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形而上学——尼采透视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0.50 KB
- 文档页数:8
尼采透视主义中的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精神作者:张典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03期摘要:尼采将自己的认识论定义为透视主义,透视主义将一切放到生命的体验中来考察,透视主义是一种对生命的直观,直观中艺术、科学、价值一体。
透视主义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就是: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这个论断隐含着尼采的实证主义立场,实证主义认为认识只是一种功能,真理没有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存在的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价值设定。
透视主义与对主体性的反思相连,尼采认为,主体的观念本身就是人为的虚构。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主体性;实证主义;生命哲学文章编号:1008-4355(2011)03-0130-06收稿日期:2011-03-31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3批特别资助项目“早期尼采的希腊哲学思想研究”(201003252)作者简介:张典(1970-),男,湖北天门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哲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1.03.17一作为哲学独立的学科,认识论是随着现代主体性的建立而出现的。
如果说笛卡尔是现代主体性建立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我们就说从笛卡尔这里开始有一种认识论来界定主体认识对象世界的能力。
笛卡尔的主体性的建立相应产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笛卡尔将数学的精确性作为认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的原型,人文学科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被笛卡尔拒斥在严格精确科学的门外。
维柯在《新科学》中反对笛卡尔对人文学科的偏见,尝试找到人文学科的确定性原则。
康德三大批判严格区分了人的认识领域,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一种批判精神,康德实际上已经将人的认识能力建立在一个虚无的根基之上,不管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人自身的道德和情感领域的认识。
尼采的认识论是对康德认识论的发展,康德看到了深渊,但不敢走向这个现代主体性的深渊,尼采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数量更是惊人。
该剧的武则天造型嬗变,青年时期造型浪漫唯美,发型、配饰、服装无不竞相斗艳,把人物烘托得格外引人注目。
中年时期造型稳重高贵,大气的头饰、耸肩的拖裾服装,增添了女皇的气场,老年时期造型较为含蓄,却也不失美艳。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以破案为主线,武则天作为皇权的标志,是故事的一条副线。
武则天在片中始终以女皇形象示人,因此为突出一代女皇的威风凛凛,片中场景及化妆服装都极尽奢华之能事。
影片造型指导余家安介绍,自己刻意让刘嘉玲的发型高耸,并在她的服装加了很多层次,这一整套造型有四层衣服搭配,每层服装都是四层材质和刺绣,以突出武则天的威武气势。
2.2导演创作风格不同不同的导演创作风格不同,影视作品的看点不同,也导致了人物造型的差异。
比如《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是以武打和美术见长的,在美术上力求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希望让观众在片中看到“史上最潮的唐朝”因此,武则天造型与化妆甚至借鉴世界顶级造型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Galliano)、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在时装T台上的化妆技巧,创造出既“潮”又“威”的武则天造型。
《武则天传奇》由于主演范冰冰的演绎,青春时尚是造型的看点。
剧中的造型也不乏结合了当代的时尚元素。
可以看出,两剧中人物造型都是该剧的卖点之一,但在造型风格上,由于导演、演员的差异也使人物造型各有特色。
《武则天传奇》中的武则天唯美、细腻,《通天帝国》中的武则天威武,女权。
而94版的《武则天》则主要以故事为主,人物造型为故事服务,故此造型并非突出。
通过以上比较,历史剧翻拍中的人物造型有两方面值得思考:一是造型重点是放在一般还是特殊上,所谓“一般”就是以往作品所塑造的定型造型,所谓“特殊”就是结合该剧的特色设计。
而这也是造型创新的尺度问题。
这些取决于艺术视角、导演风格、商业剧还是历史正剧等条件。
尺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造型的成功与否。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前半叶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与尼采之间几经波折后,海德格尔较早地认识到了尼采所运用的方法和他的思想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则,这使得他能够独特地解读尼采的思想,并在尼采思想衰弱时推广和解释它。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哲学可以重质重心的改变现代欧洲哲学的方向和意义。
在尼采眼中,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和展示,艺术创造出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
对尼采来说,“假”的世界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假世界里,艺术可以独立地创造出一个美丽而有意义的世界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这个想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揭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和人类的生命。
在尼采看来,艺术是阐述生命真正意义的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尼采的这个观点是比较深刻的,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尼采的艺术理念背后的哲学原则。
海德格尔在他的《尼采I》一书中探讨尼采的艺术哲学,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问题。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艺术创造世界的过程是心灵运作的结果,这个过程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得以生活在艺术的世界中。
尼采的这个想法,无疑是在给当代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心理疗法,他认为艺术可以超越真实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意义。
随着尼采对寻求真理和意义的重心的转移,他受到了许多新兴思想和运动的影响。
在线条和意行的转换中,他提出了“超越真实”这个概念,他希望摆脱真实世界的束缚,进入一个更高的现实。
这与传统的辩证法的思想是不同的,传统辩证法里,真实世界必须存在才能得到真理。
在尼采的眼里,真实世界并非最终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他要我们去发现与所谓真实世界不同的、纯粹的世界。
在这种不依赖真实世界存在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启示和创造,它鼓励我们摆脱真实世界,走向意义的高峰。
在这种意义中,艺术被认为是超越真实世界的,而且是创造新命题的工具。
在尼采的哲学架构下,艺术是生命的表达和实现,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来独立地创造出一个富有意义的世界来。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论。
尼采是一位前卫而深刻的艺术哲学家,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评价形成了一系列的命题,海德格尔对这些命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通过独特的审美哲学,试图揭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尼采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能够超越现实,创造一个独立于日常世界的美学领域。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逃离现实,进入到一个完全自由的创造之地。
这种创造力超越了理性和逻辑的限制,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越性的表达形式。
海德格尔进一步解读了尼采所说的“艺术的去神化”。
尼采认为,传统观念中的艺术被深深地神圣化,成为一种超然的存在,人们仿佛要将艺术家看做是某种神灵。
尼采认为,艺术家本身并不是神灵,他只是一个身处人间的普通人。
艺术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创造力。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尼采对艺术的解释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尼采认为,现代艺术摒弃了传统的神圣化观念,追求个人的创造力和自由表达。
现代艺术家不再受限于传统艺术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将艺术看做是一种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通过艺术,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情感,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
海德格尔还对尼采关于真理和谎言的思考进行了阐释。
尼采认为,真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主观上赋予事物的意义。
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真理,这种真理并不是客观的真理,而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真理。
在艺术中,艺术家可以利用谎言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真实的目的。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尼采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在现实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娱乐,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来创造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
这种创造力和思考能够激发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引发我们对于生活的思索和反思。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对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多年来在国内学术界经久不衰,进入21世纪,研究越来越入微,越来越理性客观地接近尼采的文本去探寻和揭示尼采的真实思想及其思想指向。
百余年来,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尼采哲学的形而上学及其性质问题。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尼采的形而上学研究更为深入细微,研究的视角更为广泛独到。
很多传统哲学家和宗教人士认为我们的心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尼采说我们的心是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心从内部反映世界。
形而上学的本性应理解为对现实的虚化与对未来的筹划,尼采揭示了形而上学的这种生活价值:“真实的世界和表面的世界——我把这种对立的来源追溯到价值关系”。
尼采在瓦解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建立了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而成为形而上学反复再生的重要一环。
还有学者从语言与形而上学紧密关联的理论视角,认为尼采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揭露了语言在形而上学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因而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它遮蔽了人与世界的真实存在。
尼采的目的是要打破语言给哲学设下的这个魔圈,把语言带入多元的、丰富的和不确定之中,“以文字起舞”,真实的传达人与世界的需要和情感。
一.尼采的多元哲学思想尼采的思想独特新奇、豪迈深远,文体表达舒远绝妙,立意跌宕起伏,给后人留下了广袤的理解维度和诠释空间。
1·尼采的科学哲学过去一般地都把尼采的意志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尼采被认定为诗人哲学家,或尼采及其哲学是反科学、反理性的非理性主义。
近有学者指出,尼采把知识、科学看作是一种似乎有理的虚构,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但不能将它误用,不能把它当作绝对真理。
尼采反对唯科学主义,主张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为了人生。
也有学者梳理了尼采的科学观,认为尼采以视觉主义为工具,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并不过分贬低科学的价值。
尼采认为科学是从特定视觉出发对世界所作的解释,科学的价值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价值之中,尼采并非否定科学理性,只是反对把科学绝对化,把真理作为最高价值的唯科学主义。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尼采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概念出发,阐述尼采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最后举出五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其观点。
一、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内涵1. 彻底否定了世界上存在的“本质”,“物种”,“原则”,“派系”等孤立的、固定的和不可变的实体。
2. 指出了意志力和力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力量和意志的竞争场,个体通过斗争、创造和摧毁来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3. 指出了假象和真相的区别。
尼采认为真相伴随着人类无止境的探索和质疑,而假象则是塑造人类生活的文化和观念的产物。
4. 批判了些学说,如形而上学,唯物论,庸俗实在论,理性主义等。
他认为这些学说只是对世界的一种片面看法,而不能反映人类的真实经验和现实。
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和创造力。
对自由的追求是尼采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所期望的自由是一种自主性和责任性,不仅是指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更是指如何创造文化和生活的艺术。
创造力则是指引导人类生命实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产生创新的造物和文化风格,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上的影响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演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开拓了后现代主义思想。
尼采对形而上学和哲学传统的批判激发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于传统哲学和统一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强烈怀疑和否定。
2. 鼓励了认知和语言哲学。
尼采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是人类的理性能力所面临的局限性,这启示着后来的认知和语言哲学家深入研究人类认知构造的限制和批判不同的哲学假设的必要性。
3. 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尼采明确指出知识的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于权力、知识和文化的研究对后来的文化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