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课件第一章 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885.00 KB
- 文档页数:21
绪论课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
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绪论——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
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一、文学活动: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
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品——读者。
第一讲文学欣赏概论当一个人在呀呀学语时,他就可能开始接触文学了。
当他聆听外婆讲述有趣的故事、小阿姨念诵好玩的儿歌、父母讲解教化性寓言时,他就参与到文学活动--文学欣赏之中了。
长大成人以后,他还可能从书本中阅读文学,也可能给他的小孩子讲故事、念诗,那就更多的介于到文学活动之中了。
可以说,文学活动既不神秘、也不陌生,他就处在人们的生活中。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门课程就是有关文学活动的一门课程。
这节课我要讲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也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学什么?这是我们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这里我先讲一下我们这个学期的内容安排。
3、怎样学好这门课?就需要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文学更好的了解社会和人生。
“文学教育”可以说是文、史、哲、理、工、医、农各科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基础,而不仅仅为文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对象。
我们相信,文学研究是一门专业,但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熏陶并非一门专业。
中文系之外的大学生选修“文学欣赏”,并非“跨专业”来寻求一门可有可无的学问,而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的一种心灵的综合能力。
培养这种综合能力,文学的作用,是大学文理各科任何一门专业都无法代替的。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
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