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肉用种鸡的限制饲养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
浅谈肉种鸡育成期的限饲管理肉种鸡品种具有采食能力强、易沉积脂肪、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各系统发育不一致等特点。
如果在育成期任其自由采食,一方面会使饲料消耗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鸡的体重过大、过肥,造成运动系统、生殖系统与整体发育不协调,使其育成率降低、死淘率增加、母鸡产蛋量减少、畸形蛋增多、公鸡受精能力差。
因此,为防止鸡的体重过大、过肥,减少饲料的浪费,协调性成熟与体成熟的一致性,有效控制鸡群平均体重,保持良好的体况和均匀度,必须实行限制饲养(即限饲)。
1 限饲方法限饲一般多采用量的限制,即饲喂营养全价的平衡日粮,在数量上加以限制。
而饲料量限制的程度主要依据鸡群的平均体重、健康状况、饲料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等条件,按周调整饲料供给量,以满足父母代种鸡本周增重的营养需要。
量的限制主要有3种饲法。
1.1 每日限饲法即每天按本周体重增长所需1 d的饲料量一次性给料,适用于4~7周龄和20周龄以后的鸡群。
1.2 隔日限饲法即每2 d给料1次,按本周体重增长所需2 d的饲料量一次性给料,适用于7~12周龄鸡群。
1.3 “二、五”限饲法即在每周内给料5 d,停料2 d,饲料量为本周体重增长所需总饲料量的1/5,在给料日一次性给料,适用于15~19周龄的鸡群。
限饲方法要依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限饲时间一般从第2~3周龄开始,开始时饲喂次数要由多次逐渐过渡到1次,不能过急,但也不能拖的时间太长,一般在l~2周内完成。
2 限饲的常规技术管理工作2.1 分群及密度一般在2O周龄前按公母、大小、强弱等分成若干小群,小群以400-500只为宜,密度为:7~15周龄8~l0只/m ,16周龄后3.6~4.8只/m2。
随时将个别体重过大或过小的鸡只挑出,转群或淘汰处理,以免影响该群鸡的均匀度。
现在也有采取笼上饲养,提前进行装笼育成。
2.2 定期称重精确计算平均体重及均匀度,每周末空腹时进行称重,随机抽取全群数量5%~10%的鸡,然后再逐只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以便确定下周饲料供给量,并计算鸡群体重在(平均体重±15%)范围内数量占抽样总数的百分比,即均匀度,育成后期达80%以上为合格鸡群。
肉用种鸡育成期的限制饲喂技术中图分类号:S83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0)04-0037-01肉用种鸡的育成期,指雏鸡脱温后到种母鸡开产前的这一段时期,一般指7~22周龄。
肉用种鸡育成期的的饲养管理与蛋用种鸡有所区别,主要原因是肉用种鸡具有前期增重快,生长迅速,沉积脂肪能力强等特性。
因此,在育成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采食量和光照时间,防止育成鸡长得过肥、过重,影响种用价值,导致受精率和产蛋率下降。
限制饲喂和光照技术是肉用种鸡育成期饲养管理的关键。
现重点介绍限制饲喂技术。
1限制饲喂的目的限制饲喂目的是通过控制育成鸡摄入的营养量,使之仅为自由采食量的75%~80%。
将育成鸡的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延迟性成熟,减少初产期小蛋和产蛋后期大蛋数量;减少饲料消耗,限制饲喂可节约10%~15%的饲料量;降低产蛋期间的死亡率。
2限制饲喂的方法限制饲喂的方法主要有限制饲料的质量(限质法)和限制日粮采食量(限量法)2种。
目前,普遍采用限制饲料量的方法来控制育成鸡的体重,同时随着肉用种鸡日龄的增长适当降低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限制日粮采食量的方法主要有4种:①每日限食法。
每天限制饲料喂量为自由采食量的75%~80%。
1d的饲料量一次喂给,不要分次饲喂,一般常在早上一次投给。
②隔日禁食法。
做法是喂料1d,停料1d,喂料日将2d的饲料量合在1d中投给。
这种方法比较理想,鸡群生长发育比较一致。
因为一次投入的饲料较多,弱鸡亦能采食到相当数量的日粮。
③每周禁食2d 法。
将一周饲料分配到5d去喂,饥饿2d(但要供水)。
一般多安排周三和周六2d禁食。
④综合限制法。
此方法是依据肉用种鸡育成鸡的生长期不同,综合采取上述3种限量法。
3限制饲喂的标准限制饲喂程度的把握,其根据是看育成鸡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各鸡种均有不同的各周龄标准体重)是否相符。
若低于标准体重,可适当增加饲料量;若高于标准体重,则可控制饲料量,直至与标准体重一致为止。
肉用种鸡在饲养中限饲方式一限制饲喂的目的1 控制生长速度,体重符合标准要求肉种鸡最大的特点是采食量多,生长速度快,沉积脂肪能力强。
但作为肉种鸡,要求其20周龄达到理想体重,要求每种限饲方式,饲喂日料量一定要喂到极限(即喂日料量尽可能接近高峰料。
如不能成功限饲,则容易使体重超标,产蛋量减少,种蛋合格率下降;公鸡体重过大,腿病增加,受精困难,受精率低下,进一步影响孵化率、出雏成活率。
2 防止性成熟过早,提高种用价值肉种鸡的限饲不仅能有效控制体重,而且能控制性成熟。
肉种鸡最理想的成熟期为24周龄,25~26周产蛋率达5%,30周龄进入产蛋高峰。
限饲不当,会出现过早(20~22周)或过晚(29周后)开产。
过早开产蛋重小,产蛋数少;过晚开产,蛋重大,但产蛋数少。
正确限饲,可使青年母鸡适时开产,产蛋高峰持续时间长,全程产蛋量高,种蛋合格率好。
3 减少脂肪沉积,降低产蛋期死亡率腹腔脂肪适中的母鸡,不仅产蛋率高,而且开产后很少发生难产、脱肛、死亡等现象,大大降低死淘率。
实施限制饲喂技术,可有效降低产蛋肉种鸡体内20%~30%过量脂肪的沉积。
4 节约饲料,降低育雏成本限饲鸡群比自由采食群可节约饲料浪费。
二限制饲喂的方法1 自由采食即给鸡只充足的料量,不限制饲喂次数和采食时间。
一般母鸡第1周,公鸡6周前采用。
2 每日限饲每日喂给定量的饲料或规定饲喂次数和采食时间,该方法优点是对鸡应激较少,适于雏鸡或育成前期(2~4周)或产蛋前(22周以后)。
3 隔日限饲即1d喂料1d停料。
具体方法是把2d的料量合在一起,在“喂料日”一次性投喂。
该法限饲时应激较大,适于生长速嚏较快、难于控制的阶段(7~11周龄);另外,体重超标的鸡群和阶段也可采用,但注意2d的料量总和不能超过产蛋高峰用料量,应激较大时要改变方式。
目前实际中不建议采用。
4四、三限饲即1周限饲4d,停饲3d。
此法限饲强度稍大些,其应激程度介于隔日限饲和五、二隔日限饲之间,一般用于5~15周龄的肉种鸡。
简述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和方法。
肉种鸡限制饲养指的是在一定的场所内限制肉种鸡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以达到优化饲养条件,提高肉鸡生产效率的目的。
这种限制饲养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鸡的生长速度和活动量,避免过度生长和过度消耗,减少病害发生,提升肉品质量,从而为肉鸡养殖提供更好的保障条件。
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
1.提高饲养效率:通过限制鸡的活动范围,减少鸡的体力消耗和死亡率,同时合理控制饲料摄入量,达到提高鸡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2.优化饲养条件:限制饲养可以保持鸡舍干燥、卫生,控制鸡窝的数量,减少异物干扰,防止鸡的正常生长,从而创造一个适合肉鸡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3.减少污染:限制饲养可以减少饲养密度和粪便污染,保持饲料和环境的洁净度,减少氨气和细菌产生,保证肉鸡健康成长。
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方法:
1.鸡栏限制:在鸡舍内设置合适数量的鸡栏,每个鸡栏摆放适量的饲料和饮水装置,使鸡的活动范围和食物水源有限,控制其食量和活动量。
2.时间限制:通过限制饲养时间,比如每天的饲养时间和休息时间,控制鸡的饮食和活动量。
3.饲料控制:适量控制饲料供应量,避免鸡吃饱,保持体内饥饿感,控制鸡的生长速度和体重,提高利用效率。
4.设备限制:通过设置自动进食和自动饮水设备,限制鸡的饮食量,使其在适量饮食的同时,不至于饱得小跑,消耗过多体力。
总之,肉种鸡限制饲养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养鸡方法,可以提高鸡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饲养方式。
简述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和方法。
肉种鸡是指专门用于肉食的鸡种,其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肉质鲜美,因此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由于肉种鸡的生长速度过快,饲养密度过大,往往会导致饲养环境恶劣,鸡只生病率高,甚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限制肉种鸡的饲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必要措施。
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在于保障鸡只的健康和消费者的安全。
首先,限制饲养密度可以减少鸡只之间的竞争,降低鸡只生病率,提高鸡只的免疫力。
其次,限制饲养密度可以减少饲养环境中的粪便和尿液,降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减少鸡只感染疾病的风险。
最后,限制饲养密度可以提高鸡只的生长质量和肉质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饲养。
其次,要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鸡舍和饮水器,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再次,要加强饲料管理,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避免饲料中添加过多的激素和抗生素。
最后,要加强鸡只的免疫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限制肉种鸡的饲养是保障鸡只健康和消费者安全的必要措施。
只有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和饲
料管理,加强鸡只的免疫管理,才能保证肉种鸡的生长质量和肉质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方法随着笼养肉用仔鸡的不断发展,因而国内外都出现了笼养肉用种鸡。
实践证明对肉用后备鸡、产蛋期母鸡都能实行笼养。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方法,一起来看看。
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方法1.转群上笼前的准备工作(1)修理房舍,注意门窗维修,便于调节气流。
维修设备时,特别要注意鸡笼底网易损坏部分,机械送料运转和自动饮水器是否正常,避免发生破蛋、漏料和漏水等现象。
(2)在捉鸡运鸡上笼的同时做疫苗接种工作,以免上笼以后,再捉一次鸡。
(3)转群上笼,最好在夜间进行,预先组织好人力,缩短转群时间。
(4)充分准备好饲料。
2.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育成鸡上笼以后,应开始以产蛋鸡的饲养标准进行饲养,肉用种鸡跟产蛋鸡的营养需要相同,为以后开产打下良好基础。
产蛋鸡的笼内阳光照射不到,要特别注意在饲料中补给维生素D。
鸡群开产以后,饲料成分要保持稳定,以免影响产蛋。
每天每只鸡喂料量130~150克,产蛋率高时要多喂,以维持鸡群高产水平。
笼内养鸡要经常补饲砂粒,可每周单独在槽内撒喂一次。
光照时间应逐渐加长,从140日龄每天光照8~9小时开始,每周增加30分钟,一直到每天光照16小时为止。
在加长光照时间的时候,不必增加照度,饲料槽处的照度仍为10~ 15勒克斯。
笼养产蛋鸡,密度大,鸡舍通风换气应比一般平面散养更重要。
应当把搞好鸡舍通风换气作为重要的饲养管理措施来抓。
要根据不同季节,开、关窗户和通气孔或风机,调节好鸡舍内的空气,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3.肉用种鸡的配种国内外笼养种鸡,都采用人工授精配种,每隔4~5天输一次精,每次输原精液0.02~0.03毫升,授精率可达90%以上。
我国还试行大笼饲养,本交配种,每笼养24~26只母鸡, 2只公鸡,鸡笼底宽4平方米,授精率可达90%以上。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1)严格控制体重,执行限制饲喂:肉用种鸡在3周龄以前基本和蛋用种鸡或肉用仔鸡育雏饲养方法相同,3周龄之后即要控制体重,执行限制饲喂。
肉用种鸡的限饲及饲料成本计算方法中国养殖网 2009-3-31 9:43:19 农博一、对肉用种鸡实施限制饲喂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种鸡运动,增强骨路、脏器发育;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养成本;使种鸡在适当时期性成熟与体成熟同步;减少腹脂沉积,降低产蛋期死亡率。
限制饲喂是通过有计划地控制鸡的日粮营养水平、采食量和采食时间,达到控制种鸡的生长发育,使之适时开产的目的。
具体办法如下: (1)限时法:主要是通过控制鸡的采食时间来控制采食量,以达到控制体重和性成熟的目的。
①每日喂给一定量的饲料,或规定饲喂次数和每次采食的时间。
这种方法对鸡的应激较小。
②隔日限喂:即喂1天,停1天。
把两天限喂的饲料量在1天中喂给。
此法是较好的限喂方法,它可以降低竞争料槽的影响,从而得到符合目标体重且一致性较高的群体。
如果每日喂给的饲料很快被吃完,则仅仅是那些最霸道的鸡能吃饱,其余的鸡挨饿,结果整群鸡生长不一致。
由于1次喂给2天的限喂量,所以无论是霸道鸡和胆小的鸡都有机会吃到饲料。
例如,每天限喂量是50克,两天的喂料量为100克,将此100克饲料在喂料日1次性投给,其余时间断料。
③每周停喂两天:即每周喂5天,停2天,一般是周日、周三停喂。
喂料日的喂料量是将1周中限喂的饲料量均衡地分作5天喂给(即将1天的限喂量乘7除5即得)。
④四三限喂法和六一限喂法:前者是每周喂4天,停3天,不能连续停喂2天及以上,也就是说l周的安排应该是l天喂料与1天停料间隔进行,其喂料日的喂料量是将1周中限喂的饲料量均衡地分作4天喂给(即将1天的喂料量乘7除以4即得)。
后者是每周喂6天,停1天。
这些限饲方式都将引起应激,但其激烈程度不同,一般认为隔日限饲的应激程度最激烈,以其为100%计,其他限饲方式的应激程度相应为:四三限饲法为88%,每周两天限饲法为70%,六一限饲法为58.5%,而每日限饲法的应激程度仅为50%。
高强度的限饲方式只有在非常必要的阶段才施行,例如,肉用种鸡在7~12周龄期间是其整个育成期体重增加较快的时期,如果管理不当,就可能造成超重或大小不均而影响群体的均匀度,因此,种鸡公司一般都建议在7~12周龄期间采用隔日限饲方式或者是四三限饲法,这主要是依体重增长的控制强度而定。
肉用种鸡限饲的注意要点
1.肉用种鸡应从4周龄开始限饲。
2.限饲的基本依据是体重。
对于父母代的肉用种鸡,从4周龄开始,每周要进行随机抽测体重,每次抽测群体的5%或不少于25只。
每日限料时在下午称重,隔日限料时在停料日称重。
3.限制饲养时需注意鸡群的健康状况。
当鸡群患病或接种疫苗时,应临时恢复自由采食。
4.限饲前应将体重过轻或体质较弱的鸡挑出或淘汰。
5.喂料量的多少要看鸡群体重和标准体重的对比情况。
当鸡群体重低于标准体重时,可适当加大喂量;当鸡群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时,可暂停增加料量,直到和标准体重一致。
另外,限饲时还要考虑季节和饲料营养水平之间的差异。
冬季舍温低时多喂些,夏季舍温高时少喂些,饲料的营养水平低时也应多喂些。
6.为避免限饲时发生啄癖现象,在鸡7-10日龄或6周龄时进行断喙。
7.保证每只鸡都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
食槽、水槽数量要足,摆放要均匀。
8.饲养密度要适宜。
育成结束时要求每平方米6只鸡,每群体不少于500只。
肉种鸡产前限饲的综合管理近年来,由于鸡的育种技术进展,使得鸡的育成期缩短,鸡群比以往更易早熟;在顺季开产的鸡群(指在光照时间逐步延长的季节达到性成熟,一般为10~3月进苗的秋冬雏),若育成期体重增幅过大,及没有采取较合理的遮光措施,鸡群往往会早产;而后备期鸡群培育中管理不到位,群体性成熟不均匀,部分鸡群会早熟。
产前限饲技术就是在鸡群开产前短期内采取停料方法达到控制鸡群性成熟,对于肉种鸡而言,通过限饲可使开产时间推迟7~14天,达到性成熟的统一,延迟开产,净化疾病,提高蛋重、入孵率、鸡苗质量等目的。
产前限饲是一项非常规措施,有多方面影响因素,要保证限饲成功,对限饲中各个细节需做好科学管理。
1限饲前的准备工作这是限饲成功的基础。
首先要确定开始限饲的时间,不能太早或太迟,在实践中早熟鸡群体重可比标准稍大些,产蛋率达到3%~5%时开始限饲较适宜,而21周龄后的肉种鸡,除非紧急情况,不宜采取此项措施。
在限饲之前,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1所有的免疫接种工作都应在限饲开始10天前完成。
1.2将残次、弱小鸡及时淘汰。
1.3药物预防与日常保健:开始限饲前1周时,每天投喂适量的中草药和复合维生素(禽菌灵、大蒜素、禽用多维拌料,氨基维他和活力健等);在限饲前一天,饲料中添加5%左右的沙粒,所喂的沙粒必须要过筛,清洗消毒,保持鸡群停料后鸡群的肌胃消化功能;做好鸡群保健、清理肠胃的工作,提高鸡群的健康程度。
1.4在准备限饲前一天的喂料之前,按定点标记抽称高冠(早熟群)、低冠(迟熟群)鸡群的体重,并分开记录,便于对比和分析。
2限饲时的管理工作是限饲的关键阶段,即如何使严格的限饲既能有效延缓性成熟,又不至于对鸡体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即适宜降幅体重。
一般来说,开产体重为2000g~2200g的大型鸡的体重降幅宜为25%~30%,开产体重为1200g~1500g的中小型鸡降幅宜为15%~20%。
2.1保持鸡舍安静,采取遮光措施,避免外界强光刺激及骚乱等应激。
浅谈平养肉种鸡的限饲管理要点作者:王志宏来源:《家禽科学》2014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4)12-0022-021 对平养肉种鸡实行限饲管理的意义1.1 控制采食量,通过限饲管理使采食量在实际生产中更加均匀合理,减小个体差异。
1.2 控制生长发育速度,使体重更接近标准,更好地发挥种鸡的生产性能和生理潜能。
1.3 控制脂肪蓄积水平,防止脂肪过多导致肥鸡数目过大。
脂肪多的鸡易出现难产,同时引起脱肛和啄肛,而使种鸡淘汰率明显升高,肥胖的鸡由于脂肪存积于母鸡子宫的卵壳腺,引起钙的分泌机能发生障碍,产薄壳或软壳蛋增多,尤其是笼养鸡最明显。
过于肥胖的公鸡在自然交配的情况下,性欲差,精液品质不良,交配困难,种蛋受精率明显降低,这样的鸡解剖发现睾丸萎缩,比正常小50%左右。
2 限饲管理的方法2.1 限量法即规定出鸡群每天、每周或某个阶段的饲料用量的方法。
2.2 限时法主要是通过控制鸡的采食时间来控制采食量,以达到控制体重和性成熟的目的。
2.3 限质法即限制饲料的营养水平。
一般采用降低能量、蛋白质含量以至赖氨酸的含量,达到限制鸡群生长发育的目的。
3 具体操作要点限饲的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必须要根据生产实际灵活综合的运用,现将笔者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与心得结合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简要归纳。
3.1 原则首先,再次强调限饲所用的所有途经与方法都是为了体重达标和获得良好均匀度服务的。
在使用限料的时候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动作要循序渐进,不可陡然改变鸡的饲喂习惯,力度上也是一点点加强,给鸡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3.2 时机整个育雏期是种鸡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育雏前期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食欲,使鸡群获得最佳生长发育,这一时期雏鸡是自由采食营养高水平的育雏饲料而不做限制。
此时要加强对雏鸡体重的监测,当体重超过生产标准时(一般而言,在饲养管理水平正常情况下,母鸡在6~10日龄,公鸡在10~15日龄,并且公母必须分饲)就可以考虑实行限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