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3 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海洋跟海洋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养计划一、教养目标二、课本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天然不雅认为,地球自落生以来就处于永久的活动与变更之中。
改日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只是是地球开展汗青的一幕。
本节内容是为进修后面的内容奠基根底。
只要清楚地球外表海陆面积、海海洋位也处于永久的活动跟变更之中,并控制这种活动跟变更的法则,才能准确地说明地球外表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本节要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桑田桑田的变更、年夜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联如以以下图所示:说明火山、地动等地理现象说明课本从探究开始,安排这项活动的目标有二:一是让老师开端理解海陆变迁;二是激发老师进修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进修地理的兴趣。
“桑田桑田的变更〞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课本庞杂介绍了地球外表桑田桑田的变更及形成这种变更的缘故跟证据。
对于海陆变迁的缘故跟证据,只要庞杂理解即可,不须要完整控制。
“年夜陆漂移跟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课本起首报告了魏格纳提出了年夜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老师进展科学史教导跟科学兴趣的培养。
故事之后,课本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实年夜陆漂移的不雅点。
最后介绍了年夜陆漂移说的全然内容,并弥补了证实年夜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
为了让老师进一步理解年夜陆是怎样样漂移的,课本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年夜陆漂移的小试验,此试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年夜部分地区黉舍的理论情况,特不便于操纵,必定要做。
通过做谁人试验,可以让老师感触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
这既能培养他们进修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年夜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年夜陆漂移学说的根底上形成的一种学说。
也是现在掉掉落年夜伙儿广泛公认、并能较好地说明地球外表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
因此,请求老师不仅理解该学说的全然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应用学说说明地球外表的一些地理现象。
教养重点:1.年夜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全然内容。
2.天下火山与地动分布分布法则。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洋与陆地的特点及其变迁;2.掌握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及影响;3.了解海洋资源开发与环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培养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及影响;2.掌握海洋资源开发与环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1.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其变迁1.1 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点 1.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及其影响 1.3 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2. 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及影响2.1 海洋和陆地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2 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2.3 海洋和陆地间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3.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保3.1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 3.2 海洋环境状况 3.3 保护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本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PPT讲解法2.板书讲解法3.研讨式授课五、教学设计1. 授课流程时间内容教学方法10min 概述板书讲解30min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其变迁PPT讲解30min 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及影响PPT讲解+研讨30min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保PPT讲解+研讨20min 总结与提问板书讲解2. 课堂笔记1. 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点•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形成于38亿年前,平均深度约3700米。
•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形成于46亿年前,平均高度约800米。
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及其影响•自然因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循环等。
•人类活动:城市建设、工业污染、钓鱼、船舶运输等。
3. 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海洋的形成: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产生的海底山脉。
海底山脉的裂谷中冒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海洋壳。
•陆地的形成:有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壳隆起而形成的山脉或高原。
4. 海洋和陆地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水循环:陆地、海洋和气体之间通过蒸发、降水和渗漏等活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备课本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1.2 海陆变迁》学案中图版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理解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六大板块名称与范围,能够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激情投入,全员参与。
通过学习掌握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提高自救能力。
【学习重难点】了解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六大板块名称与范围,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使用说明自学指导】1、自学课本p4-11页,解决问题,独立认真完成学案,并标记学案的重点、疑点。
2、课上充分利用时间记忆学案基础,讨论时小组长组织好“一对一和集体”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3、展示完毕对学案要用红笔进行修正,补充。
当堂检测要按老师要求统一完成。
一、自学导航-----教材助读(一)沧海桑田的变化1,中国古人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变化,喻为沧海桑田。
2,海陆变迁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1,地球表面并不是______________ 的,地球表面的变化除了______________的变化外,还有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提出的。
3,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____的运动。
4,板快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快拼合而成,其板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5各大板快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正是板快的运动使得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相对位置不断地______________,6,板快内部比较______________,板快与板快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频繁。
《海陆变迁》参考教案本节内容的引入可采用以下方式,主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快捷、高效地达到三维目标。
方案一:承上启下式。
教师提问,上节讲到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如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南极洲是纬度最高、最寒冷的大陆,都会一成不变的存在下去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后,举出实例再让学生反思:在地中海海底发现古城遗址;在南极大陆上发现了远古时代存在茂密森林的遗迹——煤。
科学家现己推断如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今后将会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将是大西洋;日本与荷兰都是地狭人稠的国家,近代以来这两个国家本土面积逐渐增加,国家海岸线发生变化等。
这说明了什么?方案二:资料启发式。
让学生解释“沧海桑田,,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含义,引入课题。
方案三:情景导入式。
运用教科书的探索活动。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情境,让学生感受小海龟新家中“陆地”和“海洋”是可以变化的。
还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设想缩小水面的其他办法。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从活动中让学生领会到:海陆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壳运动,②海平面升降,③人类活动。
由于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不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只需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稍作解释即可。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球表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对于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了第一部分内容之后很容易理解,在此不必过多解释,只需简单讲述即可。
对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抓住“发现问题一调查问题一提出假说一探险中丧生”这条线索,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借助教科书第23页图工“海陆分布变化示意”,让学生理解现在海陆分布轮廓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再以教科书第22页图F南美测与非洲轮廓的吻合,图G古地层的相似性,图H现存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性,让学生读第24页图.J“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知道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运动变化的整体把握,为后面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质时期的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发生。
3.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课件,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变化。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展示海岸线的变化、岛屿的形成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如提问:海陆变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答案。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如提问:海陆变迁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第2节海陆变迁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二节《海陆分布》优课教案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精品教案第一章第二节海陆分布主备人:主讲人:1.内容知识和技能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特征。
2.了解七大洲的名称、大小、主要特征和边界。
教学目标3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4.重点掌握七大洲及其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掌握概念,观察海陆分布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图片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1全球陆地和海洋分布特征。
时间焦点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1。
介绍七大洲的分界阅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
探索活动P11:观察月球,了解地球,仔细观察图a和图B,结合生活实际思考:1在晚上,我们仰望天空。
如果我们能看到月亮,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教学2宇航员在地球外看到的地球是什么颜色?(蓝色)过程3地球和月球之间的颜色差异意味着什么?老师:正因为如此,地球拥有同时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所以我们首先知道地球的表面。
2、新课程教学1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精品教案(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12页及图d、e,思考回答:1、目前海洋面积为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面积为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
2、地球表面积是“、”。
自主学习2:读图活动,填写知识点。
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在_______海洋分布在_________。
2、从东西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海洋集中分布在。
3、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很不。
但无论怎样划分半球,每个半球都是面积大于面积。
(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p12-13内容及图d、e、g,在课本相应地方划线,小组内完成检查,提出问题组内解决)(二)七大洲1、概念理解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水体淹没的部分。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
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的陆地。
2大陆:大陆及其周围岛屿统称为大陆。
2.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和大小排列活动:阅读图片L,理解七大洲的轮廓,记住它们的名称和大小排列。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第1课时张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几个?认识“大陆漂移学说”。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信息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壳运动概念。
二、教学重点: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三、教学难点:能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习题法分析法对比法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和。
其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
2、分析造成下面这些海陆变迁的原因各是哪一种?(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曾经是。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填海造陆不断在扩大。
3、国家的魏格纳提出的“学说”,是根据大陆的、、和等方面的资料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
(二)、读图引导1、阅读课本第20页的阅读内容,通过图片观察比较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不同的原因,并知道哪个是首要原因。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都知道哪些现象是地壳运动?如在山上发现水生物的化石或稀有矿产资源。
哪些现象属海平面升降?如在海洋的边缘部分的水底发现有建筑或人类活动的迹象。
哪些现象属人类活动?填海造地、荷兰的围海造田。
2、读课本第22页的图片,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证实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3、读课本第23页图I,认识哪是泛大陆和泛大洋?在最下面的图上填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并根据此图的变化过程推断未来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3、读地图册第12页,观看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造成这一海陆变化的原因属于三个原因中的哪一个?你在地图册上还发现了造成海陆变化的哪些现象,属于哪一个原因?板书设计:陆地和海洋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海陆变迁地壳运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泛大陆和泛大洋教学反思:第三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张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六大板块的名称、地理位置,各板块之间板块运动的方向;板块构造的特征,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三节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与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身边事例和实验方法说明海陆变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海陆变迁不断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加强科学史的教育及科学兴趣、方法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海陆变迁原因及证据。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六: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以成语“沧海桑田”为例,让学生解释。
学生可以得出海洋可以变为千顷良田。
老师引导:1、以大树可以看到海洋生物化石;2、三峡移民。
学生可以总结出:海陆可以互变。
思考:那么海陆面积比重是否变化?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复习上学期的火山地震的知识。
学生总结出:1、地壳运动;2、人类活动。
举例:图瓦卢的陆地高处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由于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它成为世界上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学生通过事例可以得出海陆变迁的第3个原因。
思考: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可知道:地壳运动。
让学生举例所见到的海陆变迁的证据,老师点评。
老师展出海陆变迁的化石和照片,让学生观察。
师生共同完成P11 1,并且说出是哪种原因。
根据板书总结新课。
作业:P19 2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原因1、地壳原因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教学后记:。
第2节海陆变迁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着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4.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
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
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
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
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学生阅读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大陆真的在漂移吗?板书大陆漂移3.读图观察电脑动画演示课本图"大陆的漂移"。
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
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图"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图"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课堂小结]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活动与探究1.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2.阅读课本图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
说说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三、板块运动[讲授新课]1.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
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
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2.读图讨论电脑展示课本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3.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
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
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é)、地壳(qiào)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如有遇到的同学,让其描述一下)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
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5.提出问题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6.指导读图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
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8.演示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大洋的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9.提出问题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0.读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11.归纳板书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