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初中导学案新模板1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编号:301 3.1认识三角形(1)班级__________ 组号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冇条理地表达能力;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丁• 180。
”,能发现“宜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学习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学习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预习指导:1.先精读一遍教材P62、P64,用红笔进行勾画;再针对学案二次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2. 找出白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下面,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学习环节:一、知识盘点,情景引入1三角形的定义: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如右的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2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如右所示: 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交点如右所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均为三角形的顶点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三拜形的三个顶点加以一个“△”来表示一个三角形,在表示三角形时,三个字母之间并无顺序关系如上图中,此三角形可以表示为 _______ ,或_______ 或______内角:三角形两边所夹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例如Z\ABC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三角形的内角。
边BC称为ZA所对的边,或顶点A所对的边,因此边BC也可以表示为a那么边AB, AC呢?3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2)按边分A'锐角三角形:三个角者|是锐角的三角形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个边勿不相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边均橹的三角形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探究一: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让自己动手把-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ZA + Z/? + ZACB = _____________________3剪下ZA,按图(2)拼在,一起,从而还可得到ZA + ZB + ZACB= 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AABC,说明ZA + ZB + ZC = 18O\你有儿种方法?探究二:肖•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学以致用,归纳提升:1 .在AABC 中,(1) ZC = 82°,ZA = 42°,则ZB 二__(2) ZA + Zfi = 5ZC,那么ZC= ____(3) 在AABC中,ZC的外角是120° , 的度数是ZA度数的一半,求△ABC的三个内角的度2.已知AABC中,ZA:ZB:ZC = 1:2:3,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变式训练:已知AABC中,ZA-ZB = 9O°,ZB = 2ZC,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3 如图,在△ ABC 中,AACB = 90°,CD 丄AB 丁•点0 ,Z1与ZA有何关系Z2与Z却尼?4.如图,ZA = 60°,ZB = 30°,ZC = 20°,求ZBOC的度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时间:课题: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型:课时:【学习目标】1.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人猿同祖——古代的森林古猿; 2.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知识链接】【导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自学方法指导与自主学习1.现代类人猿主要包括、、和四种。
2.19世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仔细比较了与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与有着共同的祖先——。
3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分布在、、等地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4.人类是如何进化的? 由于大量消失,一部分不得不下地生活。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由于的改变和自身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着的方向发展,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并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5.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
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从而提高了的能力;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使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在同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
(三)小组合作研讨阅读教材,组内同学讨论、研究共同完成下列任务:1.完成教材第3页的观察与思考。
2.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谁?主要证据是什么?3. 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4. 地壳剧烈运动和气候剧烈变化。
会对生活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5、完成教材第6页的技能训练。
晋庙铺中学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审批人:授课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班级:姓名:小组课题:1 Section A 1a-1c 课型:新授共课时第课时总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且能列举出一些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短语 2.能听懂谈论学习方法的对话,完成相应听力练习。
3. 会用-How do you study English? -I stud y by ....来和同伴交流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重点: 1.能听懂谈论学习方法的对话,完成相应听力练习。
2. 会用-How do you study English? -I study by ....来和同伴交流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难点:会用-How d o you study English? -I study by ....来和同伴交流学习英语的方法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追忆奠基】二、【情景激趣】Good learners usually have good ways to learn English-How do you learn English?-I learn English by watching English movies.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五、【依纲自学】来源学科网ZXXK]1.翻开课本P1,迅速阅读1a部分的内容。
并按要求完成课本上相应的任务。
(1分钟)2.检查答案,先要求全班一起给出答案并检查讨论。
然后要求2-3名同学就“What are the other ways you sometimes study?”给出自己的答案,并把收集的答案列举在黑板上。
(3分钟)参考案例Teacher: What are the other ways you sometimes study?Students: I study English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学科网]①by reading Eng lish newspapers②by going over exercises books③by listening to tapes…3.听第一遍录音,并完成课本上1b的听力任务。
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导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设定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课程目标了解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教材和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2.2 教学准备备课并准备教学材料设置教室环境和设备安排学生的学习小组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3.2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创设情境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第四章:教学内容与过程4.1 教学内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相关案例分析和实例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4.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程并进行介绍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供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进行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和表现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展示5.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技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第六章:单元一教学计划与实施6.1 单元一教学内容课题一:课程内容概述课题二: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三:案例分析与讨论6.2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课题一:介绍单元一的课程内容,讲解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二: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内容课题三: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体会6.3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第七章:单元二教学计划与实施7.1 单元二教学内容课题一:课程内容概述课题二: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三:案例分析与讨论7.2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课题一:介绍单元二的课程内容,讲解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二: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内容课题三: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体会7.3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第八章:单元三教学计划与实施8.1 单元三教学内容课题一:课程内容概述课题二: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三:案例分析与讨论8.2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课题一:介绍单元三的课程内容,讲解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二: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内容课题三: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体会8.3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第九章:单元四教学计划与实施9.1 单元四教学内容课题一:课程内容概述课题二: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三:案例分析与讨论9.2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课题一:介绍单元四的课程内容,讲解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题二: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内容课题三: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体会9.3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学生对本学期课程的学习反馈和评价10.2 教学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的反馈10.3 改进措施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单元一教学计划与实施重点环节:课题一的教学讲解和课题二、三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中学导学案七年级语文《社戏》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时间:10.19 姓名: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4、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5、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二.自学体验:(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字词积累1、读准下面的字音。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絮.叨怠.慢蕴.藻家眷.喝.采旺相.楫.子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转:悠扬:皎洁:归省:漂渺:自失:弥散:【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
1.小说的标题是“社戏”,可见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全文是这样安排的:()——()——()2.小说重点写的是“去看社戏“,按照下面思路来写的:()——()——()——()3.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 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 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课题5.2 解方程(3)课时1课型预习+展示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目标经历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括号的解题方法。
二、探究释疑如何解方程:4(X + 0.5)+X = 20-3根据“旧”知识,学生会作解答:例4 解方程:解法一:去括号,得。
解法二: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
移项,得。
移项,得。
化简,得。
即:。
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
议一议:观察上述两种解法,说出它们的区别?三、巩固提升解下列方程:(1) 5(x—1)=1; (2) 2—(1—x)= —2;(3) 11x +1 =5(2x + 1); (4)4x -3(20-x)=3;(5) 5(x+8)-5=0; (6) 2(3—x)=9;(7) −3(x +3) =24; (8) −2(x −2)四、总结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重难点解方程时如何去括号。
(①不漏乘括号外的因数②注意括号外为负因数时,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预习交流1、去括号① X-(X-4) ② 8-2(X-7) ③ 4(X+0.5)2、家里来客人了,妈妈让小颖带了20元钱到超市去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找回了3元,已知1听可乐比1听果奶多0.5元。
你知道1听果奶多少钱吗?如果设1听果奶x元,可列出方程:这个方程列得对吗?为什么?你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是:。
预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后记学科:数学年级:七主备人:龙达海辅备人:刘诚、翟海琴、陈星明备课组长审批:刘诚教研组长审批:周次: 13 份数:序号:1课 题 解方程(1) 课时 1 课型 预习+展示 学 生 活 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目标1.通过天平实验,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用数学符号表达;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它们来解方程;二、探究释疑下列用等式性质进行的变形中,那些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1)若x =y ,则5+x =5+y (2)若x =y ,则5-x =5-y (3)若x =y ,则5x =5y (4)若x =y ,则 (5)若 ,则bx =by (6)若2x (x -1)=x , 则2(x -1)=1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我们今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依据,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例1:解下列方程 (1)x +2=5 (2)3=x -5 (3)-3x =15 (4)2103n--= 三、巩固提升 1.解下列方程:(1)x -9=8 (2)5-y =-16 (3)3x +4=-13 (4)2153x -= (5)2x+5=5x-72、若2x -a =3,则2x =3+ ,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 ,等式仍然成立.3、如果代数式8x -9与6-2x 的值互为相反数,则x 的值为 .4、把 变形为的依据是( )A 等式的基本性质1B 等式的基本性质2C 分数的基本性质D 以上都不对 四、总结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重 难 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学指导】一、: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1题到第2题(课本上做)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取出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C .0是最大的负数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3.1,21-,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要点归纳】: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导学案确定初级模版篇一:导学案模板芒棒中心校语文导学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日期:________编制人: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课题芒棒中心校数学导学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日期:________编制人: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课题篇二:导学案模版新集中心小学导学案(20至20学年度第学期)科目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导学案第1学时内容: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学习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三、练习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2,0.6,+13,0,—3.1415,200,—754200,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A 组为必做题)A 组 1.任意写出5个正数: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5个负数: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向东为正,那么 -50m 表示的意义是………………………( ) A .向东行进50m C .向北行进50m B .向南行进50m D .向西行进50m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C .0是最大的负数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6.给出下列各数:-3,0,+5,213-,+3.1,21-,2004,+2008. 其中是负数的有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B 组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组1.写出比O 小4的数,比4小2的数,比-4小2的数.2.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第2学时内容:正数和负数(2)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2009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2)六个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美国-6.4%, 德国1.3%,法国-2.4%, 英国-3.5%,意大利0.2%, 中国7.5%.三、巩固练习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四、阅读思考(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六、应用与拓展必做题: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选做题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3、吐鲁番的海拔是-155m,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m ,它们之间相差多少米?4、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从起点先走+40米,再走-60米到达终点,问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多少米?应怎样表示?一共走过的路程是多少米?5、10筐橘子,以每筐15㎏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