球。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