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亚细亚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20
“亚细亚集团”案例分析与思考(内部控制)郑州亚细亚商场于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短短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
到了1990年则达到1.86亿元,并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
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5年达4.8亿元。
从1993年起亚细亚集团以参股的形式投资10亿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四家亚细亚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参股公司,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
亚细亚曾取得过几个"全国第一":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亚细亚现象"。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学习。
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众说纷纭。
我们以为,导致亚细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对"亚细亚"内部控制失败的系统分析1.控制环境失败(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2)董事会(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1.以貌取人。
2.随意用人。
3.任人唯亲。
4.排斥异己。
这就是亚细亚的人事政策。
(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郑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
由于郑亚商场计划在19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
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
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
1993年9月,经河南省体改委批准,仅仅有过渡意义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分析之-说说中国亚细亚说中国的亚细亚看美国的西尔斯两家同处于零售业的企业,一个是中国的亚细亚,一个是美国的西尔斯,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上划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一下分析比较,能够教会我们很多道理。
创业之初亚细亚郑州亚细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1989年5月正式开业,由王遂舟出任商场总经理。
之后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跃而名列全国大型商场第35位,是上升最快的一匹黑马,此后三年,亚细亚的营业额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80年代末的中国零售业普遍还是一派短缺经济年代沿袭下来的暮气沉沉的景象,商场环境陈旧昏暗,营业员白眼朝天,货物混乱无度。
而亚细亚却像一缕清风,在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一时间,“亚细亚冲击波”像阳光一样辐射到全国各地,郑州亚细亚可谓春风得意,战绩辉煌。
1993年9月,以郑亚商场为基础,扩股成立了“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尔斯该公司由理查德.西尔斯于1886年创建,当时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任何雇员,只有理查德.西尔斯一人,白手起家,最初仅靠销售手表一种商品(通过邮购方式)逐步积累资金。
而且当时的商品邮购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与当时稳坐邮购业第一把交椅的沃德公司相比,西尔斯实在是太小了。
西尔斯公司起初的发展速度也并不惊人,绝非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在与沃德公司的竞争中,最初几十年一直是处于追赶之势。
公司治理结构亚细亚亚细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从建立之初就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首先,董事会形同虚设,凡事都由总经理王遂舟一人拍板。
其次,内部监督缺乏,董事会中没设任何监督机构。
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
偶尔的局部的内部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都不了了之。
案例:“亚细亚”的失败——内部控制分析亚细亚商场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
从1993年起,郑州亚细亚集团(简称郑亚集团)以参股的形式投资10亿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四家亚细亚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参股公司,还有遍布全自各地的“仟村百货”。
亚细亚在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细亚现象”。
一时间."亚细亚现象、"亚细亚冲击波,包括"中原之行哪里去"的广告词和亚细亚小姐甜美的微笑.像阳光一样辐射全国各地,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学习。
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田纪云、李铁映等来商场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纷纭。
l.控制环境(1)经营者品行、价值观1992年11月,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x x就在海南注册了"海南亚细亚商联总公司",(简称"海南商联"),法人代表是王x x本人。
郑亚集团公司董事会作出决定,委托海南商联管理和经营郑亚集团股份公司;并在郑亚集团董事会1995年6月28日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同意公司经营者(海南商联)按销售额1%的比例提取管理费"。
于是就形成了海南商联受托经营郑亚集团的运作模式,并与郑亚集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部设在广州。
总经理从此离开了郑州,基本上在外地遥控实施对郑亚集团和商场的管理。
王x x既是海南商联的法人代表,又是郑亚集团的总经理,可以随意抽调人员与资金。
海南商联是王x x等几个人自已开办的,郑亚集团设有投资,结果是亚细亚的信誉被海南商联所利用,亚细亚的人员被海南商联利用,亚细亚的经营利润被海南商联所占有,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
郑州亚细亚失败案例看到了国外众多的成功案例,中国企业也坐不住了,人家这样做行,为什么我们就不行,于是,一些企业家开始仿照国外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可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郑州亚细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壮烈牺牲”的……自以为是型出师未捷身先死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商业史上,“亚细亚”是不可或缺的一页,也是大胆地学习西方管理经验初步“试水”失败的典型案例。
90年代初,诞生不久的“亚细亚”,即挑起了一场全国商界瞩目的“郑州商战”,它的“以一敌五”的潇洒,以“集体”对“国营”的豪放,以“野路子”对“正统”的不羁,都引起商界内外人士的好奇与赏识。
从1989年郑州亚细亚商场昂然“出线”,到后来“亚细亚连锁经营”的无奈“出局”,十年兴衰,失败原因有很多,其中自以为是地照搬、曲解国外的管理模式也是原因之一。
你怎么做我就怎么来郑州亚细亚是1989年由中原不动产公司与河南建设银行下属的投资银行投资入股而建成的一个大型零售商场,由于其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学习西方管理模式,曾经名噪一时,但由于过度扩张导致最后债务缠身,资不抵债。
亚细亚的管理模式是比照美国的沃尔玛进行的。
沃尔玛每天上午七点半召开例行管理会议,每月轮值的采购人员获得一枚徽章,每周有几个店员荣登“光荣榜”,而且“打击队”每周都去各店面突袭检查是不是做得很好;他们的领导人山姆•沃顿时常会站起来大吼:“谁是全国第一家,”当然,每个人都吼着答:“沃尔玛公司~”噢,沃尔玛的管理模式原来就是这些,这谁不会,~于是,郑州亚细亚每天也搞“司训”、唱“店歌”,成立“法纪队”搞检查……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素质的差别,结果从管理人员到柜台服务人员,由于素质不到位,在扩张过度的情况下,很多连锁出现管理混乱现象。
找错模仿对象在经营方略和发展上,亚细亚模仿的对象是日本八佰伴这样一个即将衰落的企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其效仿的对象——日本八佰伴也于1997年8月17日提出公司更生法申请,实际宣布破产。
“亚细亚集团”案例分析与思考(内部控制)郑州亚细亚商场于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短短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
到了1990年则达到1.86亿元,并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
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5年达4.8亿元。
从1993年起亚细亚集团以参股的形式投资10亿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四家亚细亚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参股公司,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
亚细亚曾取得过几个"全国第一":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亚细亚现象"。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学习。
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众说纷纭。
我们以为,导致亚细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对"亚细亚"内部控制失败的系统分析1.控制环境失败(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2)董事会(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1.以貌取人。
2.随意用人。
3.任人唯亲。
4.排斥异己。
这就是亚细亚的人事政策。
(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郑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
由于郑亚商场计划在19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
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
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
1993年9月,经河南省体改委批准,仅仅有过渡意义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亚细亚:陨落的“野太阳”只身对战中原国营商业大鳄围攻的亚细亚,曾经证明了民营商业的无所不能。
但在1996年冬,当曾经靠亚细亚吃饭的供应商围拢上来讨债的时候,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大佬却轰然倒下。
在中国消费市场觉醒的黎明,亚细亚拔地而起,赢得了时代,但却最终输给了自己。
“新字头儿”诞生1988年的王遂舟还是无名之辈。
这一年,他辞掉了国营商场副经理的职位,准备筹建亚细亚商城。
王遂舟是转业军人,生活向来俭朴,皮鞋穿旧了也舍不得扔,在后跟上钉了块铁掌,走起路来嘎嘎作响。
有一次,王到广州白天鹅酒店参加亚细亚商城的筹备会议,酒店保安看他衣着寒酸,把他拦在门外。
会议开始许久,不见主角上来,亚细亚主要投资方——时任中原不动产公司董事长的晋野派人下楼去找,在门口发现了正在和保安理论的王遂舟,便把他领了上来。
晋野认为,总经理是“穿”出来的——身为商场的总经理,自己的衣服都穿不好,如何引领商业潮流?于是,他宣布上午的会不开了,叫人将王遂舟带到广州最高档的商场,按照两万元的标准,从里到外“包装”一番。
没想到,这一“包装”让王遂舟名声鹊起,更诞生了令后人广为称道的亚细亚商城。
1989年5月6日,郑州亚细亚商城开业,王遂舟担任总经理。
这家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的商场开业第一天便迎来了10万人次的消费者。
为了吸引顾客,商场安装了电梯,还把人工瀑布引入营业大厅。
此外,亚细亚设置了迎宾小姐和歌舞表演,大厅中央每隔半小时就有乐手登台演出。
“郑州大部分美女被我们亚细亚给招来了。
”时任商场副总的程理周回忆,“期间还闹过很多笑话呢,许多人想摸摸笔直站立在商场里的迎宾小姐是不是真的。
”“野太阳”疯狂生长亚细亚商城是股份制企业,与当时其他国有商场相比,没有任何“靠山”。
王遂舟将其比作“孤儿”。
其实,正由于没有国企背景,这个“孤儿”能够自由发挥。
与国有商场的管理僵硬、服务冷漠、理念守旧相比,亚细亚能够在服务品质、商品结构以及营销创新方面大做文章。
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第⼆节外光内糙的亚细亚管理“外光⾥边糙”,此5个字的定语,并不是记者为做⽂章故做的耸⾔,这是⼀位曾任亚细亚商场副总的同志给亚细亚管理的整体评价。
但据记者了解,这评价不应包括亚细亚的初创期。
应当说,它的初创期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也是成功的。
可到了中后期,亚细亚的管理尽管表⾯上仍然是光彩⼀⽚,然⽽内部却不但松懈⽽且混乱,真真成了“外光⾥边糙”。
随着亚细亚知名度的提⾼,亚细亚⼈的谱也越摆越⼤,经营不计成本,奢侈浪费惊⼈。
仅记者粗略了解到的⼏个例⼦就令⼈触⽬惊⼼:每年5⽉6⽇的场庆花费都在70万元上下;在南⽅某地召开3天发展研讨会耗资70多万元;中层以上⼈员出差常是飞来飞去,⾮三星四星级豪华宾馆不住,出5天差报销⼏千元差费是常事,还不包括请客吃饭;主要领导⼀⼈占据两部进⼝超豪华⼩汽车;计算机中⼼有17台微机,⽬前在使⽤和有下落的不到⼀半;花900万元在郑州南阳路装修了⼀座楼,竟闲置了两年之久;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00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的500万元商场账⾯和收据显⽰是”⼯程款”;另⼀集团股东1993年借⾛商场57万元,也⽆⼈催要;1997年,管理不善的亚细亚商场仅管理费⽤就⾼达18.6%。
由于成批派出管理⼈员援助连锁店,造成中⼼店⼈事管理混乱。
⼤批管理⼈员被⼀批⼀批抽⾛,中⼼店⼜不得不招⼈来弥补空岗,管理⼈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管理稳定;⽽援外⼈员回来后,⼜不得不安置,这样,郑州亚细亚商场管理层⼈满为患,互相掣肘。
到1997年9⽉,1600⼈的郑州亚细亚商场,管理层⼈员多达680⼈。
对亚细亚管理混乱感触最深的是在商场内经营的⼴⼤⼚商。
不少⼚商主动找记者介绍情况,其中不少是亚细亚⼀开业就进场经营的。
他们介绍,郑亚商场头两年是采取多种优惠办法吸引⼚家进场的,1992年以后,亚细亚名⽓⼤了,情况就反过来了:因为⽣意好,不少⼚家为了能进场经营竞相给商品部经理“上菜”;各商品部经理经常利⽤调整柜台、拖延结算等办法卡⼚家,为经营着想,逢年过节,调个好柜台,⼚家哪家不是⼀千两千甚⾄上万地给他们送红包,⼀次某经理收了⼚家的钱仍不给调位置,⽓得⼚家跑到8楼⼤喊⼤叫;部门经理还以处理商场库底为名,把库存商品⾼价压给⼚家,给3000元的货,要1万块钱是常事;⼤量占压⼚家货款从1995年开始越来越严重,⼚商们都敢怒不敢⾔。
郑州“商界航母”的沉没,陨落的“野太阳”——从管理解析郑州亚细亚失败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亚细亚,即挑起了一场令全国商界瞩目的“郑州商战”,它的“以一敌五”的潇洒,以集体对国营的豪放,以“野路子”对正统的不羁,都引起商界内外人士的好奇与赏识。
它是国内首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商场。
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使无数从未到过郑州的人见识了亚细亚商场那清新典雅的营业大厅及秀美热情的迎宾小姐。
一位天津小学生给商场总经理写信说,老师布置作文题《我的理想》,班里很多同学写的都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亚细亚对于零售业服务、管理、营销理念及方法、手段的大胆尝试令人咋舌。
在全国商界空缺明星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郑州亚细亚当仁不让地补上了这个位置。
全国各地的商业单位及其他团体接踵而来,到亚细亚访问、取经。
它的所作所为被媒体称做“亚细亚现象”,有关的报道连篇累牍,此起彼伏。
毫无疑问,亚细亚在营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从开业的第一天起,亚细亚就以一种崭新而不凡的形象让人眼睛一亮。
如同它的LOGO一般(亚细亚LOGO是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亚细亚一出生便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走进亚细亚,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明亮、豪华的星级宾馆,四处是鲜花绿草,一切都那么的井井有条,那么的清新宽敞。
王遂舟还把人工瀑布引到了营业大厅,清水叮咚,平添了无限乐趣。
商场里不但有营业员,还有闻所未闻的迎宾小姐、公关小姐和歌舞演员,中厅设置了琴台,每隔半小时就有乐手登台演出。
最具创意的是,每天清晨,商场门口还有仪仗队升国旗,奏国歌,为围观的顾客做队列表演,这一场景一度成为郑州最著名的观赏景点。
中国人第一次体会到了“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
开张前夕,王遂舟在郑州各报纸投放了数十万元的广告,这是当时所有郑州商场一年广告费的总和,一句“星期天到哪里去———亚细亚”(日后,王遂舟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时又将之修改为“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传遍了大街小巷。
郑州“商界航母”的沉没,陨落的“野太阳”——从管理解析郑州亚细亚失败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亚细亚,即挑起了一场令全国商界瞩目的“郑州商战”,它的“以一敌五”的潇洒,以集体对国营的豪放,以“野路子”对正统的不羁,都引起商界内外人士的好奇与赏识。
它是国内首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商场。
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使无数从未到过郑州的人见识了亚细亚商场那清新典雅的营业大厅及秀美热情的迎宾小姐。
一位天津小学生给商场总经理写信说,老师布置作文题《我的理想》,班里很多同学写的都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亚细亚对于零售业服务、管理、营销理念及方法、手段的大胆尝试令人咋舌。
在全国商界空缺明星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郑州亚细亚当仁不让地补上了这个位置。
全国各地的商业单位及其他团体接踵而来,到亚细亚访问、取经。
它的所作所为被媒体称做“亚细亚现象”,有关的报道连篇累牍,此起彼伏。
毫无疑问,亚细亚在营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从开业的第一天起,亚细亚就以一种崭新而不凡的形象让人眼睛一亮。
如同它的LOGO一般(亚细亚LOGO是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亚细亚一出生便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走进亚细亚,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明亮、豪华的星级宾馆,四处是鲜花绿草,一切都那么的井井有条,那么的清新宽敞。
王遂舟还把人工瀑布引到了营业大厅,清水叮咚,平添了无限乐趣。
商场里不但有营业员,还有闻所未闻的迎宾小姐、公关小姐和歌舞演员,中厅设置了琴台,每隔半小时就有乐手登台演出。
最具创意的是,每天清晨,商场门口还有仪仗队升国旗,奏国歌,为围观的顾客做队列表演,这一场景一度成为郑州最著名的观赏景点。
中国人第一次体会到了“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
开张前夕,王遂舟在郑州各报纸投放了数十万元的广告,这是当时所有郑州商场一年广告费的总和,一句“星期天到哪里去———亚细亚”(日后,王遂舟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时又将之修改为“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传遍了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