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电影执行构想

佛教电影执行构想

佛教电影执行构想

构想

关于佛教类型数字电影的操作构想

1.前期筹备工作应该注意:

这类电影题材是国内尚属首次,因为国家对于政治,宗教等题材涉及到电影法等法律问题,国家审核也比较严格,我们在北京的分支公司有着与央视及国家广电总局良好的运营经验和管理渠道,可以先通过宗教办,及总局直至央视最大程度的完成影片的前期题材审核和申报工作。

2.编剧和拍摄需要注意的地方

该片表面上是说佛诵禅,是一部反映佛教文化的影片,我们必须要清楚,不能把庸俗或者封建迷信色彩凌驾于庄严的宗教文化之上,真正的核心是要通过佛教文化启迪观众,通过宏伟气度的画面,参悟哲理的对白,耐人寻味感叹人生的剧情,让受众感受到佛家大爱,弘扬当下社会的真善美,用禅宗慧灵的佛性去领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大家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让这部电影成为心灵的一次洗涤。只有这样,该影片的投资和拍摄制作会更加具有意义,也能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一部典型代表。

以上,拙见,请斧正。

安徽天工联合影视文化传媒导演胡峰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2008-8-29 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能够使诸法(宇宙间万有的事物、现象)生起者是因,被生起的诸法(事物、现象)是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这是法尔如是'必然的、普遍的理则。 因果法则,是由缘起'法衍化而来的。缘起,是释加牟尼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此真理即是宇宙万法(包括众生的生 命)普遍的、必然的理则。宇宙万法(包括人类在内):非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缘生,简称缘生,又称缘起。〈良贲疏〉解释缘生二字说: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所谓生者起也'意思说缘生 就是缘起;事实上这二者仍有分别: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象,现象界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生之法;而缘生法中所有必然的理则,才是缘起法。换言之,缘起是理,缘生是事,缘起是事物生起的原因及理则,缘生是事物已生的结果与现象。因此,在缘起与缘生之间,就有了因与果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因果' 因果、完整的说,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或因素,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或因素;由因缘和合(各种条件因素具备)生起的事物称果,而此果对能生起的因与缘来说是报;所以称因缘果报。世间万法(自然界的生灭变异、生命界的生老病死、精神上的一切行为)全部受此因缘果报法则的支配。 佛经上说:法不孤起'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的生起、存在,必须各种因缘(条件因素)具备。有因无缘不会生果,有缘无因亦不生果,因缘具足一定生果。譬如麦种豆种,装在罐子里不会发芽生长,种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肥料、人工等助缘,麦种豆种决定发芽生长,最后结岀麦子豆子来。这就是因果一一具足说就是因缘果报。世间万法一一包括 着物质世界的色法、精神世界的心法,以至于生命世界的生理法则,莫不受因果法的支配至于我们社会常说因果报应'那 是佛经中因缘果报通俗化的说法。而其意义偏重于有情世界(人类社会)心理行为方面的法则。尤其是偏重于善恶行为的后果。佛经上说:前生造下善业,今生享受乐果;前生受造下恶业,今生享受苦果。换句话说,今生造作善业,来生享受乐果,今生造作恶业,来生享受苦果。因为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就是前生、今生、来生,也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 再者,众生所造善恶之业的果报,有正报,有依报。正报是以过去业力,感得未来生命体之果报一一或生人道、或生天道、或生畜生饿鬼道。依报是生命体所依托的环境之报,如人的房舍器物、畜生的岩洞巢穴等。此外又有所谓总报、别报。第八识引业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果报体(即生命体),称为总报;前六识满业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各不相同,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同生而为人,就是总报;而人与人之间,其美丑、贫富、寿夭、智愚等各不相同,就是别报。我们试看社会上千差万别的众生相,不正是正报、依报、总报各不相同的果报吗? 照这样说,因果报应是有其理论的根据,也有说不完的具体事例。但是,我们也常听人说:那有什么因果报应?像某某人 一辈子积德行善,为什么老来会得了癌症?’ 或着说:好人没有报,我就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某某人一辈子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为什么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也有说:像某某这样好人,为什么会出车祸?’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为什么一家瓦斯中毒死掉?’ 类似以上说法,例子极多,不胜枚举,好像是抱怨著「老天爷不开眼'根本没有什么因果。这类问题问到佛教人士,多数 都是含糊笼统的说:这是前生的业力'但单单以业力二字来答覆,似乎并不能使发问者口服心服。并且,一切归之业力,似乎又成了宿命论’一一切是命中注定的。事实上,佛教并不是宿命论的宗教,佛法上说业力(行为、造作的后果)可以决定有

佛教中的因果律

论业报轮回实现过程和形式 关键词佛教十二因缘六道轮回 15级法律硕士英语7班邵东杰 20152212005 业报轮回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佛教传入前中国就有浓厚的报应思想,如《周易》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们面对做恶的人常说“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改变了人们以前的报应观。佛教中的报应的力量源于自己,报应承担的主体也是自己。①佛教成功的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坏人常常得好报的现象。按照佛教的教义,业报轮回是必然的规律,分来的早于迟,有现世报或后世报的区别。魏晋时期慧远大师提出三世论学说,他说业报有三:一是现报、一是生报、一是后报。他的学说被广泛接受,信众较多。②业报是如何实现的?其实现过程和实现方式如何?这是业报学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一)对因果报应的实现及其过程 佛教是在缘起论和业力论的基础上用十二因缘来进行哲理说明的。“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部分。十二因缘构成了因果相生的循环链条。每两支之间按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再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形成两重因果。其中,无明与行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爱、取、有三项为现在之因,生与老死则是未来之界。因此又可以称“三世两重因果”。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它是释加牟尼佛参悟人生的大道,不仅向我们说明了人生皆苦,还为我们找到一条消灭苦的道路。释加牟尼看到苦是由人本身的“业”造成的。业指泛指人的一切活动。佛教认为业能够转化为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它是实现因果报应的动力。业有多种,从表现形式来看,分为身业、语业、意业。 (二)因果报应实现主要表现为“六道轮回”的形式。“六道轮回”本来是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认为四大种姓以及“贱民”在轮回中是生生世世永袭不可改变的。佛教沿袭轮回论而加以发展,注入了自己的教义。佛教认为一切

佛教 六大灵性动物,不可杀,不可食

佛教六大灵性动物,不可杀,不可食 六类动物不能吃,不可杀!第一位:蛇类。蛇非常有灵性,而且蛇的报复心、嗔恨心以及法力特别强,因此杀蛇、吃蛇的报应往往非常快,而且明显和严重。在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明确指出'无故杀龟打蛇,上天都不能庇护的。'杀蛇后招恶报的事例非常多,例如八十年代的例子:某人在盖房挖地基之时,突然挖出一窝数条蛇来,主人指示干活民工将蛇打死,但是其中一条白蛇逃走。此后不到一个月,他家中唯一的孩子八岁女儿突然痴呆,他走遍医院治疗也枉效。后来,经人指点找到某个'大仙'(其实是狐仙),大仙告诉他:' 是那只白蛇在做怪,这个白蛇为蛇王,你伤害了它的子孙,它就伤害你的孩子,让你也痛苦一生。'第二、三位:鳝鱼、泥鳅。别看鳝鱼泥鳅不起眼,但是灵性十足;小小的泥鳅最伤婚姻运。伤害它们与伤害蛇类具有同等的报应效力。一位母亲曾咨询,说自己三岁的孩子得了软骨病,站不起来。当时我起好卦后,根据卦象就问她:你怀孕时是不是吃过很多泥鳅鳝鱼!她说是的,我老公就是开饭店的,经常杀吃,我也不知吃了多少条。随后,我告诉她,你孩子的病就是与你们杀孽有关,如今报应落在了孩子身上,你们要立即停止杀生行为,好好忏悔,以后多放生多积德行善,否则还有更大的灾祸。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说,自己也吃过鳝鱼泥鳅,

但不见得有什么报应啊。其实,吃蛇的报应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身体,还有财运、婚姻运、子孙运等等方面,只是大家平时没有把这种不顺与它联系起来而已。第四位:牛蛙。吃牛蛙特别容易报复人,而得肿瘤。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登在《新闻晚报》中:在一酒楼中,有顾客点了只牛蛙,当厨师正举刀,准备宰杀这只牛蛙时,谁也没想到,它居然会突然叫起来,叫声就像小儿啼哭,这位厨师从事餐饮业几十年,从未听过牛蛙有这种叫声,这只牛蛙好像是知道了自己的大限已到,在向厨师哭着求饶。饭店老板看到了这只'通灵'的牛蛙,发现这只牛蛙除了比一般的牛蛙精神许多,再无其它灵异之处,但在牛蛙凄惨的哭叫声中,饭店老板立即制止了厨师的行动,说这只牛蛙有灵性,我们要将它放生。第五位:龟类。有位风水师在这某饭店勘察风水时,饭店的厨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来此之前,曾在某甲鱼馆工作。一次,他亲眼看见主刀的大厨在杀一只甲鱼时,突然倒地而亡。要知道,甲鱼的灵性很大,当主刀的厨师杀戮过多时,自己的福禄也被慢慢消掉,恰巧遇到法力大的甲鱼借机来报复,因此才导致悲剧发生。所以,千万不要伤害它们,它们有些均是修炼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有些寿命极长,法力具大,如果伤害了它们,就会伤及子孙运和自己的福寿。第六位:黄鼠狼、狐狸。听到这么一个故事,真人真事,讲出来希望帮助当事人消业。十年前,有一家人,家里有2个

恩将仇报因果报应

生前报应 即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犹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故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来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 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如其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改恶从善,或许当世即会转运,通过努力化苦因果报应 一切众生,心性原同,而其身心受用,苦乐悬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报各别也。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感应篇云,祸福无门, 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不怨不尤, 聿修厥德, 自求多福, 以期消灭宿业,培植来报也。世之最可怜可悯者,莫过于贫无衣食之瞽目残疾人。均是人也, 人皆眼目明了,彻见一切,彼则虽处光天化日之下, 无异暗室幽谷之中。人皆手足完全,随意动作,彼则肢体残缺, 诸凡不便。如是之人,又加以无家室以庇身,无衣食以养体。彼等同为天地父母之所生, 固为吾之同胞。吾人幸受天地父母之所覆载, 而境遇稍亨。若不设法,令彼身有所托,心有所依,俾其宿业消灭,来报胜妙, 便失天地父母平等生育之心,兼负天地父母锡吾福乐安适之念。况乎博施济众,老安少怀,视民如伤, 恩先无告, 古圣贤无不提倡而躬行之,以为天下后世法。岂可不仰体天地圣贤之心,以行一视同仁之道,而漠然置之乎。以故一亭王居士,特发大心,纠集同志,立一残疾院,于上海南车站附近,俾彼无家可归之残疾人,安住其中,供其衣食, 以尽天年。有手足不完具者,派人照护,其有目能视,手能作者,随彼身分,作诸工业,以稍贴补其服用。又请通达佛法之人, 数日一往其中,为彼演说改过迁善,闲邪存诚,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之法。俾彼等了知前因后果,聿修厥德, 一心念佛,以期往生。庶可永离娑婆生死轮回之苦,常享净土常乐我净之乐, 其为彼等虑者, 可谓恳切周挚, 至极无加矣。然人众既多,所费实繁, 端赖富有力者,发同体之悲心,捐无尽之宝藏,补天地化育之遗憾,培自己庄严之法身,则幸甚幸甚。 为甘。 速报 即是报应来得快叫速报。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就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样得速报。 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上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有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诈骗钱财......后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或者遭祸而伤残,或夭亡。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如有一个人,她在特别困难时,本人无饭吃,无房住,孩子无钱上学,丈夫的饭碗也丢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老人出来帮助她安排工作,并且借房给她家住,有了饭吃,有房住,孩子上了学,她不但不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贪污老人的钱,结果苍天有眼,让她跌断手,看她还贪不贪。 遭凶必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发生在巨野县章缝镇冯庄村这家人很穷连老婆找不到8几年黄河两岸贩卖人口买了个四川老婆生了两个孩子,村里有人看他穷帮助他小孩学技术学开车

佛学的精髓就是因果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当你看到大兴土木,黄、赌、毒泛滥,奇花异石、珍宝古玩、声色犬马、贪污腐败盛行时,说明就要改朝换代了。 就有一个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整日里声色犬马、走狗斗鸡,像李煜一样,是个亡国之君。 不理朝政还想江山万代,迷信石头可以镇邪保平安。投其所好的佞臣朱勔,劳民伤财的弄了一块石头送给了这个昏君。这个石头叫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昏君赐名“神运昭功石”,这石头不但没有帮他镇住江山,而且引来了方腊起义,金兵入侵,国土沦丧。 现在的贪官污吏与古代的贪官污吏相比,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不但荒淫无度鱼肉百姓,而且投敌卖国争当汉奸。 佛学里有个故事说:一条狗寒冷受冻时,你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会感激的看着你。从猫嘴里夺下一只受伤的鸟,治疗好它的伤,养好它将它放飞林中。将来再见你的时候,小鸟和狗也许会陌生。它们不会送来珍珠或宝石,甚至再也不会回头,它们的感激和信任全洒向那大地洒向那天空。当你在大山里行走时,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的下坠。这就是你做了好

事,积了阴德,佛会保佑你的道理。 佛学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山坡上,有个小憨子放着一群羊。在树林里吃着鲜嫩的小草,小憨子在山上逮野兔。有那么一个羊在贪吃悬崖边上的草时摔了下去。紧挨着的另一只羊也纵身跳下了悬崖。眼睁睁地看着两只养都掉下了悬崖摔死了,这让小憨子觉得莫名其妙。 小憨子心里想着,第一只羊是贪吃悬崖边上的草掉下深渊,为啥第二只羊还要跟着往下跳呢?后来才知道,这是从众现象。当你在一群羊的前方横一根棍子,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了过去。即使把那个棍子取走,后面的羊走到这个地方,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纵身向上一跳。 小憨子明白了羊群运动,长大后顺风顺水的当上了领导,整日里吃喝嫖赌浑浑噩噩被一锅端了。有的领导被判处了死刑,惟独小憨子被放了出来。 佛学里又说,有个人很想知道地狱和天堂是啥样的。上帝说:“来吧,我让你看看啥是地狱。” 他们看到,房间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勺,汤勺的柄要比他们的手臂长,自己没法把汤送到嘴里,又不愿意相互帮助,每个人都饥饿难当、痛苦不堪。 上帝又说:“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又进入另

佛教因果报应论研究文献综述

佛教因果报应论研究文献综述 导言: 从五篇论文中可以看出,关于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因果报应论是如何产生和实现的;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三、因果报应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遭受的反对意见;四、缘起,业力,果报的相互联系和之间的矛盾。五、因果报应所产生的信仰及其影响。此外,关于六道轮回,三世,十二因缘,灵魂不死等观念,也有个别篇章有所论及。 一、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是如何产生和实现的 万全勇先生在《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中提到,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是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论和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想妥协、相融合所形成的产物。 二、因果报应论与现实社会 关于因果报应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方立天在《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从实际作用的三个方面来考察其社会功能,(一)平衡心理(二)道德导向(三)稳定社会。郭征宇在《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中,总结出四点积极的社会意义。(一)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利于人们的自觉自律。(三)有利于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四)有利于对生命权利的普遍尊重,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然而,吴兴洲在《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中辩证地看待其社会影响,他提到,虽然因果报应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理论缺陷、迷信色彩,甚至其决定论的宿命思想在历史上对现实社会和俗世人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但其止恶扬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肯定自力、否定他力的自主意识,却为众生高扬自信、完善自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宗教化的迷信说教,由于其思想形式的广泛传播、流布,因而构成了人类禁忌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佛教的世俗化、大众化、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三位作者都从个人的行为道德上升到社会文明和谐,突出了因果报应对人的导向和威慑的心理作用,它在客观上承认了生活得合理性,社会不平等的必然性,从而提倡要扬善弃恶,平等友爱,爱护生命等价值观,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因果报应论有利于稳定社会的秩序,进而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更有助于促

佛教经典故事40个优秀版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1):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佛教经典故事(2):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感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职责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此刻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务必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好处;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5):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以前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潜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发布日期:2008-8-29 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能够使诸法(宇宙间万有的事物、现象)生起者是因,被生起的诸法(事物、现象)是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这是‘法尔如是’、必然的、普遍的理则。 因果法则,是由‘缘起’法衍化而来的。缘起,是释加牟尼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此真理即是宇宙万法(包括众生的生命)普遍的、必然的理则。宇宙万法(包括人类在内):‘非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缘生,简称缘生,又称缘起。〈良贲疏〉解释缘生二字说:‘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所谓‘生者起也’,意思说缘生就是缘起;事实上这二者仍有分别: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象,现象界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生之法;而缘生法中所有必然的理则,才是缘起法。换言之,缘起是理,缘生是事,缘起是事物生起的原因及理则,缘生是事物已生的结果与现象。因此,在缘起与缘生之间,就有了因与果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因果’。 因果、完整的说,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或因素,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或因素;由因缘和合(各种条件因素具备)生起的事物称果,而此果对能生起的因与缘来说是报;所以称因缘果报。世间万法(自然界的生灭变异、生命界的生老病死、精神上的一切行为)全部受此因缘果报法则的支配。 佛经上说:‘法不孤起’,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的生起、存在,必须各种因缘(条件因素)具备。有因无缘不会生果,有缘无因亦不生果,因缘具足一定生果。譬如麦种豆种,装在罐子里不会发芽生长,种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肥料、人工等助缘,麦种豆种决定发芽生长,最后结出麦子豆子来。这就是因果——具足说就是因缘果报。世间万法——包括着物质世界的色法、精神世界的心法,以至于生命世界的生理法则,莫不受因果法的支配至于我们社会常说‘因果报应’。那是佛经中因缘果报通俗化的说法。而其意义偏重于有情世界(人类社会)心理行为方面的法则。尤其是偏重于善恶行为的后果。佛经上说:前生造下善业,今生享受乐果;前生受造下恶业,今生享受苦果。换句话说,今生造作善业,来生享受乐果,今生造作恶业,来生享受苦果。因为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就是前生、今生、来生,也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 再者,众生所造善恶之业的果报,有正报,有依报。正报是以过去业力,感得未来生命体之果报——或生人道、或生天道、或生畜生饿鬼道。依报是生命体所依托的环境之报,如人的房舍器物、畜生的岩洞巢穴等。此外又有所谓总报、别报。第八识引业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果报体(即生命体),称为总报;前六识满业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各不相同,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同生而为人,就是总报;而人与人之间,其美丑、贫富、寿夭、智愚等各不相同,就是别报。我们试看社会上千差万别的众生相,不正是正报、依报、总报各不相同的果报吗? 照这样说,因果报应是有其理论的根据,也有说不完的具体事例。但是,我们也常听人说:‘那有什么因果报应?像某某人一辈子积德行善,为什么老来会得了癌症?’ 或着说:‘好人没有报,我就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某某人一辈子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为什么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也有说:‘像某某这样好人,为什么会出车祸?’‘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为什么一家瓦斯中毒死掉?’ 类似以上说法,例子极多,不胜枚举,好像是抱怨著「老天爷不开眼’,根本没有什么因果。这类问题问到佛教人士,多数都是含糊笼统的说:‘这是前生的业力’。但单单以‘业力’二字来答覆,似乎并不能使发问者口服心服。并且,一切归之业力,似乎又成了‘宿命论’——一切是命中注定的。事实上,佛教并不是宿命论的宗教,佛法上说业力(行为、造作的后果)可以决定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