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大道之行也 《礼记》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礼记高中课文原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作者】《礼记》【朝代】先秦译文对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课文翻译从翻译的运作的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课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大道之行也先秦:佚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矜同:鳏)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1. 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
行,施行4. 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7. 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大道之行也》译文及赏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
全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guān,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选自《》.《礼记》, 家经典之一,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指。
行,。
2.〔选贤与(jǔ)能〕:与,通“”,推举,选举.3.〔讲信修睦(mù)〕:.修:培养.4.〔亲〕用如动词,。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以……为子。
故:所以。
5.〔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
寡, 。
.孤, 。
.独, 。
废疾, 。
6.〔男有分(fèn)〕:。
分, ,指。
7.〔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8.〔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 。
恶(wù), 。
藏:.。
于:。
9.〔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 。
.恶:共同劳动。
10.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1.〔谋闭而不兴〕:。
.闭,杜绝。
兴,发生。
而:连词表顺承。
12.〔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
.贼,指。
作,。
13.〔外户〕泛指。
14.〔闭〕用门闩插门。
15.〔大同〕指。
同,有、的意思。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教案《大道之行也》原文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鳏同:矜)翻译: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大道之行也》阅读要点及考题汇集《礼记》两则译文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选贤.(用法:解释:)与.能() (2)不独亲.其亲(用法:解释:)(3)不独子.其子()(4)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 (5)男有分.,女有归.()()(6) 是故..()谋闭而不兴 (7) 盗窃乱.( )贼.( )而不作.( ) (8)故.( )外户..( )而不闭 (9)是.()谓大同..() (10)货恶.其弃于地也()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大道之行也》。
“大道”是什么意思呢?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又是什么意思呢?实行,施行。
连起来说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古代人们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出了一个答案。
是怎样的社会呢?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社会。
陶渊明是哪个时代的人呢?东晋。
其实,在更早以前,人们就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论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对这样的社会进行的论述:《大道之行也》。
先哲们把他们的论述写成了文字,收录在《礼记》一书中,并给这样的理想社会取了个名字——大同。
谁来介绍一下《礼记》这部书?
简介《礼记》及“四书五经”:《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示字音。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抽学生朗读。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
教师提示:
选贤与能:与,通“举”。
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说是:德才兼备。
亲其亲:亲:动词,以……为亲。
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子:动词,以……为子。
子:子女。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憎恶。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外户:泛指大门。
是:这
2、翻译全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四、品读课文。
1、一个社会需要管理者,在大同世界里,谁来作管理者?
德才兼备的人。
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说法确实好。
既能让大家过得好,因为他有才,又不会让人吃亏,因为他有德。
在座各位也希望自己班的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甚至班干部都是德才兼备的人。
那样的话,我们学习成绩第一名,各种竟赛活动也全得第一名,过得也快乐,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是不是有了这样的管理者,作为个人就什么也别做了呢?
2、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做到哪些呢?
要有爱心,要讲诚信。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比如说,在座的各位同学,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班上的同学,其它班级的学生你也不能欺负人家,其它班级同学的父母你也不能不尊重人家。
试想,如果真正做到这点,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一定会少很多矛盾。
正如文中所说: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要做自己该做的事。
“男有分,女有归。
”如果大家现在不努力学习,学得各种技能,当我们的父辈老了后,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又怎么会来呢?会从天上掉下来吗?这当然是不会的,还得要人们生产劳动,如果我们不去做或者做得不好,自己生活都很艰难,又怎能谈得上赡养好父母,抚育好子女呢?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看到财物掉在地上,要把它捡起来,交给失主或者交公,不能浪费。
做事情,要尽心尽力,不能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万万不行的。
做自己的事,要这样,参加集体活动也要这样。
如果都做到了,那么“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也就是说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特别提示“外户而不闭”就是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是古代太平盛世的一个标志。
古人经常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社会治理得好,并不是说没人捡路上遗失的东西,晚上睡觉都不关门。
五、结束语:
《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今天已还没有完全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今天的人们,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