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负得正
- 格式:docx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负负得正的人生启示嘿,你有没有想过,负负得正这个数学概念,其实在人生里也超级适用呢!咱就说,生活中那些看起来糟糕透顶的事儿,有时候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比如说吧,你可能经历过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哎呀,那感觉真的是差劲极了!可是你想想,这些失败不正是在教你怎么变得更强嘛!每次失败后,你是不是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努力改进,这不就是在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嘛!就像走路摔了一跤,疼是疼了点,但你也知道了下次要小心这个地方呀,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再看看那些曾经让你伤心难过的挫折,当时可能觉得天都要塌了,可后来呢,你是不是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珍惜了?就好像被大雨淋得湿透,当时觉得倒霉透顶,可之后你会发现,这场雨也让你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让你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在意眼前的那些负面,却忘了去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正面。
就好比黑夜,虽然黑得让人害怕,可也正是因为有了黑夜,我们才更加期待黎明的到来呀!这不就是负负得正嘛!想想看,要是人生一直顺风顺水,那多没意思呀!没有挑战,没有困难,怎么能知道自己有多厉害呢!那些负面的经历,就像是生活给我们出的一道道难题,我们解开了,就会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成长。
还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吗?摔倒了多少次呀,膝盖都摔破了,疼得眼泪汪汪的,可是当你终于学会的时候,那种喜悦简直无法形容!这不就是负负得正嘛!每一次的摔倒都是为了最后的成功做铺垫。
人生就像一场冒险,不可能总是阳光明媚,总会遇到暴风雨。
但别害怕,因为风雨过后,也许会有美丽的彩虹在等着你。
就像那句老话说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们不能只看到生活中的负面,而忽略了它们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就好像冬天的寒冷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春天的温暖,失败会让我们更加渴望成功。
所以呀,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别灰心,别丧气,要相信负负得正,相信这些困难背后一定藏着美好的礼物。
反正我是坚信,人生中的那些负面,最终都会变成正面。
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决心去克服,就一定能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人生!这就是我对负负得正的人生启示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数学负负得正的原理《数学负负得正的原理》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数学里那个神奇的“负负得正”。
咱先想想,生活中有时候一件坏事接着一件坏事,结果却可能变成好事。
这就有点像负负得正的感觉。
比如说,你欠了别人 10 块钱,这是个负数,心里不好受吧。
可要是有人跟你说:“哎呀,之前那 10 块钱算我搞错啦,不用你还!”这是不是一下就变成好事啦?这就好比一个负的变成正的了。
在数学里呢,负数乘以负数会得到正数。
这就像在数轴上,负数是往左走,一个负数再乘以一个负数,就好像往左走两次,结果反而往右走了,就变成正数啦。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气温每天下降 2 度,这是负 2 度。
要是持续这样的情况 3 天,那总共下降的温度就是2×3 = 6 度。
可要是说气温每天上升 2 度,其实就是每天上升 2 度,持续 3 天,那温度就升高了 6 度,也就是2×3 = 6 度。
所以啊,负负得正不是啥特别难理解的事儿,就是数学世界里的一种规律,就像咱们生活里有时候坏事变好事一样!《数学负负得正的原理》二朋友们,咱们来唠唠数学里那个有趣的“负负得正”。
咱先从最基本的说起。
比如说,你有 5 个苹果,这是正数。
可要是你欠别人 5 个苹果,那就是 5 个。
那负数乘以负数为啥就得正数呢?咱这么想,假如有个规定,向左走是负数,向右走是正数。
你先向左走 2 步,这是 2 。
要是让你这样走 3 次,那会咋样?其实就是反过来向右走 2 步,走 3 次,这不就变成向右走 6 步了嘛,也就是 6 。
再比如说,做生意亏了钱是负数。
一家店每天亏 100 块,亏了 5 天,那就是100×5 = 500 块。
但要是说每天少亏 100 块,也就是每天多赚 100 块,持续 5 天,那就是赚了 500 块,也就是100×5 = 500 块。
你看,负负得正其实就是一种巧妙的规律。
它不是故意为难咱们,而是让数学变得更完整、更有趣!多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就能更好地理解它啦!《数学负负得正的原理》三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说一说数学里那个让人有点小疑惑的“负负得正”。
小学时,我看过一本书:其中描述负数为:一个量水位的尺子,水下为负数,水上为正数。
而为什么负负得正?为什么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果为两个根(两个解)?没人说的太清楚。
后来我又看了一本国外的书:《数学是什么?》里面说的也不清楚。
那么为什么?负负得正哪来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负负相乘的情况。
注意:下面的所有的单元数据全是正数;(如:a、b等)a - (b - c) = a - b + c;a(b - c) = ab - ac;(a - b)(c - d) = a(c - d) - b(c - d);相信这几个四则运算的法则,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一定很容易理解。
那么我们再看一个式子:(a - b)( a - b) = a(a - b) - b(a - b);(b - a)(b - a) = b((b - a) - a(b - a)按四则法则展开,它们都是a^2 - 2ab + b^2;继而:那么再看两对数:(a - b)( c- d)是否相等于(b - a)(d - c) (这里的a、b、c、d均为正数)即:一对正数相乘与一对负数相乘的情况按前述的大家易理解的,并为大家公认的四则运算法则相乘的结果是否相等。
展开来算一下:它们都是:ac - bc - da + db那么:这时你明白了,不是你承认的从大自然规律中,得到的一些基本常识吗?(四则运算法则)那么:你得承认负负得正啊!那么负负得正怎么来的?它实际上是解阿拉伯方程式时的产物。
因为,解阿拉伯方程式中,等式两边同时运算,搬移,一定会产生小于0的数。
如果按照四则法则来算的话,就会产生负负得正的结果,那么反过来说:就会有解二元一次方程出现两个解。
(关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证明过程)即然负负相乘不可能在自然界中直接发生,那它必然是通过四则运算产生的。
换句话说:负负得正是四则运算的一个特例,并无神奇之处。
--------------------------------------------------------------------------------------------------我们来讨论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现有式:aX^2 + bX + c = 0;这个式子假定它是从自然的某个运算中得来。
借此论坛,我想把我多年的想法公开一下:小学时,我看过一本书:其中描述负数为:一个量水位的尺子,水下为负数,水上为正数。
而为什么负负得正?为什么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果为两个根(两个解)?没人说的太清楚。
后来我又看了一本国外的书:《数学是什么?》里面说的也不清楚。
那么为什么?负负得正哪来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负负相乘的情况。
注意:下面的所有的单元数据全是正数;(如:a、b等)a - (b - c) = a - b + c;a(b - c) = ab - ac;(a - b)(c - d) = a(c - d) - b(c - d);相信这几个四则运算的法则,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一定很容易理解。
那么我们再看一个式子:(a - b)( a - b) = a(a - b) - b(a - b);(b - a)(b - a) = b((b - a) - a(b - a)按四则法则展开,它们都是a^2 - 2ab + b^2;继而:那么再看两对数:(a - b)( c- d)是否相等于(b - a)(d - c) (这里的a、b、c、d均为正数)即:一对正数相乘与一对负数相乘的情况按前述的大家易理解的,并为大家公认的四则运算法则相乘的结果是否相等。
展开来算一下:它们都是:ac - bc - da + db那么:这时你明白了,不是你承认的从大自然规律中,得到的一些基本常识吗?(四则运算法则)那么:你得承认负负得正啊!那么负负得正怎么来的?它实际上是解阿拉伯方程式时的产物。
因为,解阿拉伯方程式中,等式两边同时运算,搬移,一定会产生小于0的数。
如果按照四则法则来算的话,就会产生负负得正的结果,那么反过来说:就会有解二元一次方程出现两个解。
(关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证明过程)即然负负相乘不可能在自然界中直接发生,那它必然是通过四则运算产生的。
换句话说:负负得正是四则运算的一个特例,并无神奇之处。
生活中的数学负负得正
生活中的数学负负得正
小妞正在看动画片,被哥哥虎子背书声音吸引了,“减去一
个负数,等于加上这个负数的相反数。
”“负负得正,正负得负”。
小妞出于好奇问哥哥:“什么叫负负得正,正负得负呀?”“去,去,我有事呢”,小妞不答应硬缠着哥哥虎子说清楚,哥哥没好气地说:“二个负的就相当于一个正的,一个正一个负就相当于一个负的,还不懂呀?真笨”!小妞眨着眼想了半天自言自语地说:爸爸是春雨日报副刊部副主任,也就相当于正主任了,为什么人家还喊他是“负”主任呢?
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感觉好笑,就拿了一个温度计出来了,问小妞,现在是几度呀?小妞回答:“是6度”,“那么0下面的6呢?”“0下6度呀,谁不知道呀?“对!0下6度,就用
‘—6’表示,也就是负数。
”
哥哥做完了作业,挨到妹妹身边说:“我们为了区分零上6℃与零下6℃这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而引入了负数的概念,也就是说,0上的数就叫做正数,0下的数变叫负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 还有一个吐鲁番盆地,图上标着-155.你能说出它们的高度各是多少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米; 吐鲁番盆地的高度是海拔
-155米。
也就是高于海平面的是正数,低于海平面就是负数了”。
“对了”爸爸接着说,至于什么叫“负负得正,正负得负”我们下次再举例吧,现在休息上网啰”。
负负得正的现实意义负负得正的现实意义在数学中,我们学过一条规则:负数相乘得正数。
这条规则在数学领域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但是它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失望,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中。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负负得正”的原则,就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负负得正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可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就像两个负数相乘最终得到正数一样,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可以改变现状,并取得成功。
其次,负负得正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寻找机会。
当生活给予我们打击和挫折时,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将困境视为机会,就能够发现隐藏在困难中的潜力和机遇。
就像两个负数相乘最终得到正数一样,逆境中的挑战和压力也可以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最后,负负得正还告诉我们,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如果我们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陷入争吵和纷争之中。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并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现双赢局面。
就像两个负数相乘最终得到正数一样,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之,“负负得正”的现实意义是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下去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逆境中要寻找机会,并将困难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遇;在合作中要寻求共赢,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只有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并运用“负负得正”的原则,我们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功和幸福的道路。
为什么负负得正
1."负负得正"是人为设定的,从本质上是不能被证明的,只能被解释,很多人也从数轴及相应的具体事物上可以合理的解释它。
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被定义为正数呢,为什么没有被定义为负数呢?当然它不是胡乱设定的,它的设定有其内在规律。
2.关于负数的理解,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九章算术》中的方程一章,已经提出了一个正负的加减法定律,而"负负得正"这个定律,是13世纪后期数学家朱士杰提出的。
3.从反面的角度来看,若一个数字和 a的和是0,则称为 a的反面数字,用- a表示。
也就是- a+ a=0。
对于任意一个实数,都要定义一个0+ a= a,1* a= a。
实数的加法、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时满足等量加等、等、等、等、等。
两个正数值的乘积或正。
负负得正数学公式咱来聊聊“负负得正”这个数学公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第一次听到“负负得正”的时候,脑袋里是不是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怎么都理不清楚?反正我记得我小时候,那叫一个懵啊!就说有一次,我去买冰淇淋。
我身上有 5 块钱,冰淇淋 3 块钱一个。
我开开心心地买了一个,手里还剩 2 块钱。
这很好理解,对吧?正数减正数,结果也是正数。
可当学到“负负得正”的时候,我就迷糊了。
比如说,气温从 0 度下降 5 度,记作 -5 度,然后又上升 5 度,按照“负负得正”的规则,就变成 0 度了。
这一开始真让我摸不着头脑,怎么温度降了又升,就能回到原点呢?那“负负得正”到底是咋回事呢?咱们来仔细瞅瞅。
从乘法的角度来说,负数乘以负数等于正数,这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反的世界里做着相反的运算。
假设你每天欠别人 2 块钱,欠了 3 天,那就是-2×3 = -6 块钱,这很好理解,你欠的越来越多。
但要是反过来,别人每天欠你 2 块钱,欠了 3 天,那就是 2×3 = 6 块钱,你多了 6 块钱。
那如果别人本来每天欠你 -2 块钱,欠了 -3 天呢?这就相当于别人不但没欠你,还反过来给了你 6 块钱,也就是 (-2)×(-3) = 6 。
再比如说,在数轴上,如果一个数乘以 -1 ,那就相当于关于原点对称。
那两个负数相乘,就相当于先关于原点对称一次,再对称一次,结果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正数那边。
咱们做几道题感受感受。
比如 (-3)×(-4) ,你就可以想成有 3 组,每组都是 -4 个苹果,那总共就是 12 个苹果。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负负得正”的例子。
比如说,股票下跌被看作负数,如果一只股票连续两天跌幅都是 -5% ,那总体上其实是涨了25/100 ,因为 (-0.05)×(-0.05) = 0.0025 ,也就是 0.25% ,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学习“负负得正”这个公式,可不能死记硬背,得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负负得正》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负负得正》电影观后感篇一电影《负负得正》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内核,缓缓铺陈开一幅关于自我觉醒与情感救赎的画卷。
影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让人在观影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黄振开,一个似乎被命运紧紧束缚的角色,他的生活如同一部早已写好的剧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既定的情节,无力挣脱,也无从改变。
这种绝望与无助,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灵魂。
我们或许都曾有过类似的感受,面对生活的重压,仿佛自己只是庞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既渺小又无奈。
然而,《负负得正》并未让这份沉重持续太久。
李小乐的出现,如同一束光,穿透了黄振开生活的阴霾。
她的神秘、她的灵动,以及那些突如其来的消失与回归,不仅为黄振开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波澜,更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黄振开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并非完全无能为力,他有能力去感知、去体验、去爱。
影片通过黄振开与李小乐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纠葛,巧妙地探讨了“负负得正”的哲学寓意。
在生活的低谷中,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跌入无尽的黑暗,却往往能在最不经意的瞬间,找到那份能够照亮前路的光芒。
这份光芒,或许来自于一个陌生人的`微笑,或许来自于一次勇敢的尝试,更或许,就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负负得正》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让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追求。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磨难与考验,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敏感而坚韧的心,勇于面对、敢于改变,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负负得正》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不再迷茫、不再彷徨。
《负负得正》电影观后感篇二当银幕缓缓亮起,《负负得正》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引领我踏入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情感救赎的心灵之旅。
湘教版教材的对“有理数乘法”的处理一、两个基本认识19世纪德国数学家汉克尔告诉我们,在形式化的算术中,“负负得正”是不能证明的。
大数学家克莱因也提出忠告:不要试图去证明符号法则的逻辑必要性 。
在同时含有两种运算的代数系统中,联系两种运算的分配律对于代数系统的协调(和谐)是必不可少的,而‘负负得正’的法则正好是分配律所要求的.二、编写思路1.借助生活情境,以“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和“自然数乘法的意义”为认知起点列出算式,再将“-”号引入算式得出(-5)×3= -(5×3).2.由003]5)5[(353)5(3=⨯=+-⨯=⨯+-⨯,说明3×(-5)= -(5×3)规定异号两数相乘的法则。
3.由0a =(0+0)a =0a +0a 说明0a =0规定: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由00)5(]3)3[()5(3)5()3()5(=⨯-=+-⨯-=⨯-+-⨯-,说明(-5)×(-3)= 5×3结合两正数相乘,规定同号两数相乘法则。
三、教学的处理1.学术形态的数学与学生学习数学2.借助生活情境,以“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和“自然数乘法的意义”为认知起点列出算式,再将“-”号引入算式得出5×3= 15(-5)×3= -(5×3)=-15;5×(-3)= -(5×3)=-15.两个有理数相乘,一个因数的符号发生改变,积的符号也相应改变3.(-5)×(-3)= ?(-5)×(-3)=-(-15)=154.得出法则并用分配律说明规定的合理性。
“负负得正”生活举例
“负负得正”是一种人为规定,但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经验做比拟,帮助学生相信、接受这个规定。
话题1: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即正正得正);朋友的敌人是敌人(即正负得负);敌人的朋友是敌人(即负正得负);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即负负得正)。
话题2:
好人有好报是好事(正正得正);好人有坏报是坏事(正负得负);坏人有好报是坏事(负正得负);坏人有坏报是好事(负负得正)。
——摘自卜以楼让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鲜活地流淌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1(6)。
负负得正的例子算式
1、美国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通过负债模型解决了“两负数相乘得正”的问题:
一人每天欠债5元,给定日期(0元)3天后欠债15元。
如果将5元的宅记作-5,那么“每天欠债5元、欠债3天”可以用数学来表达:3×(-5)=-15。
同样一人每天欠债5元,那么给定日期(0元)3天前,他的财产比给定日期的财产多15元。
如果我们用-3表示3天前,用-5表示每天欠债,那么3天前他的经济情况课表示为(-3)×(-5)=15。
2、相反数模型
5×3=5+5+5=15,(-5)×3=(-5)+(-5)+(-5)=-15,
所以,把一个因数换成他的相反数,所得的积就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故(-5)×(-3)=15。
扩展资料负数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正负数的概念,掌握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
人们计算的时候用一些小竹棍摆出各种数字来进行计算。
比如,356摆成||| ,3056摆成等等。
这些小竹棍叫做“算筹”,算筹也可以用骨头和象牙来制作。
中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
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
”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
正负数的加减法则是:同符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异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加。
零减正数得负数,零减负数得正数。
异号两数相加,等于其绝
对值相减,同号两数相加,等于其绝对值相加。
零加正数等于正数,零加负数等于负数。
”。
有理数的乘法(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2页,2.9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归纳、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合理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的推到及其运用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多媒体幕布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
(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5、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沿用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到(-2)+(-2)=(-2)×2;(-2)+(-2)+(-2)=(-2)×3,……于是就得到我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思路清晰。
二、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①研究实际问题:
问题1: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原来的位置多少米?
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来解答: 3×2=6,①
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6米处。
注意:这里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正负数,明确在速度前加的正负号表示速度方向)
如果上述问题变为:
问题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何变化?
这也不难,写成算式就是: (-3)×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面6米处。
②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当我们把“3×2=6”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
“-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一般地,我们有:
把一个因数 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③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
问题加深:那么(―3)×(―2)=?
(学生答)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观察此结果进一步推广(-1)*(+1)=? (-1)*(-1)=?
不难发现(-1)*(+1)=(-1)(-1)*(-1)=+1(学生答)
这是否意味着两个负号(对正号显然成立)相乘变成了正号,一个正号与一个负号相乘得到一个负号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体会
此外,将(―3)×0=0同3×0=0作比较。
④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⑤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更需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例如: 再如:
(-5)×(-3)···········同号两数相乘 (-6)×4··············异号两数相乘 (-5)×(-3)=+( )············得正 (-6)×4=-( )················得负 5×3=15·············把绝对值相乘 6×4=24··············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5)×(-3)=15。
所以 (-6)×4=-24。
2.例题:
例1:计算:①(-5)×(-6) ②4121⨯⎪⎪⎭
⎫ ⎝⎛- 解:①原式=+(5×6)=+30=30。
②原式=―(
4121⨯)=―81
3.课堂练习: 课本:P52:1,2,3。
三、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7:1,2。
板书设计: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正负数的乘法,了解了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留意,去观察,去发现更多的正负数性质?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