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1
XXX《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XXX《望天门山》课堂实录课前唱《赶海》。
授课教师:XXX整理与评析:XXX(XXX)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XXX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
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
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
(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
(师生一起唱)师:有意思吧!好。
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一、导入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甚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甚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当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能够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侧一座。
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XXX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
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起读课题。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一、课堂教学实录1. 课程背景介绍本次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节古诗诵读课,课程的重点是教授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鉴赏和诵读。
学生已经学习过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对于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2. 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天门山的介绍视频,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他们对于天门山的第一印象。
学生们纷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于天门山的印象,有的说是高耸入云的雄伟,有的说是神秘莫测的景色,有的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于天门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3. 诗词赏析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和诗作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让学生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还通过配图的方式,展示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天门山所蕴含的美景和意境。
4. 诗词朗诵在赏析完诗歌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
学生们各自准备了朗诵稿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诵练习。
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们的朗诵表现越发自然流畅,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5. 诗歌联想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以天门山为背景,自己进行创作。
学生们在诗歌联想环节中,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于天门山的感悟和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这座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6. 课堂总结教师以一篇古诗《望天门山》作为总结,向学生表达了对于诗歌的热爱和敬重,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古诗词,感受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二、教学感悟1. 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古诗《望天门山》是一首表现诗人壮美心境的杰作,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于天门山的敬仰和心驰神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天门山的壮美景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让他们在情感上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三、课前准备《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2、读全诗,感受意境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
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写山川的气势。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
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出示图片。
联系旧知,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以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么望天门山来贯穿整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所以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抽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通过划节奏再读,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等多种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找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教学过程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板书)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
(教师板书:望)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
(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3.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
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
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一)整体感悟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
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
“楚江”就是长江。
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
)学生自读。
“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
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
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
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教学过程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板书)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
(教师板书:望)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
(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3.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教学过程:一、知作者、解诗题1、师:我们先来认一个字,甲骨文,认真看,仔细想,(课件“天”的甲骨文),这个字,下面是一个人的形状,其实是一个大字,上面圆圆的头,最早指的就是头顶,后来就形容很高很高,那古人认为很高很高的就是——生:“天”师:那个圆圆的头就成了一横(师板书:天)。
2、师:再看一个字,看清楚了,(课件“门”的甲骨文)生:门师:左边一扇,右边一扇,的确是一个“门”字。
(师板书:门)3、师:老师再加上一个字(师板书:山),汉字是表意的,那就根据这三个字,你们想想那叫天门山的山是怎样的?生:样子就像一扇门的,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非常高耸的山。
师:说得好,就像你们说得这样,(出示“天门山”的图片)天门山在安徽两个县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颇有气势。
所以叫天门山。
4、师: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乘船经过这儿,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师板书:望),什么叫望?生:看师:没错,找了一个近义词,那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咱们一块来看看“望”的古字(课件:望),你看,它的甲骨文非常传神,就像一个人,站在土堆上,抬起头,向远处看,这就是望,带着你们的理解去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若没注意停顿)向远从看,“望”再来(生齐读课题)真好!二、学生字、诵古诗1、师:这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翻到第84页,自由地反复读上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这是古诗,还要注意诗的节奏,读完了,还可以结合注释,再看看插图,想想它的意思。
生自由读古诗2、师:读几遍了,反复读了,谁能够独自地、响亮的读读这首诗,咱们一起认真听,她是不是字字吐准了(指名读),评:(读得好)读得很流利,吐字也很准确,这两个字,你读的非常好,能带大家读读吗?(读得不好)读的很认真,吐字也比较清楚。
有两个词,谁能读读。
生:齐读词语师:(课件:中断,至此回),中断,后鼻音,至,翘舌音,此,平舌音,来,这两个词,一起读。
(生齐读)3、师:好,就这样,字字吐准,是不是还能读出他的节奏,谁来试试,咱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指名读评:(读得好)声音真好听,真有当播音员的潜质。
(读得不好)读的很认真,能不能按这样的节奏试试。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叫223,同学们,读古诗啊,咱不能小跑,也不能快走,要慢一点,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手势,来,第一句,开始指名跟师手势读师:有一点味道,来,后面三句,大家轻声的读,跟着老师的老手,注意跑到我手势前面去了啊!(生齐读)4、师:老师也想读,行不行,这样吧,我和你们合作着读,老师读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试试看,(师生合作读),我们换一下,你们先来,我读后三个字,(师生合作读)我们连起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给你们读题目,“望天门山,李白”(生齐读)三、明诗义,悟诗情(一)1、师: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有人说它是连环画,这样请我们找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看看它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画出来(板书:景)生边默读边画出景物师:你都找到了哪景?(没找全)有没有补充?再读读-----一句,(指名补充)师:把你们的回答综合起来,就写了这些景(课件)“天门山、楚江、白帆、红日、青、绿、红、白、色彩艳丽”,这其他的景物不必多说,天门山课的开始,咱们也有了一个了解,这楚江,有同学知道吗?(指名说,生:读注释)师:怎么知道的?(生: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对学习古诗非常有帮助的,你们看(课件),长江流过的古代的楚国这一段就叫楚江,那么楚江以北,是吴国的地段,流过的那叫吴江。
2、师:说到长江,这江水的气势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你有什么印象?生:风号浪吼、惊涛骇浪……师:说到好!我们都感觉到江的气势,作者就是从这气势不凡的天门山和楚江入手,第二句的碧水指的也是楚江,第三句的青山,指的也是(生接:天门山)三句,反复地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拉开视野,写了白帆和红日。
3、学习第一句师:现在就让我们乘着小船,一起去感受一下天门山的景,去感受天门山雄伟的气势。
(课件第一句)读(生齐读)从什么字,你感受到了那种气势?(若找不到:师:哪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雄伟的气势?)(若找到)生1:开评:读古诗,很有感悟力生2:(断)师:真好!就让我们一起聚焦这个“断”字,什么叫“中断”?(生:从中间断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断”的小篆写法,你们看,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们想像到天门山是怎么分开的吗?(师可提示:就这个字呢,这里面有刀有斧)你感受到了,那把斧子,那把刀就是(生:长江水),说得好,这就是李白大胆的想像。
4、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开”字,(课件)你们看,一双大手把门闩给拉开了,如果说天门山是这扇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生:楚江)是楚江,楚江是利斧,楚江是大手,咱们把这个“断”和“开”送进这句话,闭上眼,(课件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你想像到了怎样的画面?生1:楚江的水,波涛汹涌,把天门山冲断了评:这就是李白独特的想像。
生2:我仿佛看到了楚江一浪接一浪,像一把利斧一样,把天门山给劈断了。
……师:真好,楚江把天门山都劈断了,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读不好时)这力度够吗?谁再来,可以加上你们动作(生读)男同学(男生齐)全班,咱们一起来试试(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1、师:小船近了,李白又看到了,读(课件第二句,生齐读),又从什么字感受到了那种气势?(生:回)评:真有感悟力,又找到了一个动词,“回”,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一个象形字,这个字本身就像一个旋转的旋窝,(课件:回的三种解释)它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谁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在诗句中“回”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理由,(生说想法)同学们,你们看,假如这天门山,这碧绿的江水,滚滚流到这里的时候,碰到山势险峻的天门山,由于天门山两山之间非常狭窄,特别是天门山伸向了江水里,这江水与天门山之间发生撞击,它只有掉转头,绕山而行,是第二种意思,那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能够硬生生的把江水给掉转方向,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紧不可摧、非常坚硬山就是……2、师:水冲山阻,山水在较量,谁来读出这种气势?(指名读),感受到山水在较量了,(指名读)愿意读得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3、小结:同学们,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课件一二句)(生齐读)(三)学习第三句1、师:小船更近了,李白看到了(课件第三句,指名读)“两岸青山相对出”什么叫“相对”?(师指两排的中间)假如这就是楚江的一段,这是岸边的一座山,与它相对是(指另一边)与这座山相对的是?(生接:是这座山)你们看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一扇一扇的门。
2、师:同学们,乘过船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就是一座青山,李白乘船行到这,虽然山没动,但李白的小船在动,坐在船上的李白,看到青山扑面而来,就像出来迎接他一样,这就是相对出。
同学们,一个“出”字化静为动了。
3、师:如果说李白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座座青山就是……(生:主人),这山都有灵性了,这多座山像主人,像朋友一样迎接他,你感受到李白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生:高兴、兴奋、激动……师:(板书:情,)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李白会说什么呢?(生1:景色真美啊!……)是啊,也许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景色呢?他还会怎么说?生2:这天门山为我而开,他们好像在迎接我呢?多么浪漫的李白,也许他就是这么想的。
(四)学习第四句1、师:当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眼向远处望去,他的眼前一片开阔,映入他眼帘的是(指名读第四句)2、师:如果说两岸青山是李白看到的近景,那“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远景,远到什么地方?(日边)3、师:日边、天边,那也让我们放眼望去,站在远处,我们望去,一条小船从天边驶来,从那边望去,天的尽头是水天相接,从那边望去,天的尽头是水天相接,李白眼前的水那是非常的广啊!也用上一个词,那叫?广阔的水面(生:一望无际,无边无际,水天一色……)师:穿过青山,他的眼前是如此开阔,此时,李白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生心旷神怡),带着你的感受送进来读。
4、小结: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三、四句)四、巧拓展,厚积累1、师:山水装进李白的心中,李白融进山水中,此时,李白的心情非常愉快,他的愉快仅仅是因为山水的景色美吗?让老师来给大家听听。
(师讲述李白的生平)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他20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总有一天自己会和大鹏鸟一样直上云霄,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出示句子)读(生齐读)2、师:25岁的李白,又经历了什么呢?(出示课件)你们自己来读一读。
师:读明白了吗?25岁的时候,李白离开家乡四川,一年多以后,他到达天门山,天门山离南京水路上只有几十里了,你知道李白为什么高兴了吗?生:李白为自己的才华能被人赏识而高兴。
师:是的,实现抱负,指日可待,这样的情怎么表达呢?只有通过山水来抒发,这就叫借景抒情(师板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即将被举荐的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出示三、四句)生齐读3、师:同学们,可事与愿违啊,40岁的李白真的有机会接近皇上,但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并没有被重用,而是被找了一个理由撵出了长安,你知道这时候李白的心情怎样吗?生:失望、难过、苦闷、伤心……师:因此他在行路难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诗句,生读)。
4、同学们,一切情不同景不同。
当他心情苦闷时,黄河的水都被冰阻住了,他动不了(分组读,出示)情不同景不同,当他抱负远大,心情愉悦时,这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他(出示另组读)5、师:同样写山,当他心情苦闷时,太行山堆满雪,他登不上去(生读)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当他抱负远大,心情愉悦时,这青山相对的迎接他(生读,两岸……)师:这就是情由景生,只有心情愉悦的李白,远大抱负的李白,他的笔下才会有“望天门山”(生接背)6、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些古字已经演变成了楷书,但这些古诗已经富予了这座山太多的灵性,如今的游客,来到天门山,都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配乐,生齐读)7、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座山还是这座峻拔的山,但它已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文化,如今来郊游的孩子们,来到此地,也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课件)。
8、今天,也让这字、这首诗、这首歌在我们的心头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