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处方分析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7
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分析第一篇: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分析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其意义重大。
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以及药品说明书,本着促进我院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适度之目的,对处方实行综合评价。
现将我院2013年典型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如下:一、用法用量不适宜门诊号:08507300 性别:女年龄:29 临床诊断:早期人工流产R:莫西沙星片400mg*3 德国拜耳用法:1*400mgpoqd盐酸克林霉素葡萄糖注射液200ml 四川美大用法:1*200mlivgtt qd 分析:按照盐酸克林霉素葡萄糖注射液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成人每天0.6-1.2g,分2-4次应用,此方200ml盐酸克林霉素葡萄糖注射液药含1.0g克林霉素且1次给予,1次给药剂量偏大可增加对皮肤和静脉的刺激,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1天只给药1次难以达到治疗的血药浓度,因盐酸克林霉素葡萄糖注射液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其成人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3h,血消除半衰期约为3h,如减少给药次数,将无法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大于细菌MIC(最小抑菌浓度)时间的百分率,此时不但不能将细菌杀死(这时药物浓度可能使细菌处于亚致死水平),反而可使细菌菌株产生选择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故此方用法用量不适宜。
建议:用法用量每天0.6-1.2g,分2-4次应用。
二、配伍禁忌门诊号:J139153 性别:女年龄:18 临床诊断:肠炎R: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5g 西安万隆用法:1*0.3g ivgtt qd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 1.5g 威尔曼用法:1*1.5g ivgtt qd 0.9%氯化钠注射液(双塞式)100ml 青岛首和用法:1*100ml ivgtt qd 分析: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是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国家药品质量标准》中规定其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pH:3.0~4.5。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实例解析背景处方评析,是药剂科开展的对用药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是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处方评析工作能够改进医疗质量,提高药品临床管理和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促进医院的医疗管理制度优化,降低患者的医药负担。
今天,咱们就分享临床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解析。
患者信息:女,68 周岁临床诊断:抑郁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注释:无1.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10mg*7片)用法:口服qd(1日1次)1次10mg 2.盐酸普罗帕酮片(50mg*50片)用法:口服tid(1日3次)1次100mg 3.华法林钠片(2.5mg*100片)用法:口服qd(1日1次)1次2.5mg1.有相互作用情况。
(1)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普罗帕酮片有相互作用情况。
解析: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为CYP2D6抑制剂,而普罗帕酮主要经CYP2D6代谢,二者合用可使普罗帕酮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应谨慎。
2.盐酸普罗帕酮片、华法林钠片有相互作用情况。
解析:普罗帕酮可使华法林的血药浓度升高,联合用药时需适当减少华法林的剂量。
患者信息:女,57 周岁临床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痛风注释:无1.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7片)用法:口服tid(1日3次)1次20mg2.秋水仙碱片(0.5mg*50片)用法:口服qd(1日1次)1次0.5mg1.用药与诊断不相符。
(1)阿托伐他汀钙片用药与诊断不相符。
解析:无适应症用药。
阿托伐他汀钙为降脂药物,诊断中该患者没有相关的诊断,如需使用完善诊断。
2.剂量、用法不正确,单次处方总量不符合规定。
(1)阿托伐他汀钙片剂量、用法不正确,单次处方总量不符合规定。
解析:给药剂量不适宜,阿托伐他汀钙片宜一日1次用药,可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服用,并不受进餐影响。
3.有相互作用情况。
(1)阿托伐他汀钙片、秋水仙碱片有相互作用情况。
解析:联合用药不适宜,药品相互作用。
阿托伐他汀钙片和秋水仙碱同时竞争CYP3A4代谢,特别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两药合用有增加肌病的危险。
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第一篇: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静脉输液用药中,由于品种繁多,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溶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溶性等造成了配伍的复杂性。
检索各国研究资料发现,给药错误的发生率可高达17%~23%。
关于药品使用,药品说明书都有明确规定,而我们往往忽视。
因此在静脉输液用药中常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注意溶媒的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药物溶媒。
各种药物由于化学结构,酸碱度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溶媒,若溶媒选择不当,则会出现浑浊,沉淀,变色,药效降低或消失等现象。
常见如下a.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当选用电解质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林格试液)稀释时,会析出结晶颗粒,对人体产生危害。
说明书示该药必须以无电解质注射液稀释(比如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后尽快使用,否则会褪色。
b.依达拉奉与含有糖分的输液混合时,可降低依达拉奉的浓度,故说明书中规定应加入到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c.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吉西他滨等抗肿瘤药物将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易导致药物降解破坏或产生沉淀。
2.注意合理的溶媒量及滴注时间:为保持药物稳定性并使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应注意适量的溶媒量及输注时间。
如输注抗生素最适宜的溶媒是0.9%氯化钠注射液,最适宜的液体量是50~100ml,并于30~40min时间内输注完毕。
临床常有忽略溶媒量及输注时间的情况发生,致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而影响疗效。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及大多数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抗菌效果主要由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决定的,其抗菌原则是增加给药次数,缩短给药时间间隔。
临床上为了方便往往将一日剂量一次静滴,即使医嘱是一日两次,一般也是一组连一组全部滴完。
造成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易发生不良反应,一段时间内又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