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
- 格式:docx
- 大小:37.54 KB
- 文档页数:5
计算方案的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及导线网、高程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项改正。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等级与限差1.在选择好导线类型后,再选择平面及高程的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填写限差等设置。
如果填写的值不符合您所使用的规范,则再修改各项值的设置。
比如现行的《公路勘测规范》的三级导线比《工程测量规范》的三级导线要求要低一些。
2.导线测量平差4.2及以前版本没有设置限差,打开4.2及以前版本时请注意重新设置限差。
四、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设计报告设计名称: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学院名称:矿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绘12-2 学生姓名:雷蕾学号: 2012020782 指导教师:张红华测绘工程教研室2014年8月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1.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主要是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时间为一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3)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2.课程设计要求2.1基本要求: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报告。
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2.2具体设计项目内容及要求:2.2.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总体思路:现有等级水准网的全部观测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
要求对该水准网,分别用条件、间接两种方法进行严密平差,并检验。
进行平差模型的正确性水准网的条件平差:①列条件平差值方程、改正数条件方程、法方程;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差值、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③评定观测值平差值的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水准网平差是测绘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以达到测量精度的要求。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程序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对于大型工程测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程序需要能够准确地处理水准测量数据,减少人为误差。
- 稳定性: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避免因系统崩溃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
- 用户友好性:程序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使得非专业用户也能方便地使用。
- 扩展性:程序设计应考虑未来可能的功能扩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需求。
3. 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水准测量原理: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视线高、转点高、已知点高程等概念。
- 误差理论:掌握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最小二乘法:水准网平差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理解其数学原理和应用方法。
4. 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 数据输入:设计高效的数据输入界面,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
- 数据处理:实现数据的自动校验、筛选和处理功能。
- 平差计算:编写平差计算算法,包括闭合差计算、误差分配等。
- 结果输出:设计结果输出模块,支持多种输出格式,如文本、图表等。
5. 程序设计的实现步骤1. 需求分析:明确程序设计的目标和用户需求。
2. 系统设计:设计程序的整体架构,包括模块划分、数据流等。
3. 编码实现:根据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实现各个功能模块。
4. 测试验证:对程序进行测试,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5. 用户手册编写:编写用户手册,指导用户如何使用程序。
6. 程序设计的注意事项- 数据安全:确保程序在处理数据时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
- 异常处理:程序应能妥善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如数据格式错误、计算溢出等。
计算方案的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及导线网、高程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项改正。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等级与限差1.在选择好导线类型后,再选择平面及高程的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填写限差等设置。
如果填写的值不符合您所使用的规范,则再修改各项值的设置。
比如现行的《公路勘测规范》的三级导线比《工程测量规范》的三级导线要求要低一些。
2.导线测量平差4.2及以前版本没有设置限差,打开4.2及以前版本时请注意重新设置限差。
四、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
实验三利用mat lab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某工程导线网平差计算实验数据;某工程项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99)不设一个二级导线网作为首级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为:平均边长200cm,测角中误差±8,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0000,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经过测量得到观测数据,设角度为等精度观测值、测角中误差为山=±8秒,鞭长光电测距、测距中误差为m二± Vsmm,根据所学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提出一个最佳的平差方案,利用matlab完成该网的严密平差级精度评定计算;平差程序设计思路:1采用间接平差方法,12个点的坐标的平差值作为参数.利用matlab进行坐标反算,求出已知坐标方位角;根据已知图形各观测方向方位角;2计算各待定点的近似坐标,然后反算出近似方位角,近似边. 计算各边坐标方位角改正数系数;3确定角和边的权,角度权Pj=1 ;边长权Ps=100/S;4计算角度和边长的误差方程系数和常数项,列出误差方程系数矩阵 B,算出Nbb=B’ PB,W=B’ Pl,参数改正数 x=inv(Nbb)*W;角度和边长改正数V=Bx-l; 6建立法方程和解算x,计算坐标平差值,精度计算;程序代码以及说明:s10=;s20=;s30=;s40=;s50=;s60=;s70=;s80=;s90=;s100=;s110=;s120=;s130=;s140=; %已知点间距离Xa=;Ya二;Xb=;Yb=;Xc=;Yc=;Xd=;Yd=;Xe=;Ye=;Xf=;Yf=; %已知点坐标值a0=atand((Yb-Ya)/(Xb-Xa))+180;d0=atand((Yd-Yc)/(Xd-Xc));f0=atand((Yf-Ye)/(Xf-Xe))+360; %坐标反算方位角a1=a0+(163+45/60+4/3600)-180a2=a1+(64+58/60+37/3600)-180;a3=a2+(250+18/60+11/3600)-180;a4=a3+(103+57/60+34/3600)-180;a5=d0+(83+8/60+5/3600)+180;a6=a5+(258+54/60+18/3600)-180-360;a7=a6+(249+13/60+17/3600)-180;a8=a7+(207+32/60+34/3600)-180;a9=a8+(169+10/60+30/3600)-180;a10=a9+(98+22/60+4/3600)-180;a12=f0+(111+14/60+23/3600)-180;a13=a12+(79+20/60+18/3600)-180;a14=a13+(268+6/60+4/3600)-180;a15=a14+(180+41/60+18/3600)-180; %推算个点方位角 aa=[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2 a13 a14 a15]'X20=Xb+s10*cosd(a1);X30=X20+s20*cosd(a2);X40=X30+s30*cosd(a3);X50a=X40+s40*cosd(a4);X60=Xd+s50*cosd(a5);X70=X60+s60*cosd(a6);X80=X70+s70*cosd(a7);X90=X80+s80*cosd(a8);X100=X90+s90*cosd(a9);X50c=X100+s100*cosd(a10);X130二Xf+s110*cosd(a12);X140=X130+s120*cosd(a13);X150=X140+s130*cosd(a14);X50e=X150+s140*cosd(a15); %各点横坐标近似值X0=[X20 X30 X40 X60 X70 X80 X90 X100 X130 X140 X150 X50a X50c X50e]'Y20=Yb+s10*sind(a1);Y30=Y20+s20*sind(a2);Y40=Y30+s30*sind(a3);Y50a=Y40+s40*sind(a4);Y60=Yd+s50*sind(a5);Y70=Y60+s60*sind(a6);Y80=Y70+s70*sind(a7);Y90=Y80+s80*sind(a8);Y100=Y90+s90*sind(a9);Y50c=Y100+s100*sind(a10);Y130=Yf+s110*sind(a12);Y140=Y130+s120*sind(a13);Y150=Y140+s130*sind(a14);Y50e=Y150+s140*sind(a15); %个点从坐标近似值Y0=[Y20 Y30 Y40 Y60 Y70 Y80 Y90 Y100 Y130 Y140 Y150 Y50a Y50c Y50e]'P=[X0 Y0];X50=(X50a+X50c+X50e)/3Y50=(Y50a+Y50c+Y50e)/3s4二sqrt((Y40-Y50)"2+(X40-X50厂2);si二sqrt((Y100-Y50厂2+(X100-X50厂2);s14二sqrt((Y150-Y50)"2+(X150-X50厂2);A1=[cosd(a1) cosd(a2) cosd(a3) cosd(a4) cos(a5) cosd(a6) cosd(a7) cosd(a8) cosd(a9) cosd(a10) cosd(a12) cosd(a13) cosd(a14) cosd(a15)]';B11=[sind(a1) sind(a2) sind(a3) sind(a4) sin(a5) sind(a6) sind(a7) sind(a8) sind(a9) sind(a10) sind(a12) sind(a13) sind(a14) sind(a15)]';s=blkdiag(s10,s20,s30,s4,s50,s60,s70,s80,s90,s10',s110,s120,s130,s14);a=*inv(s)*B11b=*inv(s)*A1ab4=atand((Y50-Y40)/(X50-X40))+180;ab10=atand((Y50-Y100)/(X50-X100));ab14=atand((Y50-Y150)/(X50-X150))+360;m4=ab4-a3+180;m10=ab10-a9+180;m11=ab4-ab10;m15=ab14-a14+180;m16=ab10-ab14+360;m04=103+57/60+34/3600;m010=98+22/60+4/3600;m011=94+53/60+50/3600;m015=180+41/60+18/3600;m016=ab10-ab14+360;l=[0 0 0 m4-103-57/60-34/3600 0 0 0 0 0 m10-98-22/60-4/3600 m11-94-53/60-50/3600 0 0 0 m15T80-41/60T8/3600m16-103-23/60-8/3600 0 0 0 s40-s4 0 0 0 0 0 s100-s1 0 0 0 s140-s14]';e1=(abs(X20-Xb))/s10;e2=(abs(X30-X20))/s20;e3=(abs(X40-X30))/s30;e4=(abs(X50-X40))/s4;e5=(abs(X60-Xd))/s50;e6= (abs(X70-X60))/s60;e7=(abs(X80-X70))/s70;e8=(abs(X90-X80))/s80;e9=(abs(X100-X90))/s90;e10=(abs(X50-X100))/s1;e11=(abs(X130-Xf))/s110;e12=(abs(X140-X130 ))/s120;e13=(abs(X150-X140))/s130;e14=(abs(X50-X150))/s 14;e=[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e11 e12 e13 e14]' m1=(abs(Y20-Yb))/s10;m2=(abs(Y30-Y20))/s20;m3=(abs(Y40-Y30))/s30;m4=(abs(Y50-Y40))/s4;m5=(abs(Y60-Yd))/s50;m6= (abs(Y70-Y60))/s60;m7=(abs(Y80-Y70))/s70;m8=(abs(Y90-Y80))/s80;m9=(abs(Y100-Y90))/s90;m10=(abs(Y50-Y100))/s1;m11=(abs(Y130-Yf))/s110;m12=(abs(Y140-Y130 ))/s120;m13=(abs(Y150-Y140))/s130;m14=(abs(Y50-Y150))/s 14;m=[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 以上为求得误差方程系数B=[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系数矩阵B0 0 ]P=blkdiag(1,1,1,1,1,1,1,1,1,1,1,1,1,1,1,1,100/s10,100/s 20,100/s30,100/s40,100/s50,100/s60,100/s70,100/s80,100/ s90,100/s100,100/s110,100/s120,100/s130,100/s140); %定义权矩阵Nbb二B'*P*BW=B'*P*l;x=inv(Nbb)*WV=B*x-l;inv(Nbb);Y=V'*P*V;O二sqrt(Y/6)*3600 %精度评定计算结果:平差值坐标X:+003 *Qx1= Qy1= Qx2= Qy2= ……Qx15= Qy15=。
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
问题描述
背景: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是在测量和测绘工
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
它是通过对导线网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
计算,得出导线网的平差结果,并评定其精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背景: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是在
测量和测绘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
它是通过对导线网观测数
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出导线网的平差结果,并评定其精度,以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的
背景和目的。
通过对平差方法和流程的解释,使读者了解导线网平
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了解如何评定导线网平差结果的精度。
这将有助于测量和测绘工作中平差的正确实施,并对测量数据进行
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
程序设计平差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对平差方法和流程的解释,使读
者了解导线网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了解如何评定导线网
平差结果的精度。
这将有助于测量和测绘工作中平差的正确实施,
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导线
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对平差方法和
流程的解释,使读者了解导线网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了
解如何评定导线网平差结果的精度。
这将有助于测量和测绘工作中
平差的正确实施,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目的:本
文档旨在介绍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对平差方法和流程的解释,使读者了解导线网平差的基本原理
和操作步骤,并了解如何评定导线网平差结果的精度。
这将有助于
测量和测绘工作中平差的正确实施,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和解释。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和研究使用,不可用于商业目的或作
为法律依据。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
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和研究使用,不可用
于商业目的或作为法律依据。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和
专业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和研
究使用,不可用于商业目的或作为法律依据。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
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请注意:本文
档仅供参考和研究使用,不可用于商业目的或作为法律依据。
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本文讨论导线网平差程序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包括数据准备、观测值处理、计算过程、平差结
果等。
数据准备
收集所需的导线网观测数据。
对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观测值处理
进行观测数据的预处理,如数据平滑和插值等。
根据导线网的拓扑关系,建立观测方程。
计算过程
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导线网的平差计算。
根据平差结果,验证观测方程的准确性。
平差结果
得到导线网的平差结果,包括各测点的坐标、导线的长度和角
度等。
对平差结果进行精度评定,评估导线网的精度和可靠性。
以上是《导线网平差及精度评定程序设计平差》的内容大纲。
请注意,本回答是根据提供的大纲进行扩写,不含实际内容,
且不做确认的引用。
)*
说明如何设计导线网的精度评定程序,包括
测量精度评定参数的选择以及精度评定结果的分析和报告。
导线网的精度评定程序设计是为了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
确定其误差范围。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流程:
选择评定参数
根据测量要求和导线网的特点选择评定参数,如平差观测值的
数量、观测方向的选择、导线网结构的复杂程度等。
还要考虑评定参数对测量精度评定结果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
参数以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
进行平差观测
根据导线网的设计进行平差观测,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平差观测可以使用常见的平差方法,如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
逆推法等。
计算导线网精度指标
根据选择的评定参数和平差观测数据,计算导线网的精度指标,如单位权中误差、精密度比值、等级关系误差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导线网的测量精度,提供对测量结果误差的量化描述。
分析评定结果
分析导线网的精度评定结果,确定其测量误差范围。
对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系统性误差和个别异常观测值,帮助改进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
编制精度评定报告
根据精度评定结果,编制精度评定报告,详细描述测量过程和评定结果。
报告中还可以包括导线网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和评定结果的解释,以便其他人可以理解和验证测量结果。
这个程序设计流程可以帮助设计导线网的精度评定程序,并提供合理而可靠的测量结果。
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程序中的步骤和参数可以进行调整和修改。
这个程序设计流程可以帮助设计导线网的精度评定程序,并提供合理而可靠的测量结果。
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程序中的步骤和参数可以进行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