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乐的特点及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71.01 KB
- 文档页数:4
民族音乐复习资料外国民族音乐复习资料1、世界民族音乐的文化区划。
①东亚音乐文化区②东南亚音乐文化区③南亚音乐文化区④西亚、中亚、北非音乐文化区⑤非洲音乐文化区⑥欧洲音乐文化区⑦北美洲音乐文化区⑧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⑨大洋洲音乐文化区2、能乐包括能与狂言。
能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为主的台词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3、唐乐的演奏形式有管弦与舞乐两种。
4、日本乐器种类:尺八类:古代尺八、普化尺八、一节切尺八、天吹;三味线类:有粗杆、中杆、细杆、地歌、三味线、蛇皮线、大三味线、电三味线等,有中国三弦改成。
5、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大致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管弦合奏的形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
6、朝鲜半岛“伽倻琴”是12弦的齐特类拨弦乐器。
器乐独奏曲代表:《散调》7、“大芩”是长73—84厘米的粗竹制成的横笛。
《庆丰年》8、长调是蒙古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旋律具有悠长舒展的特点。
代表:《清和世界的太阳》、长调歌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有:1、哲学性、思想性内容的歌曲2、以传说为内容的歌曲3、诙谐曲(讽刺歌)9、短调,与长调相对而言,是节奏、节拍循环规律明确的蒙古民歌形式。
《草原四季》10、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由一个人唱出二个声部的独特的复音演唱方法。
呼麦可以分为鼻腔呼麦、喉呼麦、腹腔呼麦等种类。
11、印度甘美兰是一种由多种乐器合奏,并加上人声构成的多声音乐。
《心爱的鸟》12、“萨佩”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一种有2到4根弦的弹拨乐器。
《朗多克》13、泰国古典音乐形式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康”和“拉坤”。
14、泰国“蜡烛舞”。
是在舞蹈剧“拉坤”和假面舞“康”等的公演之前所表演的舞蹈。
15、菲律宾传统乐器以竹子为主要制作材料,有竹琴、竖笛、竹皮弦琴、口弦、鼻笛、分散组合的排箫、竹筒敲击组合等。
16、泰国乐器:鳄鱼琴、竖琴、三弦胡等。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日本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流派。
这些流派传承了日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展现出了日本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日本传统音乐流派及其特点。
1.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于日本古代贵族文化,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古典音乐通常由三个主要元素组成:箏(一种弹拨乐器)、尺八(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和三味线(一种弦乐器)。
这些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声音,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音乐结构。
它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古典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来传达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入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2.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源自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音乐通常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如三味线、铃鼓和手鼓等。
民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朴实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它常常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歌词通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关。
民间音乐的旋律通常简单易懂,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它是日本人民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能乐能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仪式感和戏剧性的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13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能乐通常由一支乐队和一些表演者组成,乐队使用一些传统的乐器,如太鼓和笙。
能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舞台布景和精心设计的服装。
能乐的演出通常在特殊的剧场中进行,舞台设计精美,服装华丽。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表达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能乐注重舞蹈和肢体表演的配合,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体验到音乐和戏剧的魅力。
4. 流行音乐虽然日本传统音乐中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能乐等方面,但现代日本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流行音乐文化。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作者:陈君李文英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02期能乐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
广义的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过去两者每每同时同台演出,但现在两者基本上已经一分为二了。
能乐是极具宗教特色的假面艺术,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多数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狂言是在能乐演出时每场之间的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其内容大多是有关大名或是市民的故事。
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能乐一直被称作“猿乐”。
明治维新之后改称能乐。
本文试就能乐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以解读日本能乐的概貌。
一、能乐的形成期(奈良时代—镰仓时代)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
从公元8世纪中国散乐传入日本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可以看作是能乐的形成期,这一阶段包括了日本的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
形成期的能乐走过了一个由统治阶级的贵族化艺术到劳动人民民间化艺术的发展过程。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奈良时代),对我国大陆文明高度向往的日本就分别派出了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大陆学习,将我国的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陆续传人了日本,其中就包括汉代的散乐。
散乐在初传日本之后首先进入的是日本宫廷。
在宫廷中,散乐常常是作为为相扑、神乐助兴的表演形式而存在的,当时的奈良宫廷对散乐采取了供养政策,在宫廷中设立了“散乐户”,专门管理散乐演员的表演。
但是,散乐户政策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782年“散乐户”被废除,散乐不再受到宫廷的保护,散乐演员也因此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神社、寺庙等场所进行表演,以此为契机,散乐传人了民间,可见,能乐的民间化和扩大化得益于“散乐户”制度的废除。
公元8世纪中期,散乐走上了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方向,由于猴子善于模仿,所以此时的散乐被称为“猿乐”,此后猿乐开始走向了分化。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本贵族开始崩溃、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使得日本的宗教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观众所欣赏的艺能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彭吉象中国和日本文化关系源远流长,两国戏剧之间有着上千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历史,因此它们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美学特征。
1戏剧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是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东方戏剧较重视表现,西方戏剧较重视模仿的显著区别。
东方戏剧(包括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显示出鲜明的宗教意识与伦理精神,体现出直觉的、情感的、写意的美学品格。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都是注重抒情与写意的“剧诗”。
“剧诗”可以说是诗的戏剧化,也可以说是戏剧化了的诗。
中国戏曲是唱、念、做、舞等多种艺术手段的高度综合,而中国戏曲这种长于表现和抒情的表演形式正是由于“剧诗”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
因为“戏曲的唱是诗化的唱,做是诗化的做,念是诗化的念,舞是诗化的舞,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舞台上出现的一切均应是诗化的。
”(注:王肯《中国戏曲的创作思维》,载《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页。
)日本能乐作为歌舞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变化,同样注重抒情与写意。
谣曲,作为能的脚本,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大量引用和歌与汉诗,同样富有“剧诗”的美学特征。
日本能乐比中国戏曲更加注重写景抒情,更加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并且常常在华丽绚烂之中蕴藏着悲凉虚幻的气氛,在庄重肃穆的背后流露出空寂幽玄的情调。
“‘能乐’是一种抒情剧,而作为它的脚本的谣曲,则是一篇篇抒情的剧诗。
如果说日本的民族诗歌——和歌,离不开抒情诗的范畴,那么对于谣曲来说,也可以说它是和歌延长线上的戏剧化。
”(注:刘振瀛《谣曲的素材、结构及其艺术特点》,载《日本文学论文集》,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都十分注意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为东方美学独特的范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由有限到无限,由自然到人生的美学特色。
中国戏曲舞台采取戏曲环境与人物情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演员虚拟化的表演和借景抒情的唱词,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演唱想象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景色,并且领悟到这种情与景浑然一体的意境,使有限的舞台时空传达出无限的情感内容。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往届考题整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
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
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
浅谈日本能乐作者:张诗祎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日本能乐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戏剧表演艺术,融合了中国的戏曲元素,发展成了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本文从其起源、乐舞、角色方面进行阐述。
展现了能乐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能乐;起源;乐舞;角色一、起源能乐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戏剧形式,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仍被传承上演。
能乐在以前一直被称为“猿乐”,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分为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两种猿乐风格大不相同。
如今,我们将后期猿乐称为“能乐”。
能乐的发展集聚了非常多的外来因素。
中国的文化对能乐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在隋唐时,日本便派出“遣随史”,中国的乐舞便传入日本,而后将我国的琵琶及乐谱带回日本,唐朝的音乐影响了日本。
在舞蹈方面,我国的民乐,舞乐与散乐流传到了日本。
隋初设置的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合称为七部乐,相传在吴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在日本教授伎学,日本当时的太子非常喜爱伎乐,于是开始推广并将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伎乐在日本流行起来。
这对能乐的形成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的散乐本是民间的乐舞,传入日本,经过发展变化,由猿乐变为能乐。
能乐形成于室町幕府时期,在此阶段,天皇族所统治的古代国家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武士阶级,摧毁了腐朽的旧体制,建立了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在此时传入日本,原先在神社表演的歌舞伎乐转移到了寺院演出,能乐从寺院走入了贵族府邸,成为了与平民世界无关的贵族乐舞,能乐发展中,观阿弥与世阿弥父子的贡献不可磨灭,提出了诸多的理论并运用到实践当中,确立了能乐幽玄、风雅的意境,能乐的發展呈蓬勃之势,融合了大唐乐舞的能乐已经成为独立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乐舞日本能乐的舞蹈有着非常浓郁的日本民族传统。
动作一板一眼,程式化地演出,连一个举动,眼神,笑容,都是规定好的。
为了突出其情感,节奏忽然舒缓动作优雅而又沉稳。
舞蹈时,屈膝半蹲,后背挺直,臀部下垂,五指并拢,舞蹈行进时,脚掌着地,拖地而行。
音乐类知识点总结归纳起源与发展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最早期。
早期的人类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后来逐渐将声音与节奏结合起来,形成了简单的音乐形式。
随着文明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用来娱乐,还被用来宗教仪式、庆典活动等。
在不同的文化中,音乐也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特点。
比如,西方音乐以其丰富的和声和复调而著称;亚洲音乐则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都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动力和方向。
音乐的类型音乐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歌曲、器乐曲;按照表演场所可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音乐的风格进行分类,比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等。
古典音乐是指由欧洲古典时期到20世纪的音乐作品,它注重和声、旋律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古典音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曲等等。
流行音乐是指受欢迎程度较高的音乐形式,它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为特点,适合大众传唱。
流行音乐包括摇滚、爵士、流行、乡村音乐等等。
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区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它通常以传统的乐器和节奏形式为特点,用来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
民族音乐也是各种音乐类型中最具有文化独特性的类型之一。
音乐的要素音乐可以按照不同的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比较常见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是由一系列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表达性和感染力。
好的旋律具有美妙动听的特点,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和声是指音乐中多个声部之间的银和关系,包括和弦的组合和变化。
和声是音乐中的重要要素,它能够赋予音乐以丰富的层次和表现力。
节奏是指音乐中的时间关系,它包括音符的时值、速度、韵律等。
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决定着音乐的整体风格和气质。
音色是指不同乐器所产生的声音特点,它是音乐中具有丰富变化的要素之一。
音色可以决定着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曹若琛:我眼中的日本能乐一、能乐的简要概述能乐包括“能”与“狂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能”是以歌舞为中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搞笑为内容的科白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两者密不可分,能的内容包含“谣”、“舞”、“音乐”三部分,“谣”是有节奏的吟诵般的演唱;“舞”是具有艺术风格的舞蹈;“音乐”是笛与打击乐器结合演奏的器乐合奏。
故事题材多取自于日本古典名著,如《古事记》、《源氏物语》等,几乎都是长篇累牍的美丽辞章,其出典不少来自中国,如《杨贵妃》、《项羽》等。
“狂言”是一种民间即兴剧,以丑角为主,具有戏剧色彩,“能”和“狂言”风格不同,一般是穿插着表演,“狂言”起到放松缓解的作用,两种结构都分为序、破、急三个部分,是一种具备强烈写意特性的戏剧形式。
二、能乐的演出形式能乐的舞台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舞台、地谣坐、后座、引桥。
这些设计都有它其中的道理,非常巧妙。
舞台下安装不同的瓮,可以让声音扩音,产生共鸣,周围空地有卵石一律向舞台倾斜,可以减弱多余的共鸣。
能乐通常是一场一个主角,并且只有主角戴面具,面具非常抽象夸张,演出服装厚达五层,由于演出服厚重,表演者的表演动作要非常慢,但是还要让观众看明白剧情,所以演员们的喜怒哀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比如表现伤心是微微俯首,表现哭就是用手掌靠近眼睛,高兴就是头微微上扬,这类似于我国的戏剧,必须要有懂戏的人。
能乐的舞台上有演员,替补演员,伴奏乐队,替补演员一般在舞台最后坐着,因为主角穿的服装行动不便,视野不宽,所以演出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意外,替补演员会立刻穿上服装继续演出。
这就要求替补演员的技术高强,能时刻融入剧中。
能的演出分为五场,第一场称为“胁能”,上演的是神社祭神的神事能,按照“序”、“破”、“急”的顺序进行。
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物”,是男性能,故事梗概一般是表现男性的勇敢、刚强,比如武士的亡魂向僧人讲述自己战斗的经过和受过的苦难,最后由僧人将其超渡成佛。
能乐的历史一、起源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
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
其实能乐是一个非常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
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关于能乐的起源,虽然在具体分析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可谓学术界的共识。
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
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
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采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
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
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
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
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
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
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
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
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
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座),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
浅谈国内关于日本能乐的研究热点作者:王凯男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多来我国对日本能乐的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本文以多本核心学术杂志和出版书籍中与日本能乐相关的研究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分析,总结出国内对日本能乐研究的热点和动态方向并进行综述。
【关键词】日本;能剧;先行研究;焦点;综述日本有三大古典艺能——文乐、歌舞伎、能。
其中能乐的历史最为悠久。
作者在阅读多本学术期刊文献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关于日本能乐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找出研究热点,探索研究动态。
一、数据的来源本文采用了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space软件i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绘制了国内对日本能乐研究的热点图谱。
本文所用的全部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具体方法为:将检索条件设置为“高级检索”,主题栏内输入“能”,关键词输入“能乐”,时间设定不限,搜索结果出现69篇相关论文。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本文利用关键词共现分析从宏观上梳理国内关于日本能乐的研究热点,其次利用关键词词频,分年度考察具体研究热点的变化,最后对研究热点进行文献综述。
1.关键词分析。
在排除掉一些重复和无用关键词后,共得到24个关键词,生成citespace 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1所示。
根据图1中各节点的大小来寻找关键节点,以追踪研究热点。
图1表明“能乐”是图谱中的最大节点。
另外“比较研究”,“谣曲”,“幽玄”等节点也非常显眼,反映出我国学者对日本能乐研究的热点所在。
2.热点变化分析。
利用关键词词频,分年度考察具体研究热点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2000到2010年间国内对“比较研究”,“表演形式”,“中国戏曲”等关键词的研究较多。
而2010年后除了比较研究之外,还出现了偏向对日本能乐本身的研究,如“发展”,“祭祀”等也是研究的热点。
三、热点文献综述1.中日戏曲比较。
小学音乐知识竞赛乐器分类与特点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乐器则是创造美妙音乐的工具。
小学音乐知识竞赛中,了解乐器的分类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乐器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一、按乐器的分类进行了解乐器根据其发声的原理和方式,可以分为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键盘乐器四类。
1. 弦乐器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来发声的。
最常见的弦乐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吉他等。
这类乐器的特点是发声柔和悦耳,音调变化丰富,细腻的表达力给人以深情的感受。
2. 管乐器管乐器是通过气流在管道中振动来发声的。
著名的管乐器有长笛、小号、萨克斯等。
管乐器具有高亢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能够演奏出各种情绪和音调。
3. 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通过击打、敲击或摩擦乐器本身发出声音的。
鼓、钹、锣等是常见的打击乐器。
这类乐器的特点是音色多样,节奏感强烈,能够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4. 键盘乐器键盘乐器是通过按键产生声音的。
钢琴、电子琴和风琴都属于键盘乐器。
键盘乐器具有丰富的音域和强大的表现力,能够演奏出各种音乐风格。
二、各类乐器的特点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合演奏的音乐类型。
1. 弦乐器特点弦乐器具有音色悦耳柔和,表现力丰富的特点。
小提琴是最常见的弦乐器之一,能够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和温柔细腻的乐句。
大提琴则是一个音域较低、音色温暖、富有表现力的乐器,适合演奏激情四溢的乐曲。
2. 管乐器特点管乐器具有高亢明亮的音色,常常被用来演奏独奏和合奏的乐曲。
萨克斯是一种流行的管乐器,它发声柔和,音域广,适合演奏浪漫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
3. 打击乐器特点打击乐器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而备受欢迎。
锣是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能够演奏出激烈的音乐节奏和重击的效果。
鼓则是打击乐器中最常见的乐器,能够带来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4. 键盘乐器特点键盘乐器具有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
钢琴是最具代表性的键盘乐器,既可以演奏悲伤激昂的古典音乐,也可以演奏欢快明快的流行音乐。
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比较与评价乐器是一种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工具,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声音特点。
在音乐表演中,乐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和表达。
不同种类的乐器有着各自独特的声音特点,例如: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乐器、拉弦乐器等等。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音乐知识和经验,对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进行比较与评价。
1.木管乐器(如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等)木管乐器以其柔和、悠扬的音色而著称。
长笛的音色明亮清澈,单簧管的音色丰满饱满,双簧管的音色柔和细腻,巴松管的音色低沉浑厚。
这些乐器在交响乐队中通常承担旋律和中音部分,能够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其中,单簧管的音色最为突出,它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音乐细节,是木管乐器中的翘楚。
2.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大号、铁号等)铜管乐器以其雄壮、嘹亮的音色著称。
小号的音色尖锐明亮,长号的音色深沉浑厚,大号的音色浑厚有力,铁号的音色宏亮高亢。
这些乐器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担任主旋律和伴奏,能够带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其中,小号是最为突出的乐器之一,其高音部的表现力和技巧要求极高,能够展现出音乐的活力和激情。
3.键盘乐器(如钢琴、电子琴、风琴等)键盘乐器以其丰富多变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而著称。
钢琴的音色宽广丰富,电子琴的音色多样变化,风琴的音色宏亮壮丽。
这些乐器在独奏、合奏和伴奏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其中,钢琴是最为杰出的乐器之一,其音色优美动人,演奏技巧要求高超,能够表现出音乐的华丽和精湛。
4.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以其温暖细腻的音色和高超的表现力而著称。
小提琴的音色明亮动人,大提琴的音色浑厚深沉,中提琴的音色温暖清澈,低音提琴的音色低沉浑厚。
这些乐器在交响乐队和室内乐中担任主旋律和伴奏,能够带来精妙的音乐表达。
其中,小提琴是最为杰出的乐器之一,其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技巧要求极高,能够表现出音乐的纯美和高雅。
略论民间乐人的类别及特征民间乐人是指那些在民间音乐领域从事表演、创作和传承的艺术家。
他们可能是职业音乐家,也可能是业余爱好者,但他们都拥有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在中国的乐坛中,民间乐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场景。
下面将从类别和特征两个方面对民间乐人进行略论。
一、类别1. 传统民乐演奏者:这类乐人在守护、传承和演奏中国传统民乐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
他们可能擅长演奏古琴、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也可能是古典音乐院校的专业毕业生成员。
他们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民乐,通过专业的演奏完成对民乐的传承并在各种场合演出。
2. 民谣创作歌手:这类乐人以独具创意的歌曲和朴实的歌声,传达着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他们可能是自学成才的独立音乐人,也可能是青年才俊在音乐圈崭露头角的新秀。
他们的歌曲内容多样,涉及生活琐事、感情故事、社会现象等,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3. 民间音乐传承者:这类乐人在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们可能是乡村里的老艺人,也可能是音乐学院中的专业教师。
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培养后人,让传统音乐不断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4. 乡村音乐乐团成员:在很多地方,乡村音乐乐团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而其中的乐人们往往是当地的民间英雄。
他们有的是村民中的一员,有的是靠音乐维持生计的专业乐手,他们喜欢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5.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者:这类乐人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他们可能是音乐学专业的教授,也可能是对民族音乐充满浓厚兴趣的文化学者。
他们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和研究,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特征1. 热爱和执着:民间乐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是绝对的。
无论是传统民乐演奏者还是民谣创作歌手,他们都把音乐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是对情感的表达。
他们用音乐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音乐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人。
浅谈日本戏剧一.日本戏剧的种类日本戏剧的源头,是原始的咒能。
其产生主要源于宗教的咒能和生产的咒能。
由巫女在镇魂招魂祭上做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发展为即兴乱舞。
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的歌谣,就描绘了当时模仿山民猎鹿、渔夫捕蟹的表演动作。
此外,在劳动的咒能中,还模仿了播种和收割的动作歌舞,或庆祝农业丰收,伴着鼓点,口念咒术,边歌边舞,或做出男女欢喜而拥抱的动作,以谢田神,称为田舞。
说到根本,戏剧基本都起源于宗教中的祭祀。
从横向来看,日本的戏剧可以分为“能”、“狂言”、“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等剧种。
其中的能和狂言又经常被归入能剧当中。
从纵向来看,日本的戏剧又可以分为古典剧和明治维新以后的近代剧。
纵观日本戏剧,可以看出能乐、歌舞伎、木偶剧文乐等代表日本的古典戏剧至今还在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中世纪以来的能乐和近代以来的歌舞伎、文乐并没有成为在博物馆展示的死亡的戏剧,而依然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虽然在表演和导演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原貌依稀可辨,这一点与被称之为西方戏剧源流的希腊戏剧只留下古剧场遗迹、面具及剧本的情况大不相同。
掌握着某种程式化表演模式的古典戏剧演员,基本上全部为男演员。
原则上,古典戏剧不同剧种之间互不交往。
能乐和歌舞伎演员不可能同台演出;文乐的木偶操作师也不可能参加能乐的演出。
由此呈现出日本戏剧的另一特色:能乐、歌舞伎、文乐各自拥有自己的专用剧场,而在能乐剧场上演歌舞伎或在文乐剧场上演能乐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个剧种的表演和导演对剧场空间的要求迥异。
日本戏剧之所以能保存这么久,我也查过一些文献,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是政府部门立法对其进行保护,一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资金的投入,对怀有绝技的艺人给予极高的待遇,同时也给予他们极高的荣誉。
同时还有一些政策促使艺术得以延续,比如艺人如果把自己的技术密不外传就得不到国产的承认,这样就促使了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在日本戏剧中,比较吸引我注意的是日本的能剧,能剧其中又分为能和狂言,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既有共同特点,又有不同的地方,能和狂言经常是穿插演出。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
陈君;李文英
【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能乐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
广义的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过去两者每每同时同台演出,但现在两者基本上已经一分为二了。
能乐是极具宗教特色的假面艺术,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多数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题。
狂言是在能乐演出时每场之间的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其内容大多是有关大名或是市民的故事。
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能乐一直被称作“猿乐”。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陈君;李文英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意象迭加”的能乐因子——埃兹拉·庞德的日本能乐翻译及其新诗创作实证
2.试析日本能乐中的祭祀元素
3.关于日本能乐、中国戏曲以及西方音乐剧的异同比
较4.论电影《蜘蛛巢城》中对日本能乐元素的化用及其美学特征5.非遗保护视野下刘三姐歌谣传承和发展再探索——以日本能乐的传承模式为借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能乐的特点及分类“能乐”这个名称是到明治时代才确定下来的,当时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乐剧而创出的典雅名词。
这种艺术形式在十四、十五世纪发展的高潮期仍被称作为“猿乐之能”。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将已经具备后世能乐特点的猿乐之能在下文中一概称作“能乐”。
能乐发展到室町幕府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它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
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
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今昔物语》、《平家物语》、《曾我物语》、《义经记》等,就中掇其半鳞片羽,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
能乐的一出戏有主角一人,称为“仕手”,戴面具着锦衣华服,有时带副主角“连”(为主角配戏者)上场。
主要配角一人,称为“胁”,有时带副配角“胁连”(为配角配戏者)上场。
另外还有一些陪衬的角色,如小生(又称为“子方”,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龙套”,但和“龙套”不同的是,日本的“龙套”允许有台词)。
这些角色一般不会全部上场,象出场人数比较多的能剧《安宅》共有十四名演员上场,也只)、随从(又称为“立众”,有五种类型的角色。
一般的戏中,只有二到三个演员表演。
所有的能乐演员都是男的,如扮演女性就戴假面。
此外,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并使剧情顺理成章的过渡,把戏引向高潮。
他们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被称之为“狂言”,又因其出现在前后场的关节上,所以称为“间狂言”,它是以后能狂言的前身,但能狂言形成之后,这种“间狂言”也并没有废除,依然起到过渡剧情的作用,与在两番能剧中上演的狂言是并存的。
能乐是拥有被称作“谣曲”的文学剧本的演剧,在能乐大师世阿弥的谣曲作品中,还出现了叫做“事书”的提示此处该如何表演的插注。
因此可以说,谣曲是日本最早的表演戏曲剧本。
谣曲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其中有对白也有唱词,有一定的韵律。
唱词大多引用了日本的和歌或汉诗。
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后来形成的剧种,如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等,都承袭和发展了它的传统,上演它的剧目。
谣曲的文体兼用韵文和散文,对白部分都属散文,这些散文很讲究节奏,而且兼用文言和室町时代的口语。
韵文均由七五调构成(前半句七个音节,后半句五个音节)组成。
谣曲的基本结构分为序、破、急,是能乐的规范。
对理解能乐的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序段胁的登场破一段仕手的登场破二段仕手和胁之间的问答破三段前段的展开,曲舞,幕间休息(由“间”上场过渡)急段仕手再度出现并表演舞蹈序段是交代剧情,包括“次第”、“通名”、“道行”三段。
开场的时候,乐队先奏音乐,然后胁从舞台左侧的“幕口”里慢慢踱上舞台。
在舞台上,“胁”伴随着音乐先唱一段,一般为七五、七五、七五句,但第三句结尾要少一个音节,共为三十五音。
第二句要重复第一句。
合唱队“地谣”也接着反复唱,这叫“次第”登场。
接着是“通名”,配角伴随着音乐及合唱,说明自己的名字及旅行的目的。
如《赖政》中(注1),行僧通名:“我是云游各地的行僧,近来在京城遍访了所有寺院,现在打算往奈良一游。
”然后是“道行”段子,交代整个故事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
配角“胁”作为“观众的代表”用这种方法赢得观众对他的理解,期待与观众进行亲切的感情交流。
这些表达告一段落之后,配角“胁”就在规定的地方(配角位)坐下来。
这样序段就结束了。
在让观众充分产生了期待情绪之后,主角“仕手”上台扮成一个乡下人,一边歌唱,一边踱过桥廊来到舞台上。
并作着与剧情有关的带有幻想情趣的道白。
“仕手”与“胁”一问一答,剧情就这样展开了。
“仕手”根据“胁”的发问,进行一些有关于本剧主人公的说明,也就是让观众明白剧情。
《赖政》中,行僧就问“仕手”:“我初到此地,这宇治里的名胜古迹,望能一一赐教。
”(注2),通过对与源赖政有关的古迹,如平等院、扇草坪等遗迹,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认识。
在通过主角与配角的对话表演叙述完剧情之后,胁(同时也是观众)对主人公获得一定的认识,而那个扮成“乡下人”的主角就自称“我就是那个主人公的亡灵”,说罢便消失了。
《赖政》中化身为乡下老翁的源赖政唱道:“梦入尘寰虚此生,宇治桥头易霜星。
皱满额头年高迈,失语行僧我真情。
吾乃三位源赖政,宫战之役化幽灵。
未及通名急隐去,姓名未通隐身形。
”(然后,悄然中途退场)这时,对无名乡人的渊博知识还在感到敬畏的配角“胁”,遇见了以本地人身份上场的“间”。
在“间”与“胁”的一问一答中,“胁”得知刚才原来遇见的人是主人公的亡魂。
“间”劝“胁”去祭奠亡魂,然后退至狂言位。
这一段称作“间狂言”,后来发展成为与剧情无关的滑稽喜剧。
(这种以“间”划分前后场的能叫“复式能”,没有“间”只有一场戏的就叫“单式能”。
)当配角“胁”得知刚才的乡下人原来是亡魂,不胜惊异。
接着,“胁”一边缅怀着刚才提到的历史人物,一边假寐(表示进入了梦境之中)。
这是已经退场的主角“仕手”,化装成主人公在世时的摸样,重新登场。
也就是说,他又一次的显灵了。
这时配角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至此,进入急段,又是一连串的歌舞和问答,节奏逐渐紧张,进入高潮,仕手向胁(也就是向观众)讲述了当年的事迹。
《赖政》中源赖政上场后就讲了当年支持高仓宫起兵作反,最后不幸失败的事。
讲完之后,再一次的消失(退场),全剧结束。
能乐的五种类别能乐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都要按照严格的规矩进行。
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分别是五种不同类型的能,按照这五出能的主角的类型划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种。
演出的顺序是第一场称作“胁能”,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第三场称为“三番目”,第四场称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称为“尾能”或者“切能”,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五番立”。
在这五出能之间,还要插演四出狂言。
第一场“胁能”上演的是从寺院神社祭祀用的神事能转化而来带有祝贺性质的能乐,也叫“神能物”。
一般的形式是由神灵在乡人或神官面前显灵,表演舞蹈。
《高砂》、《竹生岛》、《弓八幡》、《鹤龟》等曲目皆为此类。
观世流《高砂》第二场能即“二番目能”,主角为男性,又叫“修罗能”,由因阵亡而堕入修罗道(注3)的武将,经过僧侣的超度,重新出现,叙述自己激战的情景,不胜今昔之感,最后醒悟人世无常,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皈依佛法,往生净土。
带有浓烈的佛家说教的气息。
其中尤以取材于《平家物语》的曲目为多。
所以主要角色“仕手”总是源氏、平氏的武将。
如《屋岛》、《忠度》、《兼平》、《通盛》、《经政》、《敦盛》、《清经》等。
金刚流《忠度》第三场能即“三番目能”,主角为女性,因扮演这种角色的男演员必须戴假发的缘故。
因此也叫“鬘能”即假发戏。
多半是平安时代的女性显灵,感叹情侣、夫妇、母女间的悲欢离合,表演优美的舞蹈,是五场能中,最抒情,最具幽玄情趣的美妙舞曲。
多取材于《源氏物语》、《伊势物语》。
如《井筒》、《松风》、《熊野》是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
喜多流《羽衣》第四场能即“四番目能”,分类比较复杂,因而也叫“杂能”。
表演的有“现在物”、“狂乱物”、“执心物”。
“现在物”也就是世话戏,主人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能来说,是最寓于戏剧要素的。
最为出名的乃是取材于《义经纪》的《安宅》、《桥弁庆》、《船弁庆》等,讲述了源义经在源平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以及被兄弟源赖朝猜忌,被迫流亡的故事。
这类戏不同于“修罗能”中以幽灵为主人公。
而是实际存在的人。
“狂乱物”又叫“狂女戏”,大多围绕贩卖人口事件,以母亲失掉孩子而发狂为题材,如《三井寺》、《隅田川》,也有以为恋人而疯狂女性为主人公的。
“执心物”是写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对世人怀有难以割舍的执著之情的能曲,比较著名的有《恋重荷》、《道成寺》。
宝生流《百万》“尾能”(切能)是节目表演的最后曲目,多以鬼怪动物为主角,因此也叫“鬼畜能”,表演类似“舞动”、“早舞”、“狮子舞”或者“乱”等动作非常活泼的舞蹈,非常的热闹。
如《罗生门》、《红叶狩》、《皇帝》、《石桥》、《猩猩》等。
这种能称为“梦幻能”。
观世流《石桥》事实上,这五种分类并不严格,各大流派之间也不一致。
这只是表现了当时能乐座大都墨守的一种不成文的常规。
在一日的演出中必定要搭配五种角色不同的剧目,而且要按照以上的次序表演。
注释:1、《赖政》:此剧是源三位赖政陈述自己对今生今世的无限留恋,以及本人为保卫高仓宫浴血奋战的故事。
源赖政于至承四年(1180年)鼓动后白河天皇(当时已让位给年有的长孙)的第二皇子以仁亲王(亦称高仓宫)发动宫廷政变,以推翻平清盛专擅朝政的局面。
事泄,在平等院战败,自刃而死。
《平家物语》第四卷有详细描述。
平等院为永承七年(1052年)所建,寺内凤凰堂颇为有名,源赖政官至三位,故称源三位赖政。
他习文善武,著有《源三位赖政卿集》。
2、宇治里:即为京都府宇治市一带,源赖政战死于此。
3、修罗道:取无间地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