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名词解释题目录.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年龄特征.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最近发展区.手眼协调动作.五指分工.注意.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选择.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感觉.知觉.视觉敏度.颜色视觉.弱视.色盲.触觉.适应现象.对比现象.记忆.幼年健忘.记忆广度.工作记忆.表象.延迟模仿.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干扰说.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思维.客体永久性.类比推理.“展开式”.语言.言语.内部言语.语音意识.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情绪丰富化.情绪深刻化.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从整体到局部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坚持性.意志行动.外部障碍.内部障碍.个性.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智力分化论.智力复合论.智力内容变化论.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性别角色.性别行为.男女双性化.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挫折.生理成熟.早期隔离(剥夺)实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名词解释题答案.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体现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简答题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5.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7.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8.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9.简述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
10.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
1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2.为幼儿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13.幼儿掌握复合句有何特点?14.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15.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6.简述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技术。
17.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18.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的阶段。
19.简述幼儿期自觉行动目的的发展的过程。
20.举例说明个性的基本特征。
21.简要说明父母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什么作用)22.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2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24.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25.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2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说明。
27.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何作用?论述题1.试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为什么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3.根据幼儿注意分配的特点,谈谈教师应怎样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以提高活动效果。
4.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5.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年龄特征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C )A.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B.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C.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C ) A.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B.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C.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4次)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可变性和稳定性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B)A.稳定性B.可变性C.阶段性D.顺序性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
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 B )2-21A.阶段性B.可变性C.稳定性D.整体性简答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P21答: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二、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因此也表现出可变性。
比如,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四、简答题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
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2020年心理学考试发展心理学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四)一、选择题1.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A.前提条件B.必要条件C.主导作用D.决定作用2.从领会到发展是比较明显的()A.量变过程B.质变过程C.量变和质变过程D.都不对3.提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印刻”现象的是()A.达尔文B.格塞尔C.高尔顿D.劳伦兹4.最初发现关于“关键期”或“关键年龄”这种现象的是()A.弗洛伊德B.施太伦C.劳伦兹D.达尔文5.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遗传B.教育C.内部矛盾D.成熟6.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A.量变B.质变C.量变和质变D.领会7.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A.外部原因B.内部原因C.决定性条件D.主导条件8.我们对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准是()A.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B.儿童的个性特征C.儿童活动的特点D.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9.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是()A.环境B.遗传C.教育D.环境与教育10.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A.个性特征B.活动特点C.智力和思维水平D.种系发展11.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环境和教育B.遗传素质C.内部矛盾D.年龄特征12.脑重量增加最快的时期是在()A.乳儿期B.婴儿期C.学前期D.学龄初期13.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内部矛盾14.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环境B.教育C.遗传D.A和B15.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最初容易形成,发现这一现象的是()A.霍尔B.劳伦兹C.格赛尔D.华生16.教育到发展的中间环节是()A.量变B.质变C.领会D.量变和质变17.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A.绝对的B.相对的C.恒定的D.本质的18.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环境B.教育C.成熟D.内部矛盾19.提出"智力商数"的心理学家是()A.格赛尔B.皮亚杰C.比纳和西蒙D.推孟20.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A.遗传素质B.环境教育C.年龄特征D.内部矛盾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_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幼儿心理学年龄特征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年龄特征指个体儿童心理与其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演变,包括智力、情绪和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特征及总体特征。
1、新生儿期(0-2月):是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能够产生本能和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月):视听觉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向活动认识世界,手眼动作也会逐渐协调;
3、婴儿晚期(6-12月):会产生依恋关系,语言功能会萌芽,肢体动作也在此时期迅速发展;
4、先学前期(1-3岁):思维和言语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展现出最初的独立性;
5、学前期(3-6岁):此阶段具有较大的情绪作用,拥有强模仿性以及肢体活动性并开始自觉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逐步展现出独特个性,对成人依赖性强,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抽象思维逻辑开始发展。
幼儿心理学年龄特征会随社会制度、历史发展阶段,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其中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也不可夸大其词。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测试题一一、选择题1.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C. A和BD. 儿童个体心理发展【参考答案】C2. 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指( )A. 动物心理发展B. 人类心理发展C. 心理的个体发展D. 心理的种系发展【参考答案】D3.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C.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D. 儿童个体心理发展【参考答案】C4. 儿童心理的研究要依据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儿童机体特别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发展,这是遵循儿童心理学研究的( )A. 客观性原则B. 实践性原则C. 矛盾性原则D.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参考答案】A5. 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观察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行为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B. 自然观察C. 全面观察D. 实验法【参考答案】D6. 儿童心理的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这是遵循儿童心理研究的( )A. 客观性原则B. 实践性原则C. 矛盾性原则D. 感知性原则【参考答案】C7. 巴黎学派的创立人是( )A. 皮亚杰B. 埃里克森C. 瓦龙D. 弗洛伊德【参考答案】C8. 埃里克森认为7-1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是( )A. 信任对怀疑B. 主动对内疚C. 自主性对羞怯或怀疑D. 勤奋对自卑【参考答案】D9. 巴甫洛夫关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研究揭示了( )A. 个体心理起源问题B. 种系心理活动起源C. 言语思维发展问题D. 个性特征的生理基础【参考答案】C10. 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儿童思维发展的( )A. 直觉行动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渡D. 抽象逻辑思维【参考答案】C二、简答题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年龄特征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4次)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可变性和稳定性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A.稳定性B.可变性C.阶段性D.顺序性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
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2-21A.阶段性B.可变性C.稳定性简答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P21答: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二、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因此也表现出可变性。
比如,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各种时间、年龄的题目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2岁——6岁2、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岁通常被称为( )2-24A.婴儿期C.学前期3、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A.先学前期B.幼儿中期C.幼儿初期D.幼儿晚期4、儿童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在( )A.2~3岁B.3~4岁C.4~5岁D.5~6岁5、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A.0~6月B.6~12月C.1~3岁D.3~6岁6、儿童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在【】P447、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出现在儿童【】人生第一年——出生到满月1、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 嗅觉B. 听觉C. 味觉D. 痛觉2、用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新生儿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简答题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答:(一)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五、观察方法的形成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5.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二、对比现象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
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懂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
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几里得几何的学生掌握解析几何。
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
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
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
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
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童)。
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儿童心理年龄是指儿童每一个年龄阶段所展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
指儿童在其中一年龄水平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随着儿童心理发育的进行,这种特征也会发生适当的变化。
稳定性体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孩子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和特性上,一个孩子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发育模式,就拿学龄前儿童来说,它们通常会
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行为活跃、情绪波动性大,喜欢
社交、喜欢被关注,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等心理特征。
反映稳定性的另一个例子是儿童学习,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学习能
力很弱,很难有深入、系统的学习,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模仿、示范、游戏
等方式来学习。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他
们能够有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理解更高层次的知识。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不同的儿童会在同一年龄阶段表现
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不同的心理发展模式。
一方面,不同的儿童会有不同的心理文化环境,在家庭氛围、文化背景、学习环境、发展史等方面不同,会对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在
同一年龄阶段。
⼉童⼼理学不但要研究⼉童⼼理发展的⼀般规律或基本规律,⽽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童各年龄阶段的⼼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童⼼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两三岁的⼉童情感是易变的,⾃我控制⼒是较差的,因⽽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
⼜如,有经验的⼩学⼀年级教师把⼉童初⼊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说话、注意⼒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采取正确的措施。
但是在⼀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
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学时期的⼉童,低年级和⾼年级也是不⼀样的。
低年级⼉童还跟学前⼉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在⼀堂课中往往运⽤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对⾼年级⼉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
关于⼉童⼼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
第⼀,⼉童⼼理年龄特征是⼉童⼼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童的⼼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年龄阶段⼉童⼼理发展的⼀般趋势,⽽不能代表这⼀年龄阶段所有⼉童的个别特征。
第⼆,在⼀定条件下,⼉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是可以随着社会⽣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有⼀定程度的改变的。
这是因为:⼀⽅⾯,年龄特征是受许多⽐较稳定的因素⽀配的,例如⼉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定过程的,知识本⾝的深浅也是有⼀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童⼼理发展在⼀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年龄特征⼜是可以随着社会⽣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有⼀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年级⼉童的识字量,可以⽐以前多⼀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些,⼉童个性品质的发展⽅⾯也是如此。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 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含答案)1、神经类型强、平衡、灵活,气质类型属于()A.粘液质B.多血质C.抑郁质D.胆汁质【答案】B2、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在每一节课中,平均每次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为()A.5—10分钟B.10—15分钟C.10—20分钟D.10—30分钟【答案】C3、内部言语主要执行着分析综合的功能和()A.概括的功能B.调节的功能C.选择的功能D.自我调节的功能【答案】D4、学龄初期儿童的识字关键是掌握字的()A.字音B.字形C.字义D.字音与字义【答案】B5、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A.绝对的B.相对的C.恒定的D.本质的【答案】B6、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环境和教育B.遗传素质C.内部矛盾D.年龄特征【答案】C7、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4—7岁儿童这一阶段,其人格形成发展的任务是()A.信任感对怀疑感B.主动性对内疚C.勤奋对自卑D.自觉性对羞怯【答案】B8、社会学家认为在夫妻关系的变化时期中,()是以新生命的降生为标志的。
A.热烈期B.矛盾期C.移情期D.深沉期【答案】C9、心理现象开始发生的时期是在()A.胎儿时期B.新生儿时期C.婴儿时期D.学前时期【答案】B10、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是()A.巴宾斯基反射B.把握反射C.瞳孔反射D.条件反射【答案】D11、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的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至失调的结果,这一学派是()A.认知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C.巴黎学派D.新精神分析学派【答案】D12、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的时期是()A.乳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小学时期【答案】A13、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环境B.教育D.内部矛盾【答案】D14、下列关于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A.晶体智力上升、流体智力上升B.晶体智力下降、流体智力上升C.晶体智力上升、流体智力下降D.晶体智力下降、流体智力下降【答案】C15、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是()A.阅读B.默读C.写作D.理解【答案】C16、苏联建国时期的最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创立了()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B.活动理论C.意识与活动统一理论【答案】A17、24. 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阶段是从()A.0—2岁B.2—7岁C.7—12岁D.12—15岁【答案】C18、乳儿期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A.言语B.思维C.注意D.动作【答案】D1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初期D.少年期【答案】B20、学龄初期儿童形成人工性条件反射比学前儿童()A.困难B.容易C.相同D.都不对【答案】A21、创立复演说的心理学家是()A.格塞尔B.弗洛伊德C.霍尔D.皮亚杰【答案】C22、脑重量增加最快的时期是在()A.新生儿时期B.乳儿期C.婴儿期D.幼儿时期【答案】B23、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A.学习B.劳动C.游戏D.自我服务性劳动【答案】C24、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著名的研究成果有柯尔伯格的()A.社会矩阵法B.道德两难故事C.情景测验法D.对偶故事法【答案】B25、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A.个性特征B.活动特点C.智力和思维水平D.种系发展【答案】A26、下列对老年期的记忆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来源:考试大 2006/8/11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
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懂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
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几里得几何的学生掌握解析几何。
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
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
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
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
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童)。
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
而儿童的脑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在学习某一事物时,脑中所建立的联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
儿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
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
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某些学科按照
儿童学习的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改善了教学方法,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使儿童心理有更快的发展,就是最显著的例证。
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