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验检疫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10
动物检疫:动物检疫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由法定机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检验项目和标准,对有关动物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物品实施科学检验鉴定与处理的一项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作用: 1.监督作用。
2.防止染病动物及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3.消灭某些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
4.维护动物及产品的对外贸易,保护人体健康。
目的:在于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入,促进经济贸易,保护养殖业发展和人员身体健康。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疫源地:由传染源存在或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称疫源地。
疫点:发生疫病的自然单位,范围较小。
疫区:指疫病暴发或流行所涉及到的地区。
动物疫病:是一类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群发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分类根据是否感染人分:①人畜共患病②动物固有疫病根据病原分:①传染病:微生物②寄生虫病:寄生虫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体及适宜侵入门户致病力(致病性或病原性):指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这是该病原体“种”的特性。
毒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蔓延及引起损伤等能力的总称。
主要因素:病原体的结构和代谢产物。
2、易感动物,不同动物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感受性有很大差异。
病原体只有侵入易感机体才会致病。
同一毒力和数量的病原体侵入抵抗力不同的动物,可产生不同的后果。
3、促使病原体侵入机体的外界环境:(1)影响动物机体的防御功能(2)影响病原体的生命活动及毒力(3)影响病原体与动物机体接触的可能性及程度动物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1)按传播方式分:a直接接触,b间接接触:经空气、饲料、饮水、土壤、媒介动物、人类、用具等(2)按更换宿主关系分:a水平传播: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损伤等传播。
《动物检验检疫》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检验检疫是动物医学专业和畜牧兽医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需要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所开设,做到专业要求与行业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一致,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职业特色鲜明。
课程以《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动物病理》《动物药理》《动物临床诊疗技术》《兽医法规》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集动物诊疗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检验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与《动物防疫技术》《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等课程相互联系。
本课程主要学习动物检疫基本知识、动物临诊检疫技术、动物检疫样品采集、实验室检疫技术、常见动物疫病的检疫、动物产地检疫、动物屠宰检疫、运输和市场检疫监督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进行动物疫病的检疫、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监督、市场检疫监督和检疫后处理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起重要支撑作用。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的对象;2.掌握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的程序;3.掌握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的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针对不同检疫对象和要求进行疫病检查;2.能鉴别常见动物疫病;3.能实施动物产地检疫;4.能实施动物屠宰检疫;5.能实施运输检疫监督和市场检疫监督。
(三)素质目标1.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2.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3.具有善于思考、敢于探索、自主创业的开拓精神;4.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5.具备团队协作精神;6.具有生物安全意识;7.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8.具有善于分析、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参考学时本课程建议30课时。
五、课程学分本课程建议 2 学分。
动物检疫的要点作者:吴艳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6期动物检疫工作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动物防疫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动物疫情的传播流行,避免染病的动物进入市场,保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控制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动物检疫要点进行分析,先将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1、动物上市之前的检疫要求首先,动物在上市之前都应该来自非封锁地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病的饲养户、饲养场,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动物进行了疫苗免疫接种,并且要确保免疫抗体在有效期内。
被检疫的各种动物就应该佩戴相应的免疫标识,临床检查健康,不存在患病情况和带病情况;其次,动物上市之前的检疫,应该注重对动物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运动状态、体温变化、体表、皮肤弹性、心肺等各个脏器功能,脉搏、呼吸次数,进行针对性检查。
同时还应该确保养殖户所提供的各种养殖档案中的相关记录,符合国家规定;再次,精液胚胎种蛋的供体应该达到动物健康标准。
骨骼、角等产品原产地无规定疫情,并进行了严格的卫生消毒。
2、动物检疫工作要点2.1重视证件检查在动物检疫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与动物检疫相关的各种证件的检查,重点要检查动物检疫证明。
在动物检疫过程中,如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免疫证、畜禽标识、非疫区证明、检测证明、检疫标志等,包括检测员的动物检疫证都应该具备。
合格证明、合格出证是确保动物检疫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
动物从养殖场到消费者的餐桌,要确保各个环节相连,动物质量出现问题之后,确保可以追溯。
对于不具备免疫证明、畜禽标志、瘦肉精检测证明的动物群体不能够向其出具动物检疫证明。
而没有动物检疫证明的养殖场或养殖户,不能够将养殖的动物向市场销售、运输,也不能进行屠宰。
没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禁止对动物进行加工、储藏、销售、运输,畜禽产品更不能在市场中上市流通,也不能通过不良渠道进入餐桌。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考试复习重点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2生物技术动物方向石永强张万博1.动植物检验检疫:为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促进农林牧渔个行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有法规的机构,法定的人员,依照国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规定对处境以及国内流通的动植物产品,以及装载容量,包装物和铺垫材料运输工具及运输人员分别实施检查检疫鉴定监督管理的一项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属性:法定性,预防性,强制性,权威性,科学性,长远性,综合性,国际性。
3.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效益:①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特别是当经济效益发生重大变化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③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具有潜在性预防性长远性难逆转性。
4.世界各国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类型:1、发达国家性2、发展中国家性3、经济共同体性4、自然环境优越性5、工商业城市型5.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指为了预防控制扑灭动植物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保护农林中农业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由国家制定法令,对进出境和国内地区间调运植物动物及动植物产品及其他应检物进行检疫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包括动植物检疫的法规,条例,细则,办法和其他单项规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①输入动物、动物产品、植物种子、种苗等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②携带、邮寄植物种子、种苗以及其繁殖材料进境的,必须事先提出审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③携带、邮寄出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物主有检疫要求的有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实施检疫④国家禁止下列各物进境:(1)动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2)动植物疫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3)动物尸体,例如动物标本(4)土壤。
1982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第一步正式的对外动植物检疫法规。
动植物检疫法规考试重点检疫:就其起源而言,是当人类面临瘟疫的威胁,借助立法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对来自疫区的可以患者及其传染媒介,实行强制阻隔,以预防疫病传入,从而保护人类健康的强制行为。
植物护照:有欧共体统一签发的、贴在同一批次同一商品上的健康标签,贴有标签的产品,即代表着检疫合格的产品,既可以在个国内流通,也可以在欧共体其他国家流通。
有害生物:主要指危害或可能危害人类利益的生物,即对人体健康、农业安全生产及生态系统等有害的物种。
非限定的有害生物:已经广泛发生或普遍发生的有害生物,没有特殊的重要性。
限定的有害生物: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且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即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须对其采取限制措施的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其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建议性有害生物:是一种在进口国虽有广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原有用途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因而进口方的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对其采取限制措施。
疫区:是指正由官方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危害,并且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
低度流行区:依据特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来确定,经主管当局认定,有害生物发生水平低,并已采取了有效的监测、控制或根除措施的地区。
非疫区:即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特定的有害生物分布,并由官方维持这种状况的地区。
A类疫病:是指危害严重、传播迅速、具有穿越国界潜力、可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以及在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中影响较大的传染病。
B类疫病:是指在某些国家范围内,有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重要性,在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中有一定重要性,但其严重程度,低于A 类传染病。
一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是指传播迅速、潜在危险性大,一旦发生将给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影响,并对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造成重大损失的国际性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和疫病防控等方面。
它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意义、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对于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产品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其中可能潜藏着各种病原体、有害物质甚至是毒素等。
通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可以杜绝有害物质的入侵,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
其次,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病原体的侵袭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紊乱。
因此,在进行动植物的国际贸易时,对动植物进行检验检疫可以防止外来物种或者病原体的输入,保持生态平衡。
此外,动植物检验检疫还可以遏制动植物疫病的传播,从而保护农业生产。
动植物的检验检疫主要依赖于科学的方法。
其中,检验方法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对动植物样本进行检验,可以判断其是否携带病原体、有害物质等。
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传统的实验室分析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显微镜观察、培养和鉴定等技术,能够检测出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存在。
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以通过检测DNA、RNA等分子的存在来判断样本是否受到感染。
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还缩短了检验时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
动植物检验检疫方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且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动物领域,检验检疫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
针对动物的检验检疫主要包括动物体内的疫病检测、动物产品的检测以及动物的健康证明等。
例如,在国际间的动物产品贸易中,对于输送国家会进行相关的检验检疫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植物领域则主要关注预防植物病虫害的传播。
这包括检测种子、苗木以及植物及其产品中的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因此动植物检验检疫的作用日益重要。
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工作重点知识归纳1.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工作;是国家出入境检疫检验部门依照国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规定,对进出境的商品(包括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以及运载这些商品、动植物和旅客的交通工具、运输设备,分别实施检验、检疫、鉴定、监督管理和对出入境人员实施卫生检疫及口岸卫生监督的统称。
2.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的动物,如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和蜂等。
3.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4.植物;是指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及其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等。
5.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6.其他检疫物:是指动物疫苗、血清、诊断液、动植物性废弃物等。
7.检疫审批:是指检验检疫机构根据货主或其代理人的申请,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批准从国外引进动物、动物产品或在中国国内运输过境动物的要求。
8.入境:是指通过贸易、科技合作、交换、赠送、援助等方式的输入。
9.特许入境动物病原体:是特指细菌、真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寄生虫或其他传染性因子。
10.出境动物:指我国向境外的国家或地区输出的家畜、禽类、伴侣动物、观赏动物、毛皮兽、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驯化或未驯化的野生动物、实验动物等。
11.出境动物产品检疫:指来源于国内饲养或野生动物、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动物产品、从国外来料加工后再出口的动物产品依法实施的检疫。
12.过境动物:经陆路、水路、航空运输从我国口岸入境,经我国同一口岸更换航班或轮船运往第三国家或地区,以及从我国口岸入境,经我国境内运输后从另一口岸运往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家畜、家禽、伴侣动物、水生动物、两栖爬行动物、皮毛动物、观赏动物、平胸鸟等。
13.过境动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经陆路、水路、航空运输从我国口岸入境,经我国同一口岸更换航班运往第三国家或地区,以及从我国口岸入境,经我国境内运输后从另一口岸运往第三国或地区的肉类及其副产品、皮毛、绒和毛类、动物性饲料、水产品、蛋品、动物性药材、生物制品和其他动物产品,以及动物疫苗、血清、诊断液、动物性废弃物等。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APIQ)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防疫措施的行为,旨在控制和防止植物病虫害、动物疾病的传播和侵入,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确保农产品以及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动植物检验检疫涉及到进出口货物的检验和审批,检疫证书的签发,检验机构的认证,疫情的监测和防治等方面。
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检疫措施:通过使用检疫证书、隔离、消毒、灭杀、检疫检验等手段来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 检验和检疫: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验和检疫,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3. 监测和预警:对疫情和有害生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4.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检疫措施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水平。
动植物检验检疫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对保护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动物检验检疫产地检疫的组织内容方法和程序
一、背景介绍
产地检疫是动物检验检疫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它是指在动物或动物产品的生产环节,从事动物起源、收购、加工、存放、运输等环节,进行政府检疫人员出具的检疫证明,从而使动物或动物产品的流通、运输等环节得以畅通的一种检验检疫措施。
在实施产地检疫时,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检疫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类检疫工作,确保动物或动物产品有效地绕行检疫检测,保障动物养殖、加工和运输的安全。
二、组织内容
1、组织内容:产地检疫的组织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检疫机构的检疫责任者、检疫场所的责任人,以及设立的监督人员、技术顾问等。
这些责任者在具体实施产地检疫工作时,应当负责组织全过程检疫工作,并对检疫结果负责;检疫场所的责任人则应当负责维护和管理检疫工作环境,及时处理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并确保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监督人员和技术顾问则应当对整个检疫工作进行监督,加强检疫指导,以确保检疫过程的顺利完成。
2、检疫范围:产地检疫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动物的收购、养殖、加工、存放、运输等。
动植物检验检疫科工作职责1. 背景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科是承担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部门,主要负责对进出口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确保国内外贸易的安全和合规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科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内容。
2. 工作职责2.1 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动植物检验检疫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进出口的动植物产品进行检验检疫。
具体职责包括:•制定检验检疫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检验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开展动植物产品进出口的检验检疫工作,包括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检验检疫;•检验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相关证明文件和申报资料,判断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对疫情和疫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确保动植物健康和人畜安全;•参与国际贸易协议的谈判和执行工作,保障贸易畅通和合规性;•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合作,进行科研、信息交流和培训工作,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水平和效能。
2.2 监督管理工作除了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动植物检验检疫科还负责监督管理相关的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监督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操作规范,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监督检验检疫设备、设施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工作安全和质量;•开展对进出口企业和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和检验检疫要求;•开展对进出口产品的市场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和不合格产品。
2.3 信息管理工作动植物检验检疫科还负责相关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建立和管理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收集、整理和分析动植物检验检疫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维护和更新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电子档案和数据库,方便查询和使用;•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国际组织进行信息交换和合作。
3. 工作效能和意义动植物检验检疫科的工作职责涉及到国际贸易和人畜安全等重大问题,其工作效能和意义不言而喻。
动物检疫考试知识点检疫:是以法律为依据,国家授权特定机关对有关生物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的商品实施科学检验鉴定与处理,以防止有害生物在国内芟延和国际间传播的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或者说是为防止疫病的传播所采取的防范管理措施。
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下,水体中有机物经微生物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红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摘出心、肝、肺之后,检验心、肝、肺及相应的淋巴结。
白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摘出腹腔脏器之后,主要检验胃、肠、脾、胰及相应的淋巴结。
法定检疫证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等法定的动物、动物产品(或食品)检验检疫机关及国际兽医卫生组织依法制定的检疫证明为法定检疫证明。
化学耗氧量:用化学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和一些还原物质(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所消耗的氧量。
副产品:指屠宰动物体除胴体以外的部分,包括头、蹄、内脏器 官、血液、脂肪、内分泌腺体及皮毛等。
胴体修整:胴体修整是清除胴体表面各种污物,修割掉胴体上的病变组织、损伤组织及游离组织,摘除有碍食肉卫生的组织器官,并对胴体进行修削整形,使胴体具有完好商品形象的加工操作。
人兽共患病:即能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
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白肌肉:即“P S E”肉,也称水煮样肉。
仅见于猪肉。
其特征为肉色苍白、质地柔软、几乎软塌,表面渗水等。
胴体:牲畜屠宰后放血后去毛、头、尾、蹄、内脏的带皮或不带皮的躯体。
败血症:疾病过程中,血液内持续存在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成为败血症。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
消毒和灭菌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致病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杀灭微生物。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胞。
动物检疫行业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疫病的识别1. 动物疫病的定义及分类动物疫病是指能够危害动物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影响动物生长、繁殖和生产。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致病的动物种类,动物疫病可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四大类。
2. 动物疫病的临床症状不同的动物疫病在感染动物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有的会引起呼吸道症状、发热和体重下降,有的会引起消化道症状、腹泻和厌食等。
3. 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动物疫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链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了解其传播途径对于制定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4. 动物疫病的检测方法常见的动物疫病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鉴别感染动物是否患病。
二、动物检疫的法规及政策1. 动物检疫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动物检疫法规和政策,其目的是保护本国的动植物健康和农业生产,规范进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和监管工作。
2. 国际贸易规则下的动物检疫在国际贸易中,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换必须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了动物卫生标准和规则,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遵守并实施。
3. 动物检疫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物检疫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各国之间的动物检疫合作越发密切,加强国际动物卫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动物检疫行业的工作范围1. 进出口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检疫人员要对进出口的活体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疫和监管,防范外来病原体的传入和本国疫病的输出。
2. 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人员要积极开展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阻止动物疫病的扩散。
3. 动物检疫技术支持动物检疫行业还需要支持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检疫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四、动物检疫行业的发展趋势1. 取代疫苗预防传统防控动物疫病的方法是通过疫苗免疫,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疫苗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疫苗需求,因此,研发新型防控疫苗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动物检疫检验知识1.能够被细菌直接利用的成分是氨基酸。
2.家禽副伤寒多发生于幼禽,该病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3.病毒囊膜的主要成分是类脂。
4.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细菌的毒力减弱,这种变异称毒力变异。
5.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为阴性应表现溶血现象。
6.宰前检验如果发现有结核病可疑时,应进行结核菌素点眼或皮内注射加以诊断。
7.疫源地被消灭的条件是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后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无新发病例且畜群血清学检查为阴性。
8.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周期性的原因是畜群免疫力的变化。
9.猪宰后剖检颌下淋巴结,重点检查猪炭疽病,其病变特点为颌下淋巴结呈现樱桃红色(砖红色)。
10.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是营养物质、温度、氢离子浓度、渗透压。
11.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常用的接种方法是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12.禽霍乱常可因外源性感染而发病。
13.鸡新城疫I系弱毒疫苗的接种对象是2个月龄以上鸡。
14.鸡痘蛋白明胶活毒疫苗(鸽痘苗)接种后5~8天,应逐只检查接种效果。
1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常用的接种方法是滴鼻或点眼或饮水免疫。
16.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可用来预防MD。
17.鸭瘟鸡胚化活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各日龄鸭。
18.皮肤型禽痘临场检疫特征为痘疹,粘膜型禽痘临场检疫特征为流鼻汁和呼吸吞咽困难。
19.运载一般传染病动物及产品车船可用2%漂白粉消毒。
20.放线菌采取病料是破溃病灶。
21.抗体的主要存在部位为血清。
22.鸡新城疫属一类动物疫病。
23.羊体表检查淋巴结主要是肩前淋巴结。
24.凡经宰前检验确诊为狂犬病、炭疽等恶性传染病的,应禁宰。
25.家畜屠宰前检验确诊为布氏杆菌病等一般性传染病的,均要送往急宰间急宰。
26.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传播途径。
27.败血症肉尸的特点是肾充血、髓质呈紫红色。
28.病畜死后,尸体禁止剖检的是炭疽病。
29.兔李氏杆菌病的临场检疫特征一般为突然死亡。
30.患部叩诊出现鼓音的,可能是黑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