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三章 万物无常生灭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7.92 KB
- 文档页数:2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道德经及全文注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觉得美,那是由于有貌寝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觉得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闪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而圣人用无为的观点看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施教化:听任万物天然兴起而不为其开创,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德篇第一章論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
是故不欲祿祿假设玉,硌硌假设石。
第三章聞道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大成假设缺,其用不敝;大盈假设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
趮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十章知天下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佛家感恩的话在佛家信仰中,感恩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和生活态度。
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众生、感恩一切善缘和恶缘,感恩生命的种种恩赐和给予。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佛家的感恩之道。
一、感恩众生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众生,无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我们要感恩与我们共度人生旅程的家人、朋友和亲人,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关爱、支持和陪伴。
我们也要感恩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成为了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二、感恩善缘和恶缘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善缘和恶缘。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种种善缘和恶缘,这些善缘和恶缘都是我们前世行善和恶所累积的果报。
对于善良对待我们的人,我们要深深感激他们给予的帮助和爱心;对于给予我们磨练和挑战的人或事件,我们要感恩他们让我们有机会修行和增长智慧。
三、感恩生命的恩赐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生命的恩赐。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宝贵,它让我们有机会来修行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我们要感恩生命赋予了我们思考、感受和体验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与世界相互作用和感知到生命的美妙。
四、感恩佛陀教诲佛陀的教诲是人类智慧的光辉。
佛家感恩的话也是要感恩佛陀的教导。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贪念、瞋恚和无明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他的教诲给予了我们指引人生道路的方向,让我们能够走向离苦得乐的道路。
五、感恩一切生灭变化佛陀教导我们要感恩一切生灭变化。
一切皆无常,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
我们要感恩这种变化,因为它让我们能够抓住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
我们要感恩喜悦的时刻,也要感恩困苦的时刻,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感恩自己佛家感恩的话中也包括了感恩自己。
我们要感恩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感恩自己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关怀。
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己,好好照顾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结语:佛家感恩的话,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激和对世界的热爱。
感恩的心态让我们能够更加平静、宽容和善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无畏。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1.佛法中的因缘思想佛法讲因缘生万法,宇宙万物的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
佛学思想认为因是万物的本源,而缘是连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是指万物生起的一种相互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
缘有很多种,佛法从心色、结果的方式、前世今世来世等角度将它们分类。
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
2.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中的因果现象在整个中非常常见,整个由一个因缘果报缘起,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是一个受前生之恩,于今生以泪相报的爱情因缘,显现出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宿命观。
从而除了表现了心神交往之盟的“木石前盟”(无情众生)与宝、黛(有情众生)爱情的还泪奇缘,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而林黛玉一生只钟情于贾宝玉一人,一生眼泪酬知己,以泪报恩,就是用生命报答知己。
林黛玉不断流泪的过程,是暗示她为爱渐渐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则是代表生命的结束。
此外还显示贾府的兴衰、亲人的离散、世俗的情缘、人间的功名,一切在表面上都是命定、虚幻而徒劳无功的,但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无情、有情)在因果范畴之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串。
或者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过迷与悟、生死与涅之中的过程。
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还泪情缘”、“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然而,他们的儿女真情和传统社会的世俗人情却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家族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对,所以难免一场必然发、必然失败的“有缘无份”悲剧,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
3.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红楼梦》中的因果观念除了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反复点明外,还隐约表现在其他人的身上,如贾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以金锁与佩玉为配偶象征。
花袭人与蒋玉菡,以汗巾之交换,千里伏脉:以及王板儿与贾巧姐,藉由童年玩具“佛手"不经意间的交换,不仅牵起两人的情缘,更是对贾巧姐坎坷命运的救赎。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吴邪给张起灵的情书1、闷油瓶道:“你不觉得奇怪吗?我们到了这里,好象情绪都很焦躁,连吴邪都发火了。
” 【云顶天宫(下)第七章】2、又前进了一段时间,胖子突然回头问我:“你老实告诉我,你和那小哥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我被胖子问得呛了一声,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随即想到是自己理解错误了,他问的不是我想的那种关系。
【云顶天宫(下)第三十九章】3、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难道那房子是那小哥的家?他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所以托人把他家的钥匙寄给我?算是留遗产给我?【蛇沼鬼城(中)第六章】4、这是什么地方?难道真的是个地窖?闷油瓶让我过来是看他的腌白菜入味了没有?【蛇沼鬼城(中)第九章】5、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边上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我的神经已经到了极限,几乎被吓死,刚想拉开架势,就有一只手伸了过来,顿时我嘴巴就被人捂住了,身子也被人夹了起来,动弹不得。
我用力挣扎了几下,制住我的东西力气极大,我连一点都动不了,同时我就听到耳边有一个人轻声喝道:”别动!” 我一听,整个人一惊,立即停止了挣扎,心里几乎炸了起来。
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我还是马上听了出来他是谁!这竟然啊是闷油瓶的声音。
【蛇沼鬼城(中)第十四章】6、然而现实却是他捂着我的嘴,黑暗中,我一点呻吟也发不出来,动也不能动,而且我明显感觉到他的力气一直在持续着,他根本就没打算放手,而是想一直这么制着我。
这让我很不舒服,我又用力挣扎了一下,他压得更紧,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蛇沼鬼城(中)第十五章】7、那车根本就没打算等我,车门马上就要关,不知道是谁阻了一下,我才勉强也跳了上去。
【蛇沼鬼城(中)第十五章】…… 黑眼镜干笑了两声,也靠到了毛毡上,点起了烟,然后就在那里看着闷油瓶道:”我说你是自找麻烦吧。
刚才不让他上车不就行了,你说现在怎么办?”【蛇沼鬼城(中)第十六章】8、静了很久,闷油瓶喝了一口已经凉掉的酥油茶,忽然对我道:“吴邪,你跟来干什么?其实你不应该卷进来,你三叔已经为了你做了不少事情,这里面的水,不是你蹚的。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案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分校赵晴教学目标:1、激发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2、学习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1、激发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2、学习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
导入: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副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
那么,《骆驼祥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骆驼祥子》,与祥子来个亲密接触。
(出示课题:《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一、追忆亡魂走进作品师:一潭死水、一个老人、一段记忆。
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打捞起一具尸体,他是中国文坛巨匠、泰斗级人物。
作为一代文豪,以文字著名于世的大作家,他死时没留下一文一言一字,就连他的骨灰盒里也只是放着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
同学们学过他很多的作品,《猫》、《北京的春节》、《草原》《济南的冬天》,他是谁呀?生:老舍。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生:老舍,字舍予,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课件出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表作《骆驼祥子》。
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提醒学生做简要笔记,让书本留下我们学习的痕迹)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
无常的归纳总结无常,是佛教概念中的重要观念之一,指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
无常是一个普世而深刻的真理,它渗透在人生的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对无常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从物质、人生、心态和修行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物质层面:万物无常在物质层面上,无常表现得尤为明显。
观察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经历着不断的生灭变化。
春花秋月,冬来春又去,植物的生长与衰败,在四季更替中循环不已;河流的流水不断奔流,云朵的形状变幻无常;即使是看似永恒不变的大山,也在地壳运动中发生微妙的位移。
物质世界中的无常表明了世间一切物质都是脆弱且短暂的,再雄伟的建筑也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倒塌。
二、人生层面:生死无常在人生层面上,无常的体现更为深刻而触动人心。
生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且无可避免的命题,它与无常密不可分。
每个人都将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一切皆有终结。
无常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人的一切追求和成就最终都会消失在时间的流逝中。
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追求意义与价值。
三、心态层面:沉着面对无常在面对无常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至关重要。
生活中的无常变化,常常会给人带来迷茫和困惑。
但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和理解无常的本质,将其视为一种常态,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正所谓“守常安命”,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珍惜当下的美好,同时也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来面对各种变化。
四、修行层面:洞悉无常以求解脱无常在佛教中被看作是解脱的一条路径。
佛教主张通过洞悉无常的真相,超越欲望和执着,以求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修行者戒除贪欲、嗔怒和痴迷的心态,通过专注和觉知来认识并超越无常的存在。
在修行的道路上,学会观察内心的无常,寻找内在的安宁和智慧,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
总结起来,无常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贯穿于物质、人生、心态和修行等多个层面。
它提醒我们一切都是流转不息的,不论是物质的变化、人生的起伏,还是心态的沉浮,我们都需要以智慧和平和的心态来理解和应对。
第一章在生命的倒计时状态中庄子描绘的世间诸相还没有完,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这些:“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其留,有的人是不说话的,这样就显得高深莫测,说话以后呢,别人就知道你的高低深浅,你就藏不住了。
我们看有些人平常就是深藏不露,在他的人事关系中守口如瓶,用《易经》的话来说,他就处于一种“退藏”状态。
这样的人,好像把自己的嘴和眼睛都闭起来了,把自己的意图、作为也掩饰起来,他对形势和环境观察得入木三分,总是要找到别人的破绽,找到自己的生路,找到自己的取胜之道。
我们要看到,这些都是心的功能。
就像一些星相大师,一些面相大师,别人一个眼神不对,就会被他抓住。
所以真正在官场上、商场上、江湖上混得高明的人,他就是“其留如诅盟”。
就像人们秘密签订的协议、协定一样,永远不让外人知道。
我心里的一个念头、一个策划,要牢牢地藏在心里,绝不让别人看到我心里想什么。
为什么呢?要取胜嘛!要稳操胜券嘛!就像张三丰传给张无忌的太极拳一样,要以无招胜有招。
也如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后发制人,你先发就完了。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我先不动,你一出招就有破绽了,这就是守胜之道。
其实老庄学说里,特别是《老子》里说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都是这个道理,都是守胜,都是稳操胜券的道理。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以前读古书常常看到“生机日去,可不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句子,其实就是“其杀若秋冬”的另外一种说法。
我们生命也是过一天少一天,为什么会减少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定数,过一天就少一天。
大道对生命而言,它既生出万物又收回万物,所以我们要看到“日消”。
众生之所以可怜,就是逃不过这个自然规律,这也是大道运行一种现实。
每个人都是处于生命的倒计时状态,人和事都可以用倒计时计算。
我们平常习惯了正计时,今年2007年了,明年2008年了,好像后面的时间还无穷无尽。
如果我们按自己活一百岁来算,过一年就少一岁,明年再过一年,又少一岁。
马王堆帛书版《德道经》全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为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觐殷死,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
躁胜寒,靓胜炅。
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庄子智慧:生灭变化无常*导读:《齐物论》的思想、理路给人的感觉是:汪洋博大,堂皇迷离,因为它中间说的内容太丰富,太丰富了!我们往往把它前后的逻辑把握不住。
所以古人都批评《庄子》的文章汪洋博大,堂皇迷离。
实际上一点都不迷离,条理很清楚。
《齐物论》的思想、理路给人的感觉是:汪洋博大,堂皇迷离,因为它中间说的内容太丰富,太丰富了!我们往往把它前后的逻辑把握不住。
所以古人都批评《庄子》的文章汪洋博大,堂皇迷离。
实际上一点都不迷离,条理很清楚。
我们看一下题目:齐物论。
宇宙万物,宇宙万有是不齐的,不平等的。
所谓不平等,就是有差别。
现在庄子提出是齐物,宇宙万有平等,没有现象的不同,那么《齐物论》讲万物平等,没有差别。
我们人如何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达到那个真正无差别平等的道体,这篇文章最重要是谈这个问题。
由开头讲如何求证这个无差别道体,到最后说明无差别里头有差别的道理。
到底差别是怎么来的?差别是由于气的变化来的。
庄子《齐物论》。
首先说明无差别的求证,他以故事的方式说明。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
南郭是复姓,子綦是名字,后世道家的《神仙传》、《隐士传》都把他列进去了。
现在假设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或剧本,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叫南郭子綦,把他想成个老头子。
我们要注意,在庄子那个时代没有凳子、椅子,我们看到日本人坐的榻榻米,上面放一个矮茶几,大家盘腿坐在席子上,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生活。
什麽叫做隐机而坐呢?就是这样软下去,一溜就下去了,好像茶几都把他盖住的样子。
不是像现在同学们坐累了就趴在桌面上睡,那叫伏几而坐。
南郭子綦这样一副懒得不得了的神情,人往下一溜,半坐不坐的,软下去了,然后把头一翘,仰天而嘘。
为什么嘘? 嘘在秦汉以后不叫嘘,所有的《神仙传》《隐士传》上,嘘叫做仰天长啸。
譬如魏晋时代有一个隐士叫孙登,书上讲孙登善啸。
老虎叫就是啸,难道他坐在那里学老虎叫吗?不是的,啸和这里的嘘是一个东西,就是吹一个很长的口哨。
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1.世间万物如同月亮一般,变化无常。
2.月亮照耀万物,揭示了宇宙间的变化规律。
3.在赤壁赋中,月亮被用来比喻世间的变化和沧桑。
4.月亮的变化,寓意着事物的兴衰和生命的轮回。
5.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之情。
6.月亮静静地悬挂在天空,见证着世间的万象变化。
7.月亮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时间流转和生命起落的思考。
8.月亮如同夜空中的明珠,诉说着宇宙万物的变化之谜。
9.月亮圆满的一面象征着事物的兴盛与顺利。
10.当月亮逐渐被云彩遮掩,世间万物也随之陷入变迁。
11.月亮的阴晴圆缺,寄托了人们对命运多变的思考。
12.在赤壁赋中,月亮成为了描绘自然界和人事变化的重要象征。
13.月亮的变化情态,反映了古人对时间无常的感知。
14.无论是明亮的月圆,还是黯淡的月缺,都是自然界变化无常的例证。
15.月亮知道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静静地见证着一切的兴衰。
16.月亮的阴晴圆缺,诉说着世事无常和命运弯曲的现实。
17.作者以月亮喻人世间的万象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思和感慨。
18.月亮的变化,犹如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波澜起伏。
19.月亮的盈亏变化,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兴衰的季节性律动。
20.月亮背后隐藏着无尽的变化和奥秘,启发人们去探索世间万物。
21.月有阳(yáng)方白,夜行海上之象。
22.孰非王度?月有阴(yīn)方,德光并见。
23.明镜所以照形,古人所以睿(ruì)智。
24.月有阴阳,水有潮汐。
25.正午其阳,正夜其阴。
26.月宿于斗,江河潮涨。
27.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之上。
28.明月照耀,万象皆显。
29.夜空中的明月,如镜反射世间变化。
30.月亮照耀着山川河流,揭示着自然界的规律。
31.惟月之光始现,浩渺之气渗透。
32.月轮如盘,映照着人间万象。
33.月维天之真光,照耀大地万物。
34.月亮冉冉升起,揭示着时间的流转。
35.寒来暑往,日月如梭。
《易经》的三易——不易、简易、变易是什么含义?请简要介绍一下。
(2010.9.18章华寺)答:《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我记得好像有讲过,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或是在三无漏学里面有讲过吧,有没有?有提到没有讲是吧?不然这个问题改天再讲一下好啦。
因为中国的《易经》是人类非常高等的智慧留下来的结晶。
我是很赞叹,《易经》还有《老子道德经》,这些都是在这个地球上出现非常高等的智慧所留下来的结晶。
不过蛮可惜的,中国人却没有好好的把里面的精华、精髓真正的弘扬出来。
如果真的能够把《易经》跟《老子道德经》的精华、精髓弘扬出来,全世界都会向中国取经。
现在全世界最需要的、甚至化解全人类的这个大问题,必须在中国的文化精髓上面挖宝。
当然,儒家文化也相当好。
儒家文化一样很重视《易经》,所以中国的儒家、《易经》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些都可以让全世界来中国取经。
问题是中国人要弘扬出来啊。
如果中国人没有弘扬出来,我可以讲,在二十年后,中国人要向外国人学习啊,甚至学习老子啊。
因为外国人很厉害,他会不断向中国东方挖宝,挖宝过去之后他们会去不断的研究,不断的研究。
我举个例子来讲,当今世界的电脑第一代、最初出来的这个电脑他的灵感来自哪里,你们知道吗?来自中国的《易经》啊!西方欧美人他们研究、他们发明出这个电脑,他们的灵感是来自于东方的《易经》。
易经是二进位啊,电脑就是二进位。
《易经》用阴、阳,电脑就是用0与1。
他们看到中国的易经竟然能够从太极然后变成两仪、四象、八卦,再来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哇,他们看到这样的演变,看到六十四卦的这些演变,又可以无限的演变,他们得到灵感,所以研究发明电脑出来。
他们只要向东方挖取一些宝之后他们就可以发明出很多东西。
所以,真的中国有很多的国粹,很多的珍宝,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的弘扬。
《易经》大家最容易了解的就是一个太极图,阴、阳,然后再来,这是两仪,再来四象、八卦。
那很多人以为说,这个太极,太极图,这个是宇宙的那个创始的源头,太极是代表宇宙的那个创始的源头。
李白诗歌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探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中所展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独特性和深度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中的宇宙观展现出了他对宇宙的广阔和壮丽的感受。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象,如山川河流、星辰月夜等,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和循环,如四季更替、日出日落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到观察和感受,更体现了他对宇宙的无限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的诗作中常常用壮丽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表达对宇宙的赞美,以及对宇宙中万物生灭变化的深刻思考。
其次,李白的诗歌中的人生观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思考。
他在诗中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表达出对死亡的接受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和形象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以及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元素,如道家的自然观念、佛教的生死观念等。
他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以及独特的意象和形象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又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展现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诗作中描绘了宇宙的壮丽景象和自然界的变化循环,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同时,他的诗作中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接受。
他的诗歌还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思考,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并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
道德经最好的译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好事;都以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东西,也不是好事。
这些都是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冲突!有和无相对比而生,难和易相对比而成。
长和短相对比才形成,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也都是因对比才形成这些概念。
所以圣人就是顺天之道而为,以身作则。
效法道化育万物,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从不推辞;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心中没有任何傲慢;做了许多积功累德之事,却从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积累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受益的众生会永远铭记在心。
如果有自夸居功之心,其功德就会很快地抵消掉。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刻意推崇贤者,使百姓不去争邀功名;不特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价值,使百姓不起盗贼之心夺利;不常呈现那些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使百姓虚心学习常怀感恩之心,让百姓温饱安居乐业;减弱百姓争名夺利的志向,增强老百姓的体质。
第二十三章万物无常生灭变化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妙解】
少说话,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大自然的道理。
少言、多看,就能体悟出天地的大道理。
刮大风、下暴雨都不会维持太久。
是谁在刮大风、下暴雨?是天地、大自然的现象。
天地、大自然的现象(刮大风、下暴雨)尚不能维持长久,何况人为的现象?要去体悟现象界的一切,都在流动、生灭变化,不会恒常不变。
所以当你从事、浸泡于道,你就自然呈现出道的特征特性。
如果你从事、浸泡于德,你就呈现出德的特征特性。
如果你在乎个人的名利得失,你就会经常处在患得患失的状态。
当你经常浸泡在道的世界,有道人士自然乐于起共鸣。
如经常浸泡在德的世界,有德的人事物,自然乐于起共鸣。
当你在乎的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自然会感召那些喜欢追逐名利得失的人事物过来。
一个人若不讲信用,自然会感召那些不讲信用的人过来,别人也会对他不信任。
(好好深入去体悟,何谓“物以类聚”。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宿命论。
)
【精讲】
前面我们讲过,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流动生灭变化,包括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风调雨顺,但会不会变化?我们希望能够有蓝天白云,但是如果天天都是蓝天白云、都是晴天就会干旱。
就像今天外面下起了雨,但昨天还天气晴朗,这就是大自然在给我们生命之水,天气一样会无常变化。
但是无常变化并不是不好,要有晴天、风调雨顺的时候,也要有下雨的时候,百姓才能够安和乐利。
所以,无常变化都是中性的。
但是如果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自动平衡系统,就会产生许多极端型的气候。
在加勒比海刮起的超强台风,时速逼进300公里,而这些强风、暴雨,对附近的国家还有佛罗里达州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个飓风政府没办法承受得了,几百万人撤离他们的家园,整个都成为灾难区。
你看,一生奋斗积累下来的很美丽的海景房,结果一次的飓风就全部都刮走、
毁坏。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就是“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也是大自然的法则之一。
万物会无常流动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物以类聚的。
一般人如果糊里糊涂、迷迷茫茫地按照习性去运作,就会被习性牵着走。
如果你能够逐渐觉醒过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选择,可以同流而不合污,这时候你选择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命运就会改变。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本来喜欢抽烟喝酒,自然结交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喜欢抽烟喝酒的酒肉朋友,但会不会改变?能不能改变?是能够改变的。
当他想自我提升、改变自己,就会喜欢学习传统文化,学习《道德经》来净化身心灵。
所以当他选择了改变之后,自然的就不喜欢与酒肉朋友相聚,觉得那个浪费金钱、浪费生命,所谈的没有什么意义,对生命的成长没有什么益处,在那里比大比小、在那里炫耀。
所以自然就会喜欢结交研习传统文化、研习《道德经》的人。
做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心灵品质,就会感召类似心灵品质的人事物过来。
物以类聚,但会随着自己的选择而改变,怎么选择就会感召相同心灵品质的人事物过来。
我们个人是这样,包括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团体,大家怎么选择,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磁场出来,然后会感召相应的人事物的磁场过来。
同样的,我们整个人类的集体意识也是一样,整个人类的集体意识怎么选择,大自然也会尊重人类的选择而作回应,这一点大家好好再深入去体会。
“这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天气状况会越来越频繁”,这是那些气象专家,包括生态环保专家提出的逆耳忠言。
极端型的气候,将会随着人类对地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增加。
极端型的气候是人类感召来的。
我在青年时期,有位学姐送一本书给我,上面写有一句话:“人若胜天天不语,天若胜人整局空”。
《道德经》二十三章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都会无常的流动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形成物以类聚。
这样的话,你才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的心态改变起。
要让地球的生态越好,人类就要体会到:人类怎么去选择,大自然就对人类的选择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