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
- 格式:doc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38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8题;共68分)1. (2分)下图中实线为一空气质点在均质海面上由M到N的流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虚线是经线,可以确定()A . M、N两地皆位于北半球B . M、N两地皆位于南半球C . M地位于北半球,N地位于南半球D . M地位于南半球,N地位于北半球(2)若虚线是纬线,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A . M地比N地海面稍高B . ①③两地比②气温高C . ①③两地比②风力大D . M地比N地昼夜温差小2. (2分) (2017高三上·江西月考) 读某高空同一等压面等高线变化图。
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甲向丙海拔逐渐降低。
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最能反映沿MN线剖面的气压分布状况的是()A .B .C .D .(2)此时,对下列两地的比较判断,最正确的是()A . 气温高低:甲=丙B . 气温高低:甲′>丙′C . 空气密度大小:甲<丙D . 气温日较差大小:甲′>丙′(3)此时乙′的风向为()A . 东南风B . 南风C . 西北风D . 北风3. (2分) (2018高三上·义乌月考) 读世界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最可能出现的月份是()A . 1月B . 4月C . 7月D . 10月(2)为了减少大风天气对人们的影响,中央气象台会发布六级以上大风天气预报。
下列地点最不可能出现六级以上大风的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4. (2分)读下面的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等压线数值①<②<③B . a是地转偏向力C . 此风形成于南半球D . 该风形成于高空5. (2分) (2018高一上·沈阳期末) 北京瑞海姆田园度假村位于密云水库之畔,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热容童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密云水库与瑞海姆田园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A . ①②B . ③④C . ①④D . ②③(2)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A . 减小周边地区空气湿度B . 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C . 气温日较差增大D . 风力减弱6. (2分) (2014高一下·江门期末) 读“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题.(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 F1﹣﹣水平气压梯度力B . F2﹣﹣摩擦力C . F3﹣﹣风向D . F4﹣﹣地转偏向力(2)冬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风向都是由大陆吹向海洋,主要是受哪个力的影响()A . F1B . F2C . F3D . F47. (2分) (2018高一上·南宁期末) 下图为海陆风示意图,其中流向正确的是()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③8. (2分) (2017高一上·厦门期中)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 (单位:hPa)。
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一、单选题1、下图中,对于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甲点气压低于乙点B、丁点气压低于甲点C、丙点气压高于丁点D、丙点气压低于乙点2、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③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④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的a、b、c、d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A、a地B、b地C、c地D、d地4、分析下列图表,完成下题。
若四点气压差异由热力原因形成,则③④两点的气压值利热力环流方向为()A、③512hpa④506hpa顺时针B、③506hpa④512hpa顺时针C、③512hpa④506hpa逆时针D、③506hpa④512hpa逆时针5、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B、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D、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6、下列不属于热力环流实例的是()A、山谷风B、海陆风C、城市热岛效应D、温室效应7、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②③为水平气流,①④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丙>丁>甲D、乙>甲>丁>丙8、下列大气环流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在无风的地点点燃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10、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海拔高度差异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C、地表冷热不均D、地球自转11、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D、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12、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B、热力环流是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的C、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D、气流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13、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能用图示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巴山夜雨涨秋池B、清明时节雨纷纷C、春风又绿江南岸D、二月春风似剪刀14、读合肥市热岛示意图,完成小题。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城市风、郊区风、海绵城市)考点详解•城郊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人工发热、水泥沥青路面的增加,导致城市”高温化“。
而郊区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城市与郊区形成了温度差,产生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分为两部分:城市风、郊区风。
①形成的基础:1)城市的温度较高,气流受热上升,在高空聚集形成高压区;2)近地表由于空气流出,形成低压区;3)郊区温度较低,气流受冷下沉,在近地表形成高压区;②城市风:城市高空的气压较高,因此只能向两侧的郊区流动,便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风,即为城市风;③郊区风:郊区近地表的气压较高,城市近地表的气压较低,因此郊区的气流会”涌“进城市近地表。
便形成了从郊区流向城市的风,即为郊区风。
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总体来看包括两部分:①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②在近地表,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图1 城市风与郊区风例题图2 例题答案:C、D精讲精析:(1)分析“海面城市”的影响。
①海绵城市通过减少水泥路面的面积,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雨水的下渗,补充地下水;②城市绿地的增多,会减少城市与郊区的温差,减弱城郊间热力环流;③海面城市的建设,会补充地下水,减缓因过渡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④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可以防止海水入侵,而不是海水倒灌(倒灌发生在地表,入侵发生在地下);⑤酸雨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与地表地下的水分多少关系不大。
(2)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①建设海面城市,即增加地面的水分下渗。
而耕地、湿地都可以顺利的让水分下渗,因此不是最有效的措施;②铺设防渗路面,恰恰减少了水分下渗;③完善排水系统,与地表下渗的关系不大;④增加绿地面积,可以有效地增加水分的下渗。
总结•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平时蓄水和净水,在干旱时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建设“海绵体”,例如河湖、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和绿色屋顶等,提高蓄水能力,调节雨水径流;②建设排水排涝设施,提高排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