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 格式:wps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话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观点:
1. 社会契约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自然状态下的互相竞争和对抗,因此他们选择进行社会契约来建立国家。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2. 神权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于神的旨意和命令,而由统治者来行使权力。
这种理论在中世纪欧洲较为流行。
3. 祖权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家族、氏族或族群等的传统权威所形成,这个权威传递给了国家领袖,在领袖的统治下,国家得以建立。
4. 势力等级制度: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出现和存在是由于力量、阶级和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等级之间互相制约,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不同的理论对国家起源的解释不同,但是它们共同指出了国家建立的过程和原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国家的起源都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国家是如何起源的,应该如何认识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不同的学说和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1.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共同约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放弃了一部分自由和权力,通过集体规则和机构来确保自己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2.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为实现特定功能而建立的,比如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提供公共服务等。
3.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并促进特定民族的利益和价值观。
4.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和政治力量来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产物。
认识国家的本质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1.政治角度:国家是一个具有权力机构、法律规范和组织结构的政治实体,通过管理社会事务、制定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共福利。
2.社会角度:国家是社会的组织形式,通过建立统一的制度和规则来实现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和社会团结。
3.经济角度: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经济政策、保护产权和提供公共产品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4.文化角度:国家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通过推动文化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来维护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理解国家的本质还涉及到权力、主权和公众利益等概念的深入分析。
因此,认识国家的本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观点,并考虑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国家的起源概念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部落社会,再到国家社会。
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当时出现了一些早期国家,如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等。
不同学派对国家起源的解释有所不同,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家起源的概念。
一、政治角度:从政治角度看,国家的起源是人类为了解决共同利益和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论,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而达成契约,选择将权力交给一人或少数人来行使,并期望这个政府能够保障公平与正义。
这种观点主要在启蒙时代得到发展。
不过,随着对古代国家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起源并非来自契约,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从而形成国家。
二、经济角度:从经济角度看,国家的起源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人们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和采集自然资源来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耕种,并形成部落社会。
农业经济的出现使得人口增加,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开始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进行交换。
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财产,人们逐渐形成了政治组织,进而形成国家。
三、社会角度:从社会角度看,国家的起源与社会阶级的出现和发展有关。
在原始社会和部落社会时期,人们并没有明确的社会阶级,资源主要由共同努力获得。
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资源也变得稀缺,社会分工加剧。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开始垄断土地和资源,形成社会上的统治者。
他们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个过程中,国家逐渐成为社会的组织形式。
四、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看,国家的起源与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出现有关。
人类社群本身就具有一种群体认同感,所谓“我是谁”的问题。
在部落社会时期,这种群体认同感更加强烈,人们以自己所属的部落或氏族为荣。
简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经典论述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的起源进行了经典的论述。
恩格斯认为,国家起源于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共同的土地上,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拥有私人财产,这引发了原始公社的分化,出现了有财产的人和无财产的人之间的阶级对立。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财产的人需要一种机构来强制执行他们的权力,于是国家便产生了。
恩格斯指出,国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阶级利益,并具有剥削和压迫的本质。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国家,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手段来维持阶级秩序,保护私有制的合法性,压迫被统治阶级。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暴力机器,无论形式如何,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一些人的利益,而对其他人施加压迫。
此外,恩格斯还论述了国家的消亡。
他认为,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将逐渐消亡。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和剥削,不再需要国家来维护阶级的利益。
国家将逐渐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和真正的社会平等。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起源,从而把握国家与氏族公社的必然联系,认识国家的本质,知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把握国家职能,并能够运用国家职能解释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针对国家起源的神创论观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理论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内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的定义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维系氏族成员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相应地,划分氏族组织也是以血缘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的管理机关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与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没有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无论氏族中的哪个成员受到侮辱或侵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其复仇。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氏族则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决定因素的共同体。
3、原始社会的民主制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马克思称之为“原始民主制”。
这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这里管理不是依靠强制力,而是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的服从的自觉性,没有警察、军队和监狱。
再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兼论阶级、国家的起源前文末后说到:“如果说,在有阶级社会以来,它们(剥削所有制关系)至今还未被铲除掉,那决不是单纯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过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要厘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剥削所有制关系的起源及其实质。
在这方面我们有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
这本书也是马列主义者据以坚持他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的经典理论依据。
由于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上我们与经典马列主义者发生了分岐,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妨沿着这两条线来分述。
即:一、生产力与所有制式生产关系的关系;二、生产力与分工合作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我们首先从《起源》一书的“氏族社会”中生产力与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讲起。
氏族社会组织的确凿存在本身,使其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雏形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此有关的重要论述,亦即,经典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在这种居住地的周围,首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防护森林。
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
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
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
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
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
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
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
所以,在这里,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捏造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还依恃着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
”(见该书124页“正文+四号+宋体”下同)以上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美洲红种人即印第安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也是野蛮时代①低级阶段的写照。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
妇女则负责管家,制备衣食等等。
与这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真正的分工关系只存在于男女之间。
男子与男子之间仅仅是同一工种的合作关系,比如作战、打猎、捕鱼等等,谈不上分工。
家户经济则应当是当时的所有制关系。
之所以表现为这种家户经济形式,是因为上述生产只需由一定数量(并非全体)的人构成的群体来共同完成,这样的群体(家户)当然可以有大小不等的若干个。
而显然,在生产工具更其低下的早期可能需要全体来完成,那时,或许就是一种原始的完全的共产公社形式,而不是这种半共产的家户经济了。
其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因为在生产中缺一不可,也就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不像现在,酒馆旅馆林立,男人只要有钱,到哪儿都可以吃饭、睡觉,做全职太太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氏族社会到底说明了生产力与分工、所有制之间的什么关系呢?那就是生产相对简单、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也简单纯粹不分高下,由无差别的分工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地位(所有制关系)也完全平等。
接下来便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交换产生的巨大意义在于:1、相邻或相近各氏族部落之间不再画地为牢;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不再经常是为了争夺天然资源的战争。
因为这时的人已经可以靠自己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了。
它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密切起来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从对手和天敌状态逐渐变为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与此同时,互为敌人的集团也越来越大。
2、不等价交换使分工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差别。
这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埋下了隐患。
野蛮的掠夺更把这种差距直接上升到政治差别了。
恩格斯写道:“一切部门——畜牧业、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
同时,这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或个体家庭的每个成员所担负的每日的劳动量。
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了。
战争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俘虏变成了奴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126页)这是一段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产生岐义的论述。
按马列主义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经典理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正是适应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或要求的。
那么我们仔细研究这段话后能不能得出这种结论呢?按这段话的字面意思,“一切部门中生产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日益繁琐和繁重的劳动分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分担,而在一时无法得到更多的劳动力(靠生育来添加劳动力的做法效率显然是太低了)之前,为了减轻或免于这种繁琐繁重的劳动,人们选择了战争。
那么问题也正在于此:究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能要求,导致了奴隶制的产生?对此,我们不妨来作如下分析:假如,人们没有选择战争来获得劳动力,而是选择了部落间的不断扩大融合,吸纳一切闲散人员或相对落后的部落成员的参加,来实现生产的扩大化,产品的多样化,以减轻劳动强度并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劳动者,情况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这并非假设,它完全是生产进行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因为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它对于纯朴的劳动者来讲,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一点或许连恩格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他接着如实地写道:“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分开的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Volk]的整个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
“民族的军事首长——勒克斯,巴赛勒斯,狄乌丹斯,——成了不可缺少的常设的公职人员。
还不存在人民大会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民大会。
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继续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
其所以称为‘军事’,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功能。
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他们是野蛮人:掠夺在他们看来比劳动获得更容易甚至更光荣。
以前打仗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打仗,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了经常性的行当。
”(第129页,笔者分为两段)前一段为我们的假设作了非常好的注解,后一段用红字标出的论述就彻底揭开了奴隶制的真面目: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并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性导致的恶果。
生产力的发展仅仅是使人的这种本能有机可趁罢了。
生产力发展本身需要的是劳动分工,只有好逸恶劳的天性才需要奴隶。
在同一页中恩格斯更加不容置辩地写道:“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以及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力;习惯地由同一家庭选出他们的后继者的办法,特别是从父权制实行以来,就逐渐转变为世袭制,他们最初是耐心等待,后来是要求,最后便僭取这种世袭制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基础奠定下来了。
于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
但是,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欲把氏族成员分裂成富人和穷人,如果不是‘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把利益的一致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马克思语),如果不是奴隶制的盛行(局部——笔者注)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活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那么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
“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即统治阶级和统治机器——国家的产生。
就是说,如果不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能带来的赤裸裸的掠夺行为,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为这种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机会,阶级和国家是不会产生的。
在前面第111页中恩格斯非常详细地为此提供了佐证:“有一种设施促进了王权的产生,这就是扈从队。
我们在美洲红种人中间就已经看到,与氏族制度并行,还形成了一种独立自主地从事战争的私人团体。
这种私人团体,在德意志人中间,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团体了。
博得了声誉的军事领袖,在自己周围集合一队掠夺成性的青年人,他们对他个人必须忠诚,而他对他们亦然。
首领供给吃喝并奖赏他们,把他们编成等级;对于小规模的征战,他们充当卫队和随时可以战斗的队伍;对于大规模的征战,他们是现成的军官团。
不管这种扈从队必然是多么弱小,像后来例如在意大利奥多亚克麾下所表现的那样,但是他们仍然成为古代的人民自由走向衰落的开端;在民族大迁徙时期和迁徙以后,他们也表明自己的作用正是这样。
因为,第一,他们促进了王权的产生;第二,如塔西佗已经指出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和抢劫,才能把他们纠合在一起。
掠夺成了目的。
如果扈从队首领在附近地区无事可做,他就把自己的人马带到发生了战争、可以指望获得战利品的别的民族那里去;由德意志人组成的辅助军,在罗马的旗帜下,甚至大举对德意志人作战,这种辅助军有一部分就是由这种扈从队编成的。
德意志人的耻辱和诅咒——雇佣兵制度,在这里已经初具雏形。
在罗马帝国被征服以后,国王们的这种扈从兵,就同非自由人和罗马人出身的宫廷奴仆一起,成了后来的贵族的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
”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战争是掠夺者的专利和职业。
普通劳动者不可能选择战争来为自己添加劳动力。
阶级的产生完全是掠夺——争夺生产力支配权——即政治斗争的产物。
它与社会分工毫无关系。
统治者阶级源自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的掠夺集团。
游牧部落从野蛮部落中分离出来,并不能说从此构成了游牧阶级,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不能据此说构成了手工业者和农业劳动者阶级,第三次社会分工产生的商人也一样,也不能就此说形成了商人阶级。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发展下的劳动分工合作关系。
所有这些只有分工不同的劳动者集团只有与掠夺者集团相比较才具有政治意义上阶级划分。
单纯分工上不同的商人仅仅是以赚取适当差价谋生的一种职业而已。
只有与权力相勾结的商人才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剥削者阶级。
对此,恩格斯做了同样精辟的不自觉的证明:“罗马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门用来榨取臣民的膏血。
捐税、国家徭役和各种代役租使人民大众日益陷于穷困的深渊;地方官、收税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压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罗马国家及其世界霸权引起了这样的结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权建立在对内维持秩序对外防御野蛮人的基础上;然而它的秩序却比最坏的无秩序还要坏,它说是保护公民防御野蛮人的,而公民却把野蛮人奉为救星来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