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48
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了解古诗词大意。
3.感受、体验诗词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任务一、自学我能行:1、我能多读几遍古诗,结合拼音把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并能完成以下练习。
(1)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快乐.(lè yuè)清平乐.(lè yuè)剥.落(bō bāo) 剥.莲蓬(bō bāo) 亡.羊补牢(wáng wú)亡.赖(wáng wú)草铺.(pù pū)铺.开(pù pū)(2)我能正确书写本课字词,而且写得美观漂亮。
牧童蓑衣遮住醉酒媚好锄豆剥开二、理解诗意,我有妙招。
1、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弄:舟过安仁:张伞:使风:2、我能说说两首诗的大意:(提示)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当时周围是怎样的,有趣的是什么?还要注意看插图哟!五、达标检测: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会默写《牧童》《舟过安仁》,学习《清平乐.村居》。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任务一、自我展示1、我能默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二、理解词意,我有妙招。
1、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亡赖:茅檐:吴音:相媚好: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我能说说词的的大意:(提示)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当时周围是怎样的,有趣的是什么?要注意看插图哟!三、挑战自我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选取《清平乐·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2、《舟过安仁》译文: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全诗大意:《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清平乐·村居》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词句注释:《牧童》⑴弄:逗弄。
⑵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⑴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⑵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⑶棹:船桨。
⑷怪生:怪不得。
⑸使风: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清平乐·村居》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 ):老公公、老婆婆。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二单元浓浓的乡情5.古诗词三首知识小屋语言积累1.字词全解要求学会的字。
2.难句解析①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相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诗人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③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地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人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声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然寥寥几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篇章解读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给家人写信,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是一首词,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他的五言诗和近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
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
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