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高桥中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二力平衡 课件 (共22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22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即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的概念。
2.掌握计算两个力合成的方法。
3.能够解析各种二力平衡问题,并应用相关原理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平衡条件理解,计算方法掌握。
2.难点:应用二力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2.教具:黑板、粉笔、纸张、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前期学习内容,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力的概念和力的合成运动问题。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2.1 力的平衡条件 - 静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这两个力在大小、方向上相互抵消,物体保持静止。
- 动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这两个力在大小、方向上相互抵消,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2 力的合成 - 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合成成一个力的操作过程。
- 使用力的合成方法可以将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用一条直线代表。
3. 计算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进行力的合成计算练习,包括: - 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 已知合成力的大小和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实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应用。
例如: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拉力,求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三个力作用,求这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的概念,并总结力的合成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运算。
通过实例分析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实例和图示来辅助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9.1 二力平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力》之后,进一步解答力与运动关系必须理解的一节课,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的重点。
它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该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及浮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铺垫。
再次,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经过第八章《力》的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受力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这些都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让他们在有序的引导下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善于合作的意识。
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3)学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难点: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动化演示拔河比赛中的一个场景2.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某一时刻,两个体格悬殊的队员,使绳子保持静止不动?3.教师陈述:要解答这个问题,今天开始共同学习二力平衡,(引出新课教学)(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多媒体演示]:1、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2、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3、匀速上升的潜水艇4、缓缓降落的“神舟”飞船返回舱。
xx时间:20x x年课题教学目标1、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流程一、平衡状态及平衡力1.平衡状态观察以下几幅图,天花板上悬挂的电灯、桌面上静止的书、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以及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其中处于静止状态的有;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有。
请在图中画出它们所受力的示意图总结: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状态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就称为。
当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想: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可能满足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步骤1 两个力方相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实验控制条件变化条件硬纸板运动状态(开始运动/静止)拉力F1、F2方相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F1=F2F1>F2(或F1<F2)步骤2 作用在硬纸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实验控制条件变化条件硬纸板运动状态(开始运动/静止)拉力F1、F2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F1、F2方向相反F1、F2方向相同步骤3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相相反,,研究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实验控制条件变化条件硬纸板运动状态(开始运动/静止)拉力F1、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1、F2在同一直线上F1、F2不在同一直线上步骤4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相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不在同一物体上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实验控制条件变化条件硬纸板运动状态(开始运动/静止)拉力F1、F2大小相等,F1、F2在同一物体上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F1、F2不在同一物体上综合以上各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结论:当作用在上的两个力大小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且作用在________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力矩平衡的条件:力的乘积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能够保持平衡。
2. 新课导入:介绍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3. 讲解: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 力矩平衡的条件力的乘积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5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6N,方向向北。
请判断这两个力是否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并说明理由。
2. 答案:这两个力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因为它们的方向不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二力平衡条件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力平衡的条件,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需要明确二力平衡的定义。
二力平衡指的是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9.1、《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内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1节二力平衡,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组成。
首先通过学生观察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最后通过练习掌握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思路编排符合初中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大自然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9.1 二力平衡(初二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教时教学日期:年月日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实验、总结归纳、讨论、讲解实验或教具准备: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引入新课!师:上课之前,老师邀请一个同学和我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将一根长长的木棍顶在手指头上,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师:为什么老师坚持的时间比较长,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么,生:想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
1静止的花瓶2匀速行驶的汽车3静止的黄山飞石4匀速吊起的货物5 加速下落的乒乓球6在地面上越滚越慢的足球7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师:物理学中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称为物体的平衡状态。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知识点。
P62概念画下来。
(板书:一、什么是平衡状态)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片,利用平衡状态的定义,看看那些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学生单独回答:1234)师:他回答的很好。
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62页,对图9-1的四幅图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操作受力分析4张图老师巡视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
第二张,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发动机的牵引力第四张,学生一般不会分析向上的有4个力师:请学生分析,这四张图中,第一和第三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
学生回答1和3都是收到2个力作用师:该同学分析的很好,我们物理上把物体处于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称为二力平衡。
(板书:二、什么是二力平衡)刚才那个花瓶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9.1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的第9章第1节,主要讲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二力平衡的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二力平衡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持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能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绳子、重物、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绳子、重物、气球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二力平衡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3. 演示:进行一些实际的演示,如用绳子悬挂重物,让学生观察和体会二力平衡的现象。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如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主要包括二力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一个悬挂在绳子上的重物。
(2)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
(3)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1)一个重2N的物体悬挂在绳子上,如果绳子被拉力为3N的力拉扯,物体将如何运动?(2)一个自行车以2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如果骑车人的力与阻力相等,自行车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课题二力平衡执教
教学目标1.掌握二力平衡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演示滑轮、钩码、细绳等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什么叫惯性?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1)学生举例: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保持静止?
(2)学生举例: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有两种情况下:①不受
外力(牛顿第一定律)②受到平衡力作用。
2.二力平衡
演示:
(1)F1≠F2时,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这两力不平衡。
(2)F1=F2时,两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也不平衡。
(3)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这两力也不平衡。
(4)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就平衡了。
总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在同一直线上。
(记忆:“一物二力三要点”)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举例并说明: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
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4.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三.小结
学生举例
观察实验
归纳。
9.1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是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一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安排在力以及重力、摩擦力、相互作用力之后的一节,是力学部分的关键知识点,也为后面学习物体的运动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平衡状态及二力平衡,二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分析现象。
重点内容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而在设计实验时如何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是学生需要思考的,进而根据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是本节课活动的难点。
知识难点是对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对比理解,在本节课中通过教师引导分析,结合作图来突破难点。
安排一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学具、实验器材】两端带有滑轮的硬纸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地上的课桌、停在水面上的船、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室内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而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课桌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而保持静止、停在水面上的船受到重力和水的浮力而静止、匀速下降的降落伞受到自身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而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二、新课教学进一步举出事例:从书本上的四幅图入手,并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注意:引导学生从电灯的静止状态、知道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然后进一步了解到其它的几个物体受到的力也是相互平衡的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教师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 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本节课主要讲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 学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4. 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以及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运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二力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天平、绳子、木板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天平平衡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平能够保持平衡?学生可能会提到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天平两边的重量不相等,会发生什么现象?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关于二力平衡的例题,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这两个力是否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5. 实际应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吊车吊起重物的原理,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应用:1. 吊车吊起重物2. 人体保持平衡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