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整车检验标准书
- 格式:docx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电动车整车常规检验要求一、引言为了保障电动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品质,电动车整车的检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动车整车常规检验的要求,以便广大生产和销售电动车的厂商和经销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保障企业的发展和用户的安全。
## 二、检验标准电动车的检验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1.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是我国电动自行车标准体系中的主要标准;2.JB / T 9957-2013《电动自行车技术条件》,是在GB 17761-2018标准基础上对电动自行车细节进行了深入规定;3.QC / T 29106-2017《纯电动汽车检验规则集》,是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的主要标准。
三、常规检验要求电动车整车常规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轴距检测:测试前轮和后轮中心之间的距离,结果应在标准值的范围内。
2.电机检测:测试电机的输出功率和扭矩,在不同转速下的输出,需要符合要求标准。
3.车速检测:检验车辆最高速度、加速性能等,以满足标准要求。
4.刹车性能检测:测试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的刹车灵敏度和制动距离,符合标准要求。
5.抗摇检测:检测车辆在进行急转弯或剧烈变道时是否稳定,以及车体倾斜与回正的程度。
6.噪声检测:测试车辆在不同转速下的噪声水平,需符合国家标准。
7.载质检测:载质检测是一项重要检测,最大有效载荷应符合标准。
8.照明检测:检测车辆的前照灯、后灯、转向灯和刹车灯是否齐全、能正常发光、光线照射距离等符合标准。
9.安全带检测:检测车辆座椅和安全带是否安装正确、是否完好、是否能够有效保护驾驶员和乘客。
10.电池安全检测:检查电池是否正常安装、是否存在发热、起火、爆炸等危险因素。
四、检验结果电动车整车常规检验后,如果该车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标准,则允许销售和上路使用。
如果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整改。
因此,厂商和经销商要进一步规范生产和销售,减少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损失。
五、电动车整车常规检验是保证电动车质量和性能的必要手段。
新能源电动车整车及核心部件性能检测要求注:检验要求皆参照国家相关基础标准而定,标准相对较低,实际参考以设计值为准。
动力锂离子电池(单体/模块)
63当淋雨、高压水冲洗时,电机及控制器的构造、安装和通风的方式应保证电机及控制器不出现损坏。
电压应符合GB/T 4942.1中IP55等级,控制器应符合GB/T4942.2中IPX5的产品防护等级。
65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仪表应满足GB/T17619和GB 18655的要求。
66仪表耐振动性能应满足QC/T 413-2002中3.12的规定。
67如果连接到动力电池的仪表由辅助供电系统供电显示,仪表各互不连接的导电零部件之间及导电零部件对机壳之间应能承受以下试验电压,并保持1min,即:
68精度应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69
当动力蓄电池电压超过某一值时,与动力电路连接或因故障而带电的仪表的
所有部件应达到IP4X的防护等级,在对仪表正常维护过程中(包括对灯泡和
仪表的更换)也应达到IP4X的防护等级。
电磁兼容性
耐振性
绝缘介电强度
精度
安全性能
电动车用仪
表
防水、放尘性能。
整车出厂检验规程一、为保证产品质量,规范检验程序,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制本检验规程。
二、检验条件:1、提交检验的电动汽车必须是总装完毕、内部完好无损、车内无杂物和车内外均清洁,并经总装厂检验合格的电动汽车。
2、车辆的型号、VIN代码、和车身号及出厂日期应与车辆相符并符合GB7258(2012年版)相关规定。
3、紧固件的紧固扭矩要求,除本规程有明确规定外,其余按通用扭矩标准或技术通知单要求执行。
4、转向系、制动系、传动系、前后悬架和行走系等重要零部件已规定的紧固扭矩必须用扭力扳手测定。
合格后复查者应点上色漆。
5、灌注的制动液、润滑油牌号及数量应符合技术要求。
三、整车出厂检验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包含:六大项,36中项,198小项,其中关键项:27个;重要项:103个,其它为一般项。
标记为重表一附件一(侧面左右间隙相同)1、 间隙:7.0+0/-1.0mm面差: 2.0+0/-0.5mm中缝上下均匀2、间隙:7.0+0/-1.0mm面差:5.0+0/-1.0mm4、间隙:6±1.0/-0mm面差:3+0/-0.5 mm5、间隙:1.5±0.5/-0mm6、间隙:5.5±0.5mm面差:1.5+0/-0.5mm9、间隙:6.0±1.0/mm面差:2+0/-0.5mm8、间隙:6.0±1.0mm面差:3+0/-1.0mm7、间隙:1.5+0/-0.5mm面差:1.0±0.5 mm3、间隙:3.0±0.5mm面差:2+0/-0.5mm11、间隙:3.0+1.0/-0mm面差:3+0/-0.5 mm10、间隙:2.0±0.5mm面差:2.0+0/-0.5mm16、间隙:6.0±1.0mm面差:5.0+0/-1.0mm 14左右间隙:5.0±1.0mm面差:1.5+0/-0.5mm13、左右间隙:3.0±1.0mm面差:8.0+0/-1.0mm12、左右间隙:5.0±1.0mm15、间隙:1.0±0.5mm附件二(前侧)附件3(后侧)21、上下间隙:5±1.0/-0mm18、左右间隙:7.0±1.0mm左右面差:3.0+0/-3.0mm17、左右间隙:7.0±1.0mm左右面差:3.0±1.0mm20、上下间隙:3.5±0.5mm19、上下间隙:5.0±1.0mm面 差:4.0+0/-1.0mm22、左右间隙:1.5±0.5mm 左右面差:0-2mm。
电动汽车整车检验标准一、引言。
电动汽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其安全性和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和执行电动汽车整车检验标准至关重要。
二、整车外观检验。
1. 车身外观。
车身外观应无明显凹陷、划痕等损伤,车漆应均匀、光滑,无色差、起泡等现象。
2. 灯光检验。
所有车灯应正常工作,灯光色彩应符合国家标准,且无漏光、破损等现象。
3. 玻璃检验。
车窗玻璃应完好无损,无裂纹、破损等现象,且透光性良好。
三、整车内部检验。
1. 座椅检验。
座椅应牢固、无松动,安全带应完好无损,可靠性良好。
2. 仪表盘检验。
仪表盘指示灯应正常工作,各项指示数据应准确无误。
3. 空调系统检验。
空调系统应正常工作,制冷效果应符合标准要求。
四、整车性能检验。
1. 动力性能检验。
电动汽车的加速、制动、悬挂等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且无异常噪音、抖动等现象。
2. 续航能力检验。
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应符合厂家宣传的里程数,且在不同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
3. 充电系统检验。
充电系统应正常工作,充电速度、安全性等方面应符合国家标准。
五、整车安全性检验。
1. 碰撞安全性检验。
电动汽车应通过碰撞测试,确保车辆在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乘客安全。
2. 制动安全性检验。
制动系统应正常工作,刹车距离应符合国家标准,且无制动失灵等现象。
3. 防盗安全性检验。
车辆防盗系统应可靠,能够有效防止车辆被盗。
六、整车环保性检验。
1. 排放检验。
电动汽车的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无污染物超标排放。
2. 噪音检验。
车辆在行驶时应无异常噪音,且噪音水平应符合国家标准。
七、结语。
电动汽车整车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严格执行标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质量,为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电动汽车检测标准一、整车性能检测1.动力性能检测:包括最大行驶速度、加速性能、爬坡性能等,以评价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续驶里程检测:在特定工况下,对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同行驶条件下的续航能力。
3.充电性能检测:包括充电速度、充电效率、充电接口兼容性等,以确定电动汽车的充电性能是否满足标准。
4.制动性能检测:对电动汽车的制动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等指标,以评估其制动效果。
二、安全性检测1.碰撞安全性检测:通过模拟不同碰撞场景,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乘员保护、行人保护等。
2.电磁辐射检测:对电动汽车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测试,以保证其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3.电气安全检测:对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进行测试,包括电气绝缘、电路保护等,以确保其电气安全性能达标。
三、环保性检测1.排放性能检测:对电动汽车的排放进行测试,包括尾气排放、噪声等指标,以评估其环保性能。
2.能耗检测:对电动汽车的能耗进行测试,包括电耗、油耗等,以评估其在行驶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
四、可靠性检测1.环境适应性检测:在模拟恶劣环境条件下,对电动汽车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
2.耐久性检测:通过长时间运行或模拟行驶一定里程后,对电动汽车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以评估其耐久性能。
3.维修性检测:对电动汽车维修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估,包括故障诊断、更换零部件等操作是否方便快捷。
五、舒适性检测1.驾乘舒适性检测:对电动汽车的驾乘舒适性进行评估,包括座椅舒适度、空间布局、操作界面友好性等方面。
2.行车稳定性检测:对电动汽车在高速行驶和不同路况下的稳定性进行测试,以评估其行车稳定性是否良好。
六、智能网联功能检测1.智能驾驶功能检测:对电动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自动驾驶、自适应巡航等功能的实现情况。
2.网络通信功能检测:对电动汽车与外部网络通信的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蓝牙连接、Wi-Fi接收稳定性等方面。
电动汽车整车标准1. GBT 18384.1-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2. GBT 18384.2-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3. GB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4. GBT 18385-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5. GBT 18386-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6. 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7. 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8. 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9. 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10. GBT 19751-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1. 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12. GBT 19753-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最消耗量试验方法13. GBT 19754-2005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14. GBT 19755-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15. GBT 24548-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16. GBT 24549-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7. GBT 24554-2009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18. GBT 26779-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19. GB/T 26990-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20. GBT 26991-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21. GBT 27930-2011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22. GBT 28382-2012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23. GBT 4094.2-2005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2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25.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车载测量方法2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油率与最大电功率比检验大纲27. QCT 816-2009 加氢车技术条件28. QCT 837-2010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类型29. QCT 838-2010 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30. QCT 842-2010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31. QC/T 894-2011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车载测量方法32. CJT 5004-1993 无轨电车系列33. CJT 5007-1993 无轨电车技术条件34. CJT 5008-1993 无轨电车试验方法二、35. GBT 17938-1999 工业车辆_电动车辆牵引用铅酸蓄电池_优先选用的电压36. GBT 18332.1-2009 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37. GBT 18332.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38. GBT 23645-2009 乘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39. GBT 7169-1987 碱性蓄电池型号命名方法40. GBZ 18333.1-2001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41. GBZ 18333.2-2001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42.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测试规程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43.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测试规程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44. QCT 741-2006 车用超级电容器45. QCT 742-2006 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46. 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47. QCT 744-2006 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48. QCT 840-201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49. QC/T 897-2011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50. 【201411】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三、51. GBT 16318-1996 旋转牵引电机基本试验方法52. GBT 18488.1-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控制器技术条件53. 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控制器试验方法54. GBT 29307-2012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55. GBT18488.1-201X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第一部分)56. QC/T 896-2011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接口57. QC/T 893-2011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故障分类及判断四、58. GBT 19836-2005 电动汽车用仪表59. GBT 24347-2009 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60. GBT 24552-2009 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五、电动汽车充电标准61. GBT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62. GBT 841- 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标准63. GBT 18487.1-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64. GBT 18487.2-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65. GBT 18487.3-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66. GBT 20234.1-2010 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67. GBT 20234.1-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68. GBT 20234.2-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69. GBT 20234.3-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70. QCT 839-2010 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供电系统71. QCT 841-2010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72. QCT895-2011 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73. GB/T 29781-201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六、74. ISO 11898-1-2003 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络.第1部分数据链层和物理信75. ISO 11898-2-2003 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络.第2部分高速媒体存取单元76. ISO 11898-3-2006 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络.第3部分容错收发器标准77. ISO 11898-4-2004 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络.第4部分时间触发通信78. ISO 11898-5-2007 道路车辆.控制器区域网络.第5部分低功率模式的高速媒体访问单元七、01北京市79. DB11-Z 933.1.2013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部分)80. DB11-Z 933.3.2013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部分:车载终端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81. DB11Z 728-2010 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站82. DB11Z XXXX-2010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非车载充电机能用要求83. DB11Z797-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供电系统84. DB11Z798-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监控系统85. DB11Z799-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_交流充电桩86. DB11Z800-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商用车动力蓄电池包87. DB11Z801-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动力蓄电池包编码88. DB11Z802-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计量系统89. DB11Z823-2011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充电设施标志与设置90. DB11Z878-2012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体系:电池维护、梯次利用与回收91. DB11Z879-2012电动汽车电能供给与保障技术规范_安全技术防范系统92. DB11/Z 993.2-2013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车载终端02上海市93. (上海)电动乘用车示范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03深圳市94. SZDBZ 29.6-2010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6部分:充电站监控管理系统95. SZDBZ 29.9-2010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9部分:城市电动公共汽车充电站96. 深圳《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97. 深圳《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3部分:非车载充电机》98. 深圳《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4部分:车载充电机》99. 深圳《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5部分:交流充电桩》100. 深圳《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7部分: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03山东省101. Q 3700 DSL 001-2011山东省低速电动汽车通用技术条件八、重要企业标准01国家电网102. QGDW 237-2009_电动汽车充电站布置设计导则及编制说明103. QGDW233-2009国家电网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通用要求、接口标准及充电站典型设计104. QGDW485-2010 国家电网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105. QGDW_233-2009_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及编制说明106. QGDW_234-2009_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规范及编制说明107. QGDW_238-2009_电动汽车充电站供电系统规范及编制说明108. QGDW_478-2010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