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患者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22.50 KB
- 文档页数:32
痹症的中医调护
一、病情观察:
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二、生活起居护理:
1、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3、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四、情志护理:
1、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
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五、用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六、健康教育
1、注意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2、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4、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嘌呤类的食物。
5、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活动。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详细指南1. 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尿、体倦等症状。
本指南旨在提供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详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症状。
2. 中医护理策略- 保持适当的饮食:患者应遵循中医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 合理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
-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 中医护理方法3.1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中医师可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 患者需按照医嘱准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中断治疗。
3.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症状。
-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疗法,不可自行尝试或去非正规机构接受治疗。
3.3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来调理身体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
-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拔罐疗法,不可自行操作或在非专业场所接受治疗。
4. 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中医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向医生反映症状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继续遵循西医医生的治疗建议,不可单凭中医治疗忽视西医治疗。
以上是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的详细指南,希望对患者能够有所帮助。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并注意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1. 引言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中医上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和多尿等。
本文将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包括病因分析、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分析
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脾胃功能失调以及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饮食不节、情志不和等也可能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
3. 诊断要点
在对消渴病痹症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口渴、多饮和多尿的情况;
- 检查患者的舌苔和脉象,以了解病情;
- 结合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
4. 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 清热利湿,排除体内湿热;
- 调理气血运行,促进体内的平衡。
在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
疗法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加速康复。
5. 预防与护理
预防消渴病痹症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促进身体的健康。
6. 结论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中医护理在其治疗和预防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热利湿和调理气血运行
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同时,患者也应
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预防病情的发生。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常规膝痹病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病变。
膝痹病又称膝退行性关节病、膝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属于中医痹症、骨痹的范畴。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受伤史、骨骼病病史。
(2)评估患者精神状态,患肢疼痛、肿胀、僵硬、关节活动受限的范围等。
(3)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寒湿痹证。
证候: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
②风湿热痹证。
证候: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
③瘀血闭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
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④肝肾亏虚证。
证候: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
舌质红,少苔。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患者疼痛时可取足三里、解溪等穴拔罐,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
(3)加强对患者膝部的保护,戴护膝保暖;患肢可垫软枕抬高Q(4)功能锻炼:指导和协助患者活动肢体,如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训练。
(5)临证(症)施护:①膝关节疼痛:a.疼痛评估:评估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b.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C.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Qd.遵医嘱给予艾灸,取阿是穴、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等穴。
②膝关节肿胀:a.评估患肢红肿的程度及诱发因素,皮温、皮肤颜色及完整性,测量骸骨上下缘腿围。
b.遵医嘱对风湿热痹证患肢肿胀患者局部予膝关节冰敷治疗,注意防止皮肤冻伤,观察治疗效果。
C.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d.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Qe.遵医嘱给予中药贴敷。
痹症的康复和健康指导(1)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寒之地。
(2)居住寒冷地区或气候骤变季节,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
(3)出汗时不可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4)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5)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宜畅情志。
(6)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7)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嘌呤类食物摄入。
(8)须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如川乌、附子宜久煎等,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来院诊治。
眩晕的康复和健康指导(1)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
(4)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防止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5)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
(6)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昏仆。
(7)有眩晕史的病人,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中风的康复和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畅情志,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2)饮食上宜食清淡宜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等刺激之品,并禁烟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4)为患者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锻炼。
(5)按时服药,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监测血压的变化。
(6)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7)如患者出现一过性头晕、步履不正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胸痹的康复和健康指导(1)积极锻炼,免受风寒。
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2)清淡饮食,饮食忌冷、忌饱,忌食肥甘、辛辣等刺激之品。
(3)畅情志,不可大悲大喜,保持情绪稳定。
(4)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痹症痹症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病机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西医学中,痹症多见于风湿热,风寒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主症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治法疏经活络,通痹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及辩证选穴。
主穴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臑俞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腕部:阿是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阿是穴大杼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阿是穴环跳居髎秩边髀关膝部: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髁部:阿是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端取穴。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则痹痛遂解,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操作毫针常规刺,病在筋骨可深刺,可用电针。
风寒湿痹可加用灸法,热痹局部可刺出血。
按语1、针灸治疗痹症有较好的疗效,对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尤佳,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肿瘤等,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痹症简介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关节或肌肉的运动障碍、疼痛和拘挛。
痹症分为风湿性痹症、寒湿性痹症和湿热性痹症等不同类型,其病因多与外邪侵袭、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是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综合手段来治疗痹症,以改善疼痛、缓解痉挛、恢复关节肌肉的功能。
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症的首要步骤是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判断病症的具体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风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风邪侵袭而引起,常伴有寒湿和湿热表现。
–治疗方法:以祛风、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草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2.寒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寒湿邪气滞留于体内引起,常伴有肌肉冷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艾灸、温针、推拿按摩等方法。
3.湿热性痹症–病因:主要由湿热邪气淤滞于体内引起,常伴有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中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1.选穴: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曲池穴、风门穴、环跳穴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或三棱针进行刺激,可以进行刺激、搓转、拔罐等操作。
3.疗程: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针灸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按摩来调理经络、排除湿邪的方法,对痹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1.按摩技法:采用揉、推、拿、摩等手法,配合温热贴敷或熏蒸,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2.每日按摩时间:每天至少按摩2-3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治疗2-3周为一个疗程。
3.常用推拿部位:常用的推拿按摩部位为手臂、腿部、背部等。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药粉熏蒸患处,以渗透作用治疗痹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