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夜归鹿门歌_实用教学设计_殷黎
- 格式:pdf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2.能够理解该曲的歌词内容,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认知。
教学内容及分析内容1.《夜归鹿门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2.《夜归鹿门歌》的歌词内容和情感表达3.此曲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讲解4.音乐表演技巧的练习和讲解分析《夜归鹿门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名曲,被誉为“史上最动人的古琴曲”。
该曲是魏晋时期名士嵇康《广陵散》的其中一首,由清代琴师吴景略重弹而成,是中国古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曲的音乐特点是蕴涵情感,表现优美。
其曲调自然流畅,音符高低跌宕起伏,体现了中国古乐的独特韵味。
歌词则描绘了一位游子归家的心路历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教师应以此为基础,逐步分析和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归诗歌本身,理解和感受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
教学步骤步骤一:背景介绍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步骤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夜归鹿门歌》歌词的情感表达,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思考探讨:1.此曲表达了什么情感?2.歌词中哪些词汇、句子和形象给你留下了印象?3.你对此曲的情感内涵有什么感受和理解?步骤三: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夜归鹿门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和目的,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此曲的曲调特点是什么?2.曲中的音符和节奏变化如何体现出歌词所描绘的情感?3.从曲调、音符等方面分析传达出来的情感。
步骤四:音乐表演技巧教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夜归鹿门歌》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该曲。
步骤五:探究和创作教师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究《夜归鹿门歌》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个人表达相结合。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一、知识反馈:默写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标题: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张继的《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
2. 能够朗读《夜归鹿门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朗读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夜归鹿门歌》的全文、相关图片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
3.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和诗歌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等古代音乐,营造古代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赏析的氛围。
2. 了解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张继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夜归鹿门歌》,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境。
4. 分析诗歌:通过诗歌赏析,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学习技巧:教授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理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
6. 情感沟通:通过诗歌朗读和赏析,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夜归鹿门歌》的部分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赏析,并写下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能够朗读并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诗歌赏析和朗读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夜归鹿门歌》实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人“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
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
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能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孟浩然诗的特点: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了解诗人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以隐居终身。
二、以意逆志1、解题:诗歌描述了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
你认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是哪一个?(夜——意境归——活动鹿门——主旨)2、齐读诗歌,诗中点题的诗句是哪一句?诗中还写了一种归途,有何作用?(余亦乘舟归鹿门;人归江村,对比,两种归途的对比,对比中“我”的选择明确)3、自读诗歌,勾画出诗人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别是什么?(所见: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
所闻:山寺钟鸣、争渡喧所感:喧、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4、入境,赏析重点诗句学生分组讨论,理清答题思路,形成交流题纲。
(1)简要分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中“开”字的妙处。
(2)为什么是“忽到庞公栖隐处”,你怎么理解的?(3)有人说,“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既有对恬淡寂寥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有对热闹尘世的挂念。
你认为呢?三、置身诗境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了诗歌描写了山中和江边两个场景。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朗读及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本《夜归鹿门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夜归鹿门歌》的学习。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3: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学生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4: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向同学朗读,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所选诗歌的特点和感受。
Step 5:诗歌欣赏(2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生一起朗读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体会不同诗歌对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夜归鹿门歌》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能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和互动讨论,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然而,还需要注意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教学目的:1、学问与力量:了解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学问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把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留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意同学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沟通的力量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在描写悠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在描写悠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肯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静静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学问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闻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家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悠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奇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最终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演唱《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艺术能力。
3. 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唐代文人李白的诗歌作品,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和抒情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夜归的心情。
本课将以《夜归鹿门歌》为主要素材,通过学习歌词内容、音乐节奏和表演技巧,向学生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夜归鹿门歌》,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词学习:将《夜归鹿门歌》的歌词分段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音乐欣赏:播放《夜归鹿门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4. 歌曲学唱: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训练程度,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歌曲学唱。
教师示范和学生跟唱,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发音。
5. 课文背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句背诵《夜归鹿门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6. 表演展示:分组进行小组合唱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安排舞台动作和表演形式。
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
7. 欣赏与评价: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开展互动评价和讨论。
通过欣赏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8. 总结回顾: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展望今后的学习和表演机会。
四、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度和评价意见为主要参考指标。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小组表演和互动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初中二年级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为唐代诗歌《夜归鹿门歌》。
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风格以及自然景观描写;•理解诗歌作者的内心情感;•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识别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唐代文学家张籍的一首诗歌,描写了作者在夜晚从著名的观景台鹿门回家的情景。
诗歌分析•诗歌结构:5首词(初、二、三、四、五);•诗歌内容:描述夜晚的自然景色、思绪和心情;•诗歌风格:描写唐代自然风光、感慨落寞、飘逸写意;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课题老师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唐诗吗?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唐代诗——《夜归鹿门歌》,请大家认真听课。
”第二步: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导读一遍诗歌,然后带领学生花5分钟左右诵读,注意要感受韵律之美和诗意之美。
第三步:学生群体阅读课歌老师要求学生围绕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思绪和心情,用自己的话简述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意思。
第四步: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认真阅读诗歌,分析其中的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最后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收获和想法。
第五步:诗歌创作老师以《夜归鹿门歌》为模板,要求每位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夜归之歌,并向全班分享。
第六步:师生互动讨论、课后阅读与反思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创作过程中的体验以及课堂学习的收获,留下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请同学下次课再带来相关的阅读心得和思考。
课题夜归鹿门歌三维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孟浩然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本诗是怎样通过景物意象创造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班级及时间子任班2011年月日星期第节教学内容与步骤复习导入我们以前学习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大家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意象:鸡黍田家绿树青山轩晒场菜园酒桑麻意境: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淳朴诚挚的情谊。
情感: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片,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归鹿门歌》,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朗读背诵(老师范背,学生自由读,集体读,请同学试背)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指导:(一)知人论世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字浩然,襄州人,早年隐居鹿门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一生未仕。
其诗多描写出山水田园的幽静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清淡却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夜归鹿门》教案Ⅰ、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Ⅱ、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Ⅲ、课时安排:1课时Ⅳ、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