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新思维”——基于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37.83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软科学2020年第12期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隆云滔\刘海波蔡跃洲3(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90;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是,这次技术变革是人类首次真实面对具备类人智能的新技术,其对人类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也更彻底。
本文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从劳动力就业名、量、就业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分析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劳动力的影响,最后就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中图分类号:F062.4; F062.5; 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0566(2020)12 -0056 -09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abor9 s Employ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ReviewLONG Yun-tao1,LIU Hai-bo1,2,CAI Yue-zhou3(1.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90,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90, China;3.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 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100732, China)A bstract: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mark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bring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paring to the previou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thi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th human-like intelligence on the labor market has been dramati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employment from a global point of view, including the total employment of the labor forc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n , and finall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 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employment structure;employment quality收稿日期:2019 -08 -04 修回日期:2020-04 _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增长动力及产业结构的理论与经验研究”(718731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宏观大数据建模和预测研究”(7199147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知识产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19ZDA1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8AZD006)。
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特征、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综述的视角作者:石晓天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5期石晓天(南华工商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广州510507)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认定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有的一类社会组织实践形态,具有代表性、排他性、整合性、服务性和过渡性特征。
经过几年的探索,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构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
着眼未来,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管理、监督、评估的工作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应该完成由政府认定到社会认可的支持性社会组织的转型。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特征;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85-04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建设——以广东省工会组织为例”(GD12XGL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晓天(1962-),女,湖南岳阳人,南华工商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劳动关系、工会工作。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提出背景、概念界定及作用意义(一)提出背景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出现“社会组织”的提法,其后,各地民政部门陆续将原来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更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在行政上将称为民间组织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三类组织改称为社会组织。
各地还新设置了由同级党委或党委与政府共同负责的下设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工委)。
2008年,北京市社工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并于2009年认定首批工青妇等10家社会团体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到目前为止,已先后认定了四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其目的是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让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发展、服务和管理中充分发挥其枢纽职能(崔玉开,2010),通过改变治理主体的方式来推动治理方式的改进,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高勇,2013)。
社交电商营销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社交电商营销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现状 (1)(1)对社交电商的定义和特点的研究 (1)(2)对社交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 (1)(3)对社交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 (1)(4)对社交电商发展策略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1)对于社交电商概念的研究 (2)(2)对社交电商特征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3)参考文献 (3)1.国内研究现状如果我们梳理关于社交电商的国内文章,我们会发现国内对社交电商的研究要多得多,但以社交电子商务营销策略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也是基于宏观视角和国外案例展开,关于中国的国情和社交电子商务平台的具体研究很少。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人员对社交电商的下列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社交电商的定义和特点的研究王胜平,陈康,付银霜(2020)等研究发现,社交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商平台,其经营以与用户密切沟通交流为主要特点,可以在当前的商业网络环境中推动消费者的新消费需求[3]。
叶舜雅(2017)认为,社交性,需求被动性,内容自我可持续性,信息双向沟通和信任转移是社交电子商务的特点,与普通的电子交易不同,社交电商用户的需求是被动的[4]。
由于社区中朋友的购买和推荐,用户往往倾向于购买。
(2)对社交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余蓉(2020)提出社交电商的最终目标是让用户消费。
他们也分析总结了社交电子商务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移动支付受到限制,流量消耗过大,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5]。
李响(2017)通过研究国外社交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现状后指出,基于社交网络和兴趣偏好的电子商务是未来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方向[6]。
邹黎(2020)认为目前中国社交电商发展的资金和资源不足,同类别产品的竞争过于激烈,对单一平台过度依赖等问题和局限性[7]。
(3)对社交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杨世武,苑心怡(2020)在对我国社交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后认为,当前,社交与电商结合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业标准。
国内外模块化实践研究现状——基于文献综述国内外模块化实践研究现状——基于文献综述?博士硕士论坛《经济师》20l1年第3期摘要:随着模块化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模块化实践研究也在向纵深发展.国外学者对模块化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软件开发,汽车,计算机以及家电等行业.国内模块化实践研究是在消化吸收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企业,产业和产业集群. 关键词:模块化实践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12—03一,模块化的内涵"模块"(module)的概念最早由H.Simon(1962)提出,他把模块理解为一种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青木昌彦 (2003)认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是一个相对概念,既可以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和过程, 本身又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分为若干模块.模块化分为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集成两种形式,前者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后者是把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按照某种联系规则逐步增加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的行为.随着模块化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模块化实践研究也向纵深发展,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国外模块化实践研究国外模块化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软件开发,汽车,计算机以及家电等行业(见表1).1.金融业:BaldwinandClark(1997)对金融服务的模块化发展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金融工程极其简练且高度发达,业务组件相对独立, 从而易于模块化.这使得金融企业可以将金融服务流程打破,将之分割成相对独立的不同业务组件(即金融模块),实现金融服务的时空分离式生产,然后通过松散耦合进行模块化整合即这些不同的金融模块可以被交给不同的金融部门(或企业)连贯地进行操作.2.软件开发产业:Ulrich(1995),Mahonev(1996)认为软件产品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组件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可以被分解成一系列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系统的所有功能.BadwiBeClark(2000)指出,高度模块化的源代码结构给软件开发者和使用者均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开发者可以对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模块进行独立开发而不需要花时间去协调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并且模块化开发不仅允许模块之间的水平开发,而且可以通过对类似模块之间的创新和竞争充分改善系统的功能.ANarduzzo,ARossi(2003)通过案例探讨了模块化理论在自由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认为模块化理论能够解释自由软件的成功开发及其在软件工程中的实践.3.汽车产业: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2001)对汽车产业的研究得出产品没计的复杂性与产品的垂直整合是一致的,当产品复杂性很高时,企业内部生产更有吸引力,因为厂商会获得投资于协调开发复杂设计所需技术带来的收益.4.计算机产业:PeterOgrady(2001)在分析需求多变的Pc产业时指出,当Pc产业采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它就适应了快速变化的市场,可以应付复杂的个性化定制,这也使得Pc产业内数以百计的企业集中精力做一个自己擅长的模块,并在该领域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企业. IngeborgVind&NielsFold(2007)通过对新加坡电子行业的研究,在 Sturgeon的单层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层级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MomokoKawakami(2008)对我国台湾笔记本电脑(NPC)产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正是发达国家领袖企业的外包战略,我国台湾供应商的学习战略和强大的零部件生产商的生产战略三者相互作用,驱动了这一产业在2O 一12一?王建军勿任吐牙世纪9O年代后期的爆炸性增长.5.家电产业:WorrenNicolay,MoorKarl&CardonaPab—o(2002)基于家电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拥有更多产品型号的企业更容易回应更加多元或者不可预测的客户需求,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模块化发展降低了增加产品型号的边际成本,因此企业模块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6.自行车产业:FixsonandPark(2008)通过日本自行车动力传动系统产业的案例,研究了模块化与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发现禧玛诺 (Shimano)在1985年产品架构的变化明显降低了自行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模块化程度,使得原本竞争性的产业结构变得接近于垄断. 表l:国外模块化实践研究主要成果研究者领域主要结论fBa1dwinandClark(1997)金融业金融服务可以模块化生Ulrich(1995),Mahoney(1996)软件开发模块化能够加速软件开Badwin,Clark(2000),Narduzzo,A发Rossi(2003)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汽车产业模块化能够加速技术创 (2001)新PeterOgrady(2001),Momoko计算机产业模块化生产方式可以快 KawakaEi(2008)速满足市场个性化定制WorrenNicolay,MoorKarl&家电行业企业模块化程度与公司 CardonaPab-o(2002),IngeborgVind&绩效之间存在比较明显 Nie1sFold(2007)的正相关关系FixsonandPark(2008)自行车产业模块化程度与市场集中度呈反方向变化关系资料来源:作者整理.三,国内模块化实践研究国内模块化实践研究是在消化吸收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企业,产业和产业集群.1.企业层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探索企业内部如何通过模块化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方法上体现为产品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模块化外包,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等.王锦宜(2oo9),陆良等(2010) 等探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在电气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思想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结合设计实例分析阐述了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及重要性.范林,~/(2OlO)分析了飞机研制领域实施模块化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就模块化技术在飞机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采用这种航空工业发展模式,既有利于缩短研制周期,也缓解了航空产品高投入与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韩晶,佛力(2009)模块化设计是模块化生产的价值核心,企业通过将生产制造外包给独立的企业,以实现模块化设计的价值.陈怀民 (2009)认为彩电企业要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必须采用模块化制造系统.周绍东,安同良(2008)在分析传统外包与模块化外包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模块化外包制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耿凯平,易文,徐渝(2009)在模块化设计基础上探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组织的重构问题,提出了以项目管理,产品模块设计管理和部门职能管理为轴线的网络化矩阵管理模式.张涛,肖侠,戴华江(201o)对基于模块化的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增值进行了研究,对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进行三类模块划分,认为三类模块的增值方法与手段的模块化组合能降低《经济师)2011年第3期?博士硕士论坛成本,提高收益,增加差异化或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2.产业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模块化的产业组织和网络状产业链,以实现产业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王人辉(2oo6)论述了模块化与信息产业集聚的关系,认为信息产业是一个迅速变革并存在极大不确定的复杂系统,只有实现模块化,才能保证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和顺利发展.孙宏伟(2Oo6)认为中国铁路业监管制度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符合模块化特征,铁路业通过功能系统的模块化进行监管制度的重构,寻求一个能嵌入国有经济改革,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历史背景中的合理制度安排的过程.郝志军(2006)提出模块化是我国轨道运输装备产业的发展方向,认为模块化有利于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快速提升轨道运输装备的目标.刘志阳(2007),魏江等(2009)研究了模块化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刘志阳从产品模块化创新,企业模块化再造层面和生产网络模块化创新三个方面着手研究了我国银行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魏江, 赵江琦等通过三个典型的案例,提出并验证了组合式,总线式和共享式三类基于模块化架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为我国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思路.甘志霞,王佳宁(2009)分析了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机制,认为我国造船业应该利用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优势和经济转型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3.产业集群层面的研究集中于探索模块化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集群的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钱书法,尹星慧(2006)研究了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认为我国现存的产业集群应尽快地导入市场取向的模块化机制,致力于联系媒介的创新,在相关产业内通过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形成完全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张小红(2007),陈朝晖(2oo8)等分别以杭州高新产业集群和柳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创新瓶颈和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的局限性,提出我国应加速推动模块化产业集群发展.赵君田,潘忠志,李忠阁(2008)等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模块化发展思路,指出大型企业既可以通过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创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将自身分割成独立的若干个模块化单位而实现模块化,也可以由大企业确定系统的设计规则,然后各模块制造商在设计规则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各个子模块的设计,制造活动,最后由大企业经过模块整合而成为新的产品.陈晔武(2oo9)提出了基于模块化结构的复杂产品集群创新模式,并结合浙江玉环汽配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开发案例,对提出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具体的论证.蔡锐,宋健(20o9)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模块化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其耦合关系,构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模块化创新体系的一般模型,阐述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创新机理.四,结语综观国内外模块化实践的研究现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将模块化作为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模块化组织也被看作是产业组织的高级形式和经济发展的自然延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模块化的实践应用研究也在由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本文是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模块化产业组织机理与内蒙古大型企业模块化基因重组研究"(20080404MS1006)的阶段性成果: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中国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路径与政策机制研究"资助项目.1 参考文献:1.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IM1.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2.王锦宜,王磊,叶辉.模块化设计方法在履带车辆电气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车辆与动力技术,2009(1)3.钱书法,尹星慧.基于模块化思想的产业集群模式创新研究?1.江海学刊.2006(5)4.周绍东,安同良.传统外包与模块化外包视野中的企业技术创新 ?】.现代经济探讨,2008(4)5.陈怀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在彩电制造中的应用卟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2009(12)6.王人辉.模块化与信息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1.经济师,2006(3)7.耿凯平,易文,徐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组织的模块化设计研究卟理论研究.2009(5)8.张涛,肖侠,戴华江.基于模块化的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增值研究?J. 财会通讯,2olo(6)9.韩晶,佛力.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卟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10.孙宏伟.模块化理论与中国铁路业监管制度重构卟成都行政学院,2006(1)陈晔武.模块化结构的复杂产品集群创新模式研究o1.中国科技论 ,r坛,2009(5)12.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1.中国软科学,2006(3)13.骆品亮,潘忠.自由软件开发的模块化理论解释与启示卟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4.刘志阳,施祖留,朱瑞博.基于模块化的银行卡产业价值创新研究:ZL价值链到价值群【ll_中国工业经济,2007(9) 15郝志军.模块化与我国轨道运输装备的技术创新?].北京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3)16.魏江,江琦,邓爽.基于模块化架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研究?1. 科学学研究,2009(11)17.甘志霞,王佳宁.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机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3)18.蔡锐,宋健.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创新研究:基于模块化创新体系视角卟科技管理研究,2009(4)19.赵君田,潘忠志,李忠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东北电力大学,2008(5)20.陈朝晖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创新成长战略——以柳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亚太经济,2008(2)21.张小红,王红.高新产业集群的模块化创新模式初探?1_浙江树人大学,2007(4)22.陆良,杨殿阁,顾铮珉,张新丰,连小珉.采用模块化思想的汽车电器智能化设计方法?】.西安交通大学,2010(5)23.范林,王哲.模块化技术在飞机研制中的应用明.航空科学技术,2010(3)24.JorunnNilsen.2003:ModularityandInnovation.workingpaper.25.TimothyJ.Sturgeon.Modularporductionnetworks:anew Americanmode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IndustrialandCowomteChange.2002.vol,11.issue3.pages451~496.26.Baldwin,CarhssY,andKimB.Clark.ManaginganAgeofModularity.HarvdBusinessRenew,Vo1.75,1997,f9/10).27.Sanchez,Ron,andJosephT.Mahoney(1996)"Modularity,flexibility,andknowledgemanagementinproductandorganizationdesign,"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1.17(winterspecialissue),63—76.ngloisRNModularityintechnologyandorganization200029.BaldwinCY.ClarkKBModularityindesign:ananalysisbasedon thetheoryofrealoptions200230.CamuffoA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modularityintheauto industry.2001.31.HenryChesbrough."UnderstandingtheAdvantagesofOpen InnovationPracticesinCorporateVenturinginTermsofRealOptionS, "CreativityandInnovationManagement17,no.4(2008):251—258.32TimothyJ.Sturgeon.Modul~productionnetworks:anew Americanmode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Volume11,Number3,PP.451—496.33ANarduzzo.ARossi.ModularityinAction:GNU/LinuxandFree/OpenSourceSoftwareDevelopmentModelUnleashed200334.HUlrich,Karl(1995),TheRoleofProductArchitectureinthe ManufaCturringFirm,ResearchPlicy,24.35.AdrianJSlywotzky,ValueMi~afion,1996:HowtoThinkSeveral MovesAheadof[heCompetion,Hardcover.HarvardBusinessSchoolPr.36.Ogrady,P.Theageofmodularity:Usingthenewworldofmodular?博士硕士论坛《经济IJi]i))2011年第3期工荒"危机下企业的机遇摘要:劳动力输出大省凸显的"民工荒" 现象,对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分析了其产生的五大原因,探寻在劳动力短缺时期企业的应对措施,阐述了"民工荒"的现实意义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短缺企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一O14一O2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认为是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国家,但这种局面在近年来被打破, 劳动力市场逐渐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力出现了短缺,也就是所谓的"民工荒".2004年沿海城市初现"民工荒"现象,随后这一问题愈演愈烈.到2006年时,"民工荒"已经席卷了整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渐渐蔓延到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内陆省份.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2{}09年5 月份经济开始复苏,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民工荒".2010年春节过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缺工形势已经这到空前严峻的地步.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有70%的企业存在用,深圳,佛山等殊三角城市缺工超工缺口.广州过200万.而在内陆地区,安徽省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全省输出民工数一直维持在 1000万人左右,但是新增劳动力却持续降低, 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速明显放缓.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同时随着安徽经济快速发展,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者不断增多.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劳务输出已经进入"分水岭"时期.随着省内用工的增长,很快全省劳动力将"封顶",到时用工荒现象将更难解决.一般认为沿海城市企业密集,闹"民工荒" 可以理解,但像安徽,四川等这样的传统民工 ?唐永玲输出大省为何也出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和要求进一步增强,"招工难"内移也跟产业跨区转移,农民工择近就业,返乡创业等因素有关. 一,"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所发生的"民工荒".集中表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包括外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一般分布在小城镇社区,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利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因而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随着内地城市的逐步发展,缺工已不仅仅是珠三角,长三角的问题,而成为了全国现象.I.工资待遇偏低,企业工作环境差.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近似无限供给,远远大于用工需求,使得企业处于一个买方市场,不愿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据调查,合肥市农民工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平均月收入在 5()0~600元左右,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价格相比偏低.其中一些企业的薪酬标准甚至停留在多年前的 300~500元.从工作环境上来看,农民工进城大多从事一些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的重体力劳动,而且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甚至可能患上一身的职业病;从劳动力来源上看,农民工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是拖家带口的,不仅要维持日常的生活,而且还要支付城市高额的教育, 医疗和通信等费用,再加上少数一些企业随意克扣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工资待遇太低,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对于他们来说那仅有的一点工资在城市生活是举步雏艰,在外打工还不如回家种地挣得多,企业再以以前的标准是招不到人的. 2.用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一方面.企业招用农民工不缴纳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农民工最终要回到农村土地而生老病死,使他们没有安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没有建立正常的劳务关系.大多数企业拒签或不签订劳动合同,因为没有一纸合同约束,农民工随时可能被解雇. 尽管有一些工厂或雇主迫于法律和政策的压力,与职X-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根本不履行合同或合同的内容也只对企业本身有利.当农民_12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无法依法保护自己,法律维权同样难以实现,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农民工 "跳楼事件"也反映了这一点.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他们只能离开工厂另谋出路.3.农民工群体的大规模的代际替换.目前的农民工主体正在向"80后","9o后"过渡,跟父辈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较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职业的期望值都较高.当他们对企业的待遇不满或企业侵犯了'flMfl的合法权益时,他们就会毅然离开."新民工"的生存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追求发展的需求已经抬头,他们更注重寻找自我实现的新机会.这就给企业用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4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错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发展,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而相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个人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企业对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工人等技能型民工的需求量大增.但劳动力市场上所谓"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主要是指非技能型的工人.因此"民工荒"是人才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错位产生的劳动力结构性的供不应求.从现实来看,目前城市民工紧缺,是技术工,熟练工的紧缺,是企业用人素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跟不上的反映.像搬运工,勤杂工等对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力气活",市场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民工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一些低素质,低技能的农民工被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浪潮所淘汰,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5冲央及各地政府惠农政策不断出现.国produc~torevolutionizeyourcorporation{M】.LowaCity:AdamandSteede Publishers,2001:65—79.37.Uzzi,B,andLancaster,RRelationalembeddednessandlearning:The caseofbankloanmanagersandtheirclients?】.ManagementScience, 2003,49(4):383—399.38lngeborgVind,NielsFold.MultilevelModularityvsHi—erarchy:GlobalProductionNetworksinSingaporesElectronicsIn—dustry[1].Danish JournalofGeography,2007,1:69—8339Jeffcutt,P.andPratt,A.ManagingCreativityintheCultural IndustriesU].CreativityandInnovationManagement,2002,Vo1.11,No.4: 87-93.40.MomokoKawakami,ExploitingtheModularityofValueChains: Inter—finnDynanficsoftheTaiwaneseNotebookPCIndustry.InstituteOF DevelopingE—ConomiesDiscussiouPaper,20{)8:146.41.Baldwin,Clark.DesignRules,thePoweroflVlodularity【M].London:The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2000:18-342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exityandthesupplychain.ManagementScience.2001,47(1):189—204.43.WorrenNicolay,MoorKarl,CardonaPabo.Modularity,Strategic Flexibility,andFirmPerformanceaStudyoftheHomeApphanceIndustry StrategicManagementJouma,l2002(23):1123—1140.44.Fixson,S.K.,andPark,J.K.ThePowerofIntegrality:Linkages BetweenProductArchitecture,Innovation,andIndustryStructure?ll ResearchPolicy,2008,37(8)(作者简介:王建军,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勿任吐牙,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责编:若佳)。
贸易发展理论: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深入发展,传统贸易发展理论需要反思。
本文梳理国外基于社会网络的贸易发展理论,发现社会网络促进贸易发展主要是通过亲族、信任、宗教等基本路径实现的。
另外,网络中间商和网络学习机制对于贸易发展也很重要。
关键词:贸易发展社会网络网络中间商信任学习文献综述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历史演变,均围绕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禀赋等展开分析。
然而,这些理论基本忽视了包括地缘、业缘、血缘、亲缘关系在内的社会网络(或称“关系网络”)对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贸易的深入发展,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越来越重视社会网络的作用。
社会网络促进贸易发展的主要路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一词,一般认为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布朗(A.R. Brown)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虽然其理论渊源至少可以上溯到19世纪,甚至可以上溯到柏拉图时代(Borgatti 等,2009))。
社会网络一般被定义为一群行动者(the sets of actors)与他们之间的联系(ties),有“结点/行动者(nodes)”和“联系(ties)”这两个基本要素。
“结点”就是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也包括了各类社会组织,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地区)。
“联系”即行动者之间的连结关系,不仅指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把行动者连结起来的所有类型的联系。
在Podolny and Page (1998)看来,所谓“经济网络”,是指追求重复的、持续性的交换关系的行为主体(agents)的群体。
从某种程度上说,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思考贸易发展,往往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贸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转移等重要问题。
社会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网络内的成员热衷于反复交换,这有助于维持网络内成员的合作或相互勾结;二是网络内的成员能够完全了解彼此的特点,有助于互相匹配或互相给予对方网络外的商业机会。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21.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21(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21(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3).(责任编辑:兰卡)【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21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21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21)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 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21)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21).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21).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21).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21).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机会,也成为了人们理解和认同自我、他者以及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从旅游视域下探讨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或群体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在旅游领域,认同研究主要关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可以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认同研究在旅游领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视角出发,对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对认同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包括认同的定义、类型和功能等。
我们将重点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目的地形象、文化认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将探讨认同研究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旅游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旅游实践的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旅游认同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旅游认同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游客、目的地居民、旅游行业从业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
在旅游视域下,认同不仅仅是个体对自我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知,更是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心理和社会过程。
游客通过旅游体验寻求文化、身份和价值的认同,而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则通过旅游活动强化或重塑地方认同和职业认同。
目前,旅游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对旅游认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框架的构建。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对旅游认同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包括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心理认同等。
是对旅游认同形成机制的研究。
这类研究通常关注旅游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体验等因素如何影响认同的形成和变化。
中国经贸导刊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思考文董文府尹逊婷摘要:自从“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企业以及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对现有国内有关企业转型升级文献进行回顾和比较,对企业转型和升级定义界定、模式、升级路径、影响因素文献进行的梳理,从中理出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提出指导与提示。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一、企业转型定义的界定对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组织学家贝克哈德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企业组织转型定义为:企业组织转型是组织在形式、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的变革;莱维和默瑞(1986)将组织转型描述为一种彻底的、全面的变革,认为组织转型需要解决组织的核心流程、精神、意识、创新能力和进化等方面的问题;巴图克(1998)认为组织转型是一种发生在组织对自身认识上的跳跃式的变革,并伴随着组织战略、结构、权力方式、模式等各方面的变化。
国内学者吴家曦(2009)认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转型是状态的转变,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前者表现为转行,后者表现为转轨。
王吉发(2006)认为企业往往是由于自身在所处行业的竞争能力降低或竞争优势的衰退,促使企业通过组织等的变革,提升企业在产业内的能力;或者由于发展前景黯淡,迫使企业采取产业转移战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企业转型的类型与模式Bibeault(1982)把转型分为以管理过程为主的转型、以经济或商业循环为主的转型、以竞争环境为主的转型、以相关产品有突破性发展为主的转型、以与政府政策相关联为主的转型等五种类型。
王吉发(2006)结合企业外生成长理论和内生成长理论,提出了企业内生型转型(管理模式转型、产品与市场转型、业务过程转型)和企业外生型转型(行业转型)。
李烨(2004)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包括重组式转型、再造式转型、革新式转型、再生式转型等四种主流模式,并从转型动因、变革性质、转型目标、学者代表、典型企业和起始年代六个维度对四种转型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得出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模式在转型内容、转型目标、复杂程度、转型态度的基本走势:从转型内容的关注点看,逐渐从单方面内容转型(如:业务流程、业务内容、组织结构等)到多方面内容转型且更强调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转型所追求的目标看,从仅仅追求短期绩效(财务视角)到长期发展(战略视角)和短期生存相结合的演变;从转型的复杂程度看,随着转型内容的日渐多元化,使得转型难度及其复杂性日渐增加;从转型态度来看,体现为逐渐从危机驱动下的被迫转型转向战略导向下的主动转型。
《江淮论坛》2020年总目录经济管理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田书芹王东强(1) 后脱贫时代农民贫困风险对乡村振兴的挑战夏支平(1)我国市场化程度与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变动趋势研究赵忠何汉儒(1)政府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主体信用评级周金飞.金洪飞(1)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陈健(1)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多维度评价、差距与解决方案杨莲娜冯德连(1)房产、社会保障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风险金融投资—相对剥夺感和主观幸福感作为中介的一项实证研究何晓斌徐旻霞郑路(1) 房地产存货、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周泽将王怡晨(1)农业风险形态与诱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杜志雄王宾(2)海南经济、资源和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朱k夫况慧琴(2) 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周荣庭张欣宇(2)理查德•塞勒的行为金融学思想述评 崔巍(2)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郭金兴包彤曹亚明(2) 科技进步、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陈清萍(2)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视角下农业现代化研究朱庆生蔡弘丁仁船(2)淮河行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研究栾敬东徐泽宇万莹莹(2)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精准扶贫政策评估与长效性研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证据刘钊王作功(3)非遗扶贫项目合作网络的创建过程与运行机理探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王雪丽彭怀雪(3)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南亚互联互通战略研究谢士强刘小雪(3)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及实现路径朱鹏(3)共享经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伍世安傅伟(3)两代“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溯源、比较与展望甘梅霞马艳(3)折价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影响研究吴庭叶蜀君(3)监管科技在反洗钱领域的应用及展望巴曙松陈旭朱元倩(4) 新冠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城市群发展方向与模式探索—基于城市群防抗短板治理的视角梁本凡(4)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人差距李静李逸飞(4)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与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反思邹一南(4)“经济新引擎”理论评析与实践探索 吴浩(4)基于新型指标的股票价格操纵识别模型研究刘振清王旭姚远(4)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分享经济理论的视角周志强李舜王洁莹(4)2020.6基于面板数据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实证研究程晓刚宋常郑兰祥(4) 卖空交易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研究刘陆宇冯科(4)不同级别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特征研究—基于分类市民化的视角王成利王洪娜(5)我国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桂芹郑颜悦(5)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逻辑与高质量供给 何长辉(5)我国经济特区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及对策建议—以深圳为例崔宏轶潘梦启吴帅(5)“一带一路”倡议下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朱小梅汪天倩(5) 邵作舟的财政改革思想述论 汤奇学(5)从西方经济学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层理论阶梯 蔡之兵(5)版权保护、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基于2005—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陈能军史占中王晓锐(5) 综合成本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产业比较优势的中介效应杨青龙金蟲Jeeseon Hwang(5) 新安江流域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评价彭玉婷(5)资本逻辑视角下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贾淑品(6)健康城市的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促进策略研究武占云单菁菁马樱娉(6) 后脱贫攻坚时代城市家庭如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的实证研究万里洋吴和成(6)文化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为例姜照君吴志娬(6)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析 张亨明章皓月(6)中美证券市场“看门人”机制对比及其启示 孙杨俊(6)政治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向“自由人联合体”迈出的第一步陶富源(1)国家重大安全风险化解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温志强李永俊(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研究杨孝青岳爱武(1)结构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苏冰刘颀(1)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类型 李锐(1)饮酒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贡华南(1)“先富一后富一共富”民生战略的历史正义性—基于时间发展正义维度的省察杨嵘均(2)论新时代的“两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王新建池忠军(2)君子与英雄—孔子与梁启超理想人格比较魏义霞(2)论南宋朱子门人后学对朱子学文献体系的贡献徐公喜(2)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 王威威(2)徐复观善、美圆融意义世界的生成逻辑 孙凌宇(2)党内民主建设:意义、核心及关键 邸乘光(3)事实与符合—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之我见陈嘉明(3)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不符合事实 苏德超(3)政治场域中庄子式的人文化成 张榕坤(3)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陶武(3)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余少祥(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精准脱贫:逻辑、困境与价值实现倪良新欧树同(4)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胡江华钟瑞添(4)传统哲学问题的机器建模—探索A I、大数据和哲学深度融合王小红[英]科林•艾伦高元昊等(4) 梁启超语言哲学探论 彭传华(4)生态实践智慧与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 路强(4)孝观念起源与孝道思想形成时间辨正陈力祥张磊(4)恩格斯独立的理论贡献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而作张允熠(5)《江淮论坛》2020年总目录朱熹对苏辙《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茜(5)对威廉姆森和克里普克的同情性辩护—兼评陈波教授新作《对话、交往、参与》徐敏(5)拉康与马里翁:两种现代爱欲理论的比较与反思胡成恩(5)回到物本身—论梅洛一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美学解析何浙丹(5)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制度逻辑与效能改进曹都国吴新叶(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转化论析闫鹏吴家华(6)“仁义未尝不利”:朱熹对程颐义利观的展开—以《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诠释为中心 乐爱国(6)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 陆永胜(6)法律社会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模式的再思考王立梅张军强(1)“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与文化奥秘 姜辉(1)“网红”对青年价值选择的双重影响徐家林侯劭勋(1)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版图构建、机制维护与治理方略沈正賦(1)集群跃升视域下创意产业要素的构成与整合熊澄宇张学骞(1)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兼论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可及性张耀军(1)新时代文化扶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齐峰由田(1)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演进逻辑:溯源与优化王郅强彭睿(2)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空间越轨行为的场域机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吴宗友(2)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的同业监督机制:机理及适用汪迎兵毕金平(2) 网络合同中不正当格式条款的纠正规则 夏庆锋(2)“王在议会之外”:英国宪制的北美考察 刘天骄(2)社会转型、食物系统转变与伦理重构:有机农业中的“中国经验”卢成仁(2)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缺陷及其行政治理朱谦吴闻岳(3)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扩展路径及策略转变李怀胜(3)如何在网络社群中培育“社群经济”彭兰(3)大数据在国际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应用及启示房连泉(3)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顾辉(3)集体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可持续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向运华李雯铮(3)重特大突发事件分形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及其保障机制赵秋红(4)养老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基于PPRR视角 张鄭(4)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角色、功能与路径浦天龙(4)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机遇与挑战卞建林(4)扶贫工程PPP模式的法律问题及其规制路径刘辉(4)情感社会化:现有范式及其变革 施瑞婷(5)略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家庭观万孝行钱善刚(5)行政主体拒绝履行法定职责研究 关保英(5)全球卫生治理视域下《国际卫生条例》中额外卫生措施之适用 郭t元邹立刚(5)土壤环境治理公私合作的法制因应 吴負雅(5)轻罪刑事政策背景下速裁程序构建之思考 叶青(6)我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周德群(6)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6)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的立法模式及其体系建构陶园华国庆(6)老年人民生问题感知:现状、分类及影响因素—基于CFPS与统计数据的主客观考察杨红燕郭荣荣陈鑫(6)2020.6不平衡理论下我国西部环境污染的舆论监督问题研究王积龙吴定勇(6)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 孙路(6)文学文化沈德潜与乾隆诗坛 吴兆路(1)论近代词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曹辛华刘畅(1)民初旧派文学期刊之改良与新文学运动之影响付建舟颜梦寒(1)民国四川词坛考论 孙文周(1)中国科幻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困境与思考王洁(U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李婷婷夏蓓洁(1)家国情怀的萌生与君子人格的确立 钱念孙(2)“善道人心事”:王国维词哲理味的心理学阐释杨柏岭(2)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吴怀东(2)“文字为振兴之本”—作为思想操演的清末语文改良 赵黎明(2)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陈才训(2)中国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径 汪信砚(3)清代海虞诗歌总集编纂考论 罗时进(3)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史写作 刘大先(3)《国朝文橄题辞》与清代古文的图景构建 傅宇斌(3)生活之树常青—重论《金粉世家》的文学价值 栾梅健(3)论鲁迅的君子观及其文学书写 李静(3)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研究状况与趋势评析—基于《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数据分析 高艳(3)从书体到文体:“破体论”源流史述 任竞泽(4)论余华早期先锋小说的叙述策略 赵黎波(4)惠栋《九经古义》的训释特点及存在问题架构隐喻视域下新冠肺炎防疫宣传语研究张艺(4)论艺象的创构朱志荣(5)心理、历史与结构分析—论汪裕雄意象美学的研究方法王怀义(5)以一诗掩一书—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笺证源流论彭玉平(5)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判决书研究可视化分析肖薇李陈陈(5)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中的茅盾殷商甲骨与乐学探源尚奇:墨戏的形成机制经典与选择:论二陆与六朝文学王泉根(6)何家兴(6)谷疏博张晶(6)刘运好(6)叙事形变与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发生 孙桂荣(6)中外戏剧治疗学研究前沿流变述论吴宗会左淑华(6)论后现代小说与媒介书写 张东芹史岩株(6)传媒教育大隈重信近代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冰洁CU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民办教育改革课题组(2)简论融媒时代跨媒介转换的创作、接受和审美机制—兼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刘俊董传礼(4)“中国故事”影像传播的主体变迁与路径差异胡智锋王昕(5)中外合拍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演进逻辑与实践效果罗锋王诗颖(5)“四史”教育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虞志坚(6)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三重维度宋林泽丁凯(6)。
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与群体极化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仿真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人们交流意见、分享观点的重要场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沉默的螺旋现象愈发明显,群体极化现象也日益严重。
因此,本文将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对这三个现象进行仿真研究,以期为理解网络社会中的群体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1、意见领袖理论意见领袖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是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该理论提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并非所有个体都扮演同样的角色,而是有一部分人,即意见领袖,他们在信息接收、理解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他们最先接触到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
这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和解释,从而影响其他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网络视角下,意见领袖可以被视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他们拥有更多的连接和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
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在网络中传播时,往往能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
当大多数人倾向于跟随意见领袖的观点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沉默的螺旋”,即少数派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而多数派的观点则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因此,意见领袖在舆论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存在不仅影响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在仿真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社会网络模型来模拟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舆论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的观点,它描述了一个社会中个体如何在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最终选择保持沉默或随大流。
企业战略文献综述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3——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综述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综述文中着重指出,有效的联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减少联盟的失败率,使联盟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工具。
0 引言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相互之间合作的安排,通过共享资源改进它们的竞争地位和绩效[1]。
战略联盟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21世纪动态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全球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具有竞争所需一切资源的企业很少,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形式越来越多样,战略联盟成为除通常采用的并购、联合、参股等合作形式外另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
据统计,公司间形成战略联盟的比率在近几年急速增长[2],战略联盟的数量在2000年仅一年间就爆炸到超过102,000个[3]。
有人估计,在1996到1999年问,收入2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公司平均每家形成了138个联盟[4]。
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要联盟有60个。
这些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竞争发生在企业联盟之间,而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
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
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5,6],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7-11]。
从不同的理论出发,研究者解释了联盟的形成,并对联盟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本文着重对国内外战略联盟研究的一些主要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博弈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作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以有利于对战略联盟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1. 交易费用理论战略联盟是处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的出现也可以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做出解释, 市场交易为企业节约了组织成本但带来了较高的交易成本, 内部化为企业节省了交易成本但带来了较高的组织成本, 战略联盟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则处于中间状态, 在理论上可实现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之和的最小化, 因此, 战略联盟可能是一种比企业和市场更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综述文章通过对近些年来发表的关于社会网络关系的文献进行研究,从社会网络的内涵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理论等几个方面对社会网络关系进行综述,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标签:网络关系;社会网络;文献回顾1.社会网络关系的内涵社会网络关系就是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皮埃尔·布迪厄,1980)。
在新经济中,社会网络关系即指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子,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的情况下而形成的“库存”,它使公司建立有效合作关系。
同时也是一项更具合作性和积极性的政府政策。
因此,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来培养企业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蕴含着比物质资本更大且更明显的价值,在高度信任的社会里,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1.1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实质上就是一个关系网络,是一个研究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沟通学的关系网络。
1.2社会网络关系的特点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是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
(2)是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
(3)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
(4)是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
(5)是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