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松改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探究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主要目标的耕作方式,在耕种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损失,以达到保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等,对于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保墒覆盖:在玉米种植期间,采用覆盖物覆盖在地表,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供适宜的微气候环境,适宜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 秸秆还田:将上一季作物的秸秆留在田间,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同时秸秆分解可以增加有机质的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
3. 土壤覆盖:在耕作后尽量减少裸露的土壤表面,可以通过耕作和覆盖作物等方式,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防止土壤流失。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探究1. 减少耕作频次和深度: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翻耕的次数和深度,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采用浅耕、犁草深耕等方式可以达到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
2. 控制农田水分:合理的农田水分管理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的灌溉制度和耕作措施,保持土壤湿度的平衡,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 应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
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并且有机肥料的分解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
4. 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微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等,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和建议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该:1. 提高农民的意识: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于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农民积极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识。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方案一、前期准备:1.确定深松整地区域,根据土壤情况选择适宜的农机作业。
2.了解农地的历史种植情况,是否需要除草或其他前期处理。
3.检查农机设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并具备深松整地功能。
4.参考相关技术资料,了解深松整地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作业方案:1.测量标线:根据农地的大小和形状,确定深松整地的作业范围,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标线。
2.除草处理:如果有杂草,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除草处理,确保农地表面清洁。
3.调整农机设备:根据作业需求,调整农机设备的深松整地工作部分的高度和角度,确保能够有效地松土。
4.机械操作:农机深松整地时,需要将设备依次移动到农地的各个位置,让深松整地部分能够达到所有需要处理的土壤区域。
5.注意安全:在进行农机深松整地时,保持安全操作是至关重要的,操作人员应该熟悉设备操作和安全规定,并保持警惕。
三、操作要点:1.深度控制:根据土壤特性和作物需求,确定深松整地的深度,以避免过度或过浅松土。
2.速度控制:控制农机的行进速度,以保证深松整地的质量和效率,避免过快或过慢的速度导致不均匀的土壤松动。
3.覆土处理:在深松整地后,可根据需要进行覆土处理,将上层土壤覆盖在深松的土壤上,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4.农地整平:在深松整地完成后,需要对农地进行整平处理,使土壤表面平整,便于后续种植作业。
四、后期管理:1.补充营养:深松整地后,土壤会有一定程度的营养损失,因此需要及时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施肥,补充土壤养分。
2.水源管理:在进行深松整地后,需根据作物需求合理管理水源,保持土壤湿润。
3.病虫害防治:深松整地后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定期检查:定期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进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耕地深松深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耕地深松深翻是一种重要的农田土壤改良措施,通过加深土壤松动度和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田产量。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深松深翻实施方案对于农田土壤的改良和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二、实施步骤。
1. 土壤调查,在实施耕地深松深翻前,需要对农田土壤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土壤的类型、质地、酸碱度、肥力状况等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深松深翻方案。
2. 土地准备,在耕地深松深翻前,需要对农田进行清理、平整,清除杂草、残茬和农田垃圾,保持土地整洁,为后续的深松深翻工作做好准备。
3. 深松深翻操作,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进行深松深翻作业。
根据土壤情况,确定深翻深度和深翻频次,保证土壤能够被充分松动和翻耕,使土壤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4. 施肥施药,在深松深翻后,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农药,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保护。
5. 种植管理,在耕地深松深翻后,进行作物的种植管理工作,包括选种、密植、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保证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注意事项。
1. 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确定深松深翻的深度和频次,避免过度深翻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侵蚀。
2. 在施肥施药时,严格按照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避免施用过量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3. 种植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作物生长中的问题,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实施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耕地深松深翻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田产量。
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耕地深松深翻是一项重要的农田土壤改良措施,对于提高农田产量、改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深松深翻实施方案,对于农田管理和作物生产至关重要。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方案一、引言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指通过农机械对土壤进行深松处理,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一种农业作业方式。
本文将介绍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目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案,以便农民和农业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
二、目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从而达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标。
具体而言,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目标包括:1.打破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透气性;2.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3.提供较好的播种和根系发育环境,增加作物根系的吸收面积;4.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水分贮存能力。
三、作业方案1. 土壤检测和分析在进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之前,应先进行土壤检测和分析,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质量,为合理制定作业方案提供依据。
常规的土壤检测项目包括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等。
2. 农机选择和准备选择适当的农机进行深松整地作业非常重要。
通常,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采用的主要设备有翻压式旋耕机、旋转耕、刀片式玉米穴垄复合机等。
在选择农机时,应考虑农田面积、土壤质地、作物情况等因素,以确保作业效果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对农机进行准备工作,包括保养、维修和调整。
保证农机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工作状态能够提高整地作业效果。
3.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正式进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作业顺利进行。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和残留作物,避免绊倒或损坏农机设备。
•去除田间障碍物,如石头、残桩等,以避免损坏农机设备。
•对作业区域进行标记和测量,确保作业轨迹的准确性。
•对作业区域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和防尘处理,预防环境污染和土壤流失。
4. 深松整地操作步骤深松整地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切换农机设备、调整作业深度和速度、进行作业轨迹规划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切换农机设备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状况,选择合适的农机设备进行深松整地作业。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大,产量丰富。
玉米种植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主要目的的耕作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持土壤覆盖、减少耕作次数、改善土壤结构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保持土壤覆盖保持土壤覆盖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耕作方式经常会翻耕土壤,导致土壤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保持土壤覆盖,可以使用秸秆覆盖、覆膜覆盖等方式,防止土壤裸露,减少水土流失。
尤其在玉米生长季节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二、减少耕作次数传统的耕作方式中,经常会进行过度的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严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减少耕作次数,可以采取不翻耕、少耕甚至无耕的方式,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在玉米种植中,减少耕作次数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改善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强调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合理施肥、增施有机物质、选用适当的耕作机具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在玉米种植中,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对水和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水肥的流失和浪费,提高作物的抗旱抗涝能力,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增施有机物质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增施有机物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机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或者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人类的主要食品来源,也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和环境的种植技术,适用于各种作物,也可以用于玉米的种植。
本文将介绍玉米种植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一、翻耕法翻耕是最常用的耕作方式之一,通过耕地来改良土壤、消除有害生物和杂草。
然而,频繁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丧失,因此不利于玉米生长和发育。
保护性耕作中,建议减少翻耕次数,可使用深松耕或其他可减少耕地面积的技术,减轻土壤的机械作用,增加土壤松散度。
同时,对于有机质较高的土壤,适宜采用翻耕法加垄作。
二、覆盖法覆盖法是指在播种后,在玉米株间或行间覆盖有机物、草等物质,来保持土壤的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和保护土壤质量。
玉米种植中,备选覆盖材料包括稻草、麦秸、豆荚、玉米秸等。
这些材料不仅可以覆盖土壤,并且可以在分解时为玉米提供养分。
在玉米生长季节中,可通过在行间覆盖黑色塑料膜等材料来保持土壤温度和水分,尤其在旱年或早期播种时效果更佳。
覆盖材料的厚度要适度,太厚会影响空气渗透,使土壤通氧量不足。
三、绿肥法绿肥是指在玉米收割后,种植一些草本或豆类作物,作为下一季农作物的前作物。
绿肥对土壤有保护作用,避免在空地上萌生杂草,同时也有利于调节土壤的气、水、热环境,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积累。
适宜的绿肥种植作物包括豌豆、紫云英、苜蓿等。
在播种后需要注意环境湿度、水分和空气流通,保持适度的温度和湿度,及选择适宜的播种量和播种时间。
四、旋耕法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进行旋耕,不仅可以减轻对玉米根系的压力,提高其根系的活力,还能增加空气渗透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
旋转耕作也使土壤达到良好的排水性和改良作用,避免压实土壤。
在旋转耕作中要注意掌握深度和角度,不要过度耕作地面和地下0.3-0.5米深处的土壤,控制旋转角度,使视线角度旋转约40-60度。
总之,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和环境,同时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方案一、目标1.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2.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3.减少土壤压实,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
4.防止杂草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准备工作1.了解地块的土壤类型、墒情和作物种植情况等信息,选择合适的深松机具和操作方式。
2.对深松机具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准备好深松作业所需的燃料、润滑油和备用零件等。
三、选址和标点1.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地块。
2.在地块的四个角落和中心位置标点,方便后续的导航和定位。
四、作业操作流程1.进场和定位:按照标点,将深松机具运到地块,并调整至作业高度。
2.开始作业:按照预定的方案和作业路径进行深松整地作业。
一般可以采用交错式或平行式作业方式。
3.控制深度和速度:根据土壤情况和作物需求,调整深松机具的工作深度和作业速度。
一般建议深松深度在20-30厘米之间,并保持较稳定的速度。
4.注意安全:操作人员应时刻注意机具的安全运行状态,防止发生事故和故障。
5.及时清理杂草和残渣:深松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清理机具和地表的杂草和残渣,以防止二次污染和病虫害的发生。
五、作业质量控制1.深松整地后,应通过观察土壤情况、测量土壤含水量和检测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评估作业质量。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后续的管理和施肥措施,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根据深松整地效果和作物产量的变化,总结经验和改进措施,提高农机深松整地的效益和效果。
六、作业记录和数据收集1.在作业过程中,要做好作业记录,包括作业时间、机具状态、作业路径和深度等相关信息。
2.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GPS定位、无人机巡查等,收集土壤、作物和地块的相关数据,为下一步的农田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关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实施方案,希望对你有用。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作业效果和经济效益。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摘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与优化,有效提高了生产质量与效率,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一种高效、生态的种植生产技术,可以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士壤结构,创造适宜的田间小环境,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因此在玉米的种植中,就可以将其广泛推广与应用,从而发挥其价值与作用。
本文针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以及应用效果,展开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希望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引言玉米是我国的主要作物之一,其市场需求非常高,具有重要的价值。
针对部分地区自然条件不佳、种植水平不高、质量与产量不满足目标等问题,需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防止土壤被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这对于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1、保护耕作技术的概述保护耕作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种高校高产的耕作技术,能够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该技术,是指在尽量不翻转土壤的前提下,采用少耕、免耕、覆盖等方式,减少对土体的扰动与破坏。
还可以有效利用前一轮农作物的秸秆,进行地表的覆盖,提高资源利用率。
并且使用专业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减少田间作业工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质量与效率。
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耕地次数,非常适用于以往多次耕作的土壤,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玉米种植现状玉米主产区多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该地的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十分适宜玉米种植,但玉米种植的整体生产效益却不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4个方面:(1)种植模式粗放,种植户积极性不高。
所谓保护性耕作,就是通过免耕、少耕等技术和各种配套措施进行耕作,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保护性耕作以机械化生产为核心,在保障种植发芽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耕作,采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并且利用农药对杂草、害虫进行控制。
这种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劳动量、节省耕作时间、节省燃料、减少机器磨损,也能改善土壤的可耕性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同时增加野生动植物,具有较强的生态性,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效益。
1.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1.1增加土壤水分旱作农业主要通过天然降雨来获取水分,在降雨的过程中,一些雨水在地表流失,并没有渗入到土壤之中。
一部分水分在地表蒸发,另一部分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水分。
想要确保水分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对径流、蒸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保护性耕作保持土壤残茬覆盖,可以为土壤提供遮阴,进而达到锁住水分的效果,遮阴可以有效降低水分蒸发。
此外,残茬具有减慢水流速的效果,可以缓解地表径流问题,进而增加水分渗入土壤的机会。
另一个增加水分深入的方式,就是利用蚯蚓和前茬作物根系腐烂后形成大孔隙为水分深入提供更好的途径。
美国内布拉斯加不同耕作法土壤蓄水、径流、蒸发等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美国内布拉斯加不同耕作法土壤蓄水、径流、蒸发等测定桔梗覆盖量(t/ hm)耕作方式土壤蓄水量(mm)径流量(mm)蒸发量(mm)蒸发损失(%)4.5常规翻耕291028288 4.5深松54526282 17.9免耕1390182570(无秸秆)圆盘犁760254790(无秸秆)水平沟耕作34028789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免耕和秸秆覆盖具有减少蒸发、增加蓄水的效果。
1.2降低生产成本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机械的作业次数,也能降低人工、牲畜的工作量,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保苗率可以提升2%-4%。
在6月下旬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态势,与普通耕作相比,叶片会多出1-3片,苗高也会有所提升,普遍超过10cm,茎粗则超过0.5cm。
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而机械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其可以有效减少耕作对土壤的危害,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对农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文从玉米解析恶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入手,深入分析这一技术要点,以期为后续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提高玉米单产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但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和作业量的增加,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出现了重施肥轻培土的现象,导致作物根系下扎不实、土壤透气不良,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减产。
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性耕作的科学管理。
一、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与优点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玉米保护性耕作是近年来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种植方式。
这一技术结合传统农技措施,利用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其是在免耕播种、精量施肥、秸秆还田等常规措施基础上,利用机械进行深松整地作业,达到土壤疏松,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保墒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抑制病虫害发生,减轻因连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目的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提高土壤温度,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抗旱能力,促进玉米根系下扎,防止玉米发生倒伏,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益的目的。
2、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人工或机械辅助人工进行,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东北地区,以大马力拖拉机为动力,采用保护性耕耘机具,结合喷药施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的保护性耕作。
其优点如下:节省人力,降低生产成本。
据调查,一般农户每生产1万斤粮食需用劳动力200人,而使用机械化后,每生产1万斤粮食仅需要50人,可节约劳动力100人。
同时,因省工省力,降低了劳动成本。
示范园IMPLEMENT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松辽平原腹地,处于 ”黄金玉米带”上,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主要农作物为玉米。
全县耕地面积363万亩,其中 玉米种植面积32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是 玉米单产全国第一、总产全国第四的农业强县。
玉米生产是全县的支柱产业、经济命脉,玉米 生产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一宜是农机、农业部门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不懈努力,2016年逐 步形成了以玉米秸秆覆盖和免耕播种技术为核心,以高效植保和机械深松为保障的玉米种植模式,即 ”梨树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
2020年, 全县推广“梨树模式”实施面积达到200万亩。
”梨树模式”概述“梨树模式”充分利用和保护了黑土地,它是一项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 术。
它是用玉米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科学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 力和抗旱、排涝能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梨树模式”的优点1.培肥地力。
连年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 呈递增趋势,五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左 右,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2. 蓄水保墙。
秸秆覆盖地块,全年相当于增加降水40~50mm,可延缓旱情7~10天;3. 保护耕地和环境。
秸秆覆盖可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有效抑制“沙尘暴”生成,避免焚烧秸秆造 成的大气污染;4. 改善土壤生物性状。
秸秆还田为土壤生物 供应了充足的养分,5年后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可达 120条左右,常规只有7条左右,数量是常规的17倍以上,对疏松土壤,加快秸秆转化,促进土壤熟 化起到了有益的作用;5. 节本增效。
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200元, 单产提高5%~10%。
三、“梨树模式”的核心内容“梨树模式”的核心技术为秸秆覆盖和免耕播 种两项技术。
秸秆覆盖有三种形式,免耕播种有三种方式。
平罗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根据银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平罗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和推广经验,目前适合宁夏银北地区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有3种: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冬小麦+青饲玉米模式、玉米单种模式,其技术操作过程分别如下: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技术操作规程1、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工艺流程:前茬作物高留茬(高度为15—20cm)→10月份深松(深度为30—35cm)→灌水越冬→次年2月下旬地表处理(浅松)→3月上旬进行小麦免耕播种→4月5日至10日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杂草病虫防治→7月上旬小麦机械收获→杂草病虫防治→9月25日至30日玉米收获→留茬越冬休闲2、农艺要求2.1选地、留茬、深松、灌水a)选地:选择耕地面积较大,作物布局基本统一集中,交通便利、排灌方便,机械化水平较高,前茬留茬的中高产田。
地块要具备较好的平整度,以便通过机械的仿形功能达到播种深度基本一致。
b)留茬:留茬高度20至30cm,主要目的是固土防沙增加秸秆覆盖量,作物根茬腐烂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c)深松:10月中旬至冬灌前深松。
对多年来拖拉机耕地已形成了坚硬和厚实的犁地层,每隔2—3年必须进行深松,采用654或804拖拉机配带IS-2型全方位深松机作业。
深松深度在30—35cm,作业要求无漏松且地表平整,主要目的是破除多年拖拉机耕地形成的坚硬犁地层,改善土壤渗水、吸水透气性能。
d)灌水:在越冬前灌好冬水,蓄水保墒。
2.2整地和播种a)整地:整地应根据地表平整情况选择耙耱或浅松处理,一般应在2月中旬进行。
一是对第一年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
在上一年进行深松后,应选用钉齿耙进行耙耱处理,使地表解冻深浅一致,为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对三年以上没有进行深松的地块应进行浅松,深度应在8到10厘米,也可采用硬茬播种机先播肥,耱平后再播种。
b)播种:在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0—2度,地表化冻深层(5——8厘米)时播种。
一般为3月5日至3月10日播种。
附件:保护性耕作深松机械化技术对比试验方案一、试验内容与机械选择1.玉米行间深松技术对比试验小麦收获后玉米播种前,或玉米出苗后7天左右,在玉米行间分别进行深松25cm、30cm和不深松对比试验。
深松选择单柱式不带翼深松机。
2.小麦播前深松技术对比试验玉米联合收获后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深松25cm、深松30cm和不深松及传统深耕翻(耕翻25cm)对比试验。
深松选择全方位深松机或单柱深松机,小麦播种选用小麦免耕播种机。
二、试验区设置1.地块选择:选择能代表当地自然、土壤、水肥、产量水平的地块,并集中连片,试验田面积一般不小于10亩,根据需要设若干试验小区。
2.试验区设计:试验小区要设在基础条件一致的同一块地里,试验地要求平坦开阔,且固定不变、连续试验。
在田间试验中,除深松外,其他技术措施和自然条件要严格控制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进行(如播种方式、种子、肥料、灌溉等)。
3.每个试验小区重复三次以上,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一般不少于2亩或最低保证机具一个往返作业宽度。
试验小区重复排列方式如下:三、检测内容和要求1.监测内容:土壤水分和土壤容重测试、作物生育记载与产量对比,附监测表。
2.监测要求:(1)定人、定点、定时监测。
定人:即监测点必须固定专人负责保护性耕作效果监测,不得随意变动;定点:即监测内容应在同一处理小区进行,不能一个小区测水分,另一个小区测产量;定时:即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测试。
(2)数据真实。
田间试验的所有试验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编造。
必须讲究试验技术,认真地观察记载,力求减小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3)测试与调查相结合。
在进行深松试验测试时,要将测试和调查结合起来,对有明显误差和不准确的数字进行重测,更正存在的误差。
3.建立试验档案。
在试验区要设立标志牌,每次重大活动或监测活动要留存图像资料,原始监测数据需检测人签字后存档。
四、检测内容与测试方法参见山东农机化信息网/保护性耕作与秸秆综合利用专栏/工作规程条目/《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
玉米深松改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任务是解决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生产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改革耕作制度,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增产速率。
包括5项具体任务:万亩高产种植配套技术;提高种植密度的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东华北春播玉米区深松改土技术;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免耕直播加适时晚收技术的研发与试验示范。
下面是吉林农科院经过多年研究后提出来的东华北春玉米区深松改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要描述,供大家参考。
这些文字材料可以作为宣传和培训资料。
)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提高该区玉米产量、效益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
针对该区玉米生产中土壤侵蚀严重、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变差、蓄水保水能力降低导致玉米群体整齐度差、抵御干旱能力降低,玉米产量效益增长缓慢等问题,在农业部行业科技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提出了以深松改土为核心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通过试验示范,该技术体系表现出增产增收、培肥地力和节约资源的显著效果。
一、技术规程
1.耕作及种植方式
将现行匀垄(65cm)改成宽行90cm和窄行40cm宽窄行种植,玉米大喇叭口期在90cm 宽行深松,深松宽度40—50cm,深度35-40cm,深松结合追肥,如果遇到干旱,深松期应适当延后;秋季收获时苗带(窄行)留高茬(40cm左右),秋收后用条带旋耕机对宽行进行旋耕,窄行(苗带)高茬自然腐烂还田。
第2年春季,在旋耕过的宽行上播种玉米,形成新的窄行苗带,即完成了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窄行耕种方式。
2、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审定通过的优良品种,水肥条件好的地块以耐密和半耐密型品种为主。
在5~9月≥10℃的活动积温2800-3000℃,降水量500mm的地区,应以中晚熟品种为主,搭配晚熟品种;在5~9月≥10℃的活动积温2700-2800℃,降水量550-600mm左右的地区,应以中熟品种为主,搭配中晚熟品种。
3、种子处理
播种前15天做发芽试验,播种前3-5天选无风晴天将种子摊开在干燥向阳处晒2-3天,根据各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不同防治对象,播种前选用通过国家审定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及丝黑穗病菌。
4、精量播种
当耕层土壤0—20cm深的地温稳定通过10℃、土壤耕层含水量在20%左右,即可播种。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可在地温稳定通过8℃时抢墒播种。
播种方法采用2BJ系列精密播种机、2BD-2精密播种机,在已旋耕过的宽行进行精密播种,播深3-4cm,做到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均匀。
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即每穴播1粒种,播种穴数比留苗密度增加1倍,播后采用1YM镇压器镇压。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镇压强度为600-800g/cm2,土壤含水量在22-24%时,镇压强度为300-400g/cm2。
机械播种每公顷播种量30-40kg。
5、种植密度
高肥地块种耐密型品种,每公顷保苗为5.5-6.0万株;平展型品种,每公顷保苗4.2-4.5万株;中肥地块半耐密型品种,每公顷保苗为5.0-5.5万株;平展型品种,每公顷保苗4.0-4.2万株。
6、肥料施用
高肥地块,每公顷施纯N 120-165kg,P2O545-75kg,K2O 45-70kg, ZnSO415kg (ZnSO4也可拌种)。
中肥地块,每公顷施纯N 80-120kg,P2O560-90kg,K2O 50-80kg,ZnSO415kg(ZnSO4也可拌种)。
施肥方法上要基肥(底、口肥)和追肥相结合,磷、钾、锌肥和1/4氮肥作基肥,其余3/4氮肥在玉米拔节前结合深松追施。
7、间、定苗
在玉米4-5叶时定苗。
定苗时隔一株去一株,遇到缺苗时可留相邻株,还可多留一成苗,留作追肥前去掉弱、小、病、杂苗时备用,以保证群体整齐度。
8、草、虫、鼠害防治
在播后苗前喷洒40%乙·莠悬乳剂380 ml/亩或苗后4-5叶期喷洒40%福分350-400 ml/亩,可一次性控制玉米田杂草危害。
7月上、中旬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公顷释放22.5万头(分两次、间隔5-7天)赤眼蜂,将螟虫消灭在孵化之前;也可在4月20日至5月5日期间喷洒白僵菌封玉米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100-150g。
当农田鼠密度超过5%时,选用溴敌隆、敌鼠钠盐等高效安全药剂,及时防治。
9、收获
玉米成熟后适时收获。
收获后果穗要及时扒皮,上站子(小站子或长站子)或自由堆放晾晒脱水。
10、旋耕备种床
秋收时玉米留高茬40-45cm,10月下旬在90 cm宽行上旋耕,旋耕宽度40—60cm,深度8—12cm为宜,以床面平整碎土效果好达到播种状态为标准。
二、技术效果
1.增产效果显著该技术体系可提高玉米单产7%-14.9%,经济系数平均提高2.8%,保苗率提高8%-15%。
2.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通过深松打破犁底层,显著提高了土壤对夏季雨水的蓄积能力。
吉林省的8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现行耕作方法比较,春播时0-30cm深的土壤含水率增加1.2—3.2个百分点,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增加1.0—2.0个百分点。
3.土壤结构改善目前玉米田的耕层深度为12-15cm,通过深松打破犁底层加深了耕层,0~20cm、20~40cm深的土壤三项比(固项:液项:气项),现行耕法匀垄分别为1:0.46:0.50和1:0.48:0.40,宽窄行分别为1:0.56:0.56和1:0.58:0.68。
宽窄行种植的0~40cm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
3.土壤肥力提高通过留高茬使30%的秸秆还田,有效控制了风蚀和水蚀,8年定位试验表明,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了6.73g/kg,速效磷提高2.3mg/kg,速效钾提高50.1gm/kg,速效氮降低了54.9mg/kg。
4.生产成本降低玉米生长期的耕作次数由常规耕作方法的6次减少为3次,每公顷减少柴油消耗31升,降低生产成本240-390元。
三、配套机具
1. BJ系列精密播种机;
适用玉米精量和半精量播种;种肥安全隔离单价:
2BJ—2型2500—3000元/台;BJ—6型10000—13000元/台;
生产厂家:公主岭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公主岭市铁北红光街5号
2. BD型精密播种机;
适用玉米精量和半精量播种;
单价:2BD—2型2500—3000元/台;BD—6型10000—13000元/台;
生产厂家:公主岭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公主岭市铁北红光街5号
3. 3ZSF-1.86T2中耕深松追肥机
适用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方式;
深松深度:30——45cm,宽度:30——45cm ;
单价:8000——11000元/台
生产厂家:公主岭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公主岭市铁北红光街5号
4.1GQN-320T3条带旋耕机
单价:3000—4000元/台
生产厂家:连云港农机制造厂(或长春市:吉林省农机研究院)
以上四种机具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四、注意事项
1、本技术模式适宜在条件类似的雨养农业区玉米作物上推广应用。
2、需在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推广,保证机械动力和配套机具。
3、建议本技术模式经2-3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试用,在不断总结经验和补充提高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后形成正式的技术规范。
然后推荐给农业部种植业司和有关省农业厅,发布实施。
注:1、各实验站在适宜密度、施肥量、收获方式等方面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