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概念:【(1)早期政治制度(先秦):①商:内外服制度②周:分封、宗法、礼乐③春秋战国:分封崩溃(2)秦至明清政治制度:①黄帝制②郡县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行政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文明史观看单元体系---规律远古→权利萌芽→部落酋长夏朝→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权力传子制度→→→→→→→→→→→→→→→→→→→→→→→专制→→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附属国)(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垄断神权强化王权→集权→→秦西周→封邦建国→天下共主→→→→→→→→→→→→→→→→→→→→→→→→→→→→→→的趋势→※分封制(封邦建国):(1)含义(目的、作用):保证周王室强大,广封建国,拱卫王室(2)分封对象及主体: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3)封国与天子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4)作用: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扩大疆域。
(5)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宗法制:(1)含义(目的、实质、核心、体系):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制度(2)作用:确立制度、保障特权、强化王权、贵族政治(3)与分封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受爵)→汉武帝(察举征辟)→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南北朝(家世门第)→隋唐后(科举制)※易错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最早不是在秦朝出现。
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绝对的受到削弱,如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