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通史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32.00 KB
- 文档页数:51
中国近现代通史复习纲要晚清史(1840-1912)政治: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两大文献《天朝四亩制度》《资政新篇》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5.戊戌变法(1898)6.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辛亥革命:1911武昌起义,1912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欧美各国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甲午战争后,列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文化: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在西学影响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政治制度(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紧密相连)1.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2.《资政新篇》:改革内政,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洋务运动:口号“自强”“求富”,兴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4.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018中国近代史提纲概况1. 三条线索(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走进近代社会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3. 近代化内容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5. 近代化特点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①1840以前特征:走私鸦片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②1840-1895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1895-1931特征: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④1931-1945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⑤1945-1949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③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9.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影响①自然经济:近代占主导地位,但一直在瓦解 1840-1956年底②洋务经济:19C60—90年代③外资经济: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④民族资本主义:19C60.70年代-1956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赎买⑤官僚资本主义:1927-1949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没收⑥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影响:①使中国社会社会性质复杂化,双半社会性质②使中国主要矛盾复杂化: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中国与外国)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1840-1949④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10. 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无实践②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失败③孙中山20C初提出三民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⑤1912《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组织原则⑥1912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筹划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被刺杀⑦1914 袁世凯废《临时约法》立《约法》主张总统制,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1.考试说明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指导意见鸦片战争的背景;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考试说明: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2.指导意见:①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②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③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1.考试说明:辛亥革命.孙中山和三民主义2.指导意见: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考试说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导意见: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2.考试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意见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意义、土地革命作用、红军长征及意义、遵义会议及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和粉碎国民党进攻、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高考通史复习之二: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双近代史的开端工人阶级为主力半社会三条线索侵华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抗争史:爱国军民太平天国爱国军民义和团新民主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主义革命抗争阶级农民地主民资农民民资无产阶级抗争表现抵抗反封学习技术抵抗君主反帝民主反帝反侵立宪共和反封探索史:中国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建设(美)官僚资本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维新辛亥国共合作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思潮洋务运动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近代政治史战争启示:辛亥革命发生背景:准备: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内容:性质、特点:评价: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二大——中国三大——国民党调整近代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大环境:变动1:自然经济变动2:近代工业起步变动3: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原因影响清政府时期诞生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辛亥后至一战迅速萧条一战后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前期遭受打击抗日时期陷入绝境内战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逐步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发生重大变化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开始出现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电话、电报业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报刊业、电影业产生并逐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刊、影视业长足发展——当今,第四媒介互联网风靡中国。
课题六中国近代史(1840——1949)辛集育才中学何铭晚清时期(1840—1912)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两个阶段:1856——1858年,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3、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4、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5、1856年天京变乱6、重建领导核心,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7、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旗号:“自强”和“求富”5、具体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筹建近代海防(4)创办近代教育(5)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2)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3)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