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71.97 KB
- 文档页数:7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与交流课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名著,并提供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主要情节,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重要事件。
3.扩展阅读: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以增加对小说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4.设计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就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5.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帮助他们理解复杂情节和多角度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三国演义》的印象。
第二课时1.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主要情节。
指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的情况以及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展示地图和时间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线。
第三课时1.扩展阅读: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和了解《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
2.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第四课时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或主题,设计一份展示,通过图片、文字等展示给全班。
第五课时1.阅读指导:提供阅读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情节和多角度的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活动的参与程度。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评论。
3.展示评估:评估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角色扮演表演,考察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阅读材料。
2.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2. 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部分故事情节,懂得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些情节;3.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4. 能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第一回-第一百二十回)。
2. 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世界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介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措辞通顺、表达准确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读书会议法2. 讨论交流法3. 课堂表演法4. 个别辅导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三国演义》1. 给学生分发课本,让学生将《三国演义》翻到目录页,介绍《三国演义》的总共多少回。
2. 提供一张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并简单介绍《三国演义》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三国演义》,并注意整个故事的情节变化,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选取若干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情节变化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第五回:“玄德再拜华山”--讲述了刘备到华山拜见关公、张飞谋生计,最后结识了诸葛亮。
第十回:“破黄巾,斩华雄”--讲述了刘备、张飞、关羽、张辽、夏侯将领等参加黄巾起义,最终斩黄巾名将华雄。
第三节:组织较复杂的课堂活动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书中的人物,学生进行对话,去学习表演技巧和练习口语表达。
2. 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同学进一步提高。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案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导读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2.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4. 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三国演义》的背景与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文本导读与分析(30分钟)1. 教师借助教材或其他资源,逐章节导读《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剧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三、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4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故事情节或场景;2.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角色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特点;3. 各小组依次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学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4.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演员发挥角色特点,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文本解读与写作练习(30分钟)1. 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或描写,请学生分析、解读,并进行讨论;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创作角色对话、解读文本或描述故事情节;3. 学生互相分享并互评作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学生需要继续阅读、思考和分析《三国演义》;2. 鼓励学生展示对于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国演义》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三国演义》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三国演义》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导言《三国演义》是我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历时十年完成,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在人教版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三国演义》的选读和欣赏,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小节:《战—开篇》、《空城计—困境中的智慧》、《三顾茅庐—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赤壁之战—正义的胜利》。
本文将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为基础,详细介绍《三国演义》欣赏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故事梗概。
(2)能够理解和分析《三国演义》选读文本,熟悉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如文本结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经典,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高情感修养。
(3)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倡导传统美德和顶天立地的正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选读2、教学重点(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品背景、作者和故事梗概。
(2)理解和分析选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如文本结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
3、教学难点(1)理解选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掌握文学分析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1、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品背景、作者和故事梗概。
(2)课文学习(25分钟)针对每一篇选读文本,依次讲解其中的文本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
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近年来,我国的幼儿园阅读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阅读教育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在阅读教育中,选择适合幼儿视听、心理发展特点的优质读物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由罗贯中创作于明末清初,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展开,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演义长篇小说”,而将其引入幼儿园阅读教育节目中,则是颇具争议的。
一、适龄性《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战争场面、权谋算计以及丰富的情感内核,其文字表达上也较为深奥,不太符合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在认知上还处于直观、想象丰富的阶段,还不能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
将《三国演义》引入幼儿园阅读教育中,存在一定的不合适性。
二、暴力成分《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大量的战争场面,以及相应的暴力描写。
尽管这些情节与历史原著相符,但对于幼儿来说,这些内容可能引起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幼儿园阅读教育中,应当避免引入过于暴力的文学作品,以免对幼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价值观引导《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形态各异,有正面的如刘备、关羽、张飞,也有负面的如曹操、司马懿等。
这些人物的行为举止、价值取向等都将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
阅读教育应当主要引导和塑造幼儿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三国演义》中部分人物的负面形象和行为并不符合幼儿园阶段幼儿的道德修养。
《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也并非理想的幼儿园阅读教材。
尽管《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在塑造历史与文化认知、拓展想象与思维空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内容的复杂性、暴力成分以及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并不适合作为幼儿园阅读教育中的教学资源。
应当在幼儿园阅读教育中,选择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优质读物,引导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其全面健康成长。
四、替代选择在幼儿园阅读教育中,应当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优秀文学读物,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培养其对优秀作品的喜好和认知,促进语言和情感的发展。
《三国演义》教案《三国演义》教案1《三国演义》导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
“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④张飞: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
痛打索贿的督邮;三顾茅庐时,耐不住性子要放火;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举起枪便刺,误会消除后,他又痛哭参拜;长坂坡单枪匹马拦住曹军百万大军;关羽死后,因粗暴急躁而为叛将所杀。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
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
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
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
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
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⑦黄忠:归附于刘备时年近六十,在葭萌关,定军山等战役中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后在讨关战役中,以75岁高龄又斩吴一部将。
后为暗箭所伤,不愈而死。
“老黄忠”是老当益壮的老英雄的代名词。
⑧鲁萧:字子敬,和周瑜同辅孙权。
力排众议,与周瑜一起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并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待人宽厚诚恳,但他的忠厚有时显得近愚。
⑨刘备:知人善用,是一个从平民奋斗到开国帝王的圣君形象。
⑩蒋干:曹操的幕僚,一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政客。
⑩杨修:曹操手下主薄。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
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史诗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以英雄人物的冒险、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线,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阅读目的
本教案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三国演义》,掌握其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理解。
阅读建议
1. 了解历史背景:在阅读之前,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2. 分段阅读:《三国演义》篇幅较长,建议按章节或分段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变化。
3. 注意人物关系:故事中涉及众多人物,建议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亲疏关系、忠诚与背叛等,这对于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有很大帮助。
4. 分享讨论:可以与他人一起阅读《三国演义》,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与感受,有助于拓展观点和加深认识。
阅读活动
1. 阅读小组:组织一个阅读小组,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共同阅读《三国演义》,并就阅读内容进行讨论。
2. 角色扮演:可以选择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其中的冒险和挑战,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创作,可以是评论、小说续写、改编故事等形式,分享给他人,激发创造力。
结语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启示和教益。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全记录1. 介绍在幼儿园阅读教案中,《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精彩的故事情节。
通过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将全面记录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的内容和主要教学活动。
2. 教学目标在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
3. 教学内容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教案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历史背景等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的版本进行讲解,并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
4. 教学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设置了多种教学活动,如讲故事、歌曲赏析、手工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产生情感联系,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5. 教学方法在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中,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故事、唱歌、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
这些方法都是幼儿园教学常用的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三国演义》的内容。
6. 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听取幼儿的表达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对《三国演义》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7. 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阅读教案《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教师可以适当简化故事情节,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了解历史、了解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培养幼儿的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讲解技巧和引导,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联想。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幼儿园《三国演义》早期阅读教案编排与实施一、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描绘了我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情节曲折,人物性格丰满,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那么,在幼儿园阶段,如何将《三国演义》引入早期阅读教育中,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二、教育目的1. 通过《三国演义》的阅读,培养幼儿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2. 通过《三国演义》的故事,培养幼儿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3. 通过《三国演义》的情节和人物,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选择合适的故事情节,比如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战争策略、忠义仁爱等内容,进行故事简化和编排。
2. 选定关键的人物形象,比如关羽、张飞、刘备等,进行形象塑造和背景介绍。
3. 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设计绘本、手工制作、游戏活动等多样化教学材料,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4.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讨论,比如“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等,促进幼儿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情节,引导幼儿产生联想。
2. 情景再现法:创设三国时期的环境和氛围,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3. 角色扮演法:让幼儿扮演《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加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五、实施与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三国演义》早期阅读教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幼儿们逐渐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正确地说出一些古代人物的名字和故事情节,有的甚至还能表演一些经典的场景。
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六、结语在早期阅读教育中引入《三国演义》,是一项带有挑战性但有着丰富成果的教育实践。
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够全面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人物和情节的分析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读《三国演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讲解。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讲解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作品的故事脉络。
2. 教师详细讲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教师讲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
2. 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语文阅读教案篇一一、指导目的: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赤壁之战、三顾茅庐)2、课件。
(课题、展示会)3、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三国人物的卡片。
5、读书星制作。
四、教学过程: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历史就好比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奔向远方,今天老师从中摘取了一个精彩的片断,大家想看吗?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历史故事?(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
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
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2、啊呀!大家懂得真不少呀!不少同学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你们真是一群小三国迷呀!俗话说得好:果儿大家吃才香吧,把你们在这段时间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和你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告诉他们你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对你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
呆会儿,我们召开个评选活动,把你的读书成果上台亮亮相,让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开眼界。
大家说好不好?3、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
(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第二章:讲述三国时期的起源和背景,以及故事的开端。
3. 第三章: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4. 第四章:通过具体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忠诚、背叛、智谋等主题。
5. 第五章: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如诗词、成语、典故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故事情节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运用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进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观点的独创性。
1. 《三国演义》原著,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2. 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作品,用于辅助教学。
3. 参考资料,如学术研究、评论文章等。
4. 课堂讨论平台,如黑板、白板等。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了解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 课堂讲解:教师对重点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促进思维碰撞。
5. 课堂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激发学生思考。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连堂课,共计45分钟。
2. 第一节课:教师讲解新章节,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人物和情节。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作者是明代作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背景,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斗争和政治谋略。
本教案旨在指导读者如何更好地阅读《三国演义》,提供一些阅读策略和理解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一、了解历史背景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了解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群雄割据,政治腐败。
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把握主线故事《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庞大的作品,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阅读时,读者应该抓住主要线索,理清主线故事。
主线故事以蜀、魏、吴三国的兴起和衰落为主,围绕三个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展开。
读者可以追随主要人物的生平和经历,了解他们的阶段性目标、策略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三、关注战略和谋略《三国演义》以战争为背景,充满激烈的战斗和策略的较量。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关注各种战略和谋略的运用,思考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逻辑和影响。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智谋较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军事战略,也能对中国古代战争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塑造和分析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有众多历史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经历。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关注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描写方式,思考作者的用意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思考他们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提炼出其中的人生智慧。
五、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独特的手法。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叙述方式、描写手法、对话语言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艺术追求。
结语:《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国演义情节教案一、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和各种英雄豪杰的故事。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本教案将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经典情节,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二、情节一:桃园三结义1. 情节梗概朋友关羽、张飞和刘备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不离。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桃园结义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重义气、讲情谊的传统美德。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展示桃园三结义的情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桃园结义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三、情节二:赤壁之战1. 情节梗概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被刘备和孙权联合打败。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智谋和合作的重要性。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重演赤壁之战的关键场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赤壁之战中出现的军事战略和智谋。
四、情节三:三顾茅庐1. 情节梗概刘备多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诸葛亮愿意出山辅佐刘备。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重视智慧的文化传统。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重演刘备去茅庐请诸葛亮的场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三顾茅庐过程中体现的智慧和人才选拔的原则。
五、情节四:卧龙诸葛亮1. 情节梗概诸葛亮为刘备提供智谋,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卧龙诸葛亮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智者的形象和重要性。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展示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卧龙诸葛亮在故事中的智慧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六、情节五:三英战吕布1. 情节梗概关羽、张飞和刘备联合对抗吕布,在激战中展现了勇猛无敌的战斗力。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2.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a.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朝小说家,字思远,号南涧道人。
b. 成书背景:成书于14世纪末明朝末年,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
c. 题材内容:围绕着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兴衰交替,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
2.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a. 重要人物:- 刘备:汉中山靖王,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羽:蜀汉五虎大将之一,义薄云天,被东吴所杀;-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勇猛善战;- 曹操:曹魏的奠基人,为统一中国而努力;- 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与刘备、曹操三国鼎立。
b. 重要故事情节:-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少胜多击败了著名将领吕布;- 千里走单骑:关羽劫荆州的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重要战役;-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智勇过人,被誉为卧龙;- 南蛮入侵:孟获等南蛮族群入侵蜀汉的故事;- 孔明挂印:刘备为了遵循诸葛亮的遗愿,将丞相之印交给了姜维。
c. 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形成与发展;-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大规模战役;- 关羽东征:关羽为报大仇,率军攻打曹魏;-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杰出的蜀汉将领。
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a. 主题:忠诚、义气、智勇、家国情怀等;b. 思想内涵:揭示了官场黑暗、江山易主、权谋之术等社会现象,强调忠诚、正义与智慧的重要性,讴歌英雄人物的品德和智谋。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 理解并总结《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动动机;3. 探究小说中的智谋与战争策略;4. 能够就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见解;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各个英雄人物的智勇和忠诚,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教案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故事情节的讲解和理解;2. 人物关系的梳理和分析;3. 智谋与战争策略的探究;4. 道德观念的探讨;5. 学生的思辨和创作。
三、教学步骤1. 故事情节的讲解和理解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和总结,介绍给学生。
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章回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个大致的了解。
2. 人物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分组让学生自主梳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系,并以思维导图或关系图表的形式展示。
鼓励学生理解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动动机。
3. 智谋与战争策略的探究通过讲解小说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智谋和战争策略,并进行相关讨论。
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决策的合理性和影响。
4. 道德观念的探讨选取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情节,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道德观念。
可以采取小组辩论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5. 学生的思辨和创作鼓励学生展开自由思辨,可以要求学生就特定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根据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创作,写一篇短篇小说或者叙事故事。
四、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程度;2. 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创作作品,进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3. 结合课堂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智谋、战争策略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原著或摘录;2. 思维导图/关系图表工具;3.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4. 课堂练习和作业材料。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积累经典语句,评析人物形象,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及认识。
2、通过读书成果的交流汇报,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掌握阅读名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气势的歌,咱们来欣赏欣赏。
(课前)
2、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吗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也把我们带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三国,共话三国。
二、自主交流,汇报成果。
(一)了解概况
1、据老师课前了解,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青少版的《三国演义》,有的同学甚至还在尝试着阅读整本原着。
相信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能简要地说说你的认识吗
2、出示课件:简介《三国演义》及其它的评价。
(二)知识冲浪
1、现在,老师想出题考考大家,看谁的<<西游记>>知识最丰富,有没有信心好,请看题:
2、看来老师出的题是难不倒大家,现在你们自己出题,来考考大家,行不行谁先来
3、小结:同学们读书真仔细,掌握了这么多的三国知识,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三)群英聚会
1、《三国演义》结构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出示:我最敬佩的英雄是,因为他。
小结: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聚焦三个大家最熟悉,也是人们议论得最多的人物。
2、品评英雄。
(1)引出诸葛亮、关羽人物。
A、出示提示:
猜猜他是谁点击图像。
你看他面如冠玉,羽扇纶巾,真是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啊。
B、出示关羽图像和外貌描写。
他又是谁,认得出吗
(2)小组合作:
合作提示: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人物的歇后语、成语。
二、说一说知道的人物故事,选择其中一个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
三、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评一评人物。
(3)小组汇报
◆诸葛亮
A、《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名着之一,它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财富。
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歇后语数不胜数,你搜集了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或歇后语呢
老师也把与诸葛亮相关的歇后语作了个整理,一起读一读。
B、一个成语、一句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个
C、引领阅读《空城计》
讲得真不错,简洁、清楚。
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的故事,咱们来欣赏其中的精彩段落。
分层出示《空城计》相关描写,提问:读了这段文字描写,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看到诸葛亮这样的安排,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司马懿为什么选择退兵诸葛亮就是利用了司马懿的这种心理,成功退敌,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C、现在,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诸葛亮
小结:你看,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细细品味,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一个人物。
D、诸葛亮被誉为“智绝”是名至实归的,我们钦佩他,不仅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更因为他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杜甫的《蜀相》
◆关羽
A、学生交流好成语、歇后语后,出示朗读。
B、学生讲述故事。
C、你想送给关羽哪些词语
提到神勇,老师不由得想到了原着中这样一段话(出示):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这是白话文,自己试着读一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关于这个场景,我们所读版本上是这么写的(出示)
两相对比,你觉得那段文字更吸引你为什么
多么精辟的文字,多么传神的描写,关羽的神勇无敌跃然纸上。
像这样精彩的语言咱们在读书时可要好好的多读几遍。
一齐来。
D、就是这样一个神勇无敌的关云长,面对曹操丰厚的归附条件,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其忠心一片,苍天可鉴,难怪被誉为“义绝”。
(3)辨析曹操
A、看,又一个人物走进我们的视野了,他是谁
B、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小人,你怎么看待他
a、认为他是英雄的人站起来,不同意的人请举手。
b、空口无凭,理由是什么咱们来个小小的辩论,好不好
是的,曹操是个极富文学才华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就出自他的《龟虽寿》,表达了他老当益壮,雄心不改的情怀。
而他的《观沧海》则把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抒发得气势磅礴,咱们不妨来欣赏一下。
C、在同学们的唇枪舌剑中,曹操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是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立体了。
读书就要这样,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听一听,辩一辩,这样对人和事的认识才会更全面更深刻。
D、那么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出示)
再看看后来的人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吧。
(出示)
E、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多重矛盾性格集于一身的人,他到底是英雄还是小人,千百年来,人们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
看来,想要全面的了解一个人,评价一个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时代出发,这样的评价才比较客观公正。
三、总结方法,激励阅读
1、美好的时刻总是短暂的,我们这次的读书交流已接近尾声了。
刚刚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着实让陈老师惊艳到了,能够如此侃侃而谈,定是你们在课后花了不少功夫认真读的结果。
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是怎么读这本书的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吧。
通过今天的阅读交流,你又懂得了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人
口耳相传,老师希望同学们不妨再去读一读原着,或许你又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一些读书方法,走进更多的名着,收获更多的知识。
记住我们的口号:我阅读,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