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 (2)
- 格式:doc
- 大小:699.00 KB
- 文档页数:4
弹力教学设计(3篇)下面是zw23cn整理的弹力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弹力教学设计1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
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
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
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
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弹力教学设计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
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设计2通过执教《弹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弹力,并能解释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3.能够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力的概念和计算。
2.引入:介绍弹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3.讲解:通过板书和示意图,讲解弹力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原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实际操作:将一根弹簧固定在墙上,挂上不同质量的物体,并测量物体的伸长量。
然后,给出物体和弹簧线径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伸长量。
5.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并让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小结:通过报告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并能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实际操作环节也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还存在一些困惑。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有机会多次进行计算,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还会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
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弹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弹性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3)弹簧测力计的测力过程及使用方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学法点拨】做好“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一题,从而真正体会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然后再想想,我们生活中经常说到的哪些力其实质是弹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重力、推力、摩擦力等,其实质是弹力的有。
【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弹力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弹力是高中物理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为了加深您对于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弹力高中物理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一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从而引出本节新课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环节二:规律建立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并且做出引导,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重力,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向学生提问: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2.如何测量弹簧弹力F的大小?3.如何描绘F-x关系较简洁直观?学生讨论,并得到实验方法:将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下端挂上钩码静止时,弹力大小等于重物受的重力,以此测量弹力的大小F,从固定于竖直支架上的刻度尺上测出悬挂重物时弹簧的伸长量x(或总长度)。
说明注意事项: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在读数;2.说明书中以说明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学生实验并列表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并展示表格的参考格式(可以有多种)根据数学知识,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描点连线,找到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展示学生所化图像,并说一说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环节三:规律的深化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称正比,即:F=kx。
1.k为劲度系数,大小有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单位:牛顿每米(N/m)。
2.适用范围:在弹簧劲度系数以内。
环节四:规律的应用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1.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环节五:小结作业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弹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1. 理解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特性和作用。
2. 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3. 了解离心力和向心力的概念,认识弹力与离心力、向心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特性。
2. 胡克定律的运用。
3. 弹力与离心力、向心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2. 运用弹力与离心力、向心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弹簧、小车、测力计、重物等。
实验材料:记录表格、铅笔、实验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弹力有关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胡克定律,并与弹力联系起来。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弹力的概念和特性。
2. 解释胡克定律的原理和公式。
3. 讲解离心力和向心力的概念,并与弹力进行关联。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老师利用实验装置演示利用弹簧测量弹力的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3. 老师解释实验现象并与胡克定律进行联系。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能够展示弹力特性的实验。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材料,并做好相关实验记录。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实验总结(15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老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强调实验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七、反思与展望(10分钟)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回答和解答,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性,并能够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此外,学生还能够认识弹力与离心力、向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能点。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
初中物理弹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弹力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拉弹簧、压弹簧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3. 学习弹力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总结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是产生弹力的条件。
4. 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弹力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弹力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对比归纳,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以及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工具:教师:小车、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学生: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撑竿跳的情景。
思考问题:撑竿为什么会跳起来?教师引导:撑竿跳高运动员撑竿时,撑竿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推动了运动员的上升。
那么,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认识弹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一:拉伸橡皮筋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二:压缩弹簧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弹簧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三:拉力器实验1、学生用拉力器拉扯橡皮筋,记录拉力器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扯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第三环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科学《弹力》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设计:《弹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的弹力性质,并能够运用弹簧构建简单的弹簧体验装置,观察并分析其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过程。
年级:一年级时间:两节课教学内容:第一节课:1. 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和橡皮筋等具有弹性的材料,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
2. 弹簧的弹力特性: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力后的变形,并讨论弹簧受力后会恢复原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力特性。
3. 弹簧的应用:通过展示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秋千等,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广泛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需要使用弹簧。
第二节课:1. 构建弹簧体验装置: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根弹簧和一些重物,引导学生使用弹簧和重物构建一个简单的弹簧体验装置。
2. 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观察:让学生使用自己构建的弹簧体验装置,观察弹簧在受力后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回顾观察结果,讨论弹簧在受力后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弹簧的弹力原理: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簧会产生变形,释放外力后弹簧会恢复原状。
4. 弹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弹簧探究实验,如改变弹簧的材质、改变外力的大小等,观察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弹簧的弹力特性和弹力原理,以及弹簧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弹簧和重物的变形和恢复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弹力特性。
2. 实验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弹簧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规律。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弹簧的弹力特性和弹力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让学生在观察弹簧变形和恢复过程时进行记录,包括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图示。
2. 弹簧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简单的弹簧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
《弹力》教学设计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
【课程安排】1课时(45分钟)
一、教学分析
《弹力》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基础。
掌握本节课内容才能更好的学习摩擦力。
证明支持力、压力是弹力的实验,体现了物理学科的严谨性。
本节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而且,本节教材展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科学,体现了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1.能力层面:学生能够总结出生活中的一些弹力。
自己能设计一个弹簧实验,验证胡克定律。
2.知识层面:学生能基本了解哪些力是弹力,以及弹力的方向、大小。
3.思维层面:对两个接触物体之间是否一定有弹力,以及弹力方向的认识方面有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
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
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学会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来.
2.培养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经历探究弹簧形变和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
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
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教学难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五、教法学法
教法:探究讲授讨论板书与PPT课件结合
学法: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景引入】
提问: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弹力?引领学生思考答:有支持力、压力。
1、学生了解到本节课
的学习重点--弹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总结:支持力、压力、拉力等是弹力。
提问:怎样才能形成弹力?实例
答:运动员拉弓。
1、增加学生对弹力
的认识。
描述弓的变化,引入形变的概念。
引领学生思考生活中
发生形变的例子。
学生讨论。
1、促进学生认识、理
解型变的概念。
2、物理与现实生活
联系。
让学生总结形变的概念。
补充、完善学生的概
念。
答;物体的体积、形
状发生改变。
1、学生自己总结概
念,增强学习的信心。
讨论物体放在桌面上会产生形变吗?学生中产生争论。
1、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
2、学生更加深刻了
解到两个相互接触的
物体,有力就一定产
生形变。
提问:拉伸或压缩弹簧时,弹簧发生怎样变化?手有何感觉?给每组学生发一根铁
丝。
1、学生自己制作弹
簧。
2、学生讨论。
2、加强学生动手能
力。
3、促进学生学习弹
力的兴趣。
讨论弹力是怎样形成的?1、完善弹力概念
2、对弹力形成条件总结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
做出相应回答。
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讨论弹力的方向与什么有关?做有关习题。
老师补充、完善学生
概念1、学生讨论做出相
应回答。
2、做例题。
1、学生知道弹力的
方向与形变方向相
反。
2、对形变又进一步
了解。
讨论弹力大小是否与形变也有关?引出胡克定律。
展示胡克定律相关实
验。
推出胡克定律
F=kx。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
理。
1、了解弹力大小与
形变之间关系。
2、胡克定律的理解
及用。
3、实验数据处理基
本方法。
课堂总结1、学生对本堂课的总体感知。
2、有利于学生对本堂课的消化。
布置作业P56 第2、3题下课休息
七、板书设计
§2.3 弹力
弹力形
变
概念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特点
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2.有的形变明显,有的形变极其微小
分类
按形式分:拉伸(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
力
概念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的
力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
发生形变
方向1.压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支持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
物体
3.拉力: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子收缩的方
向
大小
1.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2.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整个教学课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2、有助于学生们深刻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判断弹力方向,且授课过程中知识点无漏缺。
3、课本知识与同学们的生活联系。
突出了物理的实用性,增加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4、重难点突出。
5、结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6、课堂具有灵活性,给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