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艺术情感论与中国现代智性思潮_罗新河
- 格式:pdf
- 大小:369.07 KB
- 文档页数:10
冯友兰: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
易中天: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
“哲学是灵魂的拷问。
拷问之后,是心安理得。
艺术是灵魂的解放。
解放之后,是心情舒畅。
后者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前者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智者——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智者的生活方式中,启迪我们凡人的智慧,如磨刀石般,磨砺我们的人生态度和方法:“爱智慧”不是“智慧”,是无现成答案、终极答案的,问题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根性?(客观、决定论的)我们如何创造属人的生活?(主观、能动)钱钟书夫妇的生活中,看出一个智者的选择、创造的过程:1979年作为第一界社会科学院代表,出访美国:英语让鬼子辈大为惊叹!有学者发表《两晤钱钟书先生》,中有一段,可参:“我无意间漏出一句,说《围城》是自传性的小说,异议,说《围城》绝对不是自传性的作品,并且觉得文评家在作品里找寻作者的痕迹,是迹近无聊的举动。
“譬如说,《围城》的男主角跟我的性格大不相同,”钱先生指出,“我是个aggressive 积极又最后对人生整个感到幻灭,disillusioned。
《围城》出版后,很多女读者写信来打破沙锅,问我是不是书中的男主角,婚姻生活是否如意等等,其实我是一个happily-married man。
”回忆文章:曾有人读《围城》,感到对人生悲观,对婚姻失望;钱钟书写信劝解,欢然走入婚姻殿堂。
言传不如身教,贤伉俪,羡杀多少世间男女?钱、杨,人也,人性的弱点,如何克服?美满的婚姻,难道只是神话?从一对智慧老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的魅力、美学的魅力:杨绛“爱情是克服困难”。
她与钱钟书的世书》)。
也是谈“欲”《管锥编》有一则,认为人类对“欲”不出三种态度:“不见可欲”——见的不妨,想的独狠“见不可欲”——将其“反面”想透“见可欲而不乱”——审美的人生观前两者,是道德与宗教常用的方法,后者,是智者的选择,不是被动地“意志”所推动,而是用人性的智慧,阻止那“生命盲动”的车轮。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维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既有理性思维的思辨之作,也有感性思维的情感之作。
理性与感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理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理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家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探索,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鲁迅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理性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和分析,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另一个体现理性思维的作家是钱钟书。
在他的作品中,理性思维与学术思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性的思考,以理性的态度审视社会问题。
例如在《围城》中,他以冷静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对人性的弱点和迷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二、感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感性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情感和个体经验的表达。
中国现代文学家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个体经历的描写,以感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感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通过对乡土情感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人性的热爱。
例如在《边城》中,他以感性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另一个体现感性思维的作家是余华。
他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性的洞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活着》中,他通过对个体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以感性的方式触动了读者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以感性的方式传递了深刻的思想。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钱钟书文艺思想之精神的开题报告本文将探讨钱钟书文艺思想中“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的精神。
在钱钟书的文学、戏剧、文化等多个领域,均可看到他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以及实现“和谐”的探索。
而这一切,都基于他对“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的充分思考和倡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一、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钱钟书在其所写的多篇文论中强调,“同一性是先天赋予的,差异性是后天所习得的”。
他认为,在个体的差异性之上必须建立和谐、共享和承认相似性的基础,才能使不同个体得以共存。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当追求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差异性,以此来建立一个充满和谐与生机的文化秩序。
二、文化的对话在21世纪的今日,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现实,而文化的对话也应运而生。
钱钟书在其作品中,始终强调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他认为,文化是多样性的,但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在大量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和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文化视野拓展到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
三、和谐的探索在钱钟书的文艺思想中,和谐是一种关键概念,它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他认为,和谐不仅仅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得到扩大应用。
钱钟书在长期思考乡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和谐”的可能性,将自身文艺成果贡献于时代。
综上,钱钟书文艺思想中的“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是一种超越个体、超越文化差异的思想。
它强调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相互补充关系,强调文化的对话和倡导和谐的共存。
这种思想不仅对我们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有启示,也对加强世界各地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有积极指导意义。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何明星【摘要】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在文学批评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著作方式,在内容上融各学科于一炉,具有一种鲜明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是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最突出、最根本的特色,它贯穿于钱钟书所有著述之中,体现为"以白话小说阐释古诗文之语言或作法"、"打通而拈出新意"、"发前人之覆"、"名物词句之考订"等四个方面.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26)006【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钱钟书;文学批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作者】何明星【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声称一贯感兴趣是具体的文学鉴赏。
他的文学研究不从概念出发做逻辑推理,而是针对具体现象拈出新意,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等。
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等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对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所具有的世界眼光的特征,笔者已著文予以论述。
本文将阐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特色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两方面内容,以期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有所启示。
一、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自从“五四”时期引进科学观念,中国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也循此方向发展改变。
①朱光潜说:“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
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它的短处是凌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111[文本解读鱼,我还是想给你帮点忙。
”老人说“你已经请我喝了啤酒,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
”诸如此类的对话很多,面对小男孩的离开。
老人内心自然是孤寂伤感的,自从他妻子去世后,小男孩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和生活的伙伴,但是当他看到小男孩真诚的为他的遭遇难过并且跑过来同他聊天,准备啤酒和晚餐时,他没有丝毫的不快,并且理智地拒绝了小男孩想要回到他身边的请求,而且愿意继续叫醒贪睡的小男孩,多次强调小男孩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可以独立飞翔的祝福。
不是一个内心坚强,心胸宽广豁达的老人,又怎能如此从容地面对已经离开自己并且有了好运气的小男孩呢。
尤其是当圣地亚哥老人再次捕鱼失败而归时,小男孩告知他说:“第_天_条,第二天_条,第三天两条。
”面对伙伴三天来的好运气,老人没有一丝嫉妒、猜忌和不快,他冲口而出:“真不错。
”这三个字虽短,但代表了一个失败者对胜利者由衷的赞赏,也显示了老人面对失败和困境时的那颗坚强的内心和达观的精神气度。
尤其是当小孩再次请求回到老人身边时,他默许了,并且马上与小男孩商讨如何重整旗鼓再次出海的事情,可见经受重击的老人更加自信和坚强,他坚信此次出海一定不会空手而回,坚信小男孩的加入一定能再次增大胜利的弦码。
老人同意男孩加入再次出海的队伍,充分彰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优雅,他有充分的把握为赢取未来的胜利而继续前行。
在与小男孩相处的日子里,有一个动人的情节,让我们能看到圣地亚哥老人细腻的内心。
“男孩睡在头一个房间的帆布床上。
他轻轻握住男孩的一只脚,握着它,直到男孩醒来转身看他。
”这是老人叫醒男孩起床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圣地亚哥老人对男孩深沉的爱,父亲般的细腻和关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种细腻柔软的内心与外表刚强坚毅的外表形象相得益彰,更加凸显出一位内心慈爱、胸怀宽广、自然具有一副优雅风度的圣地亚哥老人形象。
在如此重压下依然能保持如此优雅的精神风度的品性实属难得,不能不让读者感怀,从心底里叹服。
钱钟书美感经验中的理解钱钟书是中国文化名人,他在美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
他的美感经验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钱钟书美感经验中的理解。
一、钱钟书对于文学美感的理解1. 文学作品中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钱钟书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他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性。
同时,在表达思想方面,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的探讨来引导读者思考。
2. 语言与形式钱钟书也非常注重语言与形式。
他认为,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不过度修饰;而形式则应该符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他曾经说过:“没有好文章只有好句子”,强调了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3. 文化传承钱钟书也非常注重文化传承。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他曾经说过:“文学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二、钱钟书对于艺术美感的理解1.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钱钟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体验。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性、精神性和感性。
同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细节和整体效果。
2.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钱钟书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才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和思想上的深度。
他也强调了创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专注和耐心。
3. 艺术与生活钱钟书认为,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
他认为,艺术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并且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灵感和素材来创作艺术作品。
三、钱钟书对于音乐美感的理解1. 音乐的表达力钱钟书认为,音乐具有非常强的表达力。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在演奏或欣赏音乐时,要注重情感和表现力。
2. 音乐与文化传承钱钟书也非常注重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