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卷(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如可以判断同意。
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2)小历认为材料中描述的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这样的评价你同意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2)不同意;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真正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的“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战争”指的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小历的评价“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我不同意。
因为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但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英国、法国、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判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的性质。
2.材料: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世界赢得了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2)小历认为材料中描述的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这样的评价你同意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2)不同意;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真正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的“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战争”指的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小历的评价“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我不同意。
因为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但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英国、法国、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判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的性质。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最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应该表扬。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2)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凡尔登战役。
(2)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
主持谈判的法国元帅福煦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
”这表现了欧洲列强的普遍心态。
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
【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综合复习试题(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某班同学开展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下面是他们搜集的材料,现邀请你参与共同探究。
材料一:如下图——《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1)地图中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凯末尔革命爆发于图中的处。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纵然欧洲的外交家们能再次吹熄六月底的这一束火星,那也只可能是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20世纪初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李可曼《寻常中的不平静:欧洲的1914》(2)材料二中“六月底的这一束火星”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分之百”概率形成的原因。
(3)有历史学者指出,一战是一场没有真正意义上战胜国的战争,请结合一战前后的相关史实,论述该观点的合理性。
(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A、D(2)萨拉热窝事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参考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的浩劫,无论协约国或同盟国,都在这场战争中或战后的分赃体系中尝到苦果。
对于德国等同盟国而言,割地赔款等处罚极大的削弱了他们的力量,同时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对于协约国来说,英法遭受重创,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英国甚至从此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之一,但巴黎和会上诉求惨遭拒绝。
日本在一战中所获得的既得利益,在《九国公约》中被西方大国剥夺。
美国虽然获利甚丰,但在战后的仍未能达到领导世界的目的,同时在亚太地区埋下和日本的矛盾,成为后来二战的重要根源。
因此,一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国。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1917年11月,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起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着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最新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卷(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应该表扬。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2)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凡尔登战役。
(2)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某班同学开展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下面是他们搜集的材料,现邀请你参与共同探究。
材料一:如下图——《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1)地图中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凯末尔革命爆发于图中的处。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纵然欧洲的外交家们能再次吹熄六月底的这一束火星,那也只可能是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20世纪初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李可曼《寻常中的不平静:欧洲的1914》(2)材料二中“六月底的这一束火星”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分之百”概率形成的原因。
(3)有历史学者指出,一战是一场没有真正意义上战胜国的战争,请结合一战前后的相关史实,论述该观点的合理性。
(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A、D(2)萨拉热窝事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参考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的浩劫,无论协约国或同盟国,都在这场战争中或战后的分赃体系中尝到苦果。
对于德国等同盟国而言,割地赔款等处罚极大的削弱了他们的力量,同时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对于协约国来说,英法遭受重创,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英国甚至从此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之一,但巴黎和会上诉求惨遭拒绝。
日本在一战中所获得的既得利益,在《九国公约》中被西方大国剥夺。
美国虽然获利甚丰,但在战后的仍未能达到领导世界的目的,同时在亚太地区埋下和日本的矛盾,成为后来二战的重要根源。
因此,一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国。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1917年11月,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起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着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最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2)小历认为材料中描述的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这样的评价你同意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2)不同意;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真正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的“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战争”指的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小历的评价“战争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我不同意。
因为从表面上看,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但战争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的战争,英国、法国、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判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的性质。
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下列是小历和小史分别搜集的关于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的资料。
小历的表格:小史的表格:(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开始时的领导人。
(2)小历和小史搜集的材料哪个符合实际?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山。
【答案】(1)斯大林。
(2)小历的表格;因为这一时期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没有那么迅速。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搜集的材料符合实际,因为这一时期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没有那么迅速。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了胶州湾沿岸,把山东半岛纳入自已的势力范围。
战时,日本以向德国宣战为由,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
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材料二:法国对此次会议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继续釆取削弱德国的政策。
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政治上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
美国不甘心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它留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在欧洲扶植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材料三: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材料四:从表面上看,一战的结束给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带来的只有胜利。
德意志第二帝国破产了,德国海军任由英国摆布。
此外,大英帝国还取得了德国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并在国际联盟的授权下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
然而获得这些领土的代价却是90万士兵的阵亡,200万士兵的伤残以及国内严重的经济衰退。
战争的花费使英国债务到1918年时增加了10倍,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
——《图说世界史》现代卷·彩图版(德)克劳斯(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代表参加的是哪一会议?(2)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次会议的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情况?(4)材料三中的“一个公约”指的是什么?(5)根据材料四回答一战对英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巴黎和会(2)五四运动(3)战胜国之间(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存在矛盾(4)《九国公约》(5)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削弱了英国的实力。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代表参加的是巴黎和会。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会议,称为巴黎和会。
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
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因此材料一中国代表参加的是巴黎和会。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3)依据材料二“法国对此次会议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继续釆取削弱德国的政策。
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政治上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
美国不甘心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它留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在欧洲扶植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战胜国之间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存在矛盾。
(4)依据材料三“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三中的“一个公约”指的是《九国公约》。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5)依据材料四“从表面上看,一战的结束给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带来的只有胜利。
德意志第二帝国破产了,德国海军任由英国摆布。
此外,大英帝国还取得了德国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并在国际联盟的授权下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
然而获得这些领土的代价却是90万士兵的阵亡,200万士兵的伤残以及国内严重的经济衰退。
战争的花费使英国债务到1918年时增加了10倍,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分析概括可知,一战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削弱了英国的实力。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写出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凡尔登战役(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不正确。
一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答出一点即可)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应该受到审判。
【解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其中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
(2)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变化,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美国生产发展迅速,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
但美、德占有的殖民地少,要求按经济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殖民地,因此美德与英法矛盾越来越尖锐。
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依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不正确;理由:一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应该受到审判。
5.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它”指的是A.三国协约B.《九国公约》C.门户开放政策D.《国际联盟盟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各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
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改编自《全球通史》材料二一位战地记者如此描述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战役:“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