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连云港东海横沟中学中考政治九年级全册教案:2.4.1《生活处处有合作》(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课笑对生活 3.2 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学习观念。
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问题,增强学习能力,学会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1.正确的学习观念2.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类的,是人生的,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他的一生;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的一种方式,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
2、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1)(2)(3)(4)3、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
在学习中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烦恼。
我们要用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方法,,。
4、正确地看待学习压力:(1)学习是一种的活动,不可能没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
(2)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利于保持状态,提高;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焦虑,降低,甚至影响。
5、产生考试焦虑的因素: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有关。
6、把握好考试焦虑的“度”:在重要的考试面前,担心和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考试焦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也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7、通过一定的训练,考试时的过渡焦虑是可以慢慢减轻甚至克服的,我们可以使它维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克服考试过渡焦虑,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和等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方法。
***课堂导学:一、畅谈我们的学习1、说一说:学习目的是学习观念的灵魂(1)阅读教材,思考:优秀学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正确的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归纳:许多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就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缺乏学习的动力,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最终产生了较大的学习问题。
所以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学习观念是正确、有效的学习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目的是学习观念的灵魂。
2、想一想: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何重要性 P37第一段3、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需要确立以下4方面的学习观念: P37二、人在考场1.如何正确地对待学习压力(讨论交流)P382.造成考试焦虑的因素(讨论交流)P393.如何克服考试多度焦虑(讨论交流)P39以下几种方法广大考生可以试试。
第3课笑对生活 3.3 战胜挫折开拓进取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 使学生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
2.教会学生一定战胜挫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勇于创新进行自我修养和锻炼,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困难,经历挫折。
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
2.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以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以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1)进行训练,根据产生挫折可客观原因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2)开拓进取,勇于,这样可以发掘我们的,造就有用人才;可以激发我们攀登人生高峰的,督促我们、珍惜生命。
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3.挫折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挫折创新,创新挫折。
4.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精神是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的灵魂,是国家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导学:体验感悟图文赏析:学生赏读文本P40两幅图片以及名人名言启迪思考:你还知道那些名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灰心,反而能用积极的态度解决窘境,最后得到世人的肯定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归结明确: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以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健康成长。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文本P40“小女孩破茧壳”的小故事,文本P41“知识链接”内容。
阅读延伸:用引疑迁移方法让学生通过P40小故事和P41耐挫力的有关常识。
了解想得到快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一种磨练,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体验探究设疑导思:☆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身边的困难、逆境?☆这些方式处理身边的困难、逆境其结果达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归结明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一直保持乐观主义的心态,静下心来找出造成这种窘境的多方原因,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挫折,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得到好的结果。
届江苏连云港东海横沟中学中考政治九年级全册教案:4.8.1《第8课拥护党的领导8.1 辉煌的历史篇章【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__自主学习: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是是2.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和表着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相结合,创立了开辟了,领导了人民。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天翻地覆的变化?1.2.3.4. 5.其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 问题和问题。
__课堂导学:一、同唱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感悟:人们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誉和衷心拥护,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和正确道理2.说说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红色旗面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革命,金黄色党徽图案,象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3.回顾奋斗历程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成果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认识中国共产党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党的丰功伟绩――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感悟历史巨变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祖国统一等方面列举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2.港澳回归: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3.结论: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5课与诚信同行 5.2 做诚实的人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
2.养成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品格,努力做诚实的人。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品格,讲究信用。
【教学重、难点】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要重诺守信,做诚实的人【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如何做诚实的人?(1)做诚实的人必须。
是诚实人的做事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
(2)做诚实的人,必须做到,也就是要。
(3)做诚实的人,必须。
2、我们要在学习上有的态度,不能靠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来取胜。
3、诚实守信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诚信品质需要。
***课堂导学:一、重诺守信阅读感悟:教师引领学生阅读P66—67“老太太还钱”情境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感悟:1.医院两位工作人员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品质。
2.老太太加倍奉还39年前的救命钱给你的感想。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自身感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并择优交流。
联系实际:课本P67交流别人托我办事,可我——觉得不该办,我将。
点拨提示:妥善拒绝感到办不到,我将。
点拨提示:坦诚说明承诺过,但一时难办到,我将。
点拨提示:说明原因,表达歉意。
教师课堂小结:做诚实的人,必须对人守信。
重诺守信是诚实人的做事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尺。
实践诺言,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人格的完整。
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希望同学们重诺守信,诚实做人,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
拓展提高: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本P67“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内容,进一步强调重诺守信的重要意义。
二、对事负责名言鉴赏: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本P68周恩来的名言:“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教师设疑启发思考:总理的名言给我们大家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交流畅谈: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感悟,自由讨论,并择优交流。
第5课与诚信同行 5.1 人贵诚信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诚信的含义,了解诚实和守信的关系,懂得诚实是做人之本;2.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觉遵守诚信原则,以诚信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3.做人忠诚,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办事尽职,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教学重、难点】诚信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诚信的含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
诚信,也就是。
讲诚信,就是要,就是要。
2、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诚信?(1)诚信是的基本准则。
(2)诚信是的重要条件。
(3)诚信是基本要求。
(4)诚信也是的基本要求,是。
3、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就社会而言,诚信是;就政府而言,诚信是。
人贵诚信,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的良好风尚。
***课堂导学:一、诚信也是一种美德文体擂台:我国成语典故中,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很多。
请你——◆说出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
◆讲述一个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
引领竞赛:独立思考,分组竞赛,自由抢答。
归结明确:抱诚守真表里如一诚心诚意襟怀坦白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光明磊落开诚布公一诺千金开诚相见披肝沥胆歃血为盟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光明正大海枯石烂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激疑思考:那么究竟◆什么叫诚信?◆为什么要讲究诚信?◆它有哪些要求呢?思考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并择优交流。
归结板书:★含义——就是诚实守信。
★原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
★要求——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拓展加深:引领阅读文本P62—63小字内容和“知识链接”,分析“诚”和“信”的内在含义及诚实和守信的相互关系。
二、诚信也是一种资源设疑导读:指导阅读文本P63的小字材料,思考——◆如果你是该公司的招聘经理,是否录用那位求职者?◆为什么?悟探究:引导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圈点标注,并择优交流。
第3课笑对生活 3. 1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目标】1..感受生活中的挫折,了解挫折的含义及造成挫折的原因,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2.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难点】1.挫折的普遍性及双重性。
2.挫折产生的因素及应对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挫折的含义及其表现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或。
挫折会引起人们和上的反应:心理上一般表现为、焦虑、、悲痛等;行为上一般表现为、自暴自弃、没怨他人、等。
2.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
人们正是在不断、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和进步的。
3.产生挫折的原因:导致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和两个方面。
主观原因也称原因,它包括个人的和因素;客观原因也叫原因,它包括因素和因素。
4.挫折是一柄双刃剑:同样是挫折,对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一些人那里挫折会成为生活中的灾难,成长中的,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在另一些人那里,挫折则会成为人生中的,催人奋进,,给人一种教育和磨练。
***课堂导学:一.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是用来表示战争中的失利,比如双方交战,一方赢了,一方失败了,那么,失败的这一方我们就说它挫折了。
挫折用英语表示就是--------frustration,那么到了现在,挫折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1.挫折: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
2.挫折对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3.造成挫折因素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不完善,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阅历过少和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社会、对人生和对自己的清醒的认识,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挫折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普遍性。
其实挫折未免不是件好事。
前面我们说到挫折往往能造成人产生种种消极的心理和行为,但是也会使人经受磨练,锻炼自己的意志,成为生活的强者,所以挫折也是财富,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对待挫折了。
10.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重要原则。
理解合法收入可分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国家法律保护一切合法收入。
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原因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意义?1.实行的分配制度是——2.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3.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的意义是——二、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地位?2.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人们的收入可分为的劳动收入和一切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都受到法律保护。
3.我国鼓励、通过、和合法经营富起来,逐步引领走向富裕。
同时依法打击。
***课堂导学:一、调查导入教师: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让我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找有代表性的同学):学生1:我家收入的来源有:学生2:我家收入的来源有:教师:同学们,在我国家庭收入的来源并不是一种方式,而是有好多种方式,即在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1、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举例分析原因)2、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分配存在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二、分析资料,升华情感活动一:谈谈家庭收入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李某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某本人承包了责任田,收入不错;妻子开了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儿子是事业单位的职工,每月除了工资、奖金、津贴外,炒股也赚了不少钱;女儿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除了工资收入外,还利用双休日给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拿到一份丰厚的报酬;李某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
第9课发展人民民主9.1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了解人民代表产生的职责。
4.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5.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对其理解二、1.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4.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其职权——6.我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及其权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重要性——2.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措施——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①是什么?——②其三者的关系?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地位——2.基本含义/主要内容——3.意义——***课堂导学:探究一:认识人民政治地位活动1:讨论P113列宁的话“宪法就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出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内涵,即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的探讨,认识其本质是人民的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
活动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国家权力的?2.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哪些职权?探究二:走近人民代表1.了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2.我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迁移应用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社会主义公有制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人民政治协商制度2.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国家主席B人民代表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党中央、国务院3.下列人民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C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D东海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 是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1课成长在社会 1.3 学会亲近社会【教学目标】1.知道亲近社会的意义,分析和克服看客现象;2.识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3.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懂得唯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亲近社会。
【教学重难点】1.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2.知道亲近社会的道理及途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亲近社会的含义?2.亲近社会的意义?3.亲近社会的要求:***课堂导学:导入:视频——“小悦悦事件”一、不能做“看客”除了我们刚才接触的“看客”现象,我们还能列举其他类似的“看客”现象吗?1.“看客”心态的表现——学生列举、交流现象2.亲近社会的含义和重要性(1)亲近社会的含义:亲近社会,就是要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重要性:惟有积极主动的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克服“看客”心态的必要性(1)人人都是社会的成员,都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2)若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新,人人都来积极主动的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世界必将更美好,人生必将更精彩。
学会亲近社会,不仅不能做“看客”,还需要我们人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二、遵守社会公德1.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社会公德是人们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交流分析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人遵守社会公德,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的更加美好。
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1)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1课成长在社会 1.2关心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理解青少年应该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通过学习,明确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自觉认真学习,时时关心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初步了解中学生作为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为什么要关心社会发展?(1)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以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组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个人是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独立存在,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之中。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所提供的种种条件,总要受到一定的、的制约。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社会是由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人们的结果。
(2)从关心社会的意义的角度看,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才能社会,社会,更好地社会;(3)积极关心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
2.关心社会的有效方式/途径及其意义。
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做起。
我们平时可以通过上网、、看电视、等途径,经常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了解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增长;有助于我们增强、的情感;也有利于我们提高、、的能力。
3.明确关心社会不只是成年人的事情,这是因为:(1)我们青少年也是社会的一员,虽然年龄还小,但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与、社会密切相关;(2)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的客观要求。
(3)我们青少年关心社会,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明确作为社会的成员和国家的公民,对社会、国家。
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 7.3 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明确建立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性。
2.感受新闻监督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3.懂得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利的基本方法和渠道。
【教学重、难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和,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它包括?二、我国新闻监督的意义及其相关事例体现(P94)三、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正确方法(P95)***课堂导学:一、了解监督机制1.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注意这里书本上说的建立了初步的行政监督体系,而不是完善的体系,这说明我们还要(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2)人民政协的监督:(3)新闻监督:(4)群众监督(5)司法机关:(6)政府系统内容监督:二、新闻监督的重要性1.强调: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有效和直接手段。
2.让学生列举喜欢的新闻监督类的电视节目或报刊栏目等。
三、公民享有监督权1.公民的监督权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监督权的内容:(1)批评建议权:含义见书本95页知识链接。
(2)申诉、控告、检举权:3.懂得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的有效途径和正确方法①通过当面反映、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人民代表反映;向国家机关的信访机构反映;通过媒体反映;也可直接与有关机关协商对话等,但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法;②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要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最常见的是用各种方式投诉、举报,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③对社会上特别是所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④参加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对政府满意度的民意调查等活动行使监督权。
1.据统计,我国有关机关查处的大量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的案件线索是通过公民的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获得的。
第12课放飞理想立志成才 12.1 理想伴我成长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了解理想的含义、崇高理想的作用;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其关系;明确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2.懂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人人需要为理想而奋斗的道理,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实现理想的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认同共同理想;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教学重点】:1.树立远大理想和确认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崇高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2.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正确处理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理想的含义及分类1、含义——2、分类——二、“共同理想”的涵义?三、1、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2、我们青少年学生该怎么办?***课堂导学: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老师问一个最老套的问题:你长大以后做什么?把你的心里话大胆说出来。
(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2、师总结:你们的回答在我的预料之中。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多数孩子的愿望是当歌星、明星,一夜成名,所以,李宇春、周杰伦等成为了他们的偶像。
有不少同学整日沉迷于幻想之中,学习也失去了动力。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多数青少年的目标都是成为明星,而不是科学家、工程师等,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中学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其志向何其远大!那么我们该确立什么理想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有关理想的话题。
二、课堂活动第一部分:树立远大理想(一):认识理想1.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149—150页,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理想?(2)理想是怎么划分的?(3)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4)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5)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是什么?2.学生抢答,对表现好的同学要多表扬。
第2课融入民主文化 2.3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 2.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5000年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公正无私、疾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
(2)在500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内涵)。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华和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课堂导学:复习导入: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那么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一、认识民族精神1.学生阅读教材有关中华世纪坛的材料。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讲解中华世纪坛。
2.你还了解哪些引领我们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列举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
朗读小字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4. 说一说: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第1课成长在社会 1.1感受社会变化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感受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2.学会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成就和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2、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人们往往从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不断提高,日益丰富,日益扩大。
2.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课堂导学:导入: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同学们再相聚,谈谈变化(同学之间、学校、身边。
)一、体验生活变化1.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1)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交流人类的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创造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
其实从根本上说,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什么?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2)变化的表现:表现:衣服、食物、房子、交通工具等方面感受: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1)文化生活的变化请同学们交流(2)政治生活的变化请同学们交流二、领略现代文明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1)物质文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精神文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够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既要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更要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
(3)政治文明发展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三个文明的关系: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第8课拥护党的领导 8.3 伟大的基本路线【教学目标】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正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含义。
【教学重、难点】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2.理解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制定的依据——2、主要/基本内容——3、内容分析——①核心内容:②奋斗目标:③集中体现了④集中反映了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二、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只有”,3个“才能”)三、坚持“改革开放”1、重要性——2、如何改革?3、怎样开放?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涵义/基本内容——2、重要性——五、了解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课堂导学:一、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列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2.探究:说说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奋斗目标、重要意义?二、“发展是硬道理”1.“知识链接”:对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高度概括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3.“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耳闻目睹话改革(一)坚持改革开放1.阅读材料举例进行交流: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2.改革开放的地位、重要性:“强国之路”“强大动力”(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地位、意义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堂识记)1.总依据——2.总布局——3.总任务——1.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是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共同富裕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①立国之本②我国的强国之路③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A ①②B③④ C ①④ D ②③4.“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这句话揭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谛是()①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②只有发展,才能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③只有发展,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④只有发展,才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增强国际竞争力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5.综合探究题除夕之夜,小强一家做在一起看电视。
12.2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备课时间:编号:【教学目标】1.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青少年应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从小事做起,青少年学生应自觉培养艰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努力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难点: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艰苦奋斗1.含义——2.意义——3.原因——4.怎样发扬艰苦奋斗?//基本要求——5.正确理解“艰苦奋斗”//发扬“艰苦奋斗”会不会过时?***课堂导学:一、歌曲导入,引发兴趣教师: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音乐,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歌曲韩红的《天路》,同时介绍青藏铁路的相关的资料。
)师问:歌曲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天路”能成功建成?学生发言:(略)。
师结:虽然是“天路”,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青藏铁路胜利建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引入并出示课题)出示课题:艰苦奋斗走向成功二、分析资料,升华情感活动一:展示:列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事例(如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发现等),阐述理想的实现或成功的取得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活动二:1)、先请学生讲“铁杵磨针、寓公移山”等故事;2)学生分组讨论(7-8分钟):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今天我们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3)学生发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可以结合第二课第三框《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的有关内容)。
列举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列举大庆油田两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明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刻苦攻关的感人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第4课学会合作 4.1 生活处处有合作
【教学目标】1.了解合作的原因、含义及类型。
2.理解合作的作用和意义。
3.认识发展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广阔视野。
4.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合作的原因、含义、作用; 2.发展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人是社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中。
、,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2.合作的含义
是:。
3.合作的类型有:从上分:;
从上分:;
从上分:。
4.合作的价值(积极作用):合作可以使人们,,。
合作可
以;
合作可
以;
合作可
以;
合作可
以;
5.为什么发展离不开合作?
(1)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国家能够把人民的结合起来,团结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
(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合作,促进发展。
(3)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都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
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课堂导学:
一﹑了解合作含义
指导阅读:文本P47制针过程的小字材料设疑导思:◆制针工效提高的奥秘是什么?◆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还有哪些?
思考畅谈: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分析,相互讨论,合作探究,自由畅谈。
归结明确:奥秘是——分工协作:熟悉工序、积累经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个人制作:全程参与、耗时过多、很不划算、缺乏竞争。
事例如:学习小组;球类比赛;生产服装等。
二﹑感悟合作价值
指导阅读:文本P48、49《红军主力大会师》、《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赣榆合作医疗制度》等三则材料。
设疑导思:◆这三则材料分别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探究交流:自读思考,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点拨引导,并择优交流。
归结板书:★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增强团结;
★可以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整体……
★可以互利互惠,共享成果。
名言赏析:◆“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爱默生
设疑导思:说说这两句话所蕴涵什么样的道理?
思考畅谈:自主讨论,合作探究,自由畅谈
归结明确:★加强合作,齐心协力,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得到放大,最终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助人与自助是人类合作的方式,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现身说法:说说你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和体会。
三﹑发展离不开合作
指导阅读:文本P49—51《张立同院士课题组的杰出贡献》、《东西部合作发展》、《博鳌亚洲论坛》等材料。
设疑导思:
◆张立同院士课题组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原因有哪些?
◆说一说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对东西部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为何十分重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交流: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择优交流。
归结板书:★集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合作——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需要合作——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需要合作——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读图感悟:引领阅读文本P51—52的两幅插图,感悟其传递的主要信息。
举例说明:结合近一阶段相关新闻报道启发学生列举中外合作的实例。
六、【提炼升华】
总之,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细,相互依存度更高。
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迁移应用
1.“两弹一星”成功发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抗洪抗“非典”抗震胜利﹑“神六”升空……这些例子都证明了()
A 人多力量大
B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能力办好任何国家大事
C 人民团结合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D 中国人民只有整体利益,所以能团结起来办大事
2.有人发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面对熊熊烈火,一大窝似乎没办法逃生的蚂蚁抱成一个圆球,然后滚出了火的包围圈,尽管圆球外层的蚂蚁被烧成灰烬,可内层的多数蚂蚁获救了。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
A蚂蚁比人类更有牺牲精神 B 越是不起眼的物种,越是拥有不可小视的智慧
C 合作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得到放大,更可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D 合作必然会损坏一部分个体的利益
3.()可以扬长避短,最充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和资源,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A 劳动
B 分工
C 合作
D 竞争
4.有效合作首先要()
A 相互配合
B 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C自觉承担责任 D 求同存异5.在学习生活中与人合作,你打算怎么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