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与计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总第期)一、在计提依据方面的误区大家知道,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具有附加税费的性质。
新税制实施后,两者所附税种由产品税、增值税及营业税变为新型增值税、消费税及营业税,有关的纳税人、纳税对象、纳税环节、税目、税率、纳税期限等都有了新的规定,特别是增殖税由价内税变为价外税,应纳税额的计算需要销售税额扣除进项税额,还有视同销售、混合销售、小规模等特殊情况,使实际操作变得较为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财会人员在计提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时即步入了误区:以三税的应纳税额作为计提依据。
198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分别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同时缴纳”。
1986发布的《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规定:“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为计征依据,教育费附加率为1%,分别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同时缴纳。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问题的通知》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从1994年1月1日起,可暂按原税率和新颁布实施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为依据,计算征收”。
1994年《国务院关于教育费附加征收问题的紧急通知》规定:“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附加率为3%,分别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同时交纳”。
从以上四个文件的规定可以看出,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是以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为计提依据,而不是以应交纳的三税税额为计提依据。
两者产生在三税实际缴纳的环节上,而不是三税发生的环节上。
也就是说,只有企业或个人实际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时,才产生应交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义务,其数额以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和相应税率确定,并在缴纳三税时同时缴纳。
若三税已经发生(即已计算出应纳税额)但尚未实际缴纳,则未发生应交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义务,当然在会计核算上也不能计提。
计提营业税金会计分录主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金。
此部分税金可以税前扣除。
营业税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税率(行业不同税率有点差异,一般是5%)计算的;城建税、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是根据增值税额*相应的税率计算的,下面是税率:城建税---增值税额*0.05(县级)---增值税额*0.07(县级市以上)教育附加------增值税额*0.03地方教育附加------增值税额*0.02当月税金当月计提,即: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贷: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次月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上交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借: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贷:银行存款2、申报有误!问题补充回答:发票总金额不一定是本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它只能等于或小于主营业务收入,因为,还有不开发票部分的收入。
取得应税收入计提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贷: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如果你在购买发票时已缴营业税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待次月上交其他税费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少缴部分)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按计提数)借: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按计提数)贷:银行存款分录:计提时: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金-城建税应交税金-教育附加应交税金-地方教育附加缴纳时:借:应交税金-城建税应交税金-教育附加应交税金-地方教育附加贷:银行存款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水利基金\印花税等)结转工资时,借:管理费用-工资贷:应付工资代扣社保及个所税时,借:应付工资贷:其他应收-社保费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依销售额计税费时,借:管理费用-印花税-堤围防护费贷:其他应交款-堤围防护费应交税金-印花税结转时,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转本月工资和根据销售额计提税费。
分级核算模式下附加税费的处理【2017-2018最新会计实务】【2017-2018年最新会计实务经验总结, 如对您有帮助请打赏!不胜感激!】导读:恼人的附加税费.附加税费包括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教育费附加,是我国境内缴纳流转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人,随流转主税缴纳的附加税和附加费,税(费)率通常为实际缴纳的流转税的12%.营业税税制下,营业税纳税人在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中,习惯于按照「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本期发生额的一定比例计提附加税费,也就是由各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在账套内先「计提」,在其独立纳税或通过公司总部纳税后,期末结转至「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由于营业税的计提数和实际缴纳数通常是一致的,分级核算模式下的各会计主体应纳营业税额合计数等于纳税人整体的应纳营业税额,因此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税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协调一致,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增值税以后,问题将变得复杂化,一是增值税的应纳税额是变数,其确定过程比较复杂,在某期存在增值税留抵税额的情况下,纳税人无需缴纳税款,自然也无需缴纳附加税费.二是分级核算分级管理模式下,由于增值税的综合抵扣特性,各会计主体的「应纳税额」合计数不等于纳税人整体的应纳增值税额,从而导致会计核算与税务管理出现差异.三是涉及到预缴增值税的,无论纳税人整体是否需要在机构所在地补缴税额,作为纳税人组成部分的相关会计主体均需按规定预缴增值税及其附加税费.除此之外,城建税税率还随缴纳地的不同有所不同.可以说,看起来简单的附加税,犹如恼人的秋风,困扰着患有不同程度「强迫症」的广大财务人员.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一是核算基础方面,增值税对应的附加税费不按权责发生制预提,在实际缴纳或预缴增值税后,按照实际缴纳数或预缴数为基数依所在地税(费)率计算缴纳,按照完税凭证记载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当期无应补税额或应预缴税额,从而没有实际缴纳或预缴增值税的,相关会计主体无需核算附加税费;理由:增值税的应纳税额不易提前确定,因此无法准确预提附加税,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二是存在预缴情形时,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发生预缴事项时,预缴的附加税费,由该会计主体核算并承担,按照完税凭证记载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期末将「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科目余额结转至「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理由:发生预缴,实际缴纳了增值税,哪个会计主体预缴的增值税,对应的附加税费就由哪个会计主体承担,为明确责任,预缴事项对应的附加税费由责任主体核算,计入该会计主体的当期损益.三是除预缴事项之外所产生的附加税费,统一由公司本部核算缴纳,为简便核算程序,可统一由公司本部承担,期末计入公司本部的损益;实行责任会计,对下属会计主体进行业绩考核的企业,也可以按照合理的标准分配至各会计主体承担. 理由:除预缴之外的事项,作为纳税人整体的附加税费,对应的是纳税人整体的当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只有在公司层面进行汇总才能准确计算,下属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只是公司作为独立纳税人的内部单位,其应纳税额对应的附加税费与公司实际应缴纳的对应税费不一致,由其单独计算缴纳附加税费不切实际. 综合以上三点建议可以简化表述为:公司整体无应补缴税额时,即存在留抵税额或者已预缴金额大于当期应纳税额时,除发生预缴的会计主体单独核算预缴部分的附加税费外,公司其他所有会计主体均无需核算附加税费;公司整体存在应补缴税额时,发生预缴的会计主体单独核算预缴部分的附加税费,公司本部核算公司应补缴税额部分的附加税费,可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至下属会计主体,下属会计主体凭转账通知书作相应核算. 以下以建筑业企业举例说明.例 A建筑公司下属四个独立核算的项目部,公司本部本月亦有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发生,各会计主体2016年10月涉税资料如下表:涉税资料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A公司作为一个纳税人整体,2016年10月税款所属期应向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报补缴增值税35万元,假定上表中所列5个会计主体均为独立纳税人,则其应补税额合计数为55万元,两相比较,后者当期多流出缴税现金流量20万元,不难看出这一差额根源于乙项目的进销项之差.这也是增值税在机构所在地申报纳税的优越性之所在.根据上文所提附加税费的税会处理思路.首先,A公司当期应补缴增值税额为35万元,亦即当期存在应补缴税额,应由该公司总部以35万元为计算基础,向其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纳附加税费共计35×12%=4.2万元,并进行会计核算.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 4.2万元贷:银行存款 4.2万元其次,甲丙两项目存在预缴事项,其所预缴增值税对应的附加税费,由甲丙两项目部核算承担,以甲项目为例.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 2.4万元贷:银行存款 2.4万元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2.4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 2.4万元第三,A公司申报补缴的附加税费4.2万元,可以全部由公司本部承担,资产负债表日,结转至公司本部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也可以选择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应结合附加税费产生的「动因」进行选择,本例中,4.2万元附加税费产生的「表面动因」是A公司10月补缴的35万元增值税额,「最终动因」是甲项目部应补缴税额50万元,乙项目部应补缴税额-20万元,丁项目部应补缴税额3万元,公司本部应补缴金额2万元,据此分配结果如下:甲项目部应分配:50÷35×4.2=6.0万元乙项目部应分配:-20÷35×4.2=-2.4万元丁项目部应分配:3÷35×4.2=0.36万元公司本部应分配:2÷35×4.2=0.24万元借:内部往来—甲项目部 6.0万元—丁项目部 0.36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 0.24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等 4.2万元内部往来—乙项目部 2.4万元甲乙丁项目部凭内部转账通知书进行账务处理,以甲丁项目部为例,作分录如下: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6万元贷:内部往来—公司总部 6万元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2.4万元贷:内部往来—公司总部 -2.4万元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以负数分配至丁项目部,主要是考虑到业绩考核的公平性,该项目部本月留抵税额降低了公司整体增值税纳税现金流出20万元,与此对应的降低了附加税费2.4万元,理应将部分经济利益分配至该项目部.从长期来看,这一方法对所有的责任会计主体都是公平的.后语点评:会计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每一笔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指导。
计提附加税的会计分录增值税附加税会计分录
附加税的会计分类怎幺做呢,增值税附加税的会计分录怎幺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计提主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会计分录主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金。
此部分税金可以税前扣除。
营业税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税率(行业不同税率有点差异,一般是5%)计算的;城建税、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是根据增值税额*相应的税率计算的,下面是税率:
城建税---增值税额*0.05(县级)
---增值税额*0.07(县级市以上)
教育附加------增值税额*0.03
地方教育附加------增值税额*0.02
分录:计提时: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城建税
应交税金-教育附加
应交税金-地方教育附加
缴纳时:借:应交税金-城建税
应交税金-教育附加
应交税金-地方教育附加
贷:银行存款
计提增值税附加税会计分类增值税不存在计提,是随征。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分录:。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与计提
一、计算
1、一般纳税人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根据上缴的增值税计算提取的。
2、城建税的计算
应交城建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城建税税率:
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
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
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
3、教育费附加的计算
应交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
二、会计分录
1、提取时
借:主营业务税费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2、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税费及附加
3、上交时
借:应交税费——城建税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等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