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财政思想史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0
简答1.经济学的世界性与国别性以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世界性与国别性:(1)经济学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国别性”,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2)在人类社会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方面,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世界性”的科学,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为此做过贡献。
(3)然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其国别性也就由此而生。
这个国别性是历史形成的,是国家这个政治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相互制约造成的特殊国情的集中体现。
任何国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必然使其经济发展具有许多特殊性,即国别性。
(4)当然,强调经济学的国别性,并不排斥他的世界性,相反,只有承认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才能对经济问题得出全面认识。
随着数理经济学的出现与发展,国别性特点有所减弱。
中国经济学的建构:(1)首先,因为经济学具有“世界性”,可以借鉴前人已经完备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使自身理论体系完善,符合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
(2)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国别性”,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经济学,而是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综合西方演化经济学流派中有价值的、合理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创新。
中国经济学必须要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更要体现中国利益。
2.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有怎样的特征?(1)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了奴隶主的经济要求(2)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的思想(3)重视农业,反映了农业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生产关系(4)推崇劳动(5)轻视商业(6)没有重要的分析进步,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是对生活中经济的朴素思辨,充满了经验性和朴素性,思想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实践(7)罗马法制定了完备的关于经济关系的规则,是更为重要的经济重要性的学说,为后来经济学提供了发展的框架,产生了重要作用3.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有怎样的不同:(1)关于获取货币财富方式的差别:早期货币平衡/差额论:主张国家以法律、行政手段禁止货币金银出口,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鼓励使本国货币增加并贮藏国内,即调节货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的目的晚期贸易平衡/差额论: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之后通过出超和顺差把更多货币运回国内。
西方财税思想史复习整理配第思想代表作《赋税论》1、最早提出税收的最终来源是劳动的收入。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第一次提出了“公平、确实、便利、节约”的资产阶级赋税原则。
斯密思想代表作1759年《道德情操论》、1776年《国富论》1、政府职能——最小化的政府职能观:“廉价政府”、“夜警政府”(1)为私人部门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环境;(2)尽可能地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使之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司法)(3)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2、国家经费支出国家经费属于非生产性,但经济上的无用性不能否认其政治上的有用性。
与国家职能相对应,国家经费开支只限于国防费开支、司法费开支、公共事业费开支以及维持国家元首的威信所需的费用开支。
3、财政收入由受益者负担的收入、国营企业收入及国有财产收入、赋税收入、公债收入4、赋税原则(1)平等原则(能力说、收入说)(2)确定原则。
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完纳的日期,完纳方法,完纳数额必须确定。
(3)便利原则。
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4)最小费用原则(节约原则)。
人民缴纳的税额必须尽可能多的归入国库,以免造成浪费或弊端。
5、赋税设计:利润税、工资税和地租税三大税系。
不主张向利润课税、不主张向资本的利息课税、不主张向劳动工资课税,地租为最合适的课税对象。
6、公债论:公债有害论,反对发行公债。
李嘉图思想代表作: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通过采用征收一次总赋税还是发行政府公债,对经济的影响是相等的,即从最终效应来看,政府为其支出筹措资金而选择何种筹措方式是无关紧要的。
魁奈的财税思想代表作《经济表》1、纯公共品理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
该理论将重商主义者所崇尚的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经济表:第一次明确系统地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古罗马法学家的经济思想(简答)1、历史上第一次用法的形式确立私有财产权利。
2、提出了法人概念,法人可以是个人,个人可以通过契约方式自由处理自己的财产。
3、确立了法人团体的原则。
即使法人所有者不断变更,法人团体及财产可以保持不变,这一思想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起源。
4、认为主要是货币由国家法律创造的,货币的合理性并不是由于它的内在本质,而是由于国家的认可。
威廉·配第(选择、填空)1、配第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方法问题的经济学家。
在方法论方面,其一接受培根和霍布斯的主张,采用归纳法和数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是,试图将道德与科学分开,按照配第的看法,科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处理道德问题,它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2、第一次有意识地将价值归结为劳动,为后来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其至理名言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3、论述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并认识到分工程度与市场规模的依存关系问题。
4、第一次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分析了由于地理位置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土地肥沃程度而产生的级差地租,也分析了由于连续追加要素而引起的级差地租。
还提出土地价格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5、认识到了货币的三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认为第二种是最重要的,他否认货币作为绝对价值尺度的职能,坚持价值货币随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6、看到了货币数量和产出水平的关系,但没看到价格水平是货币数量论的核心。
理查德·坎蒂隆1、其理论体系认为经济行为受利己心支配。
坎蒂隆把经济设想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市场的有机系统,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市场是以实现某种均衡的方式运作的。
他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制度会最好地运行。
在坎蒂隆的市场网络中,行为的动力是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调节资源使用的信号是相对价格,决策的基础是机会成本。
2、企业家的来去依赖于市场的兴衰;企业家活动的本质是冒险。
3、开创了货币理论的收入方法:把货币存量的变化与总支出、收入、就业和价格变化联系在一起进行因果链分析。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提纲整理者:石方中一、填空题1、法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柯尔培尔。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完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完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
4、斯密的代表作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
5、魁奈把法国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级: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
6、斯密把英国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
7、“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对经济机制的形象比喻。
8、重农学派的一个特点是资产阶级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
9、《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斯密的代表作,阐明了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
10、古希腊在经济学领域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1、魁奈把农业资本划分为:年预付和原预付。
1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两个级数是人口与生活资料。
13、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
14、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的阐述劳动价值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威廉·配第。
15、斯密把资本概念普遍化并第一次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6、《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学者柏拉图。
二、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是商业资产阶级与封建中央集权结成的联盟。
基本观点是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财富的来源是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基本原则。
2、自然秩序观: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思想是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提出了自然和社会应当建立在“自然秩序”这上,并把“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相对立。
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秩序,这种秩序是合乎人类本性的,因而是自然的、合理的制度,而“人为秩序”则是违反自然的不合理的制度,即封建专制制度。
西方财税思想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北欧学派财政税务学院陈云彬一、北欧学派概述北欧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斯德哥尔摩大学为主要阵地,故又称为斯哥尔摩学派。
起源于19~20世纪之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
它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
当然,它的主要影响是在北欧,对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则基本上是学术性的,而不是政策性的。
瑞典学派从它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渊源时期;30年代的形成时期;战后直到现在的发展时期。
与此三个时期相应的代表人物也可划分为三代。
瑞典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或先驱者,主要有纳特;魏克塞尔、古斯塔夫;卡塞尔、大卫;达维逊等;第二代主要有: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贝尔、奥林等;第三代主要有:阿萨尔;林德贝克。
二、学派特点(一)首创了“一分法”的经济分析方法。
新古典学派信从萨伊定律和旧货币数量论,把货币的变动与经济的变动视为互不相干的两回事,瑞典学派则最先把二者结合起来创立了货币经济论。
(二)倡导动态经济学,企图用以修补静态经济理论的缺陷,而他们的所谓动态经济学,则是与他们的货币经济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称为货币均衡论。
(三)为了完成动态经济的分析,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方面,编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术语和经济范畴。
倡导把一些经济变量如资本价值、所得、投资、储蓄、成本等区分为事前、事后两种数值。
主张用所谓期间分析或称过程分析、序列分析来阐释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变化过程。
(四)把预期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强调预期在经济运行中“决定性”作用。
(五)着重纯理论的研究,并从经济理论引伸出政策建议,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大都直接参与瑞典政府经济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工作。
2018年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国际关系硕士学位点“中外政治思想史”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能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考试参考书,掌握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对于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理论知识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试卷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部分,二者分数比例大致为75:75。
4、试卷题型结构试卷题型为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
简答题占60%;论述题占40%。
三、考察范围中国政治思想史部分包括从先秦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政治思想。
(一)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1、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2、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二)儒家的政治思想1、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2、孔子3、孟子4、荀子(三)道家的政治思想1、老子2、庄子(四)墨家的政治思想1、兼爱主张2、尚贤主张3、尚同主张4、非攻主张5、节用主张(五)法家的政治思想1、慎到2、申不害3、商鞅4、韩非(六)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1、秦始皇2、汉武帝3、唐太宗与贞观时期的统治集团(七)汉唐道家的政治思想1、汉初黄老2、《淮南子》3、鲍敬言4、葛洪5、《无能子》6、罗隐(八)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1、贾谊2、董仲舒3、王符4、傅玄5、魏晋玄学6、王通7、韩愈8、柳宗元(九)宋代的功利政治思想1、李觏2、王安石3、陈亮4、叶适(十)宋明理学的政治思想1、张载2、二程3、朱熹4、王守仁(十一)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政治思想1、黄宗羲2、顾炎武3、王夫之4、唐甄(十二)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1、林则徐2、龚自珍3、魏源(十三)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思想1、洪秀全2、洪仁玕(十四)洋务派的政治思想1、冯桂芬2、张之洞3、李鸿章(十五)戊戌维新时期的政治思想1、康有为2、梁启超3、谭嗣同4、严复(十六)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1、邹容2、章太炎3、孙中山西方政治思想史部分包括从古希腊罗马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思想家提出的系统的、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
1。
斯图亚特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67)、《关于苏格兰阿格郡利息问题的思考》(1769)、《货币原理》(1772)。
斯图亚特的财税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的第四篇《信用与公债》以及第五篇《租税及其适当用途》中。
2.威廉·配第的著作:《赋税论》(1662)3.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被誉为“财政学之父”。
4。
大卫·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5.弗朗斯瓦·魁奈的著作:《租地农场论》(1756)、《赋税论》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7。
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8。
皮古的著作:《福利经济学》(1920),他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9.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1948)10.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罗伯特·巴罗11.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12。
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著作:《经济学》1993)13.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14.罗纳德·科斯的著作:《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15。
道格拉斯·诺思的著作:《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16.马斯格雷夫的著作:《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和实践》17。
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曼、霍布斯、斯图亚特;尤斯蒂、宋能菲尔斯18.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但该经济主体却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或承担相应的损失。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措施:凡是边际私人成本超过边际社会成本的东西,予以补助金,凡是边际社会成本超过边际私人成本课以捐税。
即通过征税和补贴引导私人的资源配置活动符合社会利益。
(庇古)19。
萨缪尔森对政府职能的看法:认为除了亚当·斯密所说的三大职能外,还有稳定、效率和分配职能。
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1、金银是最佳的财富形式。
2、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
3、对本国不能生产的进口原材料免征关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制成品和原料进行保护,并严格限制原材料进口。
4、反对妨碍商品流动的各种国内通行费、税收和其他限制。
5、强调国家的作用,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
托马斯·曼的财税思想1,、贸易差额论(核心,将对外贸易差额看作是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认为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只有发展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能达到致富的目的。
出口多于进口是进行对外贸易所必须遵守的原则)2、国防财政论与重税无害论——课税于国家有利3、赋税论——课税对于人民无害4、临时课税必须取得议会的一致同意。
威廉.配第《赋税论》重要贡献:最先提出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正是这两个问题把经济学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政府职能——最小化的政府职能观:“廉价政府”、“夜警政府”1、为私人部门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环境;2、尽可能地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使之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3、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赋税原则(1)平等原则(2)确定原则。
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完纳的日期,完纳方法,完纳数额必须确定。
(3)便利原则。
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4)最小费用原则。
人民缴纳的税额必须尽可能多的归入国库,以免造成浪费或弊端。
赋税设计:1、利润税2、工资税3、地租税4、由三种收入共同支付的人头税和消费税。
不主张向利润课税、不主张向资本的利息课税、不主张向劳动工资课税,地租为最合适的课税对象。
李嘉图等价定理:①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通过采用征收一次总赋税还是发行政府公债,对经济的影响是相等的,即从最终效应来看,政府为其支出筹措资金而选择何种筹措方式是无关紧要的。
②主张公债的偿还应当采取一劳永逸的办法,即征收两年至三年的财产税,予以全部清偿,也就是经过一次“断然的努力”,来消除这一“空前无比的灾祸”。
西方财税思想史复习整理西方财税思想史复习整理配第思想代表作《赋税论》1、最早提出税收的最终来源是劳动的收入。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第一次提出了“公平、确实、便利、节约”的资产阶级赋税原则。
斯密思想代表作1759年《道德情操论》、1776年《国富论》1、政府职能——最小化的政府职能观:“廉价政府”、“夜警政府”(1)为私人部门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环境;(2)尽可能地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使之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司法)(3)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2、国家经费支出国家经费属于非生产性,但经济上的无用性不能否认其政治上的有用性。
与国家职能相对应,李嘉图思想代表作: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通过采用征收一次总赋税还是发行政府公债,对经济的影响是相等的,即从最终效应来看,政府为其支出筹措资金而选择何种筹措方式是无关紧要的。
魁奈的财税思想代表作《经济表》1、纯公共品理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
该理论将重商主义者所崇尚的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经济表:第一次明确系统地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2、实行土地单一税制:(1)单一的土地税制是最简单、最合理、对国家最有利、对纳税者负担最轻的课税形式。
(2)理由:唯有土地能够增加国民收入,创造剩余价值或提供纯收入,故赋税只能对土地的纯产品直接课税。
主张取消其它税收,因为任何方法征收的税收,结局都是土地所支付。
(3)评价:把农业“纯产品”这种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当成了剩余价值的全部内容。
剩余价值作为国家税收的来源,它不仅包括地租,还包括利润和利息,它们同工资等收入一样,都可以成为税收课征的对象;土地单一税在国民收入分配的众多环节上,仅仅选择地租一项课税,这在实践中行不通;按照土地单一税理论,国家只对土地所有者的收入课税,工业、商业和借贷资本家虽也取得收入,却享有不纳税特权,这本身同资产阶级的税收平等观相背离。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本课程属于限选课,主要为财政学专业学习了必须专业课之后或同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夯实其专业基础。
其评价标准是高校本科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应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时能融会贯通。
因此考试时为闭卷考试,考题也有一定难度。
考试对象一般为财政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但也有少数的外专业其他年级的选这门课的学生。
二、考试的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本学科的几个重点学派代表人物的财政思想。
具体包括:古典学派,庸俗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纯经济学派、供给学派、福利经济学派、货币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学派等九个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财政思想。
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西方财政思想史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和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能: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学派代表人物的财政思想。
2、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范畴和论断。
3、用某些理论比较和分析有关的实际经济问题和政策。
4、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国内经济生活现象和问题,来评价有关理论问题的现实意义5、准确、恰当地使用本课程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达。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全校统一规定考试时间和地点。
(二)答题时间两个小时(三)考试题型及其比例名词解释15分判断改错3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5分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第一章重农学派的财政思想第一节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济理论一、产生:古典经济学派在法国的表现形式活跃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70年代。
二、基本经济思想: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纯产品”即农产品扣除生产费用后的余额,只有农业才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
其税收理论奠基于经济思想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
第二节重农学派的财政思想一、布阿吉尔贝尔1、极力主张振兴农业经济,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对重商主义关于金银货币即财富的观点及所推行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激烈抨击和批判。
2、提出改革旧有税制的主张:整顿间接税,扩大直接税的比重;取消国内关税、出口税和渡口税,改革人头税3、在谷物生产贸易中,主张谷物输出自由化,输入严格控制,即课以高关税二、魁奈1、主张实行土地单一税制,认为赋税只能对土地的纯产品直接课税,主张取消其它税收;任何方法征收的税收,结局都是土地所支付的,因此是最简单、最合理、对于国家最有利、对纳税者负担最轻的课税形式。
2、倡导轻税政策。
税负就和国民收入的数额保持均衡。
第二章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第一节威廉。
配第的财政思想一、主要经济思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二、财税理论:(1)税收原则论:公平、确实、便利、节省;(2)税收来源论:认为取得公共收入的办法,以征收田赋为好;(3)论证了当时人民不愿纳税的9个方面的原因,(4)讨论了当时各种税收的利弊。
包括人头税,什一税,国内消费税。
(5)税收经济功能论:主张运用税收手段调节对外贸易,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第二节亚当。
斯密的财政思想一、(1723-1790),财政学之父,理论巨著《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
其核心为以自然秩序论为基础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财税理论都是建立在这种经济自由基础之上的。
二、主要财税理论:(一)支出理论:斯密主张竭力控制政府的支出规模,尽量压缩政府的活动范围,即主张“廉价政府”。
斯密界定政府职能的同时,分析了公共经费的最佳筹资渠道。
与君主的义务相对应,国家经费开支也分国防费开支、司法费用开支、公共事业费开支以及维持国家元首的威信所需的费用开支等。
(二)关于收入的理论1、关于政府的收入结构:认为政府收入主要由国有资产收入、税收收入、公债收入、受益税收入、其他收入包括手续费、罚金等构成。
其中前面两种收入是政府支出的主要财源。
2、关于税收的理论:(1) 赋税四原则论:平等原则,一国公民必须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纳税;确实原则,每一个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便利原则,各种赋税的日期和完纳的方法,须给予纳税者更大的便利;最少征收费原则(2)赋税来源论:科学地提出了一切赋税归根结底出自社会三种基本收入:地租、工资、利润(3)各税收的性质与税负论,对各种税收的税负情况都有论述。
利润税,地租税,劳动工资税,人头税和消费税。
(三)关于公债的理论:斯密从其经济发展观和国家观出发,从其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理论出发,得出了公债有害的结论。
他对公债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反对公债的发行。
他认为,靠发行公债来弥补政府支出,等于原工商业资本为政府所吸收,被挪用于非生产性用途,这乃是国内原有资本的浪费,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 关于预算的理论:斯密从其“廉价政府”观出发,主张严格控制政府支出规模,反对财政赤字,力求预算平衡,奉行“量入为出”的主张。
量入为出并不是建立在任意收入基础之上的支出,而是通过调节收入达到既定的收入总量,然后才根据收入安排支出。
被称为斯密教条。
在财政政策上是以年度预算平衡准则进行实施的。
第三节大卫.李嘉图的财政思想一、明确提出税收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税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再生产。
主张减少税负,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二、反对将税收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即财政支出三、奠定了税收各论的基础,充实了税负转嫁理论。
包括地租论、农产品税、工资税、利润税。
第三章庸俗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第一节萨伊的财政思想一、税收本质观:课税在本质上是国民所作的牺牲。
因此他主张限制政府的非生产性消费和赋税规模。
二、税收原则:适度;公平;最小限度烦扰纳税人;不妨碍再生产;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三、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供求弹性说”第二节约翰.穆勒的财政思想一、政府职能论:必要职能和选择职能;二、税收原则论;三、累进税和比例税的选择;倡导比例税四、论直接税和间接税。
第一个交税收划分为直和间,依据是均等牺牲原则。
第四章德国历史学派第一节李斯特的财政思想一、经济发展阶段论:将人类经历过的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野蛮和狩猎阶段;游牧文化阶段;自给自足农业阶段;制造业阶段;(分为供当地消费和为世界贸易两个部分)。
认为德应扩张制造业,二、建议通过征收进口关税来建立保护制度,反对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节斯泰因的财政思想一、税收再生产学说:主张税收应当和国家向人民提供的物质资料与服务相等,国家应向所有人提供物质资料与服务,所有人民都要纳税,两者之间存在有机循环。
二、提出经济原则、财政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
第三节谢夫勒的财政思想一、财政思想:财政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财政分配的基本准则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税收思想:较早系统研究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与累进负担制度之间的关系。
认为税收的源泉是财产与所得,主张实行差别课税,并赞同累进制。
第五节瓦格纳的财政思想一、国家观:确立了“社会国家”的理论,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国家的职能不应仅限于用法律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这一狭窄范围内,还应有社会职能,如发展教育文化等。
二、首次提出“社会政策的赋税”这一概念。
税收与其它财政范畴一样,也是历史的产物,满足国家财政需要不是税收的唯一的目的。
认为税收一方面有获得财政收入的纯财政目的;另一方面有运用税权对所得和财产分配进行干预与调整社会政策的目的。
三、完整提出税收原则:四项九端原则。
1、财政政策原则,包括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弹性原则2、国民经济原则,包括慎选税源,慎选税种,3、社会政策原则,包括普遍,平等原则4、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定,便利,最少征收费原则。
四、按照课税客体的性质,将税收划分为收益税系、所得税系、和消费税系,深入探讨了税收负担能力问题,提出量能负担的原则。
五、提出“财政支出不断增长论”。
第五章纯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第一节马歇尔的财政思想一、试图寻找政府进行微观干预的理由,以论证政府驾驭价值规律的合理性。
在关注资源配置问题时,从社会总满足出发,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工具,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的成本代价及其社会福利效果。
二、首次提出外部性的概念,还看到了教育的外在性,主张增加政府的教育投资。
三、税收理论上的贡献:1、开创了税收转嫁与归宿问题的局部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2、提出以累进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竭力主张对富人的财产和个人所得征收累进税,以缓和收入不均。
3、地方税的征税范围、性质和设计等问题。
认为选择地方税的征税对象和范围,要以不导致工人的流动为优。
而且地方税最好是采取有偿性税种的形式,即大部分地方税应当用于直接增进当地居民和工人的福利上,而这些福利和便利除了由当地政府提供外,是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更便宜地提供的。
第二节道尔顿的财政思想一、财政思想的出发点:认为财政学的中心问题,是研究将社会经济资源用于最有利益的方面,财政学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最大利益原则”。
认为,最好的财政制度,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取得最大社会利益的财政制度。
提出两个衡量社会经济福利增长的主要标准:生产力的进步和产品分配的进步。
二、税收分类1、按照税收是否具有转嫁性质,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2、根据课税物品在用途上的相对持久性不同,分为财产税和货物税;3、以国家征税的意图为标准,可分暂时税和永久税;4、根据税收客体不同,要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5、根据税制中税种构成的数量不同,税收制度可分为单一税制和复合税三、税收的归宿四、提出和区别了税收的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货币负担与实际负担四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提出税收归宿就等于税收的直接货币负担。
五、分析了在商品课税情况下,商品价格和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对于税收归宿的影响;得出结论:一种税课加于任何对象,其直接货币负担常根据课税对象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大小,按比例分配于卖方和买方。
如果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相等,则买方和卖方平均分担税收。
这时,课税对象的价格将涨至税额的一半。
六、税收原则1、平等牺牲说,税收直接货币负担的分配,必须使各个纳税人的直接实际相等。
2、比例牺牲说,即每一个纳税人的税收直接实际负担,必须同他们来自收的的经济福利成比例。
3、最小牺牲说,一种税制对纳税人的总体直接负担愈少愈好,主张只对最大的所得额征税。
4、维持纳税人固有地位说。
实行比例税。
七、税收的经济效应第三节塞力格曼的财政思想一、税收转嫁与归宿(1)严格区分三个概念:税收冲击,税收转嫁和税收归宿。
(2)税收转嫁的方式: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3)从十一个方面研究了制约资本主义税收转嫁和归宿的因素和条件:课税物品的耐久程度,课税物品的生产是受垄断还是受自由竞争法则的支配,税收属于一般税还是特别税,资本的流动性,课税物品是否具有弹性,生产上的便利程度,产品的生产费用水平变化,等。
二、纳税人逃避税收负担的方法:将税收逃避分为违法逃避和合法逃避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