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4
- 格式:ppt
- 大小:445.00 KB
- 文档页数:92
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里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通过中基精气血津液的补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
什么是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和津液四个部分。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的生殖功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则是人体的活力,包括物理活动和代谢活动。
血代表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最后,津液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液体,如唾液、眼泪、汗液等。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重要性中基精气血津液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精为例,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殖能力,如果精量不足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育,甚至引发身体的某些症状。
气则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缺少气血会使人体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发生身体废寝忘食的症状。
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津液则是维持人体水分平衡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保持眼泪、唾液、汗液等生理液体的正常分泌量,因此津液的充足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症状当人体中基精气血津液存在不足时,会产生一些症状。
其中,精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是男性早泄和女性不孕。
气不足会产生疲劳、乏力、气短、容易气喘,甚至可以导致中风和心脏病。
血不足则会引发头晕、乏力、易感冒等。
津液不足则会造成口干舌燥、眼干喉燥,严重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热病等症状。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保养方法为了养护中基精气血津液,平日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调整饮食饮食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如果精不足,可以多食用鱼、肉、虾、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果气血不足,则可以适当地进食芝麻、桂圆、龙眼等补气血食材;如果津液不足,可以多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来滋润身体。
气、血、津液参考资料: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本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又依赖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这些营养物质由于脏腑机能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与滋生。
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气(一)气的生成及其作用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称“元气”,藏之于肾,又称“先天之气”。
一是吸入自然之气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两者结合于肺,称“宗气”,藏之于胸,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正气”,亦称“真气”。
由于气的活动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
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
人体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气有温胸、保卫、化生、固摄及动力等作用。
“元气”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上出气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脉以推动血液的循环。
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和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生理活动机能等,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经肺入血,称为“营气”。
行于脉道之中,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宗气输布于体表,行于脉外的部分,称为“卫气”。
宣发于体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肤之间。
具有温养肌肉、皮肤,滋润废理,管理毛孔开阔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脏腑的机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简称“脏气”。
如肺的呼吸机能称为“肺气”;胃的饮食消化机能称为“胃气”。
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等。
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机能活动除称脾胃之气外,又称为“中气”。
它具有增强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等作用。
(二)气的病证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肝,帅血贯脉行于心。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具体地说,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2.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3.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4.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3.气能摄津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同时,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4.津能载气津同血一样,亦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
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