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膜分离法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91
⽣物⼯程下游技术思考题答案⼀.绪论1、从某⼀动物培养的细胞中分离某⼀抗体(⼀蛋⽩的代表)的⼀般⼯艺过程。
答:⽣物⼯程下游技术的⼀般⼯艺过程(p12)2、分离纯化某⼀酶制剂的主要步骤和结果如下表:((2)亲和层析的原理是什么?3、产品的分离提取⼯艺应考虑那些因素?答:⽣物分离过纯化过程的选择准则(P16)①步聚少,成本低②次序合理③产品规格(注射,⾮注射)④⽣产规模⑤物料组成⑥产品形式固体:适当结晶,液体:适当浓缩⑦产品稳定性⑧物性溶解度,分⼦电荷,分⼦⼤⼩,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⑨危害性⑩废⽔处理第⼆章发酵液预处理1.沉降速度离⼼的原理。
(p15)答:沉降速度法:主要⽤于分离沉降系数不同的物质。
2.沉降平衡离⼼的原理。
(p15)答:沉降平衡法:⽤于分离密度不同的物质。
如梯度密度离⼼。
3.差速离⼼的概念。
(p15)答:采⽤不同的转速将沉降系数不同的物质分开的⽅法。
4. rpm与RCF的换算关系。
5.已知某⼀离⼼机的转⼦半径为25cm,转速为1200r/min,计算相对离⼼⼒为多⼤?第三章细胞破碎1除去发酵液杂蛋⽩质的常⽤⽅法有那些?答:杂蛋⽩质的除去(p6)(1) 沉淀法:蛋⽩质是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些阴离⼦(三氯⼄酸盐、⽔扬酸盐)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些阳离⼦(Ag+、Cu2+、Zn2+、Fe3+等)形成沉淀。
(2) 变性法:使蛋⽩质变性的⽅法很多,如:加热,调节pH,有机溶剂,表⾯活性剂等。
其中最常⽤的是加热法。
(3) 吸附法:加⼊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杂蛋⽩质⽽除去。
2产品的分离提取⼯艺应考虑那些因素?答:(1) 是胞内产物还是胞外产物;(2) 原料中产物和主要杂质浓度;(3) 产物和主要杂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差异;(4) 产品⽤途和质量标准;(5) 产品的市场价格;(6) 废液的处理⽅法等。
3发酵液过滤与分离的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法。
答:第⼀节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微⽣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 (P3)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多为1%⼀10%,悬浮液中⼤部分是⽔;②悬浮物颗粒⼩,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③固体粒⼦可压缩性⼤;④液相粘度⼤,⼤多为⾮⽜顿型流体;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氧化、微⽣物污染、蛋⽩酶⽔解等作⽤的影响。
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一、选择题1、在发酵液中常加入B,以除去发酵液中的钙离子。
A. 硫酸B. 草酸C. 盐酸D. 硝酸2、在发酵液中加入草酸,其作用是ABCD。
A. 去除钙离子B. 去除部分镁离子C. 改善发酵液的过滤性能D. 有助于目标产物转入液相。
3、在发酵液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它和B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可消除对离子交换的影响。
A. Ca2+B. Mg2+C.Zn2+D. Fe3+4、环丝氨酸的发酵液中,加入磷酸盐的主要目的是去除AD。
A. Ca2+B. Fe3+C. Zn2+D. Mg2+5、在发酵液中加入黄血盐,可去除C,使其形成普鲁士蓝沉淀。
A. Ca2+B. Zn2+C. Fe3+D. Mg2+6、关于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发酵液胶体粒子凝聚能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A. Al3+>Fe3+B. H+>Ca2+>Mg2+C. K+>Na+>Li+D. Fe3+>H+>K+7、酵母絮凝的FLO1型只被以下A抑制。
A. 甘露糖B. 葡萄糖C. 麦芽糖D. 蔗糖E. 半乳糖8、酵母絮凝的NEW FLO型只被以下E抑制。
A. 甘露糖B. 葡萄糖C. 麦芽糖D. 蔗糖E. 半乳糖9、发酵液中,细胞絮凝机理有A。
A. 胶体理论B. 高聚物架桥理论C. 双电层理论D. 盐析理论10、在生物产品分离中,C技术可代替或改善离心和过滤方法,富集或除去发酵液中的细胞或细胞碎片。
A. 凝聚B. 双水相萃取C. 絮凝D. 色谱11、下列物质属于絮凝剂的有AC 。
A、明矾B、石灰C、聚丙烯酸类D、硫酸亚铁第三章细胞破碎技术一、选择题1、高压匀浆法提高细胞破碎率的方法有ABC 。
A. 适当地增加压力B. 增加通过匀浆器的次数C. 适当地增加温度D. 提高搅拌器的转速2、下列AB 可采用高压匀浆法进行细胞破碎。
A. 大多数细菌B. 酵母C. 放线菌和霉菌D. 含有亚细胞器(如包涵体)的微生物细胞3、珠磨法提高细胞破碎率的方法有BCD 。
《化工原理》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化工原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2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介绍化工过程的四个基本类型:单元操作、单元过程、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应用1.3 化工工艺流程图介绍化工工艺流程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分析一个简单的化工工艺流程图1.4 化工生产中的安全和环保强调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讨论环保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2.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2.2 流体力学方程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如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解释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2.3 流体的流动讨论流体的层流和湍流流动分析流速、流量和流阻等概念2.4 泵与风机的原理及应用介绍泵和风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讨论泵和风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选择第三章:热力学基础3.1 热力学基本概念介绍热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系统、状态、过程和能量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2 热力学方程介绍热力学方程,如状态方程、焓方程和熵方程分析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3.3 相平衡讨论相平衡的基本原理和相图解释单组分系统和多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条件3.4 热传递介绍热传递的类型和方式,如导热、对流和辐射分析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第四章:化学平衡与反应工程4.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化学平衡常数和勒夏特列原理4.2 化学平衡的计算介绍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学平衡计算中的限制条件和优化问题4.3 反应动力学介绍反应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方程解释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方法4.4 反应器设计介绍反应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反应器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问题第五章:分离工程5.1 分离方法概述介绍分离工程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常见的分离方法,如过滤、离心、吸附和蒸馏5.2 过滤原理与设备介绍过滤原理和过滤介质的选择分析过滤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3 离心分离原理与设备解释离心力产生的原理和离心分离的适用范围讨论离心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4 蒸馏原理与设备介绍蒸馏原理和蒸馏塔的设计分析蒸馏操作的条件和蒸馏效率的优化第六章:膜分离技术6.1 膜分离原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膜的筛选作用和选择性分离机制6.2 膜材料的类型及选择讨论膜材料的种类,如聚合物膜、陶瓷膜和生物膜分析膜材料的选择依据和应用领域6.3 膜分离过程及设备介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分析膜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6.4 膜污染与清洗讨论膜污染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膜清洗的方法和技术第七章:吸附工程7.1 吸附原理介绍吸附的概念和吸附等温线解释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过程的类型7.2 吸附平衡与动力学分析吸附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影响因素讨论吸附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特点7.3 吸附塔的设计与操作介绍吸附塔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吸附塔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7.4 吸附应用实例探讨吸附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八章:离子交换与电解8.1 离子交换原理介绍离子交换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和离子交换过程的类型8.2 离子交换设备及操作介绍离子交换设备的类型和操作条件分析离子交换效率和优化问题8.3 电解原理与设备解释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类型讨论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8.4 电解应用实例探讨电解技术在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九章:热泵与制冷工程9.1 热泵原理与分类介绍热泵的概念和分类,如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解释热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指标9.2 热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运行条件分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和优化问题9.3 制冷原理与设备解释制冷的概念和制冷循环的类型讨论制冷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9.4 制冷应用实例探讨制冷技术在空调、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10.1 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介绍过程控制的目标和基本原理解释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基本组成部分10.2 常用过程控制策略讨论常用的过程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分析这些策略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10.3 过程优化方法介绍过程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算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小肠曲线法解释这些方法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效果10.4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探讨实际化工过程中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其效果和经济效益第十一章: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11.1 过程强化的意义强调过程强化在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中的重要性讨论过程强化的目标和方法11.2 反应工程强化技术介绍反应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微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动床反应器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方面的应用11.3 分离工程强化技术讨论分离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膜分离、吸附和离子交换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分离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应用11.4 能量工程强化技术介绍能量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热泵、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应用第十二章:化工过程中的节能与减排12.1 节能的意义与途径强调节能对于化工生产的重要性讨论节能的途径和方法,如过程优化、设备改进和能源管理12.2 减排的意义与途径强调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减排的途径和方法,如废物利用、污染物控制和清洁生产12.3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介绍节能减排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4 节能减排的政策与法规讨论国家和地方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分析遵守这些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第十三章: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13.1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介绍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风险13.2 安全技术与措施介绍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如泄压装置、防火防爆设施和紧急停车系统分析这些技术和措施在防止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损失方面的作用13.3 职业健康与防护强调职业健康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讨论化工过程中职业病的类型和防护方法13.4 应急预案与救援介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分析化工事故应急救援的方法和措施第十四章:化工企业的管理与组织14.1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和组织结构设计分析这些原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和效果14.2 企业战略与规划强调企业战略和规划在化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企业战略的类型和制定方法14.3 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介绍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作用14.4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员工凝聚力和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员工培训的方法和内容第十五章: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展望15.1 化工行业的现状分析全球化工行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讨论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15.2 化工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强调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方法和策略15.3 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介绍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分析低碳经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5.4 化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强调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推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流体力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础知识3. 常见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的原理和应用4. 泵与风机、膜分离技术、吸附工程、离子交换与电解、热泵与制冷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设计5.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6. 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节能与减排的措施和技术7. 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管理与组织、行业的现状与展望难点:1. 流体力学方程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2.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理解3. 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反应工程的优化4. 分离工程中膜污染和清洗的技术5. 吸附工程中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的分析6. 离子交换与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7. 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和优化算法8. 化工过程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9. 化工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的优化10. 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些重点和难点涵盖了教案《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时,需要充分的实践和老师的指导。
分离工程第一章分离技术的分类及特点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机械分离处理的是两相或两相以上的混合物,其目的的简单的将各相加以分离,过程中不涉及传质过程。
如:过滤,沉淀,离心分离,旋风分离传质过程的特点就是过程中间有传质现象发生。
传质技术处理的物料可以是均相体系,也可以是非均相体系。
传质分离过程包括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控制分离过程。
按分离性质分类:①物理分离法②化学分离法③物理化学分离法第二章沉淀分离技术⒈沉淀分离的概念:在适当条件下,使溶液中的溶质由液相变为固相而析出,达到分离的目的的过程。
⒉沉淀分离的目的:①使目标组分达到浓缩和去除杂质的目的②将产品由固态变成液态,有利于保存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⒊常见沉淀方法:①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②无极沉淀剂沉淀分离法③非离子多聚体沉淀剂沉淀分离法④等电点沉淀法⑤共沉淀分离法⑥变性沉淀分离法。
⒋盐溶:在低盐浓度下,蛋白质和酶类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增大,这个过程称为盐溶。
⒌盐析:当盐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盐离子的作用下,水活度大大降低,同时蛋白质表面的电荷被大量中和,蛋白质分子外表的水化膜被破坏,蛋白质分子相互聚集而沉淀析出,这就是盐析。
⒍影响盐析效果的因素:①蛋白质浓度②离子强度和离子类型③不同离子类型对盐析效果的影响④PH对盐析效果的影响⑤温度的影响。
⒎有机沉淀剂的原理:有机沉淀剂降低了溶液的介质常数,增加了溶质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再由于有机溶剂必须溶解在水溶液中,这样就减少了溶质与水的作用,因而使溶质脱水而相互聚集沉淀。
⒏影响有机沉淀剂沉淀效果的因素①金属离子的影响②盐浓度的影响③溶质相对分子质量与有机溶剂用量的影响④温度的影响⑤PH的影响。
⒐等电点沉淀分离的基本原理:等电点沉淀分离法主要是利用两性电解质分子在点中性时溶解度最低,不同的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⒑变性沉淀分离原理:利用生物大分子对物理、化学等外部因素敏感性的差异而选择性的使一种组分发生变性而形成沉淀,而让另一些组分保持不变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分离和除杂的目的。
化工过程节能减排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节能减排背景及意义 (3)1.2 化工过程节能减排现状与趋势 (4)第2章化工过程能量集成 (4)2.1 能量集成原理 (4)2.1.1 能量集成概述 (4)2.1.2 能量集成的基本原则 (4)2.1.3 能量集成的方法 (5)2.2 典型化工过程能量集成方法 (5)2.2.1 石油化工过程能量集成 (5)2.2.2 化肥生产过程能量集成 (5)2.2.3 生物化工过程能量集成 (5)2.2.4 精细化工过程能量集成 (6)第3章化工过程节能技术 (6)3.1 热泵技术 (6)3.1.1 热泵原理及分类 (6)3.1.2 热泵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6)3.1.3 热泵技术的优点 (6)3.2 余热回收技术 (6)3.2.1 余热回收原理及分类 (6)3.2.2 余热回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6)3.2.3 余热回收技术的优点 (6)3.3 强化传热技术 (7)3.3.1 强化传热原理及分类 (7)3.3.2 强化传热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7)3.3.3 强化传热技术的优点 (7)第4章化工过程减排技术 (7)4.1 减排技术概述 (7)4.2 废气处理技术 (7)4.2.1 吸收法 (7)4.2.2 吸附法 (7)4.2.3 生物法 (7)4.2.4 焚烧法 (8)4.3 废水处理技术 (8)4.3.1 物理法 (8)4.3.2 化学法 (8)4.3.3 生物法 (8)4.3.4 膜分离法 (8)第5章化工过程清洁生产 (8)5.1 清洁生产理念 (8)5.1.1 清洁生产定义 (8)5.1.3 清洁生产目标 (9)5.2 清洁生产方法 (9)5.2.1 原料替代 (9)5.2.2 工艺优化 (9)5.2.3 设备改进 (9)5.2.4 废物处理 (10)5.2.5 资源回收 (10)5.3 清洁生产案例分析 (10)5.3.1 原料替代案例 (10)5.3.2 工艺优化案例 (10)5.3.3 设备改进案例 (10)5.3.4 废物处理案例 (10)5.3.5 资源回收案例 (10)第6章化工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 (10)6.1 自动化控制技术 (10)6.1.1 自动化控制概述 (10)6.1.2 常用自动化控制策略 (11)6.1.3 自动化控制设备 (11)6.2 智能优化算法 (11)6.2.1 智能优化算法概述 (11)6.2.2 常用智能优化算法 (11)6.2.3 智能优化算法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1)6.3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11)6.3.1 化工过程模拟概述 (11)6.3.2 常用化工过程模拟方法 (11)6.3.3 化工过程优化方法 (12)6.3.4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12)第7章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 (12)7.1 国内外节能减排政策 (12)7.1.1 国内节能减排政策 (12)7.1.2 国外节能减排政策 (12)7.2 节能减排法规体系 (12)7.2.1 法律法规 (13)7.2.2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3)7.3 企业节能减排责任与义务 (13)7.3.1 企业节能减排责任 (13)7.3.2 企业节能减排措施 (13)7.3.3 企业节能减排合规性评价 (13)第8章化工过程节能减排评估 (13)8.1 评估方法与指标 (13)8.1.1 评估方法 (13)8.1.2 评估指标 (14)8.2 能耗分析与评价 (14)8.2.2 能耗评价 (14)8.3 排放分析与评价 (14)8.3.1 排放分析 (14)8.3.2 排放评价 (15)第9章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实例 (15)9.1 节能技术应用案例 (15)9.1.1 燃烧优化技术 (15)9.1.2 余热回收技术 (15)9.1.3 变频调速技术 (15)9.2 减排技术应用案例 (15)9.2.1 废气治理技术 (15)9.2.2 废水处理技术 (15)9.2.3 固废处理技术 (15)9.3 综合节能减排案例 (16)第10章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前景与挑战 (16)10.1 节能减排发展趋势 (16)10.1.1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 (16)10.1.2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6)10.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6)10.2 绿色低碳技术展望 (16)10.2.1 清洁能源替代 (16)10.2.2 过程优化与集成 (16)10.2.3 废物资源化利用 (17)10.3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7)10.3.1 技术瓶颈与研发投入 (17)10.3.2 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17)10.3.3 人才培养与政策支持 (17)第1章绪论1.1 节能减排背景及意义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解释名词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加工过程二简答题1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特点是什么?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2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3 分离效率评价的主要标准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4 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简述或图示分离工程一般流程及基本操作单元)5 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6 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方面?7 纯化生物产品的得率是如何计算的?若每一步纯化产物得率为90%,共6步纯化得到符合要求产品,其总收率是多少?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一解释名词凝聚,絮凝,凝聚剂,过滤,离心,细胞破碎,包含体二简答题1 为什么要进行发酵液的预处理?常用处理方法有哪几种?2 凝集与絮凝过程有何区别?如何将两者结合使用?常用的絮凝剂有哪些?3 发酵液预处理中凝聚剂主要起什么作用?絮凝机理是什么?4 细胞破碎的方法包括哪几类?工业上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5 沉降与离心的异同?6 离心设备可分为哪两大类?按分离因子Fr不同,离心机一般分为哪几类?7 常用的离心沉降设备有哪些?常用的过滤设备有哪些?8 固-液分离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和设备?9 试比较固液分离中过滤和离心分离技术的特点。
10 高压匀浆与高速珠磨破碎法各有哪些优缺点?11 比较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优缺点。
离心与过滤各有什么优缺点?第三章沉淀与结晶一解释名词沉淀,结晶,盐析,盐溶,盐析结晶,盐析沉淀,硫酸铵饱和度,晶种,晶核,晶型, 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饱和度二简答题1 根据加入沉淀剂的不同沉淀分离主要包括哪几类?)2 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有哪些?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机理什么?用乙醇沉淀蛋白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3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工艺设计中如何应用?4 如何确定盐析过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铵的量?5 简述有机溶剂沉淀的原理。
分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在哪几种情况下,一般都必须采用适当的分离富集技术?答:1。
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2。
待测组份在样品中分离不均匀3.待测痕量组份的含量低于待定方法的检出线4样品的物理、化学状态不适于直接测定5没有合适的标准参考物质6本身具有剧毒或具有强的放射性2。
分离的目的是什么?答:1分析操作的前处理的需要2。
获取单一的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他用3.除掉有害或有毒的物质4为了确定目标物的结构第二章色谱(又称层析法)1。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怎样的?色谱法有什么特点?P104答:利用不同结构或不同性质的物质,在不相混溶的两相中分布(溶解、吸附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而进行分离的特点:多种操作形式,分离效率高,操作方便,而被广泛应用2。
掌握色谱法的分类。
答: 1按两相物理状态分:液相色谱、固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2.按固定相装载或操作形式分: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3按固定相作用机理分: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3. 比较以下几种色谱的固定相P104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答:固体吸附剂、固定液、离子交换剂、多孔固体凝胶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配位体4。
分配系数KD与保留时间、保留体积的关系.答:分配系数大的组份,在柱中被吸附得牢,移动速度慢,即保留时间长,保留体积大,将后出现在洗脱液中.分配系数小的组份,在柱中被吸附得弱,移动速度快,即保留时间短,保留体积小,将先出现在洗脱液中。
分配系数KD越大,各组份越容易彼此分离,如果KD=0,就意味着溶质不能被固定相吸附,并随着流动相迅速流出5. 柱层析法的分类及各自的固定相。
答:分为吸附柱色谱、分配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固定相分别为:吸附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负载在固体上的固定液、凝胶物质6。
吸附柱层析中的固定相是吸附剂,那么吸附剂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其吸附位置具备吸附作用?活化、脱活性是什么意思?答:吸附剂是一些多孔性的微粒状物质,表面具有许多吸附位置,因为吸附中心数量的多少和其吸附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吸附剂的性能,吸附位置主要是—OH或=O,能与溶质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作用若加热驱除水分,可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加强,即为活化若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可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降低,为脱活化7. 选择吸附剂时,对吸附剂有哪些基本要求?常见的固体吸附剂有哪几种?其吸附位置分别是什么基团(除Al2O3)?影响聚酰胺吸附能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聚酰胺分别在水、有机溶剂和碱性溶剂中,其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答:基本要求:1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一定的吸附能力2对不同的组分有不同的吸附量,因而能较好地把试样中各组分分离3在所用的溶剂和洗脱剂中不溶解4与试样中各组分、溶剂和洗脱剂不起化学反应5颗粒均匀,细度一定,使用过程中不会碎裂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氧化铝、硅胶、聚酰胺吸附位置硅胶:硅醇基团聚酰胺:羰基影响因素:1分子中形成氢键的基团多的物质吸附能力大2分子中形成氢键的两个基团处于对位、间位使吸附能力增大,处于邻位则使吸附能力减少3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能力大4分子中基团之间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吸附能力减少5与各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的能力与溶质介质有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