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药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32.04 KB
- 文档页数:7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风湿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论文旨在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本文旨在为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风湿痹症,中医,中药,针灸,康复引言:风湿痹症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疼痛加重休息后反而加重、活动受限和关节僵硬等。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限制了其长期应用。
相比之下,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已经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医病因学认为,风湿痹症的发生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如寒湿、风邪等)与内在因素(如遗传、体质、情志等)相互作用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痹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湿邪、寒邪、风邪侵袭人体,使机体正气受损,阻滞了经络气血的流通,导致气滞、血瘀,局部关节和组织受阻,从而引起炎症、疼痛、肿胀等症状。
根据中医治疗原理,针对风湿痹症的病因与病机,中医采取多种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首先,中医通过祛风湿的方法,以驱散体内的湿邪为主要治疗手段,如采用温通方法,通过温热灸法、艾灸等温通手段来驱散湿邪,改善湿重的病理状态。
其次,中医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排除局部血瘀,改善局部炎症、疼痛等症状。
采用中药活血化瘀的方法,通过药物的疏通作用,激活气血循环,改善关节和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瘀血,进而缓解风湿痹症。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痹症,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它是由于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痹症、骨痹症和筋痹症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逐步解释痹症的概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中寒湿环境,如寒冷的气候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痹症。
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是由于痹邪内蕴,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升降不畅。
中医认为,寒湿为痹的常见邪气,能够导致气滞、血行不畅以及筋脉受阻。
此外,外感风湿、情绪不畅、经络损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痹症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气血运行受限,导致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方面,痹症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
痹症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关节或筋脉部位的疼痛,并且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重,如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
痹症疼痛多呈酸痛或隐痛的特点,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肢体功能失常。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采取的是综合调理和疏通经络的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消除痹邪、疏通经络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医生会选用适宜的中药组合,通过温痹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来改善症状。
另外,中医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痹症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而言,痹症是一种以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和寒湿环境、不良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上,痹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痹症主要采用针灸、中药以及推拿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因此,针对痹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供长期效果的缓解和改善。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朱璐业余2008级(本科)中医学专业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地域、气候、人体体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此病发病率较高。
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痛减,伴见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
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小针刀治疗、中药关节内注射)、内外兼治等综述中医中药治疗痹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痹症综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痹症的社会问题与卫生保健问题必将会变得愈加严重。
与此同时,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此问题变成了当务之急。
《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
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
痹症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应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历代中医医家主要从虚、邪、瘀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中药内治法治疗痹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通过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据多数文献报道,临床以专方专药治疗为主,而按具体分型治疗的较少。
擅用专方治疗的医家有以下几位代表:李念虎【1】针对痹症肾虚血瘀的病机,自拟补肾活血方(熟附子、熟地黄、巴戟天、仙茅、丹参)水煎服。
惠礽华【2】从痰湿瘀论治,把符合膝关节痹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注关节型或痰瘀交阻型的膝关节痹症用膝痹康(制南星12g,制川乌6g,薏苡仁10g,刺五加20g,丹参l0 g,地龙lOg)治疗。
2 外治法外治法是膝关节痹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针刀疗法、关节内注射等,近年来外治经验颇丰。
2.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遵循“通则不痛”原则,一般选用辛窜温热具有温通功效的药物,煎水熏洗患部或加工后热熨、敷贴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病理渗出物吸收,消炎止痛。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中医治疗腰痹医案腰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症状为腰酸背痛、活动不便、肌肉疲惫和髋、腿部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慢性腰痛等严重后果。
中医是治疗腰痹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位患者的病例来分步骤阐述中医治疗腰痹的方法。
第一步:中医诊断患者张先生,57岁,因腰痛、背痛、腿部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到中医诊所就诊。
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后,初步判断患者为腰肌劳损、肝肾阴虚,属于腰痹症。
第二步: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
方案包括中药外敷、口服中药、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
具体方案如下:外敷:选用当归、川芎、羌活等中草药,制成贴敷剂。
每天贴敷2次,每次2小时,可缓解疼痛和肌肉乏力症状。
口服中药:选用党参、黄芪、肉桂、白术等中草药,制成颗粒或汤剂。
每天2次,每次3g,可加强脾肾功效,调节气血等,帮助恢复体力。
推拿按摩:利用推拿按摩手法,经穴位推拿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酸胀等不适症状。
每天推拿按摩1次,每次30分钟。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病痛。
每周进行1次,每次30分钟。
第三步:治疗效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和乏力症状得到缓解,活动能力大大提高。
患者坚持按时按量治疗,病情继续好转,治愈后也保持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腰痹需要逐步推进,从中医诊断入手,精确判断病情后,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坚持严格执行。
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腰痹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专利名称:治疗痹症的中药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钱汉标
申请号:CN201510566741.0申请日:20150908
公开号:CN105148109A
公开日:
201512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而提供治疗痹症的中药,该中药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合而成:秦艽36-42份、徐长卿26-33份、羌活12-18份、独活12-18份、山慈菇10-14份、穿山龙25-32份、炒薏苡仁46-52份、炒苍术12-18份、黄柏10-14份、牛膝12-18份。
该中药组合物在药物选用上虽然为常用药物,但通过对病症准确的辩证分析,将常规药物进行合理配伍,斟酌用量,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申请人:钱汉标
地址: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海门镇通源新村708幢504室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治疗痹症的常用方剂有:
1. 桂附地黄丸:主要成分为桂枝、附子、生地黄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
寒湿痹症。
2. 乌药活络丸:主要成分为乌药、川乌、五灵脂等,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
痹症范围较广的病症。
3. 祛痹胶囊:主要成分为红花、桂枝、川芎、藁本、白芷等,具有温经活血、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症。
4. 防风通圣丸:主要成分为防风、桂枝、川芎、赤芍等,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
痹症。
5. 当归寄生丸:主要成分为当归、寄生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止痉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症。
以上是常用的中药方剂,但使用时仍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最好在中医师指导
下使用。
同时,痹症治疗还需结合其他中药、针灸、推拿、物理疗法等综合治疗。
古代痹症的治疗方法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治疗痹症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中药治疗:古代医生常常使用中药来治疗痹症。
常用的中药包括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川芎、当归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是古代治疗痹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缓解疼痛、舒筋活络的效果。
3. 艾灸治疗: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痹症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对肢体进行按摩、揉捏、推拿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方法。
5. 饮食调理:古代医生认为,痹症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治疗痹症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痹症的治疗更加注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你患有痹症,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痹症范文集:病理解析与治疗方法1. 痹症定义痹症,又称风湿性疾病,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 病理解析2.1 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正气不足: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易于受到外邪侵袭。
-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 情志内伤:长期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2.2 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阻滞: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 关节病变: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失养,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 气血亏虚:长期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亏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
- 脏腑功能失调:痹症病变累及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3. 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治疗等。
3.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根据痹症的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独活、秦艽、桂枝、甘草等。
3.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穴位有关節突、曲池、足三里等。
3.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推法等。
3.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部位有关节周围、背部等。
4. 预防与调护4.1 预防-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 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 饮食均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内伤。
4.2 调护- 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关节部位清洁,避免外邪侵袭。
-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痹症治疗与预防:多篇文献精选摘要痹症,古代中医学中对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痹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从多篇文献中精选了痹症治疗与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痹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药治疗痹症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1. 中药内服:常用的中药有独活寄生汤、桂枝汤、当归拈痛汤等。
这些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等作用。
2.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通过皮肤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具有局部治疗作用。
常用的外敷药物有川芎嗪、独活、细辛等。
3. 针灸:针灸治疗痹症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足三里、阿是穴等。
4. 推拿:推拿治疗痹症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摩擦、推拿等。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痹症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
1.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具有镇痛、抗炎作用。
2.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
3.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但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4. 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IL-17)抑制剂等,通过靶向调节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痹症预防1. 加强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2. 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降低发病风险。
3. 避免潮湿、寒冷环境:避免关节受到寒冷、潮湿刺激,加重病情。
4.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可加重关节炎症,影响治疗效果。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科普与经验交流 ·722020年 第27期Approach[J]. AAPS PharmSciTech, 2019, 20(8):1-14.[5]李瑾.基于微信的医院家庭协作延续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7):8-9[6]闫志华,格日勒.乳腺癌术后化疗护理中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z1):432-433.[7]饶井芬,朱彤.赫塞汀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策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9):2915-2917.[8]马莉莉,宋培勇.紫杉醇产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6,06(06):462-468.[9]张卫,包凤,董伟伟,沈丽.紫杉醇脂质体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34(10):1179-1181.[10]张立志.紫杉醇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303-305.[11]刘荣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紫杉醇化疗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35):3679-3681.[12]黄佳燕,陈星容,杨蕊.紫杉醇脂质体联合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对患者组织中DBC1及SIRT1阳性表达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45(5):707-709,713.(上接第17页)说起“痹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什么疾病。
其实,痹症是中医的术语,属于中医学一种关节疾病,在中医内科较为常见。
该病还可以细分为湿痹、风痹、寒痹等,现代医学的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均可以认为是痹症。
患上痹症的时候,患者的关节会出现肿胀和灼热的情况,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但很多痹症患者,对自身病情并不是非常了解。
因此,出现痹症症状后,就会非常担心,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痹症。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痹症简介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关节或肌肉的运动障碍、疼痛和拘挛。
痹症分为风湿性痹症、寒湿性痹症和湿热性痹症等不同类型,其病因多与外邪侵袭、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是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综合手段来治疗痹症,以改善疼痛、缓解痉挛、恢复关节肌肉的功能。
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症的首要步骤是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判断病症的具体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风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风邪侵袭而引起,常伴有寒湿和湿热表现。
–治疗方法:以祛风、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草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2.寒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寒湿邪气滞留于体内引起,常伴有肌肉冷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艾灸、温针、推拿按摩等方法。
3.湿热性痹症–病因:主要由湿热邪气淤滞于体内引起,常伴有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中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1.选穴: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曲池穴、风门穴、环跳穴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或三棱针进行刺激,可以进行刺激、搓转、拔罐等操作。
3.疗程: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针灸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按摩来调理经络、排除湿邪的方法,对痹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1.按摩技法:采用揉、推、拿、摩等手法,配合温热贴敷或熏蒸,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2.每日按摩时间:每天至少按摩2-3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治疗2-3周为一个疗程。
3.常用推拿部位:常用的推拿按摩部位为手臂、腿部、背部等。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药粉熏蒸患处,以渗透作用治疗痹症的方法。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痹症是以关节或肌肉的疼痛、酸软、活动障碍和局部肿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寒湿痰浊等因素有关。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寒湿、舒筋活络等方法,达到缓解痹症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步骤痹症中医护理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诊断与辨证在编制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诊断与辨证。
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观察病情表现和舌脉等,得出痹症的证候特点。
常见的痹症证候有寒湿瘀阻型、风湿湿热型、气滞血瘀型等,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附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草乌丸等。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寒湿、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痹症症状,促进康复。
2.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痹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针灸穴位进行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活络筋骨,缓解痹症症状。
2.4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痹症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相应的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痹症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捏、揉、推、拿等。
推拿可以作为针灸疗法的补充,增强治疗效果。
2.5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寒凉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补性食物,如姜、大枣、黑豆等。
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缓解痹症症状。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痹症中医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操作,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疗程。
2.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和护理效果。
3.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休息和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4.饮食调理要遵循中医原则,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食用寒凉和刺激性食物。
中药浴如何治疗风湿痹证发布时间:2021-05-24T08:02:03.53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21年第1期作者:罗国洪[导读] 中医学中关于痹症,并不是对一具体疾病的专称,而是对一类疾病的囊括,根据病机而命名。
只要是符合邪气阻闭,经气不利的病机患者,我们都称为是痹症。
风湿痹症在临床中为常见的一种疑难病症,包括影响到骨骼、关节及周围的软组织、滑囊、肌肉和筋膜、肌膜等疾病。
根据统计,风湿痹症在西医分类中有100多种疾病,常见的有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和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骨质疏松等疾病。
那么如何在中医药中开展风湿痹症的治疗呢?罗国洪南部县铁佛塘镇碧龙卫生院四川南充 637321中医学中关于痹症,并不是对一具体疾病的专称,而是对一类疾病的囊括,根据病机而命名。
只要是符合邪气阻闭,经气不利的病机患者,我们都称为是痹症。
风湿痹症在临床中为常见的一种疑难病症,包括影响到骨骼、关节及周围的软组织、滑囊、肌肉和筋膜、肌膜等疾病。
根据统计,风湿痹症在西医分类中有100多种疾病,常见的有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和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骨质疏松等疾病。
那么如何在中医药中开展风湿痹症的治疗呢?何为风湿痹症?《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基础,不管是什么中医流派或者是中医理论,均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其中关于痹症的分析为下,痹简单来说包含了大家常说的痛风、风湿疼痛、痉挛、麻木等,由于受风、寒及湿邪混杂入侵引起以上各种问题。
为此痹包含的范围较广,黄帝内经谈及的也较多,如素问·痹论、灵枢·经筋等都讲的较多,在此列一小段:“黄帝问岐伯“痹之安生?”,回答: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这句话是说了什么意思呢?就是黄帝问痹病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入侵形成弊病,其中风邪偏胜称为行痹,寒邪偏胜称为痛痹,湿邪偏胜称为著痹。
痹症的中药治疗摘要】痹症的中医治疗【关键词】痹症,相似于现代医学,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腿关节病等一系列骨关节病症。
目前西医多以抗生素、激素、止痛类药物治疗,且有毒副作用。
笔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宝回春汤”等古方,随症加减,治疗各种痹症21例,效果较好,现记录于后。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50-04例1、袁某某,男,19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7月28日。
患者诉,双膝关节疼痛半月,怕冷,局部无红肿,饮食二便正常,其它无不适(曾在外地工地地下室磨水泥地坪)。
脉滑,舌红,苔薄。
症属:寒湿痹阻经络,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方:黄芪30g、桂枝20g、川断10g、赤芍10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干姜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三煎两服日一剂,二剂。
7月30日诊,患者诉,服上方二剂,双膝疼痛已减轻,仍感双下肢乏力,别无不适,脉滑,舌红,苔薄。
原方加党参10g、白术10g、续服二剂。
8月2日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双膝疼痛不明显,步行5里以上,仍感疼痛,其他情况正常,脉滑,舌红,苔薄。
原方加狗脊15g、灵仙15g、独活10g、续服三剂,并嘱其注意休息,和禁用冷水洗澡。
二月后患者告之愈,已返工地打工,观察14年未见复发。
例2、徐某某,女,35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8月2日。
患者诉:周身关节疼痛二年,伴身懒,乏力,阴雨天更甚,饮食二便正常,脉沉滑,舌胖淡,苔薄白(长期从事捕鱼作业),症属:寒湿客留经络,治宜:祛湿散寒,通经活络。
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方:黄芪30g、桂枝20g、赤芍15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羌独活各10g、苡仁30g、防已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三煎两服,日一剂,三剂,嘱其注意休息,避免潮湿。
99年8月6日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周身关节疼痛及双膝痛减轻,尚有颈项痛较重,已不怕冷,时有胸闷、无汗,口渴,心烦,症属:水湿凌心,寒邪未解,寒极生火之症,治宜:祛湿散寒,滋阴降火。
方:黄芪40g、桂枝20g、白芍15g、芋肉15g、生地15g、玉竹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苡仁30g、防已10g、苍术10g、麻黄6g、桔梗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菖蒲15g、三煎两服,日一剂,5剂。
99年8月12日诊,患者诉,服上方汗已出,胸闷,口渴,心烦减,唯身懒乏力。
予补中益气汤,加苍术10g、狗脊15g、灵仙15g、三剂,并嘱其注意休息,禁用冷水洗澡。
一月后,患者告之症状减轻。
例3、许某某,女,66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10月12日。
患者诉:右膝关节疼痛二年,怕冷,劳累和阴雨天加重,目前行走困难,X片示,右膝关节骨质增生明显,诊为右膝骨性关节炎,饮食二便正常,脉沉弱,舌红,苔薄。
症属:寒湿痹痛,因气血亏虚,外邪客留所致。
治宜:扶正祛邪,通经活络。
方:熟地60g、补骨脂60g、鸡血藤60g、肉豆蔻60g、乳香30g、没药30g、川芎30g、茯苓30g、运志30g、菖蒲30g、牛膝30g、白芍30g、当归30g、炒研末炼蜜为丸重6g,早晚各服一丸,一月一疗程。
99年11月30日诊,患者诉,服上方一月后,右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已能从事轻微劳动,仍怕冷,怕累,其他无不适,脉滑,舌红,苔薄。
方:原方加黄芪60g、桂枝30g、赤芍30g、狗脊30g、灵仙30g、仙灵脾30g、苡仁30g、防已20g、白芥子20g、木瓜20g、防风30g、荆芥20g、炒研末,炼蜜为丸重8g,早晚各一丸,连服一月。
2000年3月16日诊,患者诉,服上方三月后,右膝关节已不痛,停药已二月,除劳累后有膝痛外,别无不适。
嘱其劳逸结合,注意保暖,加强身体锻炼,以巩固疗效。
例4、宋某某,女,52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10月25日。
患者诉:周身疼痛二年,怕风、怕冷,饮食二便正常,以双膝关节为主,脉沉细,舌红,苔薄。
症属:寒湿痹阻经络。
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40g、桂枝30g、赤芍15g、白芍15g、干姜10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20g、狗脊15g、灵仙15g、桃仁10g、红花10g、苡仁30g、防已10g、苍术10g、茯苓10g、牛膝10g、白芥子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服三次,三剂。
99年10月29日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周身疼痛症状减轻,双膝关节疼痛未减,其他正常,脉沉细,舌红,苔薄。
原方加独活10g、川芎10g,服法同上,三剂。
99年11月5日诊,患者诉,服方后双膝关节痛减轻,其他正常,原方去白芥子、桃仁、红花,桂枝减为10g,再服三剂。
一月后,患者告之,双膝已不痛,已正常参加劳动,嘱其注意保暖,不要过于劳累,加强体质锻炼,防止复发。
例5、马某某,男,45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10月28日。
患者诉:右侧腰痛一年,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与气候变化关系不明显,伴双胯痛。
西医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属中医痹症范畴,饮食二便正常,脉滑,舌红,苔薄。
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20g、白芍15g、牛膝10g、杜仲10g、白术10g、茯苓10g、伸筋草10g、鸡血藤20g、延胡10g、丹参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二次服,三剂。
99年11月2日诊,患者诉,服上方腰痛稍轻,不愿继续服汤剂,改为药酒治疗。
方:杜仲50g、牛膝30g、仙灵脾30g、鸡血藤50g、当归30g、狗脊30g、党参30g、黄芪30g、浸白酒2500g,一周后,饮酒日1-2次,每次30ml,连服一月。
15日后,患者告之,服药酒后,腰痛明显减轻,嘱其注意休息,继续服药酒。
例6、邹某某,男,52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10月30日。
患者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二月,现出现右下肢麻木,胀痛,饮食二便正常,脉滑,舌紫,苔薄。
症属:气滞血瘀痹阻经络之象。
方:“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60g、赤芍20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干姜10g、伸筋草10g、木瓜10g、羌独活各10g、狗脊15g、灵仙15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三次服,三剂,同时配药渣炒热熨患部,日1-2次。
99年12月7日诊,患者诉,上法服用后,腰痛明显减轻,其他正常,要求继续服药,原方加党参10g,再服三剂。
99年12月12日诊,患者诉,腰痛已除,嘱其用热盐坚持熨一段时间,并注意保暖,不要过于劳累,防止复发。
例7、高某某,女,20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99年12月20日。
患者诉,双上肢及双膝关节痛一年,怕冷,曾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依赖西药止痛,时轻时重。
饮食二便正常,脉细弱,舌红,苔薄。
方:黄芪40g、桂枝30g、赤芍15g、白芍15g、干姜10g、鸡血藤15g、狗脊15g、灵仙15g、熟地20g、防风10g、荆芥10g、羌独活各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服二次,服后避风,休息30分钟,以微汗为度,5剂。
99年12月26日诊,患者诉,服方后,双肩双膝疼痛明显减轻,无其他不适,原方加仙灵脾10g、党参10g,续服三剂,服法同上。
99年12月30日诊,患者诉,双肩双膝已不痛,为巩固疗效,原方减半量续服三剂。
例8、苗某某,女,30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2000年元月3日。
患者诉:腰痛一月,以左侧为甚,并向左下肢放射至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有时怕冷,饮食二便正常,X片示,L3—L4椎间盘突出,脉细弱,舌微紫,苔薄。
症属气血瘀阻之象。
方:当归20g、牛膝15g、杜仲15g、白术15g、水煎日一剂,分二次服,并注意休息。
2000年元月6日诊,患者诉,服上方三剂后症状减轻,有时怕冷,纳差,脉细弱,舌红,苔薄。
方:当归15g、牛膝15g、杜仲15g、白术15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日一剂,服三次,三剂。
同时将药渣加生姜2两,大葱2两,切细炒热布包热敷于腰部,上盖被以微汗为宜。
2000年元月10日诊,患者诉服上方六剂后,腰已不痛,唯下蹲时下肢有胀感,其他正常。
效不改方,原方加黄芪30g、党参10g,服法用法同上。
2000年元月13日,患者告之,前症已消失,嘱其继续热敷一段时间,同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调理。
例9、叶某某,女,44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2000年元月10日。
患者诉:腰痛二年,伴右下肢麻胀,劳累后加重,怕冷,X片示:L?3-L4椎间盘变窄,骨质增生,诊为:腰椎骨质增生,其他正常,脉细弱,舌红,苔薄。
症属气血亏虚,寒湿瘀阻。
方:黄芪40g、桂枝30g、白芍20g、干姜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杜仲10g、白术10g、熟地20g、党参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两次服,三剂,同时注意休息。
2000年元月14日诊,患者诉,服上方后腰痛减轻,无其他不适,原方续服三剂。
2000年元月18日诊,患者诉,服方六剂后,腰痛已明显减轻,嘱其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调理,以壮腰健肾丸善后。
例10、朱某某,女,30岁,宿豫县人。
初诊时间:2000年2月10日。
患者诉:周身游走性疼痛一年,以右上肢、左腰为甚,怕风吹,伴头昏头胀,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
脉细滑,舌红,苔薄。
此乃风寒相博,气血不畅之象。
(自诉生育时,吹电风扇后即有此症)风善行,而寒性凝,风袭上则头昏头痛,风行四肢,则肢麻疼痛。
祛风活血散寒为该症治疗之法。
方:黄芪40g、桂枝20g、白术15g、防风10g、荆芥10g、羌活10g、柴胡10g、独活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白芍10g、菊花10g、天麻10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三次服,三剂。
2000年2月14日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周身疼痛稍减,头疼、头昏亦减轻,说明药已对症,原方加党参10g,再投三剂。
2000年2月18日诊,患者诉,服方后,周身疼痛大减,头疼、头昏消失,尚有纳差,身懒乏力,脉沉弱,舌红,苔薄。
属气血亏虚之象,以补中益气汤加天麻10g、木瓜10g、狗脊15g、灵仙15g,三剂善后。
例11、罗某某,男,20岁,宿城区人,小车司机。
初诊时间:2000年2月12日。
患者诉,腰痛一年,以夜间尤甚,脉左弦,舌红,苔白腻,症属寒凝湿阻之象。
治以祛寒胜湿,调畅气血。
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杜仲15g、牛膝15g、灵仙15g、狗脊15g、党参10g、茯苓10g、陈皮8g、半夏8g、焦三仙各15g、甘草8g,水煎日一剂,三次服,三剂。
2000年2月24日,患者诉服上方三剂,腰痛减轻,夜间不痛,有时出车回来后疼痛,脉弦,舌淡胖,苔薄。
原方加鸡血藤15g,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