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太阳系九大行星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大班科学教案《太阳系九大行星》适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学习太阳系中9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顺序。
2.了解每个行星的名称、大小、距离和特点。
3.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学习太阳系中9大行星的名称和特征。
2.掌握行星的大小、距离和特点。
3.引发学生对天文学的探索和兴趣。
教学难点1.记忆太阳系中9大行星的名称和特征。
2.掌握行星的大小、距离和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2.准备展示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准备安排实地考察或实验,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太阳系九大行星。
教学内容1. 引入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太阳系九大行星。
2.让学生一起回忆并说出太阳系中已知的行星。
2. 学习第一部分:太阳系概览1.教师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太阳系的概貌,并介绍太阳系的概况。
2.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太阳系的规模和气氛。
3. 学习第二部分:太阳系九大行星1.教师介绍和讲解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名称和特征。
2.通过精心设计的小游戏或竞赛活动,让学生记忆和了解每个行星的名称、大小、距离和特点。
3.教师配合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行星的大小、距离和特点。
4.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和讲解类地行星、小行星和流星等宇宙孕育的杰出经验和物体。
2.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宇宙概念中的漫长和无尽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和小课题来拓展学习,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探索天文学的奥秘。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顺序。
同时,课程的内容也为学生带来了关于天文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探索。
希望本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对天文学产生兴趣,展开探索和学习。
太阳系九大行星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2.掌握太阳系行星的物理特征,如半径、质量、密度等;3.了解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如公转周期、自转周期以及轨道倾角等;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图示解释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图片等方式深入学习太阳系行星的特征和运动。
教学重点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2.太阳系中各行星具体的物理特征以及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1.掌握行星运动的特征,如轨道和公转周期;2.深入理解太阳系行星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教学准备1.展示太阳系行星的模型或图片;2.适量的展示资料,如行星的物理量、运动轨迹等;3.工具材料,如肥皂、卡纸、颜料、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观察星空图片,向学生介绍太阳系和行星的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2.邀请学生观察课堂中展示的行星模型或图片,感受行星在太空中的姿态和特征。
讲解环节1.通过PPT等资料向学生讲解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并展示每个行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2.导入行星物理特征的讲解,如半径、质量、密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自行推断每个行星的物理特征;3.讲解行星的自转、公转以及轨道倾角等运动特征,并展示相关动态模拟图或实际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操作实践环节1.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活动模型或手工模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2.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制作一个或几个行星模型,并在模型中体现出行星的物理特征和运动特征,如半径比例、轴倾角等;3.学生可利用颜色笔在制作好的模型上标记行星的各项特征,并在模型的周围制作行星的轨道示意图,以便更好地展示行星的运动轨迹。
总结环节1.邀请学生进行模型展示,通过学生制作的模型以及图片,深入讲解太阳系中行星的特征和运动;2.导入总结环节,回顾本次课所学知识以及制作模型的体验感受,激发孩子们对太阳系知识的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夜空,并指出太阳系中处于视线范围内的行星,加深他们对太阳系知识的理解。
大班综合教学活动:太阳系九大行星简介本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太阳系九大行星。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关于太阳系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步骤步骤一:介绍太阳系九大行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知识和使用幻灯片等辅助工具来介绍太阳系九大行星。
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创建一个有关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列表。
例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虽然它已经不再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了)步骤二:制作太阳系模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太阳系和九大行星,让他们亲手制作一份太阳系模型。
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关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材料来制作出自己的太阳系模型。
步骤三:太阳系之旅在太阳系之旅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模拟太阳系的旅行。
例如,使用投影机或VR技术,或者是简单地在黑暗中使用手机屏幕来代表太阳和各个行星。
学生可以按照行星轨道的顺序,向上漂浮/下降速度逐渐加快。
步骤四:太阳系的比较让学生对太阳系中的行星进行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比较地球和其他行星间的区别,如卫星数量,轨道时间等等。
步骤五:模拟探索太阳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太阳系探险家的角色,通过模拟太空的环境以及使用科学仪器等手段来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使用卫星图像来研究行星表面的特征。
结论通过本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和九大行星,并学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记住这些知识。
这些活动不仅有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尝试将学科知识与创造力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更加有趣。
大班综合教案:太阳系九大行星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名称和顺序。
2.能够简单介绍每个行星的特点和特征。
3.能够识别太阳系中的行星,区分其大小、距离和亮度。
二、教学准备1.太阳系地球参考模型2.行星的实物或照片3.太阳系模型或图表4.儿童学习板书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出示太阳系的地球参考模型,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了解整个太阳系的组成。
2.教师可以通过短篇故事、卡通影片等方式,引入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
2. 探究环节(30分钟)1.教师出示模型或图表,让学生认识太阳系中的行星,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特征。
2.学生分组了解一个行星,收集相关信息,向全班展示。
3.教师巩固学生对行星的认识,出题进行简单的游戏。
3. 练习环节(2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太阳系的小测验,巩固记忆。
2.学生根据常见的太阳系问题,自由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锻炼表达和思考能力。
4. 提高和拓展环节(20分钟)1.学生根据太阳系的排列顺序,编写一篇故事或小作文,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不仅停留在九大行星上,可以拓展到其他天体和宇宙知识,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合适的涉及。
5. 总结环节(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堂课的感受和收获,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成果。
2.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提出下堂课的预告和展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
2. 学生能够简单介绍每个行星的特点和特征。
难点: 1. 学生能够识别太阳系中的行星,区分其大小、距离和亮度。
五、课后拓展1.学生可以参考书籍、视频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宇宙和天文学知识。
2.教师可以布置与太阳系相关的阅读材料,促进学生对于宇宙探索和科学认知的兴趣和热情。
大班科学《九大行星介绍》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基本信息;
•能够辨认并区分九大行星;
•能够简要描述每个行星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
•模拟九大行星的球体模型。
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九大行星介绍。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九大行星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九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3. 行星区分(20分钟)
教师拿出模拟九大行星的球体模型,分发给学生,并请他们围坐在地上。
教师说出某一个行星的名称,要求学生举起对应的球体模型,进行辨认和区分。
接着,逐个介绍每个行星的名称和特点。
4. 行星特点介绍(30分钟)
教师利用PPT课件,介绍每个行星的基本信息和特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和文字说明,并简要描述每个行星的特点。
5. 小组分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至两位同学,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一个行星进行详细介绍。
小组讨论时间为10分钟,之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介绍,时间为
3分钟。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并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简单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九大行星的基本信息,通过球体模型的学习,能够更清晰地辨认和区分每个行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和观念理解上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参与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决策,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详案《太阳系九大行星》教案详案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位置关系。
2.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对太阳系九大行星进行分类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位置关系。
2.能够正确分类和比较太阳系九大行星。
教学准备:教学PPT,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图片,太阳系模型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太阳系由哪些行星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
Step 2 学习(15分钟)教师使用PPT介绍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位置关系,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教师可以使用太阳系模型辅助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行星的位置关系。
Step 3 比较(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个行星进行比较。
学生需要收集有关这两个行星的信息,并使用Venn图或表格比较它们的特征。
最后,小组代表可以向大家汇报他们的比较结果。
Step 4 分类(20分钟)教师告诉学生,太阳系的行星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比如:大小、地壳结构、表面特征、气候等。
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分类标准,将太阳系九大行星进行分类,并用图表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Step 5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都有哪些特征?按照什么标准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记录学生的总结,并给予肯定。
Step 6 小结评价(5分钟)教师发放小结评价卡,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太阳系九大行星,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和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注意问题的适度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够完整的掌握课堂内容。
少儿园大班教课计划《太阳系九大行星》大班《太阳系九大行星》课程合适大班以科学为主题的教课活动,让孩子们英勇地想象和制作宇宙飞船,并愿意在团队眼前展现和叙述句子模式:我乘坐宇宙飞船飞向X 星,由于 . 稳固了太阳系的9 个行星,并经过游戏学习了9 个行星的部署。
鼓舞少儿创建肢体语言并表达每个星球的特点。
快来看看少儿园班《太阳系九大行星》。
活动目标:1.稳固太阳系的九个行星,并经过游戏学习九个行星的摆列。
2,英勇的想象力,着手制作的宇宙飞船,愿意在团队眼前展现和叙述句子模式:我飞到宇宙飞船的X星,由于 .3.鼓舞少儿英勇创建肢体语言并表达每个星球的特点。
4.训练少儿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5.培育孩子的着手能力,英勇创建并与同龄人分享成功的经验。
6.培育少儿乐观爽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1,数码相机,电视机;2,地球的照片;3.太阳系的照片;4.太阳系的轨道图;5.预先在教室里计划赛道;6,每个星球的单词卡和图片;7.星空背景图部署在板上,行星画在图片上;8.采集多个纸箱(每个孩子可保证使用5 个盒子),各样颜色的吸管,各样小瓶子,双面胶带,透明胶水,剪刀。
活动程序:第一,惹起兴趣。
1.请您的孩子观看地球的照片 - 漂亮的地球。
老师:嘿!中国有一位太空英豪。
他是我国第一位成功达成载人航天飞翔的宇航员。
他驾驶的太空船叫什么名字?(神舟五号)他叫什么名字?(杨立伟叔叔杨立伟叔叔从小就热爱学习和热爱科学,并成长为一个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所以,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我们还想向杨丽薇叔叔学习,我们未来也会成为实用的人,好吗?杨立伟叔叔也拍了一张特别漂亮的照片。
你看,这是什么?这是杨立伟叔叔在神舟五号的机舱里拍摄的。
它很美。
他还拍摄了我们在地球上的广州。
看!太巧妙了!所以,我们想爱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乡广州!爱我们的星球,保护它,珍惜它,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他还告诉我们,地球上有一个特别漂亮而宽阔的家。
太阳主题系九大行星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将围绕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每个行星的基本情况、轨道、特点等,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及构成•掌握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及轨道•了解不同行星的特点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二、教学内容1. 太阳系的构成•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的构成及特点•明白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2. 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及轨道•绕行太阳的九大行星概述•行星的基本情况(如名称、重量、大小等)•行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规律•不同行星的轨道特点3. 不同行星的特点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气候差异•环境不同•其他行星的特点三、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掌握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及轨道•不同行星的特点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 - 讲述法: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方式直接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 示范法:通过实物、模型、实验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太阳系及行星的基本情况。
- 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问、解答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能力。
-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的理解和观点,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并提高其中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太阳系的构成1.通过图片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太阳系的构成内容。
2.讲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及太阳的特点。
2. 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及轨道1.介绍行星的基本概念及命名规则。
2.讲解每个行星的基本情况,如名称、大小、距离等。
3.分别讲解每个行星的轨道特点,如轨道形状、运动规律等。
3. 不同行星的特点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1.分别介绍每个行星的特点及区别,包括大气、环境、温度等。
2.针对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3.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不同行星的特点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
六、教学评价方法1.通过开展思考题、问答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幼儿园大班教案——太阳系九大行星
设计构想:
随着神舟五号的顺利登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光,杨利伟,这个本来陌生的名字,现已变得耳熟能详。
神秘的太空、美丽的地球,使孩子们发生了浓烈的兴趣。
因此,我便萌生了这个活动设计的念头。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并通过游戏,学习九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大胆想象、动手制作飞船,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并讲述句型:我驾着飞船飞到×星上,因为……。
3、鼓励幼儿大胆创造肢体语言,表现各行星的特征。
4、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数码相机、电视机;
2、地球照片;
3、太阳系照片;
4、太阳系轨道图;
5、事先在教室里划好轨道;
6、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7、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图上画有行星;
8、收集的纸盒若干(保证每个幼儿有5个盒子)、各颜色吸管、各种小瓶子、双面胶、透明胶、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请幼儿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师:唉!我国有个航天英雄,他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的航天员,他驾的飞船叫做什么?(神舟五号)他是叫什么名字呢?(杨利伟叔叔)杨利伟叔叔从小就爱学习、爱科学,长大要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结果,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做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我们也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将来也做一个有用的人,好不好?
杨利伟叔叔还拍了一张很美丽的照片,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的机舱里拍的,漂亮吧。
他还拍下我们广州在地球上的样子呢。
你们看!好神奇哦!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广州!爱我们的地球,保护它、珍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他还告诉我们,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九个兄弟姐妹。
哪九个呢?
2、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认识太阳系,并鼓励幼儿学着扮演行星的特征。
1、观看图片:太阳系。
向幼儿介绍九大行星,并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条轨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
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个子最小,离太阳妈妈最远的一个,只有一粒米般大。
它和海王星哥哥都很勇敢。
2、看图片,玩游戏,找位置,进一步巩固行星的位置。
(1)玩游戏。
A、请小朋友看图上的图片,扮演行星找出相应的位置。
师:让我们扮演这些可爱的行星,一起玩游戏吧。
先由我来扮演太阳系的天体妈妈——太阳,找到我的位置站好。
请其他小朋友分别扮演九大行星,根据图片上的行星轨道,找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并站到妈妈的周围。
并能大声地介绍自己:我是××,我站在第×条轨道上。
(游戏)
C、大胆动手、动脑,设计出别具特色的飞船或火箭。
(2)出示火箭、飞船的照片,开发幼儿的想象。
利用照片,向幼儿介绍一些科学家发明设计的飞船,并引导幼儿想象不同的组成部分。
(3)请小朋友自由创作,利用各种纸盒粘贴、吸管装饰、小瓶子组合等等来做成飞船或火箭。
作品完成后,和本组老师、同伴共同商量,一起飞到喜欢的行星上,大胆展示给客人老师观赏,并把准备好的句子讲出来,例如:我驾着飞船飞到土星上,因为土星是最美丽的行星,她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三、邀请大家架着自己的飞船,一起去遨游太空,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