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学案
- 格式:ppt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人谈诗》是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本课文,本书是一本诗歌随笔集,收录了20篇诗人的谈论和思考,涵盖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教材。
本文就针对《诗人谈诗》这一教材,详细阐述教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人谈诗》,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不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理解、解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实践:通过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方式,提高诗歌表达的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欣赏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诗人谈诗》共分为20个章节,这些章节之间并无先后联系。
因此,教学设计可以根据章节内容,逐层递进开设教学环节。
1、《现代诗论》:和学生一起分析现代诗的特点、写作技法和运用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实践和发展过程。
2、《诗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3、《写景诗》:分析写景诗的特点和写作手法,让学生对写景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抒情诗》:帮助学生理解抒情诗的重点,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5、《哲理诗》:让学生了解哲理诗的构思、表达方式和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感悟。
6、《古体诗》: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7、《现代诗歌的深度感悟》:带领学生欣赏、分析和理解现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度感悟,引导学生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8、《诗与音乐》:介绍诗歌和音乐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情感和音乐之间的深刻共鸣。
9、《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带领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含义。
诗人谈诗教案诗人谈诗教案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文章,作者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诗人谈诗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篇一:诗人谈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
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阶段对评论进行讨论,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诗歌讲析1.简介作者?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
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
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3.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4.分析诗歌结构: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新课标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5.赏析第一节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富有动感,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
十五《诗人谈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自主学习】1.朗读文本内容,对第一课时相关知识作回顾。
2.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4.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课堂探究】朗读曾卓《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深入挖掘文本。
1.《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2.《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
“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
3.《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4.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小诗,完成相应习题。
【甲】小池【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理解宋词、元曲的特点和现代诗的特点;2.懂得诗歌创作需要借鉴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学会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3.提高诗歌阅读的技巧和鉴赏能力,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宋词的创作背景与特点第三章元曲的创作背景与特点第四章现代诗的发展与特点三、教学策略结合具体课文,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图表、逻辑表达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相关知识;课堂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和作品分享,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加强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1.放映《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的PPT,介绍汉武帝、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学生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作,探究古代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宋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1.播放《宋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相关PPT,学生跟读掌握并理解;2.分组讨论宋词《浪淘沙·北岛》中“白雾渡江楼”和“江水流春去”等词语的意象特点和情感表达;3.分组进行词牌走“跳”的歌唱练习,提高语感和韵律感。
第三节元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1.呈现《元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相关知识图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学生阅读《西厢记》中的词句,揣摩戏曲的特点;3.课堂表演戏曲《牡丹亭》和唱段《春香传》,加深对元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节现代诗的发展和特点1.呈现《现代诗的发展和特点》相关知识图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学生模仿汪国真的现代诗《爱情小品》,探究现代诗的特点;3.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作品分享,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开设学生自我评价和课堂教师评价,以便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改进;2.通过平时作业、课堂演示、期末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五课《诗人谈诗》(第一课时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2.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教学资源:上网查找鲁藜的相关诗作,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预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3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2遍,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预习导学:1.了解鲁藜的生平以及创作风格鲁藜(1914-1999),男,原籍同安县内厝乡许厝村。
童年时随父母侨居越南,1932年回国,在厦发表处女作《母亲》,1934年到上海参与左翼文学活动,1936年入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发表震撼诗坛的《延安组诗》,被誉为“传遍世界的福音”。
他的名作《泥土》影响过几代人,革命烈士张志新和公仆楷模孔繁森都将它奉为座右铭。
鲁藜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
建国前出版《醒来的时候》、《星星的歌》、《锻炼》、《鹅毛集》等诗集,解放初出版诗集《毛泽东颂》、《红旗手》、《英雄的母亲》等。
1955年因受“胡风集团”事件株连蒙冤入狱26年。
1994年10月,天津市为诗人80寿辰举行祝寿会,称他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作家”(林默涵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漫长岁月冶炼,你属于纯金”(艾青语)2.了解曾卓的生平以及创作风格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年生於湖北省黄陂县。
1943年与诗友共同组织“诗垦地”社。
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课余并从事戏剧演出活动。
1947年大学毕业后,主编武汉《大刚报》副刊多年。
1949年以后,历任《大刚报》副总编辑,《新武汉报》(后称《长江日报》)副社长,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错案牵连。
1980年平反,并任中国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及名誉委员等。
出版诗集:《门》(1944),《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曾卓抒情诗选》(1988)等。
诗人谈诗的教学教案1. 《诗人谈诗》2. 课外、拓展[教学过程]①乍然:忽然;突然。
②山峦:连绵的山。
③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1、曾卓简介原名曾庆冠。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
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
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
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
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
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
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
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
1959年下放农村。
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79年底,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
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
”。
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
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
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2、鲁藜简介:鲁藜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
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
“七月派”重要诗人。
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
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第二稿课题:《诗人谈诗》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实际上课时间:主备:陈洁审核:朱军签字:执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习重点】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难点】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门槛.()曙.光()乍.然()眺.望()旷.野()弓弦.()山峦.()笼罩.()补充字词:2.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思考问题。
(1)说说下面形象在诗中的深刻含义。
深夜:黎明:(2)在这首诗的第二节,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思考问题。
(1)从本文中找出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2)曾卓对此诗有什么样的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4.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1. 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三、课堂反馈《乡愁》赏析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诗人谈诗十五诗人谈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2、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学重难点】1、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2、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PPT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
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是解放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三、检测预习1、注音门槛曙光乍然山峦眺望藜2、朗读交流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意读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五、合作探究1、刚才大家带着想像读,把简练的诗歌就读得丰满起来了。
如果我们能再一边读一边思考,那就能让诗歌从丰满走向深刻。
思考什么呢?要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思考诗歌的意境。
那本诗是怎样把诗人的情与眼前的景有机融合的呢?2、当作者看见流进门槛的月光时,说“我以为是阳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在深夜里,看到月光,作者却认为是阳光,难道作者真的这么这么傻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3、可是接下来,却是惊人的一转,说“开门,还是深夜”。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诗人谈诗》读悟案一句话点目标: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一、课前活动:活动一:每节一听(背诵你最近积累的佳作片段并赏析)。
二、课中比拼:(一)独立自主学习:1.自由大声。
2.思问议练悟活动一(先独立自主完成题目,然后对子互相交流更正)问题一:扫清字词,了解作者。
问题二:弄懂字词句意思,交流阅读感受,揣摩诗句内容,感受诗的意境。
问题三: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你了解到《一个深夜的记忆》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下产生的作品?3.齐读(议论抒情句段,中心段或特色段)(二)合作互助学习:1.读(一段或几段;男女生接读)2.思问议练悟活动二:边读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对子互相交流。
难题交给小组长全组起立讨论,做好讨论记录,轮流让组内的每个人当小老师,边给大家讲边给大家读。
最后小组内有选择地齐读或自由读。
问题一:解题。
问题二:理清思路。
问题三: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3.齐读:4.读(一段或几段;男女生接读)5.思问议练悟活动二:问题一: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
②有星流.过旷野去。
③河岸被山影压.着。
问题二: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从下面意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深夜:黎明:北边:问题三:这首诗背后的深层意蕴是什么?(三)展示引导学习:1.选取重难点问题集中展示:先读全文或某段或某句,然后学生边展示边读,边读边展示,尽量让每个人都展示+再自由读或齐读某段或某句领悟。
2.置疑问难先齐读全文或某段或某句后,各组之间问疑。
我代表组出的题目是,我要考(谁),然后再用不同方式读。
3.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5分钟讲解。
三、巩固提升学习活动一:课后一赛。
1、选择题:活动一:课后一赛。
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
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3、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4、下面一段话描述了诗歌中的一些诗句的意境,说说加横线的句子,描述的哪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