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27.40 KB
- 文档页数:9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伏笔与铺垫的区别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
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烘托与渲染.伏笔与铺垫——语文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共11页)一、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 配衬乙事物(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②: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③: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二、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是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深化主题。
1、渲染的方法有两种:(1)反复: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如:《周总理,您在哪里》(2)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对人物凄楚的心理和主题有渲染的作用。
2、渲染的特点:(1)有中心,正面描写。
即渲染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展开。
指文中主人公的感情或描绘的中心事物。
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有以下24种:1、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2、铺垫:作用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对比(对照):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象征: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
5、衬托: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
7、照应: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9、虚实结合: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作用是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11、直抒胸臆:作用即景抒怀。
12、借景抒情:作用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作用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作用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15、动静结合:作用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作用是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特征。
17、以动衬静:作用是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作用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作用是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20、开门见山:作用是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
22、以小见大:作用是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23、悬念:作用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作用是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
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一、衬托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
被衬托的主要事物叫本体,用作陪衬的次要事物叫衬体。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反衬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广泛。
鲁迅的《祝福》在结尾处描绘了鲁镇年底时的声声爆竹,一派欢乐的祝福景象,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一)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1、正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
例如: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举例:(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话题:伏笔和铺垫的区别心理活动现代散文贴梗海棠物象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一、衬托: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
被衬托的主要事物叫本体,用作陪衬的次要事物叫衬体。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反衬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广泛。
鲁迅的《祝福》在结尾处描绘了鲁镇年底时的声声爆竹,一派欢乐的祝福景象,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一)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1、正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
例如: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举例:(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
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伏笔和铺垫的区别与联系
伏笔:伏笔是埋下关子,设下包袱,你后面得抖开包袱。
铺垫:铺垫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
伏笔:写作上一种叙事的表现技法。
指作者在叙述中,对将要描叙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这种手法有助于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铺垫是什么
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为后文埋下伏笔。
铺垫用法示例:
1、对城市风貌的构成进行基础性的理论分析,为崇州风貌特色塑造做好铺垫。
2、这一部分内容为我们后面运用星占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了铺垫。
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一、衬托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
被衬托的主要事物叫本体,用作陪衬的次要事物叫衬体。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反衬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广泛。
鲁迅的《祝福》在结尾处描绘了鲁镇年底时的声声爆竹,一派欢乐的祝福景象,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一)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1、正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
例如: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举例:(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3)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现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这里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正面衬托英俊的少年闰土。
2、反衬: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举例:(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3)《羚羊木雕》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反衬爸爸妈妈的不近人情。
(4)王维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虫鸟的叫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其作用是: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二)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在运用中常表现为以景衬景、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动衬静等多种情形,如上文所举《故乡》的例句是以景衬人,王维诗句是以动衬静。
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
(《翠鸟》)4、衬"明"托"暗"。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
(《海底世界》)5、衬"景"托"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
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
(《苦柚》)6、衬"声"托"静"。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7、衬"喜"托"悲"。
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
忽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不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
(《小英雄雨来》)(三)反衬和对比中的双方都是相反、相对立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反衬的双方一主一次,通过衬体的陪衬,来使主体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双方是并列关系,通过对比,使双方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而《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是反衬,“黑”是“春夜”的主要特征,而江船上的一点灯火更反衬出夜之黑。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
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
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
衬托与对比不同。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
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
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
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我们在解答有关衬托的题目时,也应该具体地答出“用甲的什么特征从正面(反面)衬托出乙的什么特征”,而不能简单地答“用甲衬托乙”。
二、铺垫(一)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种常见的铺垫形式: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二)分析事例例如:《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
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拈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
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
同时也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感情。
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
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
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三、伏笔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等。
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弗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
作者暂不交代,我们读者也不知道。
任情节向前发展,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络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麦尔,小弗郎士他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弗郎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应,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