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发展之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3.45 KB
- 文档页数:2
德国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发展之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SMEs in machinery industry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北京代表处温斌1.德国机械工业中小企业的特点谈到德国产品,公众最先想到的是德国那些驰名世界的产品,如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等,但全面了解德国之后,人们就会对德国的机械工业赞叹不已。
在所有的机械工业领域,不论是成套设备,如机床,建筑机械和纺织机械,还是机械零部件,如轴承,变速箱等,德国产品总是处于领先的地位。
他们是”隐型的世界冠军”,即在公众中了解甚少,但在所属的领域中,无人不知,世界第一。
例如,提到化纤机械,业内人士很自然的想到欧瑞康集团的巴马格公司,提到经编机,人们就会想到卡尔迈耶公司,提到缝制设备,杜克普和百服这两个公司的名字就像是业内的奔驰和宝马一样知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五十多年来,德国机械一直是无可争议的高端设备,系统和配件的世界出口冠军。
而创造如此骄人成绩的德国机械工业竟然有8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根据德国机械制造业联合会(VDMA)的数据,该联合会有会员企业3000多家,全部为德国机械生产制造型企业,涵盖了德国机械工业的全部领域。
会员企业的产值占整个德国机械工业的90%以上。
VDMA在德国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在欧洲,不论从会员数量,专业知识,举办活动以及联系网络来讲,都是第一大协会。
该协会80%的中小企业会员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
小而精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小是指企业的规模,人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精是指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单位产值高。
2.创新是德国中小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德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它的经济命脉始终是依赖于那些具有创新天赋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
像爱因斯坦,卡尔奔驰和格拉夫齐柏林等人的名字仅仅是从许许多多无名的工程师中显现出来的少数几个突出的例子。
他们的发明丰富了世界,像传真机,MP3格式和安全气囊等产品都是出自德国工程师的独创。
德国小企业来源|正和岛综合自网络在德国,一些村办企业,都能称霸全球,而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却在为生存发愁,差别为何这么大?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是其两大支柱产业,而在前者的制造业中,撑起德国制造业的竟是一大批中小企业,而且这些中小企业,在很多领域竟都是“隐形冠军”,全球领先。
德国村办企业不谈销售,竟谈世界份额在德国的商业中,中小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对经济的贡献占比,超越其它国家。
在德国,约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它们才称得上是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最为重要的是,德国的中小企业不仅是在德国企业贡献大,而且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764家中型全球领导企业中,德国就占席47%。
任正非就曾表示:“高级水晶杯、高级的银餐器都是德国小村庄生产的,我去过两个小村庄,他们打出来的表格说他们从来不谈销售,他们谈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村办企业啊,讲的是他占世界份额的多少。
所以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回归踏踏实实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出现大跃进”。
而国内中小企业却在为生存发愁。
国内中小企业与德国中小企业相比,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差距较大。
数据显示:国内小微企业死亡率特别高,存活五年以上的企业不到7%,十年以上的企业不到2%,而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
德国中小企业称霸全球的五大特点在德国拥有一大批有“隐形冠军”之称的中小企业。
它们凭借自己专业能力活跃在各自的缝隙市场之中,经营的范围覆盖全球各地。
它们是这些市场中真正的王者: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
为什么这些企业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了这些隐形冠军在经营上的5个特点:1. 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相结合这些隐形冠军会投入所有资源来确保自己在利基市场的统治地位,他们认为多元化战略只会分散公司的精力。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对于当今在中国发展的德国企业而言,分析其发展现状并针对性地设计该如何发展,是必要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如今,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断推高中国与德国企业双边贸易,使德国企业得以在中国市场里大幅展开发展,当然也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发展困境。
在此,本文将从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两个方面,对当前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加以分析,并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议。
首先,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政策环境的变化中创造具有本质性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双创”、“服务外包”为核心政策,扩大对外贸易,无论是入股进行投资,还是采用合资或合作经营模式,都在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发展的环境,这就是德国企业发展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机遇。
其次,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要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以有效地利用市场资源。
德国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情况,以及中国市场的现状,进行综合考虑,灵活地布局产品战略和市场策略,把握当前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变化,运用全新市场细分等方式,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自身优势核心产品,为做大做强中国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合理运用国内外资源,以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
企业要把握利用外资的机遇,同时也不要忽视国内资源的优势,有效把握国内外资源的综合优势,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网络营销手段,开拓国内外市场。
最后,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还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就是建立在企业的精神价值追求和管理的外部行为规范之上的,应该以德国文化的本质价值为基础,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第一,以及健康、绿色的社会责任等为其表现形式,强调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客户的认可度和社会声誉,从而使企业在中国市场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需要注重在政策环境的变化中创造本质性的竞争优势;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以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悦读时刻READING编辑 强 音“德国制造”给中国的启迪“德国制造”向来以质量闻名,被称为“品质保障”的代名词。
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
在国际上,平均每10家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中,就有6家生产高端机械产品。
所以,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严要求。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还在于“创新”。
举目全球,“德国制造”美誉远扬,其正在推进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战略,激起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
首先,政府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
其次,德国企业“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
“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
中国制造:学标杆、找差距、谋发展与“中国制造”类似,“德国制造”曾经是廉价产品的标签,但经历100多年的变迁,德国制造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完美品质的象征。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有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内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上——具备上述特征的企业被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的作者认为,这些“隐形冠军们大多从事制造业且极为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
”所以,“中国制造”不应急于炒“概念”,而应静下心来把德国企业最传统的精华学会。
西蒙教授认为,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专注,即在产品和业务上选择“做深”,而不是“做广”。
简言之,对德国工业4.0的经验要本着“学标杆、找差距、谋发展”的战略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仔细分析我国各行业、企业现状,进而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本书是一部“朝圣”之旅,将以“德国制造”的真实案例及细节分析为中国制造和我们众多高端读者发掘深层次的启示。
企业数字化转型德国观点摘要:1.德国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数字化转型对德国中小企业的影响3.德国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4.阻碍德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因素5.德国政府及各界如何协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文:德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制造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地位离不开本国中小企业的贡献。
中小企业占据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公司净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且中小企业承担了德国就业人数的60%。
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数字化经济的大背景下,拥有众多中小企业的德国制造业能否完成承担数字经济增长的历史重任,顺利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了德国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麦肯锡咨询公司曾预估,如果德国中小企业彻底贯彻数字化转型策略,并实施相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为德国经济带来每年约0.3% 的增长。
然而,德国的中小企业主是把数字化当作一种机遇,还是一种冒险?他们的数字化策略是什么?根据德国商业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尽管有86% 的德国中小企业认为数字化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但仅有1/6 的企业采取了实际行动。
63% 的企业仍在观望,他们认为数字化目前对企业来说还太遥远,虽然数字化可以简单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尽管如此,企业咨询公司Horvth & Partners 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了德国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实力。
目前,近50% 受调查的企业已在试用智能产品,即能与其它机器实现通信的设备或系统,并在整个工业数字化领域已拥有了虽属岛屿解决方案但已相当成熟、具有市场化应用的能力。
与大型企业相比,年营业额在5 亿至10 亿欧元规模的中小企业,其数字化成熟度要比年营业额超过10 亿欧元规模的集团公司高出26%。
由此可见,这些中小企业的巨头才是推动德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动力。
然而,由IT 行业Cisco、Damovo 和Inneo Solutions 等伙伴企业组成的创新联盟(Innovative Alliance)公布的一份题为《数字化的心理学》调查报告表明,德国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持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
一、德国优势产业基本情况、特点及龙头企业情况德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汽车及其配套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电气工业及化工业是德四大支柱产业, 也是德国出口的优势所在。
总体来看,德国工业的突出特点在于技术水平高,广泛应用新科技,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
据德国柏林经济学院长期研究世界市场领先企业的伯恩特·维诺尔(Bernd Venohr)教授的一份研究报告,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上、在世界市场上居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共有1300家,另有1000多家德国“微型”企业的产品居世界市场领先地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隧道掘进机制造商海瑞克股份公司(Herrenknecht AG);全球大型玻璃展柜的主要生产商汉恩展柜公司(Glasbau Hahn);拥有100多年历史、书芯压脊机出口率达90%的柯尔布斯(Kolbus)家族企业;高架输电线路、地下电缆系统及电气化铁路输电线等特殊输电线路建设的机械生产商蔡克有限公司(Zeck GmbH);全球高档乐器品牌之一Schiedmayer公司;以其钢化玻璃自动门和玻璃系统技术领先世界的多玛公司(Dorma);畅销全球的内窥镜生产商Aesculap公司;世界连接件和装配领域最大的跨国集团伍尔特集团(Wuerth);在工业阀门领域居世界领先的Ziehl-Abegg公司;清洁器械生产商Kaercher公司,其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未来高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领先国际市场的德国企业,如斯图加特的Nascatec公司的微系统与纳米技术产品,慕尼黑的Tinox公司的太阳能设备镀膜技术,不来梅的Mevis Diagnostics公司的图像诊断设备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瓦克化学品有限公司(Wacker-Chemie)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及Alfing Kessler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柴油机曲轴也供不应求。
另据哈佛商学院一份研究报告,从1997年至2005年,面对新兴经济体日益增强的严峻挑战,德国企业的世界市场份额不跌反升。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其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德国企业的绝大多数,还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据统计,约有33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
在创新方面,德国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活力,许多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为德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尽管德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德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法规趋严等挑战。
二、德国中小企业的机遇与挑战1.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经营风险。
此外,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
2. 技术创新机遇与挑战技术创新是推动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德国中小企业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技术创新也带来了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
3. 环保法规与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环保法规的趋严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德国中小企业在环保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保投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何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目标,是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作者:郭际来源:《老区建设》2013年第18期[提要]在全球年度出口之冠的主要力量之列,德国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覆盖全世界,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中小企业为何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为何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霸主地位。
拟从德国中小企业框架基础上,从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入手,以及德国政府大力扶持等方面剖析其成功经验。
对促进中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政府扶持;启示从德国经济核心的发展来看,所依托的都是出自于中小企业,其领域遍及手工业、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各个领域的个体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
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从业人员总数达2320万人,提供了70.2%的就业和81.9%的培训机会,他们创造了57%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4%的财税收入。
中小企业的投资占到德国总投资的46%,出口占到德国全部出口的40%,专利技术中67%是由中小企业申请的。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概念、特点及做法中小企业(Mittelstand)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雇员及营业额等规模较小的企业;二是指那些非资本市场取向的企业,或者说是所有人个人对企业经营负全部责任的企业。
从规模角度讲,中小企业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年营业额在1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9人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尚处于向较大规模方向发展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其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以地区和发展阶段来制约,而是以市场需求走专业化生产,在销售方面采取地域多元化,从高度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领域进行研发,到横向的产品销售的多元化相结合,做到把市场与技术融合起来。
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90%以上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或销售服务网点,以制造业为例就有1200至1500家中小企业落户我国,如曲靖、红塔、大理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卷烟厂都用其设备,又如专营汽车天窗的伟巴斯特公司(Webasto AG),其产品占世界市场65%的份额,在中国市场就高达80%的份额。
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与启示一、德国制造的成功德国制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得益于其卓越的品质、高效、精密和可靠。
具体而言,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得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制造标准德国制造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的制造标准。
无论是制定产品规格,还是上下游供应链管理,德国企业都采用非常严格的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品质、效率和可靠性。
2、高端技术和研发德国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方面表现出色,他们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以开发和改进先进的技术。
在创新和发明方面,德国制造业是全球领导者之一,例如汽车、精密技术和复杂机器零部件等领域。
3、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生产德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优势是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生产。
德国制造业专注于提高生产过程的流程效率,使其保持高度竞争力。
二、德国制造的启示德国制造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重视质量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是基于高质量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
因此,在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时,应重视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加强创新创新是德国制造的关键。
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也应该注重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产品和生产过程中。
3、自动化与数字化德国制造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非常高,其中数字化技术扮演了关键角色。
因此,其他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4、优化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是德国制造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时,也需要重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关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高效与持续。
三、总结德国制造的成功源于对品质的高度要求、创新精神、高效率生产过程和完善的供应链管理。
其他国家应吸取德国制造之路的启示,注重质量,加强研发,推进数字化技术和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高其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
德国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举措及启示作者:王汉伟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了解和学习德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科技研发项目、贯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集群式发展等方面不断推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创新步伐。
关键词:德国中小企业创新启示在绝大多数公司追求大型企业集团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德国人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限大促小”的思路看似反常,却打造出了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在全球500强中,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国、日本甚至法国、英国之后,这似乎与它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不太相称。
可以说,德国大企业在全球并不占太大优势。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事实上,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
有一组数据为人所熟知:中小企业占到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了解和学习德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德国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德国中小企业是指员工人数在1至500人之间的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全部企业总数的99.7%,创造了德国70%的营业收入,是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鉴于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视中小企业为创新的发动机。
为解决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难以承担高额研发成本的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1.1 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总体科技发展计划中,将中小企业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德国高技术发展战略。
德国发展工业4.0有哪些优势和挑战?如果说美国的互联网+工业模式更强调“互联网”,那么德国的工业4.0模式则更注重“工业”,换言之,美国本轮再工业化进程更依赖“软件”优势,而德国则更偏重“硬件”。
德国工业4.0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的产物,核心是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
根据对德国工业领域的考察和研究,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物理系统、中小企业作用、产业组织、标准先行和人力劳动的灵活性等方面,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短时间可能难以实现、网络安全问题、技术成本较高、高人工成本对竞争力的威胁、原有系统能否与工业4.0新系统结合以及信息孤岛如何打破。
德国发展工业4.0的主要优势——信息物理系统工业4.0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其中CPS(信息物理系统)是关键通用技术。
德国目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和气动式控制系统。
信息物理系统制造商、M2M、嵌入式系统、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制造商很可能成为全球市场和创新领先者。
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将传统工业的3C(计算Computing、通信 ComMUniCATion和控制Control)拓展为6C,增加了内容(Content)、协同(Community)、定制化(Customization)。
利用新的技术,工业企业可以德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物理系统包括智能设备、数据存储系统和生产制造业务流程管理,可以使订单自动通过整个价值创造链条,自动预订加工机器和材料,自动组织向客户供货,自动优化物流体系,并在生产环节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的智能制造。
——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小而精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小是指企业的规模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从业人数较少,精是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单位产值较高。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这种企业结构主要存在于机器设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和通信产业,而在金属、钢铁和其他有色金属制造,重型机械和电力机械制造,人造染料、纤维、肥料以及新材料和化学工业等领域,则是以“大企业”为主导,但也有大量中小企业,且与大企业形成了比较和谐的共存和发展关系。
中国和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有何共同之处?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和德国这两个经济大国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那么,中国和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下面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一、政府鼓励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等政策相继出台。
在德国,政府则通过投资基金、企业孵化器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可以说,两国政府都认识到了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二、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和德国的中小企业都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致力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中国,像华为、小米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而德国的传统产业也不乏创新力量,例如汽车工业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改革,使得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生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必须要走出国门,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中国和德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也有着共同点。
比如,中德两国的中小企业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展会、商务考察等活动,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而且,两国中小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业务合作和深度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员工素质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员工支持,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中国和德国的中小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深化员工技能培训、外语培训和管理能力提升;而德国的中小企业则注重员工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和跨文化合作技能。
可以说,两国的中小企业都十分注重员工素质的提升,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五、社会责任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除了要承担经济责任之外,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