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胆囊癌的原因是什么你了解吗?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胆囊癌的病因:一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7倍。
国内研究显示20%~86. 6%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国外报道则高达54.3%~100%。
二胆囊炎胆囊炎促发癌变多是经过胆囊黏膜的逐级增生而发生的,有研究表明在苍鼠胆囊中植入胆固醇丸剂诱发胆囊的炎性状态,68%的苍鼠发生胆囊腺癌。
三胆囊良性肿瘤胆囊良性肿瘤可分为上皮肿瘤、间质瘤和假性瘤。
其中,胆囊腺瘤和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较为公认的胆囊癌癌前病变。
四胆囊造痿、先天性胆管扩张、胰胆管合流异常。
均与胆囊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胰胆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关25%,正常汇合者,胆囊癌发生率为1.9%。
五其他有报道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胆囊慢性伤寒杆菌感染、综合征等与胆囊癌的发生相关。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一、化疗:胆囊癌化疗一般不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对各种化疗药物均不敏感,多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ADM、5-FU、MMC等。
二、放疗:放疗目前仅做为胆囊癌的治疗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手术后或已无法切除的患者,在切除病灶后,采用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一般放射剂量为40~50GY。
据报道,胆囊癌病灶切除加放疗的3年存活率为10.1%,而未加放疗者为0。
三、手术治疗:胆囊癌早期发现后,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快速切除肿瘤,解决机体当前的致命伤,主要包括姑息性手术、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仅胆囊切除等。
四、中医治疗:对于手术、放化疗的方式都不能进行的患者,可选择中医治疗,可以从整体出发,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轻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以上做了具体的介绍,肿瘤医院专家说无论是采用放疗、化疗还是手术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中医的调理,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好。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之胆囊癌病机分型XX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胆囊癌病机与分型一、病因病机(一)病因胆囊癌的病因至今未明,多数人认为是综合因素引起,可能包括结石的机械刺激,炎症,胆固醇代谢异常和胆汁的刺激作用,使粘膜增生、变性,继而发生癌变。
胆囊癌病人同时有胆囊结石者可达75%~100%,而在胆囊结石病人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其发病率较无结石者为高。
至于有无某种化学致癌物的影响,尚无足够证据。
(二)病机中医认为本病可由外感湿热、内伤优怒、嗜肥酗等因素引起。
1.内伤忧愁忧怒太过,内伤肝胆,肝胆疏泄失职,胆气郁而不行,肝血瘀滞不散,日久结成癌。
2.嗜肥酗酒偏食肥腻之食,经常过量饮酒,肥则滞阳生热,酒能伤阴化热,热邪蕴遏成毒,热毒内攻于胆,胆毒结聚不散,从而生成癌。
3.感受湿邪外感湿热,内客于胆,肝胆疏泄失职,胆气郁结不畅,胆液不得下泄,以,以致湿热不能排除,从而蕴结成毒,日久生成癌。
二、分型胆囊癌分为腺癌及鳞状细胞癌两型,其中前者约占71%—90%,后者不到10%.而腺癌又分为以下几种:1.乳头状腺癌可能由乳头状或息肉恶变而来,肿瘤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有溃疡,易引起感染。
肿瘤如果阻塞胆囊颈,可使胆囊肿大,胆囊壁变薄,类似胆囊脓肿或积液。
2.浸润型腺癌较多见,约占腺癌的70%,可导致胆囊缩小,胆囊壁变硬且增厚。
3.硬化型腺癌可同时伴有胆道硬化,导致胆道任何部位发生梗阻。
4.粘液型腺癌肿瘤松软,容易破溃导致胆囊穿孔。
临床上胆囊癌並无特有的病症或症狀。
从解剖位置来说胆囊悬浮在肝脏下內缘,部分是可自由移动,胆囊本身也有伸缩性,因此在癌症病灶较小的時候,几乎很少会有症状。
当开始有症状出现时都是癌细胞已浸润到附近的脏器,或者由于合并有胆石症,这些结石导致患者不舒服,进而检查发现异常病灶。
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胆囊癌是指起源于胆囊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它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常见。
胆囊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探讨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策略。
一、胆囊癌的发病机制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在胆囊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增加个体患上胆囊癌的风险。
例如,BRCA1、BRCA2和TP53等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胆囊癌有关。
此外,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也被发现与胆囊癌的易感性相关。
2. 慢性胆道炎慢性胆道炎可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和组织增生,从而促进了肿瘤形成。
长期慢性感染可以引起局部免疫反应紊乱,导致癌前病变的发生。
3. 胆固醇沉积一些研究表明,胆囊内过量的胆固醇可以形成结晶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
这种胆固醇结晶患者具有较高的胆囊癌风险。
胆固醇沉积可以引起黏膜炎症反应和DNA损伤,从而导致肿瘤发生。
4.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人类干扰素-相关基因IFNL3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联,并可能通过调节天然免疫系统参与了肿瘤抑制作用。
除此之外,艾滋病毒(HIV)感染也与胆囊癌风险增加相关。
二、胆囊癌的治疗策略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胆囊癌的主要方式。
根据肿瘤分期、深度和侵袭范围的不同,手术方式可以选择胆囊切除、胆囊切除+肝段切除或全胰十二指肠切除等。
2.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在胆囊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顺铂、卡培他滨和吉西他滨等,在手术前或术后均可应用。
此外,靶向治疗药物如厄洛替尼和贝伐珠单抗也被广泛应用于胆囊癌的治疗。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局部晚期胆囊癌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
它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来减轻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然而,放射治疗在不同阶段使用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领域的一个突出焦点。
老年人胆囊癌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老年人胆囊癌的病理病因,老年人胆囊癌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老年人胆囊癌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
胆汁淤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
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1.胆囊癌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
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
鳞癌及鳞腺癌5%~10%。
2.胆囊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老年人胆囊癌病因,老年人胆囊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老年人胆囊癌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老年人胆囊癌”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哪些人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发布时间:2021-09-02T15:26:14.24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作者:马玲[导读]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所有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马玲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所有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它以胆囊粘膜上皮细胞为起源,发病部位为胆囊,根据胆囊解剖的部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胆囊管癌、胆囊体癌、胆囊底癌、胆囊颈癌等,其中,又以胆囊体癌、胆囊颈癌与胆囊底癌比较多发。
由于早期原发性胆囊癌并不会出现任何临床体征及症状,所以筛查率非常低,甚至小于百分之十,正是如此,胆囊癌的误诊率也特别高,达到百分之八十,一般来说胆囊癌被发现时,癌细胞都已经侵犯到胆囊壁了,严重的甚至已经往临近器官或淋巴结转移了,例如转移到胆囊管、肝脏或胰脏,并表现出无痛型黄疸。
有三分之二的胆囊癌患者有着和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非常相似的症状,所以很多患者一直把自己的疾病当做“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在治疗,以至于治疗最佳的时间被延误了。
一、胆囊癌的高危因素那么,胆囊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呢?临床实践表明,百分之九十的胆囊癌都发生在年龄大于五十岁的人群当中,平均发病年龄为59.6岁,男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女性发病率相比男性来说可以高出三到四倍,以流行病学史看,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胆囊癌病人都有胆囊结石史,胆囊结石长期对胆囊壁有物理刺激,加之在此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粘膜慢性炎症以及细菌产出致癌物质等因素,所以容易引发胆囊癌。
另外,胆囊空肠吻合、完全钙化的瓷化胆囊、胆囊腺瘤、胰胆管汇合部异常、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是胆囊癌患发的相关因素。
胆囊癌的患发也与遗传学有关,例如基因的突变和遗传倾向、家族史等。
胆囊癌的发病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区性,比如胆囊结石高发地区有更高的胆囊癌发病率,另外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患者患发胆囊癌的几率要比没有胆囊结石的人高出13.7倍之多,胆结石单个直径大于三厘米的患者患发胆囊癌的几率比小于一厘米的患者高出十倍之多,这可以看出,当结石的体积增大,胆囊长时间处于炎症状态下,则患发胆囊癌的几率也会不断增高。
胆囊癌的原因文章目录*一、胆囊癌的简介*二、胆囊癌的原因*三、胆囊癌的危害*四、胆囊癌的高发人群*五、胆囊癌的预防方法胆囊癌的简介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
因后者均属少见,故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胆囊癌,过去被认为是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无论用任何方法治疗,病程仍进展迅速,最后导致死亡。
女性较男性多2~4倍。
多见于50~70岁,早期诊断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对本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胆囊癌的原因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并存,最常见是胆囊结石(占80%以上),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有文献报告,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比例可高达10%。
还有一部分胆囊癌继发于较大的胆囊息肉癌变。
其他饮食、环境、化学物质等因素的改变亦可成为胆囊癌的致病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田鼠饲以二甲基亚硝胺会发生胆囊癌;而橡胶厂工人接触此物者胆囊癌发生率亦高,说明二甲基亚硝胺与胆囊癌的发生不无关系。
另外,亚硝酸盐的致癌性早已成为共识。
环境因素如寒冷、酷热等也是胆囊癌的诱因。
胆囊癌的危害并发症有胆囊感染、积脓、穿孔,以及肝脓肿、膈下脓肿、胰腺炎、门静脉血栓形成、肠梗阻、胃肠道与腹腔内出血等,也可与附近胃肠道形成瘘管。
1、多数病例表现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乏力、呈现恶病体质。
2、部分病例锁骨上可触及转移之淋巴结,亦可有乳房等处的转移性肿块出现。
3、晚期病例,可因门脉受压而有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肝功能衰竭表现。
4、脓肿胆总管梗阻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在发生肿瘤的胆囊腔内或其周围形成脓肿是常见的。
胆囊癌的高发人群女性较男性多2~4倍。
多见于50~70岁。
胆囊癌的预防方法由于早期胆囊癌的预后显着优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者,故努力提高无症状的早期胆囊癌的检出率成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要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胆囊癌,只能是对胆道良性疾病手术治疗。
认识胆囊癌发病原因远离癌症因为胆囊癌在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很多人对胆囊癌这个疾病不是很了解。
临床观察发现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
那么胆囊癌的发病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真正认识胆囊癌的发病原因,有助于我们对预防胆囊癌的成功率。
癌症来袭认识胆囊癌的发病原因1、嗜油腻饮食者可增加患胆囊炎胆石症的机会,这样也就增加了患胆囊癌的可能性。
2、在动物实验时发现,亚硝酸基胺等致痛剂可诱发胆囊癌。
3、胆囊息肉中的胆囊腺瘤、腺肌瘤是胆囊癌相关性息肉,可发生癌变。
4、有70%一9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炎胆石症,这叫能与胆囊炎胆石症时造成的粘膜上皮发生反复损伤、修复、异型化,最后导致癌变有关。
另外,胆石症时有胆汁排空受阻。
发生胆汁淤滞及细菌感染使胆酸转化为致癌物质。
这也是引发胆囊癌的病因。
5、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
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专家指出“隐性结石”在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
6、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认识胆囊癌发病原因利用现代中药人参皂苷Rh2 提高预防癌症成功率虽然癌症目前还没有能治愈的办法,但是这并不表示在癌症领域没有取得进展。
生物免疫治疗以及各类新药的出现,都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中药现代化产物人参皂苷Rh2,已被证实能够抑制癌细胞增长,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换,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防治癌症的发生及进展。
经过一定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现代中药人参皂苷Rh2被视为当今最具潜力的天然抗癌食物。
根据430例胆囊癌调查分析表明,临床症状有上腹痛者占87%,恶心呕吐31%,黄疽31%,消瘦28%,七上腹块x%,低热19%;癌肿阻塞胆囊管,可引起胆囊积水;癌肿侵犯十二指肠,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癌肿穿破结肠,可引起胆囊结肠瘦而反复发热。
学会正确认识胆囊癌*导读:胆囊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的恶性肿瘤。
较少见。
50岁以上女性多见。
80%以上伴结石。
病因不明,可能与结石、感染等慢性刺激、3-甲基胆蒽及其他毒物作用有关,引起胆囊粘膜增生、变性、恶变。
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预后差、常侵犯胆(肝)总管,引起梗阻。
……疾病简介指原发于胆囊的恶性肿瘤。
较少见。
50岁以上女性多见。
80%以上伴结石。
病因不明,可能与结石、感染等慢性刺激、3-甲基胆蒽及其他毒物作用有关,引起胆囊粘膜增生、变性、恶变。
以腺癌居多,少数为角化癌、鳞状上皮癌和乳头状癌。
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预后差、常侵犯胆( 肝) 总管,引起梗阻。
可直接向肝、胃和附近淋巴结转移,亦可向肺、肾、骨骼转移。
为预防癌变,对病史较长的胆囊炎胆石症提倡及早手术。
【诊断】早期发现困难,术前确诊仅为5%~10%。
1.病史与症状长期胆囊结石的老年患者多见。
①间歇性右上腹钝痛,较持续。
可有绞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和衰弱。
③半数患者出现黄疸、瘙痒,尿色深、大便色浅。
2.体征①右上腹可触及肿大、无压痛、质硬而不规则的胆囊。
②皮肤巩膜黄染。
③少数腹水征阳性。
④晚期肝肿大及恶病质表现。
3.辅助检查①b超检查。
示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蕈状突出、回声强弱不均,不随体位改变,或壁增厚、腔缩小或消失。
常有结石声像图。
并显示肝转移灶和附近淋巴结转移。
②各种胆道造影。
胆囊多不显示,如肝外胆管显影,可见其中断、较长范围偏心性狭窄、边缘不规则,或显示充盈缺损等。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见胆囊血管异常和有胆囊血管池等。
ct见胆囊内肿块和壁增厚。
并显示肝转移灶和附近淋巴结转移。
③核素扫描。
胆囊无充盈。
④腹腔镜检查。
有助诊断。
【治疗】1. 胆囊切除术适于原位癌或未侵犯肌层者,恶性程度低、分化好的患者。
2. 扩大胆囊切除术用于病变重、恶性程度高、低分化者。
在切除胆囊的同时,应楔形切除邻近3cm~5cm的正常肝组织,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如胆管受累,应行胆总管引流,减轻症状。
胆囊癌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胆囊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
在亚洲国家,其中中国大陆、日本及韩国等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据报道,胆囊癌是我国女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仅次于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和胃癌。
胆囊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肝脏下面,左右各有一
个肝管汇合而成。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胆汁,当需要时
释放胆汁到十二指肠中参与人体消化。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对胆囊
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其发病机制依然较为复杂和尚未彻底
研究清楚。
目前认为,胆囊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与胆囊内胆固醇
结石、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胆囊癌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癌前期、癌原性及癌变。
在胆囊内胆固醇结石的刺激下,胆囊黏膜发生不正常细胞增生,
最终形成癌前病变,而这些病变可能随时发生癌原性,导致胆囊
癌的发生。
除了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外,某些化学物品如香精、化学成分较
高的农药等,以及肝脏的长期损害、饮食不良、腹腔炎症等都与
胆囊癌的发病有关。
目前对于早期胆囊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包括胆囊切除及
淋巴结清扫。
如果是晚期胆囊癌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依据病情
严重程度可考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
进行治疗时,需要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者治愈率。
此外,人们还需加强对于胆囊癌的预防意识及相关知识的普及。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疾病等均有
助于预防胆囊癌及其他恶性肿瘤。
胆囊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概述】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
由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胆囊癌已逐渐被认识,发现率有所提高。
然而胆囊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在印度Gupta报告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所有癌中占2.9%,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1.8%,而美国在消化道肿瘤中位于直肠、结肠、胰腺和胃后,占消化道肿瘤的3%。
胆囊癌病人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以上者占90%。
【病因学】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
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
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
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
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病理改变】胆囊癌发生在底部多见,颈部次之,体部较少。
组织学上腺癌占80%,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癌占1%。
胆囊癌可直接浸润周围脏器,亦可经淋巴道、血循环、神经、胆管等途径转移及腹腔内种植。
晚期病人可发生远处转移,但一般发生的较晚和较少。
【临床表现】胆囊癌的临床症状有中上腹及右上腹疼痛不适、消化不良、暖气、胃纳减退、黄疸和体重减轻等。
由于绝大多数病人均伴有胆囊结石,故临床发生的疼痛与结石性胆囊炎较为相似,在后期,则变成持续性钝痛。
黄疸往往是晚期症状,并伴有恶病质表现。
当胆囊管阻塞或癌肿转移至肝脏或邻近器官时,有时可在上腹部捫及坚硬肿块。
急性胆囊癌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胆囊癌是指胆囊黏膜或浆膜急性炎症损伤发展为恶性肿瘤。
胆囊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原因与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胆道感染、胆囊息肉、遗传因素等有关。
以下是关于急性胆囊癌最常见原因的详细解释。
1. 胆囊炎:急性胆囊癌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急性炎症的一种,常见的病因包括胆囊结石导致的胆汁淤积、胆道感染,以及胆囊穿孔、胆囊梗阻等。
长期胆囊炎的患者,由于体内慢性炎症的刺激和充血,可导致胆囊组织的异常增生和恶变,增加患急性胆囊癌的风险。
2. 胆结石:胆结石是导致急性胆囊癌的常见原因之一。
胆结石是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胆盐、胆红素等元素沉积而形成的结石,长期存在的胆结石会使胆囊黏膜长期受到机械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黏膜损伤,进而诱发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增加癌变的风险。
3. 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胆道感染也是导致急性胆囊癌的原因之一。
长期存在的胆管炎、胆道感染可通过胆囊壁和胆囊黏膜的淋巴道、血行或胆管直接蔓延至胆囊,引起胆囊组织的炎症与增生,并增加癌变的风险。
4.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一种在胆囊黏膜上形成息肉样突出物的良性病变,也是导致急性胆囊癌的常见原因之一。
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与胆汁淤积、胆囊炎症、胆结石等因素有关。
长期存在的胆囊息肉易于受到机械性刺激和感染,从而增加恶变的风险。
5.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急性胆囊癌的发生。
胆囊癌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如果患者有家族中有胆囊癌的病史,那么患病风险会相对增加。
一些基因突变也与胆囊癌的发生相关。
总结起来,急性胆囊癌的最常见原因包括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胆道感染、胆囊息肉以及遗传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相互作用,增加胆囊黏膜的损伤和炎症,进而导致急性胆囊癌的发生。
预防急性胆囊癌的关键是定期进行胆囊体检、避免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及时处理慢性胆道感染,并积极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html/2010-03/03/content_45242 6.htm
拖了十年胆结石变胆囊癌
本报讯 2月12日本报B11版以《九旬老人长数百颗结石》为题报道了余奶奶的遭遇,余奶奶因为害怕开刀,患胆结石十多年一直拖着。
近日,余奶奶的病理报告结果出来了,最终的检查结果为胆囊癌。
得知这一消息,余奶奶的家人都吓了一跳。
本以为只是胆结石,没想到竟恶变成了胆囊癌。
据四五四医院普外科霍中华主任介绍说:“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有着密切关系,长期患有胆结石一样会导致癌变,国内的统计数据表明,近9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结石。
”
专家说,胆囊结石症状发作时,患者常常因为耐受不了疼痛迅速来医院治疗,九十岁的余奶奶也是这样,患病长达十余年,直到近日疼痛难忍,才想到入院治疗。
但是,那些与患者长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无痛性胆囊结石却容易被人忽视。
其实,没有疼痛症状的胆囊结石发展更为隐匿,一旦恶变为胆囊癌,则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接受记者采访时,霍中华无奈表示,对于无症状性胆结石的手术治疗多表现为医生着急,患者不急。
因为不痛,许多患者忽视了它的危害,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使专家说明其危害性,仍担心手术损伤元气而对手术持保守态度。
其实,
越早手术对病人的恢复越有利。
如果等到年龄增大,身体素质下降,此时再手术反而会对术后有影响。
霍中华说,医院每年都会收治几名因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导致意外性胆囊癌的患者,“对于这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许静文陈艳萍)。
带你全面认识胆囊癌胆囊癌泛指原发于胆囊的恶性肿瘤。
从组织学分类看,以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大于80%),其次为鳞癌、混合癌及未分化癌。
因其恶性程度高、易早期转移、难于早期发现、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等特点,因而术前确诊为胆囊癌的患者其远期疗效差于肝癌及胰腺癌。
1. 胆囊癌的病因: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并存,最常见是胆囊结石(占80%以上),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有文献报告,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比例可高达10%。
还有一部分胆囊癌继发于较大的胆囊息肉癌变。
2. 胆囊癌的症状: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亦出现异常。
3. 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治疗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1)胆囊癌的中医治疗:目前胆囊癌中医治疗大部分是在手术治疗之后用药,或配合化疗一起进行。
比如人参皂苷Rh2配合手术,放化疗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但也有因患者身体状况不能承受手术,或因不愿接受手术而仅用中药治疗的报道。
总之胆囊癌中医治疗是有不错的效果的,你可以选择西医后,结合中医治疗,也可以单纯地选择中医进行治疗胆囊癌,都有不错的疗效。
2)胆囊癌的西医治疗:一、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胆囊粘膜层者,对于侵入胆囊肌层和全层者,需要加做区域淋巴结清扫。
二、扩大胆囊切除术:如果患者胆囊癌已经有转移,如转移至肝门、胆总管周围以及十二指肠后的淋巴结,但是肝脏内部无转移,可以选择扩大胆囊切除术,也就是说切除有病的胆囊,和周围淋巴结核脂肪组织。
三、姑息性手术:这种手术方法的目的是进行胆管引流缓解胆道梗阻,或胃空肠吻合解除幽门梗阻,旨在提高晚期胆囊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非手术治疗:化疗药物对胆囊癌疗效甚微,副作用又大;放疗对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效果也差强人意。
胆囊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胆囊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
了解胆囊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对于耐受和治疗胆囊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胆囊癌的分类入手,探究引起胆囊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胆囊癌的分类胆囊癌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胆囊癌仅限于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典型病理类型为腺癌。
晚期胆囊癌明显扩散到肝门、胰头和肠壁附近。
二、胆囊癌的分子机制1、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目前,许多癌症已被证明与基因突变相关联,这些突变导致癌症不断变异并扩散。
胆囊癌也是如此。
V-Ki-ras2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是胆囊癌中最为常见的基因突变,其突变率可达50%到60%。
KRAS突变被视为胆囊癌中的早期事件,它的存在已成为早期胆囊癌的标志。
其他突变如TP53、BRCA等也与胆囊癌发生相关。
在早期胆囊癌中,KRAS突变会导致上皮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凋亡的耐药性。
2、环境因素与胆囊癌发生环境因素是促进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胆囊癌发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胆囊癌和饮食、寄生虫、胆囊炎等环境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
饮食中高甘氨酸、低甲硫氨酸的摄入是胆囊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甲硫氨酸可在体内生成一种抗氧化物质,从而预防细胞氧化损伤,而大量甘氨酸则可能促进细胞增生及癌变。
此外,Fried et al.还发现,胆囊癌和胆囊结石,胆囊和胆管的炎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3、细胞周期与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其相关分子也是促进或阻止胆囊癌细胞增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细胞周期调控分为三个阶段:G1阶段、S阶段和G2/M阶段。
这些阶段的分子调控对于细胞应答刺激和增殖非常重要。
许多分子如c-yclin D1、CDK4/6等因子都与早期胆囊癌的发生、增殖有关。
与KRAS或TP53等基因突变不同,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是胆囊癌早期事件的常见原因,它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并导致肿瘤形成。
引起胆囊癌的原因是什么你了解吗?
(一)发病原因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
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
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
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
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
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关系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
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
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
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
2%/view/35www.yixianai12 76f8f54.html。
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Strauch从18篇文献中统计胆囊癌与胆石的关系为54.3%~96.9%。
Jones报告3/4胆囊癌伴有胆石,Balaroutsos等报告胆囊癌病例77%伴有胆石。
Priehler与Crichlow复习文献2000例胆囊癌伴有胆石者占73.9%。
动物实验证明从胆酸、去氧胆酸、胆固醇制备的甲基胆蒽(Methyl- cholanthrene)做成丸剂植入猫的胆囊,可以形成胆囊癌。
Lowenfels认为胆道肿瘤的发生,与这些脏器的梗阻、感染,致使胆酸转化为更活跃的物质有关。
Hill等在2/3的胆石中发现梭状芽孢杆菌,这种细菌可使胆酸脱氧化后转化为去氧胆酸和石胆酸,二者是与多环芳香碳氢化物致癌因素有关物质。
胆石可引起慢性炎症,胆囊钙化的瓷胆囊(procellaneous gallbladder)恶变率高。
但是,胆囊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是否诱发胆囊癌,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只可以说胆石可使胆囊癌发病率增多。
美国印第安人妇女胆石病20年,胆囊癌发病率由0.13%上升至1.5%。
Nervi等应用Logistic回归模式计算出胆石患者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出7倍。
胆囊癌患者中40%~50%有慢性胆囊炎症。
有人研究胆囊切除标本发现,胆囊慢性炎症严重组比不严重组的异型细胞增殖和恶性变的比率高;在非癌部位有很高的肠上皮化生率;在癌灶内有类似肠上皮的肿瘤结构,从而认为肠上皮化生是发生癌变的重要病变。
胆囊癌的发生可能是:正常胆囊黏膜→慢性胆囊炎(含结石)→肠上皮化生→分化型胆囊癌(肠型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胆囊良性息肉与腺瘤和胆囊癌的关系 Sawyer 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
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
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
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
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 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
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Yamagiwa及Tomiyama研究1000例胆囊的组织学检查,不含胆石者有4%肠化生现象,含有胆石病例,肠化生者占30.6%,发育异常者69.8%,胆囊癌占61.1%。
36例胆囊癌的组织中,发育异常与腺瘤分别为22.2%与8.3%。
所以认为肠化生到发育异常到胆囊癌,可能有发病顺序的意义。
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3.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发病的关系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
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
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
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
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
另一组报告胆胰管
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4.其他因素此外,Ritchie等报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伴发胆囊癌。
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增加,亦可能为病因之一。
有报告胆囊癌发病与胆囊管异常或先天性胆管扩张有关。
(二)发病机制
胆囊癌有多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但无一种有其固定的生长方式和特殊的临床表现。
胆囊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图1),约占80%,其中60%为硬性腺癌,25%为乳头状腺癌,15%为黏液腺癌。
其余为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瘤或棘皮瘤占1%。
尚有其他罕见的肿瘤包括类癌、肉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
肉眼观察多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并侵及邻近器官,偶见乳头状突起向胆囊腔内生长者。
胆囊癌的扩散方式主要以局部浸润肝脏和周围器官如十二指肠、结肠以及前腹壁为多见。
如胆囊颈或Hartmann 袋的肿瘤直接浸润肝总管,则在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检查上很难与胆管癌相鉴别。
早期病变可直接浸润到胆囊窝,也可通过血源性播散,经胆囊静脉沿胆囊颈而侵及肝方叶。
胆囊壁具有丰富的淋巴管,有利于肿瘤早期向胆囊管、胆总管和胰十二指肠区周围的淋巴结扩散。
直至肿瘤晚期,方可见远处转移及经腹腔播散。
临床上仅有10%的患者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时发现肿瘤局限于胆囊,另有15%早期已侵犯胆囊窝或周围淋巴结,在此期若行扩大性根治手术,仍有治愈的可能。
Piehler等(1978)收集文献报道的984例胆
囊癌,侵犯肝脏占69%,区域性淋巴结受侵者占45%。
75%的胆囊癌可直接侵犯周围脏器,发生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和结肠。
60%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者约占15%,腹膜转移者不到20%。
沿神经鞘扩散是肝胆系统癌肿特点之一,在进展期胆囊癌患者中有近90%发生神经侵犯,是本病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胆囊癌的病理分期:1976年,Nevin等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方案,其依据是胆囊癌组织浸润生长和扩散的范围以及细胞的分化程度。
由于其简便实用,很快为广大外科学者认同并广泛采用。
具体分为5期3级,方案如下:分期:Ⅰ期,癌组织仅限于胆囊黏膜;Ⅱ期,癌组织侵犯胆囊黏膜和肌层;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即黏膜、肌层和浆膜层;Ⅳ期,癌组织侵犯胆囊壁全层并有淋巴结转移;Ⅴ期,癌组织直接侵犯肝脏或有肝转移,或者有任何器官的转移。
分级:Ⅰ级,高分化癌;Ⅱ级,中分化癌;Ⅲ级,低分化癌。
分期和分级与预后单独相关,分期和分级的相加值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数值越高,预后越差。
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1995年公布了统一的胆囊癌TNM分期标准,成为全面衡量病情、确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表1)。
研究表明,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后,Ⅰ、Ⅱ期肿瘤的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异,累计生存期均明显长于Ⅲ、Ⅳ期患者。
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如组织分级、病理类型等,但以
病理分期最为重要。
此外,正确判定胆囊癌的TNM分期在制定手术方式、辅助治疗计划时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