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1
- 格式:pdf
- 大小:155.71 KB
- 文档页数:5
小古文《晏子使楚》注音版原文+重点词语知识点注释+现代白话文翻译文一、原文欣赏。
《晏子使楚》晏子将(jiānɡ)使楚。
楚王闻之①,谓②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④辞⑤者也,今方⑥来,吾欲辱之,何以⑦也?”左右对曰:“为⑧其来也,臣请⑨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⑩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⑪?曰,坐盗⑫。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⑬,吏二缚一人诣⑭王。
上曰:“缚者曷⑮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⑯善盗乎?”晏子避席⑰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⑱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⑲,叶徒⑳相似,其㉑实㉒味不同。
所以㉓然㉔者何?水土异也。
㉕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㉖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㉗非所㉘与熙㉙也,寡人㉚反取病㉛焉㉜。
”二、注释。
①之:指“晏子将使楚”的事。
②谓:对……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手下的人。
④习:熟练。
⑤辞:言辞。
⑥方:将要。
⑦何以:即“以何”。
以,用。
何,什么办法。
⑧为:相当于“于”,在。
⑨请:请让我们……⑩何为:即“为何”,做什么。
⑪何坐:即“坐何”,犯了什么罪?坐,犯罪,犯…罪。
⑫盗:偷窃。
⑬酒酣:喝酒喝得正痛快。
⑭诣(yì):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⑮曷(hé):同“何”。
⑯固:原来,本来。
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态度。
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
⑱生淮南:“生于淮南”的省略。
⑲枳(zhǐ):也叫“枸(gōu)橘”,果实酸苦。
⑳徒:只。
㉑其:它们的。
㉒实:果实。
㉓所以:相当于“……原因”。
㉔然:如此,这样。
㉕今:如果。
㉖得无:表揣测的固定结构,该不是……,莫非……。
㉗圣人:才德极高的人。
这里指晏子。
㉘非所;不是……的人。
所,这里指“与熙”的对象。
㉙熙:同“嬉”,开玩笑。
㉚寡人:寡德(缺乏道德)的人,古代诸侯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㉛病:难堪,羞辱。
㉜焉:语气词。
三、白话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楚王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最擅长外交辞令的人。
《宴子使楚》第一课时课件使用说明四川省阆中市城北初级中学校胡涛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读懂故事,感受晏子语言风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这是老师珍藏多年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有四个字——规圆矩方。
大家仔细看看有个字好像有点问题,是哪个字呢?(矩)难道是古人写错了吗?他们会把写错字的匾额高高挂起来吗?哪个同学能说说这个“矩”字为何多了一点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1)学生自由发言(2)师讲解(规矩要多一点)引述:同学们,是不是只有这为先生有这样的要求呢?其实呀,古人做什么事都重规矩,就比如这位——晏子。
(多媒体展示)(3)置疑:人们为什么叫他晏子而不叫他晏婴呢?理解“子”。
引入与晏子相关的故事——晏子使楚。
(4)“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二讲授新课1.学生概述全文大意问:大家之前已读过文章,晏子到楚国去,楚王与他讲规矩吗?一开始就叫他干什么?又怎么样?最后又怎样?但是结局呢?引出: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问:晏子是靠什么赢得楚王的尊重的?学生自由阐述。
小结:智慧三寸不烂之舌2.研读课文,探讨晏子与楚王之间三次唇舌之战。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晏子的语言是那样的犀利,有一位外交官却说,晏子的语言好像是在玩语方游戏,逞口舌之能,不是真正的外交,得不到对方真正的尊重,你有何感想?五、学生探讨。
文言文《晏子使楚》及注释
【原文】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侯bTn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日:“齐无人耶?”晏子对日:“齐之临淄ZT三百闾Id,张袂m6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δng而在,何为Wei无人?”王日:“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日:“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Xid。
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晏子春秋》
【注释】
使:出使
短:矮
为(为小门):做,建
延:迎接
俵者:迎客的人
临淄:齐国首都,现在山东淄博市内
闾:二十五户为一闾
袂:衣袖(词:衣袂飘飘)
比:并列,挨着
踵:脚后跟
比肩继踵:肩并着肩,脚尖靠着脚跟。
形容人多拥挤(比如超市清仓时)
何为:为什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使(何为使子):以 .... 为使
命:任命
主:主张,这里活译为“规矩”
其贤者使使贤主:其中有德有才的人,我们委派他出使贤主所在的国家
不肖:贤的反义词,无才无德。
【阅读题1】《梅花魂》“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出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行、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很多有气节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愿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1、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写梅花的特点品行的句子。
在仿照这句话写一句话。
2、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外祖父送墨梅图给作者的目的是:。
3、作者以为题目,表现了海外游子。
4、片段中谈到具有梅花品行的人特别珍贵,请写出2个以上这样的人。
5、“露从今夜白,”那些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请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用三则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思乡之情。
答案:1、其次句。
略。
2、外祖父希望她成为有骨气的中国人。
3、《梅花魂》酷爱祖国的赤子之心4、苏武、朱自清、文天祥、刘胡兰、屈原……5、月是家乡明归心似箭、日思夜想、魂牵梦绕、朝思暮想……【阅读题2】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今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1、联系上下文说明词语。
使之曰更道2、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晏子说的话。
3、课文中晏子与楚王斗智三个回合,由此产生了几个成语,请写出其中两个。
4、读了古文,联系课文,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出访的说变更道路2、出访狗国就从狗洞里进去,现在我出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
3、挥汗如雨摩肩接踵4、晏子是一个有勇有谋、机灵聪慧的人。
【阅读题3】败者的起点在一次bié kāi shēng miàn ( )的人才沟通会上,A君以确定优势闯过了五关,不知最终一关是什么,A君在chuǎi mò()着。
而另一位同是某名牌高校毕业的B君则有两关是牵强通过的。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1课:《草原》1。
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句子理解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5.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2。
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服务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
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班级姓名一、根据原文默写:1、毅魄归来日,。
2、角声满天秋色里,。
3、,自缘身在最高层。
4、谁家新燕啄春泥,。
5、荡胸生层云,。
6、,一览众山小。
7、青树翠蔓,,。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9、庭下如积水空明,,。
10、落红不是无情物,。
11、海内存知己,。
12、五岭逶迤腾细浪,。
13、感时花溅泪,。
14、商女不知亡国恨,。
15、,铁马冰河入梦来。
16、金沙水拍云崖暖,。
二、理解性默写:1、《望岳》一诗中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是:,。
2、《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将大自然写得充满感情的诗句是:,。
3、《望岳》一诗中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6、《登飞来峰》一诗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氛围,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勇往直前,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9、《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唐军将士以死报效朝庭,揭示奋勇杀敌原因的诗句是:,。
10、《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
11、《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山河沦丧极度悲愤的诗句是:,。
1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抗清斗争充满坚定信念,感情悲壮但又显示冲天豪气的诗句是:,。
14、《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奇妙的比喻描写月光洒满庭院的句子:,。
15、《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
16、《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是:,,。
17、《小石潭记》一文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18、《小石潭记》一文写用形象的比喻、动静结合描写远望溪岸的句子是:,,,不可知其源。
《晏子使楚》中的逻辑推理以及问题设计周兆金《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都被晏子机智地应对了,晏子的语言中有五处讲得非常精妙,应对有礼有节,有理有据,既不失尊严,又巧妙地化解了楚王的侮辱。
晏子的话到底妙在何处?逻辑推理究竟怎样?老师又该怎样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意?下面我想从逻辑学的角度试着分析一下。
句子一:“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假言推理)楚王借晏子身材矮小来侮辱晏子,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臣,与公与私都不能钻这个五尺来高的洞,用什么方法来反击呢?晏子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利于自己的假言判断作为前提: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前件(p)与后件(q)关系是:无p必无q,有p未必有q;无q未必无p,有q必有p。
晏子的这个假设对他自己十分有利,从前后件的关系来看,楚国如果不是狗国,晏子就不用钻狗洞,楚国就算承认自己是狗国,晏子可以钻狗洞,但也未必一定要钻狗洞。
倒过来看,晏子一旦钻了狗洞,那楚王就必须承认楚国是狗国。
晏子用这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作了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直接隐去了小前提和结论,目的很明显,是为了顾全大局,给楚王一个台阶下。
结论实际上非常清晰,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它有两种正确式:1、否定前件式:小前提否定假言大前提的前件,从而结论否定假言大前提的后件。
逻辑形式为: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晏子的话作这样的推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
我访问的不是‘狗国’,(即楚王不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所以,我不必从狗洞钻进去。
楚王是不可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的,但如果他非要晏子钻狗洞呢,那我们来看看另一种正确式:2、肯定后件式:小前提肯定假言大前提的后件,从而结论肯定假言大前提的前件。
逻辑形式为:只有p,才qq所以p那么,晏子的话就可以作这样的推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晏子使楚》课文原文及赏析《晏子使楚》课文原文: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这个小门进去。
晏子看了看,说:“我是出使到狗国去的,才从狗门进去。
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
”楚国人只好打开大门,让晏子进去。
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这儿来了。
”一会儿,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武士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转过头来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晏子站起来,严肃地回答:“大王,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就只能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这是因为土壤和水土不同啊。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课文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使者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面对楚王的侮辱和挑衅,晏子凭借他的机智和口才,巧妙地进行了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首先,晏子通过拒绝从狗门进入楚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尊严,同时也讽刺了楚国的无礼行为。
其次,面对楚王对他身高的嘲笑,晏子以齐国的外交规矩为借口,既回击了楚王的侮辱,又不失大国使者的风度。
最为精彩的是晏子对齐国囚犯在楚国犯罪的解释。
他运用比喻,将人的品行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相联系,暗示楚国的社会环境导致了齐国人在楚国犯罪,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王对齐国人的指责,再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整篇文章通过晏子的言行,展现了其机智、勇敢、爱国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尊重他人、维护尊严的重要性。
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1 草原1。
略2。
shùbōâměnɡhào lâdào sàn3。
疾:④③②①;望:③④①②。
4。
老舍见闻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5。
(一)⑴"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⑵总分平地小丘羊群一碧千里,并不茫茫⑶A C⑷A B C⑸拟人借助人或事物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受补写略(二)⑹蒙古同胞到几十里外迎接远客热情好客⑺体会到迎客时速度快,心情急。
⑻略6。
略2* 丝绸之路1。
2。
3。
5。
略4。
⑴实际看到的事物:望着这座群雕;联想的内容: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⑵略3 白杨1。
略2。
④③②①;①②③④;④③①②3。
分辨分辩分辩分辨。
4。
⑴略⑵窗外闪过身影。
⑶略5。
⑴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不知道将来要他们做什么;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⑵略⑶略⑷A B C⑸C⑹略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
略2。
ánɡlǜhùn wēi,ãxiâsuìcházànɡ3。
格尔木昆仑山青藏高原拉萨;4905 1338 不到平原的一半2001年10月18日2002年10月19日。
4。
略5 古诗词三首2。
C3。
4略5。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
略6 冬阳·童年·骆驼队1。
略2。
juãjiáo jìhuo3。
R rïnɡ虫10 ②;X xiâ卩7 ①;M mî氵10 ②。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第一单元)1.草原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5理解句子: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白杨》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期末复习文言文(一)——晏子使楚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子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子,名,字,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缚.一人()酒酣.()诣.王()曷.为()枳.()橘.()3.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3)齐之习辞..者也 (4)王曰:“何坐.?”(5)吏二缚一人诣.王 (6)晏子避席..对曰(7)圣人非所与熙.也 (8)吏二缚一人诣.王4.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 (2)何以.也(3)缚者曷.为者也 (4)齐人固.善盗乎(5)人楚则.盗⑹今方.来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谓左右..曰古义:;今义:;⑵其实..味不同古义:;今义:;⑶寡人反取病.焉古义:;今义:;⑷何坐.?古义:;今义:;⑸坐盗.。
古义:;今义:;6.辨别下列字词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
也: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⑵何以也⑶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⑴为其来也⑵缚者曷为者也⑶橘生淮南则为橘之:⑴楚王闻之⑵齐之习辞者也⑶吾欲辱之⑷婴闻之⑸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使:⑴晏子将使楚⑵使民善盗耶7.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⑶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第二部分: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平?”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耳。
晏子使楚原文阅读
晏子使楚原文如下:
晏子使楚。
楚庄王问曰:“昔者吴王夫差困王子比干于会稽,
子之鄙也。
寡人之罪人也,赐剑而死,尽夺其所有,以金百斤救其死费。
其后吴灭,楚亦灭,遂不复见吴矣。
今子之所贪吾邑也,诸侯之间始信封邑,故与子同分之。
而子忍相贪吾一邑,何也?”晏子对曰:“君之所爱者夫差也,臣之所忧者比干也。
夫差爱子之赤心而恶君之贪欲,欲杀比干以立己之私,臣以为不可。
故愿大王杀臣以成其私,臣之幸也。
”庄王曰:“先生之言何以知吾之私也?”晏子对曰:“臣闻之,天下莫不知大王待比干之深也。
大王抚臣之背而谓之玩,抚比干之背而谓之心。
故臣知大王之爱比干也。
”庄王曰:“寡人之私岂独於比干哉?”晏子对曰:“臣闻之,道不欺也。
大王忍专制者,臣恐专行也。
夫比干者,君之腹心也,大王已杀之,当忍心割也。
臣闻之,利刃之下,忍割胸腹,上可以见君。
夫腹心者,中能遣其亲,外委其敌,能守宫缉内,支解之罪辟外,大王之心何疑之有?昔者舜殛斟酌于五渚之野,禹殛共工于函谷之口,畴人以为忍也。
治天下未易然也,慎勿行也。
”庄王乃赐晏子璧,璧也者,贵于金玉者也。
晏子使楚故事晏子,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他以智慧和机智著称于世。
晏子曾经被齐国贵族鲍威推荐给楚国国君,楚庄王。
楚庄王非常欣赏晏子,任命他为相国,晏子便成为楚国的一位重要官员。
有一次,楚国和齐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楚庄王派遣了大将军伍奢率领军队前去作战,而晏子则留在楚国处理政务。
战争进行了很长时间,楚国军队一直处于劣势。
楚庄王非常着急,他找到晏子,希望他能出谋划策,帮助楚国扭转局势。
晏子听了楚庄王的请求,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我有一个计策,不知可行否?”楚庄王急忙问道,“晏子有何高见?”晏子说,“我愿意前去齐国,与齐国国君商议和平之事,以解决当前的战争局势。
”。
楚庄王听了晏子的计策,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派遣晏子前去齐国。
晏子来到齐国后,找到了齐国国君。
他以谦卑的态度向齐国国君陈述了楚国的诚意,希望齐国能够与楚国和平相处。
齐国国君听了晏子的言辞,深表赞同,便与楚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当晏子带着和平协议回到楚国时,楚庄王非常高兴。
他立刻下令停止战争,并与齐国国君共同举行盛大的和平庆典。
从此以后,楚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晏子使楚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
晏子以其智慧和谋略,化解了战争的危机,为楚国和齐国带来了和平与友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有时比武力更加重要,善于外交和谈判可以化解矛盾,实现和平共处。
晏子使楚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晏子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合作和谈判,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与美好。
巧言恶言良言作文素材《巧言恶言良言素材一《晏子使楚:巧言化尴尬》晏子这个人那是相当的聪明。
他去楚国的时候,楚国的国君和大臣就想捉弄他。
他们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让晏子进,这不明摆着不尊重人嘛。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直接发火或者干巴巴地理论了。
可晏子不,他很巧妙地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嘿,这一句话说得那叫一个漂亮。
晏子就把楚国把自己当“狗国”的意思给点出来了,但是又说得很委婉。
楚国国君没办法,只能打开大门让他进去。
后来在宴会上呢,又是状况百出。
楚国人故意绑了个盗贼来,还说是齐国人。
想以此来羞辱晏子。
晏子呢,从容淡定地开始解释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他巧妙地拿橘子打比方,先说环境会影响事物的本质,然后再暗指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让这个齐国人到了楚国变成盗贼的。
这一番巧言,让楚国国君和大臣们是哑口无言。
晏子用他的巧言,不仅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还把想羞辱他的楚国好好地反击了一顿。
并且他的巧言听着又没有一点低俗或者攻击性特别强的地方,这才是巧言的厉害之处。
素材二《王熙凤的恶言:伤人不见血》《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啊。
她这个人嘴巴厉害起来,那真是能把人伤得够呛。
有次贾琏从外面带回尤二姐,王熙凤知道后啊,那心里可是恨得不得了。
她表面上对尤二姐客客气气的,把尤二姐接到府里来住。
可背地里,那恶言恶语就像飞刀一样朝尤二姐飞过去了。
她对着尤二姐身边的丫鬟仆人就开始使坏。
她那话语就像长了刺一样。
就说有一天,她对着个小丫鬟就骂道“你个小蹄子,看你们把这院子弄成什么样了,你们是跟了什么样的主儿,就这么糟践东西。
”看似在骂丫鬟做事不利索,可话里话外那都是在暗指尤二姐不是个好东西,不会管家。
她在府里那些下人面前,只要一提到尤二姐就没什么好话。
那话就像带着毒一样。
尤二姐呢,本来就心善脸皮薄,每天听着王熙凤这样阴阳怪气的恶言,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历史故事-晏子使楚齐国派使臣出使楚国,当时的楚国盛极一时,根本不把这个其貌不扬的小小使臣放在眼里。
但是,楚灵王与这个使臣经过三个回合的智斗后,却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楚灵王时期,楚国先后派兵攻打了陈国和蔡国。
当时,晋国的国力已不比从前,陈、蔡两国前去求救,都被晋平公回绝了。
齐国想看看楚国到底有多大实力,于是派出使者晏婴(历史上人们习惯将他称作晏子)前往楚国。
晏婴深知,这次的出使对齐国来说非常重要。
一方面,他个人代表了整个齐国,不可以在楚国丢了齐国人的脸;另一方面,此行的目的是一探楚国的实力,必须仔细观察分析才行。
楚国的国君听说齐国的使臣到来,特意提前做了准备,想借机侮辱他一番,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晏子来到楚国城外,被守卫的人挡住了。
他们没有给晏子打开城门,却指了指城门旁边的一个小门,让晏子从那里进城。
晏子的身材矮小,楚灵王这一计就是在嘲笑他的个子低矮。
晏子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为难的样子,反而很从容地说:“呵呵,这哪是城门?这分明是个狗洞啊!要是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就得钻狗洞;要是我出使的是‘人国’呢,就该让我从城门进。
劳烦你们进去先问一问,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很快,晏子的话就传到了楚灵王的耳朵里。
楚灵王没料到这个使臣竟然这么厉害,这番话说得楚灵王只好派人去打开了城门。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楚灵王一见到晏子,就开始冷嘲热讽起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齐国的临淄城内挤满了人。
人们把袖子举起来,就可以把天遮住;每个人甩一把汗,城里就好像下了一场雨一样。
大王怎么会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灵王笑了笑,说:“那怎么把你给打发来了?”这话明显是讽刺晏子其貌不扬,看不起他。
可晏子将计就计,说:“大王啊,那我可就实话实说了。
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规矩:出使君主贤德的国家,我们就派出优秀的人才;出使君主平庸的国家,我们就派下等人。
正如大王所言,举国上下就我最差劲,所以就被派到这里来了。
”楚灵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尴尬地笑起来。
晏子使楚故事晏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
他曾经在不同的国家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晏子使楚的故事是广为流传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传奇的故事。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庄王。
楚庄王是一个喜好游乐的君王,对政务不够重视,国家内外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晏子听说了楚国的情况,决定前去楚国效力,帮助楚庄王解决难题。
晏子到了楚国之后,首先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得到了楚庄王的信任和重用。
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楚庄王解决了许多难题,使得楚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有一次,楚国遭到了邻国的入侵,楚庄王非常着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晏子见状,立刻上前劝慰楚庄王,并提出了一条独特的对策。
他说,“臣有一计,可以让楚国在不战而胜的情况下解决这场战争。
”楚庄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让晏子详细说明这个计策。
晏子告诉楚庄王,他可以派遣一支精兵强将前去邻国作战,但是并不出战,只是在邻国境内修筑营寨,展示楚国的强大实力。
同时,他还建议楚庄王在国内加强军备,做好备战准备。
楚庄王照做了,果然邻国见到楚国的军势,心生畏惧,主动提出和解,最终化解了这场战争。
晏子的智慧和谋略为楚国解决了许多难题,使得楚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楚庄王对晏子更是赞赏有加,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晏子也总能给出中肯的建议,受到了楚庄王的高度信任。
然而,就在楚国逐渐强大的时候,晏子却选择了离开楚国。
他告诉楚庄王说,“臣有家室,希望能够回家照顾家人。
”楚庄王非常不舍,但也理解晏子的选择。
他下令给予晏子丰厚的赏赐,并派人护送他回到了鲁国。
晏子使楚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可以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晏子离开楚国的决定也告诉我们,家庭的重要性是任何事业都无法替代的。
愿我们都能像晏子一样,智慧过人,为国家、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晏子使楚》
教案设计:仇恒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学、诵读、点拨、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赐()缚()酣()曷()缚()诣()淮()枳()
(2)抄写一遍上面字词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
温馨提示:感受文章简
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译读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
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
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
(2)识别通假字。
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
(3)古今词义的不同。
“叶徒相似”中
的“徒”作“只、仅”讲,现代汉语中作“徒弟”讲。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坐(古:今:)席(古:今:)
其实(古:今:)所以(古:今:)
(3)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圣人非所与熙也。
()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等,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2.写出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对不懂的字、词、句相互解疑。
2.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3. 复述故事大意。
从这两篇短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歪理歪推”一一应对的呢?
反取其辱不辱使命
参考译文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
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
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
”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
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五、当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一)、给下列古今意义变化很大的词语做解释
谓左右曰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避席对曰
其实味不同何坐
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3)所以然者何?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5)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2、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明确: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
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
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
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3、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
I(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1)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2)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4)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晏子: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5)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明确: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
三、小结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深刻的讽刺了楚王的自作聪明,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与人,自讨没趣
四、学会反思、学会归纳
1、你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2、你从晏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3、你从这篇课文里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i)三百闾(lǘ ),张袂(mèi )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zhǒng)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六、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