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递推找出规律的数列就是递推数列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9
数列的递推公式与极限计算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而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其极限计算是数列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递推公式的定义、举例、极限计算的概念以及一些常见的数列极限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与极限计算。
一、数列的递推公式1.1 递推公式的定义数列的递推公式是指通过前一项或前几项来确定后一项的关系式。
通常情况下,递推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f(an-1, an-2, ..., a1),其中an表示第n项,f表示关系函数,an-1, an-2, ..., a1表示前n-1项或更多项。
1.2 递推公式的举例下面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来解释递推公式的概念: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an-1 + an-2,其中a1 = 1,a2 = 1。
根据递推公式,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计算出数列的每一项:a3 = a2 +a1 = 2,a4 = a3 + a2 = 3,a5 = a4 + a3 = 5,以此类推。
通过递推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任意项的数值,而无需逐个求解。
二、数列的极限计算2.1 极限计算的概念在数列中,极限是指当项数趋于无穷大时,数列中的数值逐渐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
极限的计算对于我们理解数列的性质和趋势非常重要。
2.2 常见的数列极限计算方法2.2.1 等差数列的极限计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保持不变的数列。
当数列的项数趋于无穷大时,等差数列的极限为数列的首项。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1)d,当n趋于无穷大时,数列的极限为a1。
2.2.2 等比数列的极限计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比保持不变的数列。
当数列的项数趋于无穷大时,等比数列的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
其极限计算公式为an = a1 * r^(n-1),当公比r的绝对值小于1时,数列的极限为0。
2.2.3 斐波那契数列的极限计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的特殊数列。
第二部分数量关系本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数字推理;下篇为数学运算。
(数字推理虽然连续出现在国考行测考试大纲中,但在国考中已连续多年未考。
国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大纲:“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
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数学运算:难度较大,涉及题型十分广泛,计算问题、行程问题、比例问题、和差倍问题、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工程问题、容斥原理、抽屉原理等可能会出现。
解题时,代入排除法、方程法、特殊题型对应公式解题等应合理选用。
上篇数字推理备考重点方向:1、基础数列类型2、五大基本题型(多级、多重、分数、幂次、递推)3、基本运算速度(基本运算公式与技巧,计算速度)4、基本数字敏感度数字推理解题逻辑训练:【例1】2、7、14、21、294、()A.28B.35C.273D.315【例2】1、2、3、7、46、 ( )A.2109B.1289C.322D.147【例3】2、13、40、61、()A.46.75B.82C. 88.25D.121【例4】4、23、68、101、()A.128B.119C.74.75D.70.25【例5】32、48、32、-32、-128、()A.96B.64C.-96D.-192【例6】1269、999、900、330、()A.190B.270C.299D.1900【例7】1、 2、 5、 26、 ( )A.31B.51C.81D.677【例8】2、5、11、56、( )A.126B.617C.112D.92第一章基础数列类型基本数列:1、常数数列2、等差数列3、等比数列4、质数或偶数数列【注】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周期数列或循环数列6、对称数列7、递推数列(可以递推找出规律的数列就是递推数列,找出这个规律的通项式就是解递推数列。
)典例分析:【例1】-81、-36、-9、0、9、36、()A.49B.64C.81D.100【例2】11、22、44、88、()A.128B.156C.166D.176【例3】8、12、18、27、()A.39B.37C.40.5D.42.5【例4】-5、5、()、25、-255A. 55B. -55C. -155D.155【例5】31、37、41、43、()、53A. 45B. 47C. 49D. 51发展趋势:大数化、小数化、分数化、振荡化、无理化、综合化一级数列基本不会考了就算是考可能会考质数数列,等比数列。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考题型:数列递推规律递推数列是数列推理中较为复杂的一类数列。
其推理规律变化多样,使得很多考生不易察觉和掌握。
要想掌握递推数列的解题方法,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清楚递推数列的“鼻祖”,即最典型、最基础的递推数列;二是要明确递推规律的变化方式。
(一)递推数列的“鼻祖”1,1,2,3,5,8,13,21……写出这个数列之后,有不少考生似曾相识。
其中有一些考生知道,这个数列被称为“斐波那契(Febonacci,原名Leonardo,12-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数列”或者“兔子数列”。
这些考生中还有一些人知道这个数列的递推规律为: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之前两项的和,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这个递推规律是整个数列推理中递推数列的基础所在。
在公务员考试中,曾经出现过直接应用这个规律递推的数列。
例题1:(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A类第4题)1,3,4,7,11,()A.14B.16C.18D.20【答案】:C。
【解析】:这道题可以直接应用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规律,即因此所求项为7+11=18(二)递推规律的多种变式例题2:(2006年北京市大学应届毕业生考试第1题)6,7,3,0,3,3,6,9,5,()A.4B.3C.2D.1【答案】:A。
【解析】:这是很别致的一道试题。
从形式上看,这个数列很特殊,不仅给出的已知项达到了9项之多,而且每一项都是一位数字,由此可以猜到这个数列的运算规律。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取“”的尾数由此可知所求项为取“9+5=14”的尾数,即4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两项相加之和变为了取尾数。
例题3:(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二卷第30题,2006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第5题)1,2,2,3,4,6,()A.7B.8C.9D.10【答案】:C。
【解析】:初看这道题容易将题目错看为一个简单的等差数列1,2,3,4,5,6……正是因为存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点,使得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被隐藏起来。
高中数学中数列与数列递推公式的性质与运算总结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序列。
数列在高中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数学中的基础,也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数列的性质,还需要掌握数列的运算方法和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
首先,数列有着一些基本的性质。
首先是数列的有界性。
一个数列如果存在上界或下界,那么它就是有界数列;反之,如果没有上界或下界,那么它就是无界数列。
其次是数列的单调性。
如果数列的后一项大于(或小于)前一项,那么这个数列就是递增(或递减)数列;如果数列的后一项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前一项,那么这个数列就是递增(或递减)数列。
此外,数列还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特殊类型。
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都相等。
其次,数列的运算方法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数列的运算主要包括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
四则运算是指对数列中的每一项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复合运算是指对两个或多个数列进行运算,如求和、求积、求差等。
数列的运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数列的性质和规律。
最重要的是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
数列递推公式是指通过已知的数列前几项,推导出数列后续项的公式。
数列递推公式有两种形式:显式递推公式和递推关系式。
显式递推公式是指通过已知的数列前几项,直接得出数列后续项的公式;递推关系式是指通过已知的数列前几项,得出数列后续项与前几项的关系,然后再通过递推关系得出数列后续项的公式。
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复合数列的递推关系等。
总结起来,高中数学中数列与数列递推公式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数列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数列的规律和特点,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数列的学习和应用,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列与数列递推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数列是由一系列有规律的数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
对于数列的研究,人们发现了数列的递推公式,它可以描述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前几项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数列的推导与应用。
一、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在数学中,数列可以用一对大括号{}表示,其中包含一系列的数字,如{a₁, a₂, a₃, ...}。
其中,a₁, a₂, a₃表示数列的第1项、第2项和第3项,依此类推。
对于数列的研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性质。
首先,数列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当数列有限时,我们可以通过列举每一项来表示;而当数列无限时,我们通常通过递推公式来表示。
另外,数列也可以分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而等比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
二、数列推导的方法推导数列的递推公式需要根据数列的规律进行观察和总结。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列推导方法。
1. 公差法:对于等差数列,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数列的公差,从而得到递推公式。
例如,对于数列{2, 5, 8, 11,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都为3,因此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写为aₙ = aₙ₋₁ + 3。
2. 公比法:对于等比数列,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数列的公比,从而得到递推公式。
例如,对于数列{2, 6, 18, 54,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值都为3,因此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写为aₙ = aₙ₋₁ × 3。
3. 通项法:有些数列的规律难以通过公差或公比来确定,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整个数列的规律,找出每一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递推公式。
例如,对于数列{1, 2, 4, 7, 11,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为aₙ = aₙ₋₁ + n - 1,因此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写为aₙ =aₙ₋₁ + (n - 1)。
数列的递推与递归关系知识点总结数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数列的递推和递归关系是数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递推和递归可以得到数列中后一项和前一项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总结数列的递推和递归关系的知识点。
一、数列的递推关系数列的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后一项和前一项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可以求解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数列的递推公式分为线性递推和非线性递推两种。
1. 线性递推关系线性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后一项和前一项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函数的情况。
线性递推关系可以表示为:an = a(n-1) + b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a(n-1)为数列的第n-1项,b为常数。
通过这个递推公式,可以根据已知的第一项和递推关系求得数列中的其他项。
2. 非线性递推关系非线性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后一项和前一项之间的关系不为线性函数的情况。
非线性递推关系可以表示为:an = f(a(n-1))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a(n-1)为数列的第n-1项,f为一个非线性函数。
通过这个递推关系,可以根据已知的第一项和递推关系求得数列中的其他项。
二、数列的递归关系数列的递归关系是指数列中后一项和前一项之间的关系通过递归定义的情况。
数列的递归关系可以表示为:an = f(an-1)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an-1为数列的第n-1项,f为一个递归函数。
递归关系中的数列可以通过给定的初始条件,即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求解数列中的其他项。
三、递推与递归的关系递推和递归是两种不同的求解数列的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递推是通过前一项和递推公式来计算后一项,递归则是通过前一项和递归函数来计算后一项。
实际上,递推公式可以看作是递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递归函数是一个线性函数的情况。
通过递推和递归,可以发现数列中的规律,预测数列的未知项,解决各种与数列相关的问题。
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递推和递归在数列求解、算法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列的递推公式数列的递推公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用于描述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数列的递推公式对于数学学习和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数列。
数列是一组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每个数称为数列的项。
数列可以有无穷多的项,其中每一项的位置从1开始递增。
例如,1, 2, 3, 4, ...就是一个自然数列。
在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递推公式来表示。
递推公式可以是一个明确的表达式,也可以是一个递归定义。
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两种情况。
首先是明确的递推公式。
这种公式能够直接给出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关系,从而可以计算出数列中的任意项。
例如,在自然数列1, 2, 3, 4, ...中,递推公式可以写为an = an-1 + 1,其中an表示第n个项。
我们可以得到a2 = a1 + 1,a3 = a2 + 1,依次类推。
因此,根据递推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任意项的值。
其次是递归定义的递推公式。
这种公式给出了第一项和后续项与前一项的关系,可以通过迭代计算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就是一个递归定义的数列。
我们可以通过F(n) = F(n-1) + F(n-2)的递归定义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每一项。
根据递推公式,我们可以得到F(3) = F(2) + F(1),F(4) = F(3) + F(2),以此类推。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有助于我们研究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递推公式,我们可以预测数列的未来项,计算数列的和,评估数列的增长速度等。
在数学中,递推公式也经常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如组合数学、离散数学等领域的计数问题。
此外,数列的递推公式也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常用方法,它基于数学中的归纳思想。
通过证明递推公式在初始情况下成立,并且在每一步推理中保持成立,就可以推断该递推公式对于所有项都成立。
数字的变化规律数列的递推与通项公式数字的变化规律:数列的递推与通项公式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数列,它们是由数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得到的。
了解数列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数列的递推与通项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变化规律。
一、递推关系与递推公式在数列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后一项与前一项之间存在某种规律。
根据这种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概念:递推关系和递推公式。
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常数、变量以及运算符等表示。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4,7,10,13,...,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为3。
因此,递推关系可以表示为an = an-1 + 3,其中an表示第n项。
递推公式是指数列中的递推关系用代数表达方式表示的结果。
递推公式可以通过观察数列前几项的特点,或者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来求得。
对于等差数列1,4,7,10,13,...,我们可以发现第n项可以表示为an = 1 + 3(n-1),其中n表示项数。
二、等差数列的递推与通项公式等差数列是一种常见的数列,它的递推关系和递推公式非常简单明确。
等差数列的特点是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公差。
对于等差数列,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两项或者项数来推导出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
1. 递推关系: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1)d,其中a1表示首项,d 表示公差,n表示项数。
2. 通项公式:对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以通过观察前几项的规律得到。
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n 表示项数。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4,7,10,13,...,我们可以得到递推关系an = a1 + 3(n-1),其中a1 = 1,d = 3。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前几项的规律得到通项公式an = 1 + 3(n-1)。
三、等比数列的递推与通项公式除了等差数列,还有一种常见的数列是等比数列。
数列找规律题型及解题方法
数列找规律是数学中的一类题型,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列中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这类题型常见于各类数学竞赛和考试中,考察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解决数列找规律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基础运算法:观察数列中的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例如加减乘除等。
可以通过计算前几项的差或比值来找到规律。
2. 递推法:如果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可以通过前一项得到,那么可以使用递推法。
通过观察数列中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写出递推式,然后利用递推式来求解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3. 几何法:如果数列中的数字之间存在几何关系,可以使用几何法来解题。
例如,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一项乘以一个常数,可以利用这个性质来求解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4. 模式法:有些数列中的数字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模式,例如交替出现的数字、重复出现的数字、循环出现的数字等。
通过观察这些模式并找出规律,可以解决数列找规律题。
5. 数字特征法:有些数列中的数字可能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平方
数列、立方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通过观察这些数字的特征,可以找到数列中的规律。
在解决数列找规律题时,关键是要仔细观察数列中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出规律。
可以通过列出数列的前几项,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个关系来推导出后面的项。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是否正确。
总之,数列找规律是一种培养学生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数学题型。
通过不断练习和掌握解题方法,可以提高解决这类题目的能力。
数列递推公式数列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组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
数列常常通过递推公式来定义,递推公式表达了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数列递推公式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
一、数列递推公式的定义数列是由一组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所组成的序列。
数列中的每一项通常用a1, a2, a3等符号来表示,其中an代表第n个数字。
数列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对于有限数列,其最后一项是确定的;而对于无限数列,其具体项数是无穷大。
数列递推公式是数列中的每一项用其前一项表示的关系式。
数列递推公式常常写成an = f(an-1),其中f是一个确定的函数。
递推公式表达了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前几项,推导出后面的项。
二、数列递推公式的性质1. 逐差性质:对于数列 {an},如果有递推公式an = an-1 + d,其中d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具有逐差性质。
也就是说,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是相等的。
2. 叠加性质:如果数列 {an} 和 {bn} 都有递推公式an = f(an-1) 和bn = g(bn-1),那么它们的和的递推公式为cn = f(cn-1) + g(cn-1)。
3. 乘法性质:如果数列 {an} 有递推公式an = f(an-1),那么其倍数的递推公式为an = kf(an-1),其中k是常数。
三、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数列递推公式在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数列递推公式的一些应用示例:1. 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8, 13, 21, ...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数列,满足递推公式an = an-1 + an-2。
它在自然界中常常出现,比如花瓣的排列、兔子的繁殖等。
2. 等差数列:1, 4, 7, 10, 13, ... 等差数列是一个对应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满足递推公式an = an-1 + 3。
等差数列在代数学中经常出现,用于解方程、求和等问题。
1、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提出时间为1202年。
2、递推数列
递推数列是可以递推找出规律的数列,找出这个规律的通项式就是解递推数列。
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有:公式法、累加法、累乘法、待定系数法等共十种方法。
3、Look-and-say 数列
Look-and-say 数列是数学中的一种数列,它的名字就是它的推导方式:给定第一项之后,后一项是前一项的发音。
4、帕多瓦数列
帕多瓦数列是由帕多瓦总结而出的。
它的特点为从第四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面2项与前面3项的和。
5、卡特兰数
卡特兰数是组合数学中一个常出现在各种计数问题中的数列。
以比利时的数学家欧仁·查理·卡塔兰(1814–1894)的名字来命名。
高中数学数列的递推公式及推导过程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
在数列中,递推公式是一种常见的描述数列规律的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并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数列的考点和解题技巧。
一、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及推导过程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数列之一,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对于等差数列,我们可以通过递推公式来描述其规律。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差为d,第n项为aₙ,则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ₙ = a₁ + (n-1)d其中,a₁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例如,考虑等差数列1,4,7,10,13,...,其中首项a₁=1,公差d=3。
我们可以使用递推公式来求解该数列的任意一项。
例如,我们要求第10项a₁₀的值,根据递推公式可以得到:a₁₀ = a₁ + (10-1)×3 = 1 + 9×3 = 28通过递推公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解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二、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及推导过程等比数列是另一种常见的数列,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
对于等比数列,我们同样可以使用递推公式来描述其规律。
假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比为q,第n项为aₙ,则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ₙ = a₁ × q^(n-1)其中,a₁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例如,考虑等比数列2,6,18,54,162,...,其中首项a₁=2,公比q=3。
我们可以使用递推公式来求解该数列的任意一项。
例如,我们要求第6项a₆的值,根据递推公式可以得到:a₆ = a₁ × 3^(6-1) = 2 × 3^5 = 486通过递推公式,我们可以轻松地求解等比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三、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及推导过程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得到。
假设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为Fₙ,则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为:Fₙ = Fₙ₋₁ + Fₙ₋₂其中,F₀=0,F₁=1。
数列递推公式的九种方法1.等差数列递推公式:在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存在相同的差。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可以求得递推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n为第n项。
2.等比数列递推公式:在等比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相同。
如果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r,可以求得递推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n为第n项。
3. 几何数列递推公式:几何数列是一种特殊的等比数列,其公比是常数项。
如果已知几何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r,可以求得递推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n为第n项。
4. 斐波那契数列递推公式: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an-1 + an-2,其中n为第n项,a1和a2为前两项。
5. 回型数列递推公式:回型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由周围的四个数字决定的。
回型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an-1 + 8 * (n-1),其中n为第n项,a1为第一项。
6. 斯特恩-布洛特数列递推公式:斯特恩-布洛特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由前一项和当前项之和的约数个数决定的。
斯特恩-布洛特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2 * an-1 - an-2,其中n为第n项,a1和a2为前两项。
7. 阶乘数列递推公式:阶乘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阶乘。
阶乘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n * (n-1) * ... * 3 * 2 * 1,其中n为第n项,a1为第一项。
8. 斯特林数列递推公式:斯特林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由前一项和当前项之积的和决定的。
斯特林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an-1 * n + 1,其中n为第n项,a1为第一项。
9. 卡特兰数列递推公式:卡特兰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由前一项和当前项之和的乘积决定的。
卡特兰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4*n - 2) / (n + 1) * an-1,其中n为第n项,a1为第一项。
利用数列递推公式解题的技巧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概念,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列递推公式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几项之间的关系式,通过递推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数值。
在解题过程中,利用数列递推公式可以简化繁杂的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利用数列递推公式解题的一些技巧。
一、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含义在利用数列递推公式解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含义。
数列递推公式是描述数列中每一项与前几项之间的关系式,通常表示为an = f(an-1, an-2, …),其中an表示第n项,f表示关系函数。
理解递推公式的含义对于解题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找准解题方向。
二、寻找规律,列出递推公式在实际解题中,对于给定的数列,我们需要寻找其中的规律,列出数列的递推公式。
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前几项的数值,寻找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推导出递推公式。
在列出递推公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变量的选取,确保递推公式的表达准确、简洁。
四、注意递推公式中的边界条件在利用递推公式解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递推公式中的边界条件。
因为递推公式是通过前几项的数值来计算下一项的数值,所以边界条件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列出递推公式时,需要特别关注边界条件,确保递推公式能够适用于数列中的每一项。
五、灵活运用递推公式解题在实际解题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递推公式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有时候递推公式可以直接给出,我们只需要根据公式计算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即可;有时候需要我们根据数列的规律自行列出递推公式。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应用递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举一反三,多练习利用数列递推公式解题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过程。
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可以熟练掌握数列递推公式的使用技巧,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通过练习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数字找规律的方法数字找规律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发现数字背后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掌握数字找规律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字找规律的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递推法递推法是最常用的数字找规律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数列中相邻数字之间的关系,来找到下一个数字。
递推法的基本思路是找出数列中数字之间的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来确定下一个数字。
例如,有一个数列:1,3,5,7,9,...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2。
因此,下一个数字应为9+2=11。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预测接下来的数字为11,13,15,17,...递推法对于简单的数列规律通常很有效,但对于复杂的数列规律可能不太适用。
二、数位法数位法是一种通过观察数字的各位数之间的关系来找规律的方法。
它适用于包含多个位数的数字。
以数列123,456,789,101112,...为例。
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数字增加了一位数。
通过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测下一个数字为131415。
数位法在计算问题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把一个数字的各位数相加,直到得到一个一位数的结果。
三、公式法公式法是一种通过列出数列中数字的数学公式来找规律的方法。
它适用于规律比较明显的数列。
例如,有一个数列:3,6,9,12,15,...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加3。
因此,可以列出数列的公式为an = 3n,其中n为项数。
利用公式法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复杂的数列规律。
四、图形法图形法是一种通过绘制数列中数字的图形来找规律的方法。
它适用于规律较为复杂的数列。
以数列1,2,4,7,11,...为例。
我们可以将这些数字绘制成一个图形。
12 47 11通过观察图形,我们可以发现每一行的差异在递增。
第一行相邻数字的差为1,第二行相邻数字的差为3,第三行相邻数字的差为4,以此类推。
数列的递推与递归公式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值序列,它由一个或多个数字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组成。
数列可以通过递推公式和递归公式来定义。
递推公式是指通过前一项或多项数值来计算后一项的公式。
递推公式常用于计算数列的前几项,然后利用这些已知的项来计算后面的项。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就可以通过递推公式来计算,其递推关系为f(n) =f(n-1) + f(n-2),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
递归公式是指一个数列中的某一项可以通过该数列中的其他项来定义的公式。
递归公式常常用于计算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例如,阶乘数列就可以通过递归公式来计算,其递归关系为f(n) = n * f(n-1),其中f(n)表示n的阶乘。
递推公式和递归公式是数列中两种常见的定义方法,它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定义方法来计算数列。
数列的递推和递归公式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数列的递归公式常用于证明数学定理和解决数学问题。
而在计算机科学中,数列的递推公式常用于编写程序,计算数列的任意一项。
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1开始,后一项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f(n) = f(n-1) + f(n-2),其中f(1) = 1,f(2) = 1。
利用递推公式,我们可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f(1) = 1f(2) = 1f(3) = f(2) + f(1) = 2f(4) = f(3) + f(2) = 3f(5) = f(4) + f(3) = 5...通过递推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斐波那契数列的任意一项。
递推公式和递归公式是数列中常用的定义方法,它们在解决问题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递推公式和递归公式,我们可以轻松地计算数列的任意一项。
无论是在数学领域还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列的递推和递归公式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以上是关于数列递推和递归公式的一些介绍和应用。
数学中的数列递推公式数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
数列中的每个数被称为数列的项,而数列中的规律则由递推公式来描述。
递推公式是指通过已知的前几项来确定后续项的关系式,它在数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数学中最为著名的数列之一,它的递推公式是每一项等于前两项的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为0、1、1、2、3、5、8、13、21……,可以通过递推公式F(n) = F(n-1) + F(n-2)来计算后续项。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植物的分枝规律、蜂窝的排列方式等。
同时,斐波那契数列还与黄金分割有着密切的关系,相邻两项的比值趋近于黄金分割比例1.618。
二、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保持恒定的数列。
它的递推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等差数列的性质十分有趣。
首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递推公式Sn = (A1 + An)n/2来求得。
其次,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三项可以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最后,等差数列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是任意项与其对称项的和都相等。
等差数列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物理中的等速直线运动、经济学中的增长模型等。
同时,等差数列还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来进行可视化,有助于理解数列的规律。
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保持恒定的数列。
它的递推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等比数列的特点是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
这意味着等比数列中的项之间的增长趋势是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等比数列在数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金融领域中,复利的计算就可以用到等比数列的概念。
此外,等比数列还与几何图形中的比例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斐波那契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关系斐波那契数列和等差数列在数学中有着一定的联系。
数列的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在数学中,数列是由数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
不同的数列可以有不同的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来描述它们。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列的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的概念、应用和计算方法。
一、递推关系递推关系是指通过前面几项的数值来计算出数列后面一项的数值的关系式。
递推关系可以用于求解以后面的数值为目标的数列问题,通常采用迭代或递归的方式进行计算。
举个例子,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为:$F_{n}=F_{n-1}+F_{n-2}$,其中$F_1=1,F_2=1$。
也就是说,斐波那契数列中每一项的值都等于前两项的值之和。
通过递推关系,可以计算出斐波那契数列的任意一项,例如$F_3=2,F_4=3$等。
二、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指数列的任意一项能通过公式直接计算出来。
通项公式是数列的一种显式表达式,它不需要通过前面的项数计算后面的项数。
通项公式的求解是数列学习的重点之一。
对于某些数列,其通项公式可能很容易求解,而对于某些数列,其通项公式可能非常难以求解。
一般来说,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递推关系和差分方程等方式求解。
举个例子,对于等差数列$a_{n}=a_{1}+(n-1)d$,其中$a_{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通过推导,我们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a_{1}+(n-1)d$。
通过这个通项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出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三、数列的应用数列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数列有着很多重要的应用,比如在经济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中,数列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些数列,如等比数列和收益率数列,可以用于计算商品价格、资产价值和财务报表等。
数列可以帮助经济学家计算和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找出经济规律和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2. 物理学中的应用在物理学中,数列可用于描述诸如声波、光波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数列的递推公式如何找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列就像是一串有序的数字珍珠,而递推公式则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
找到数列的递推公式,就像是找到了打开数列奥秘之门的钥匙。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寻找这把神奇的钥匙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数列的递推公式。
简单来说,递推公式就是通过前面的项来表示后面项的关系式。
比如,对于一个数列,如果我们知道第一项的值,然后又知道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面项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关系依次算出后面的所有项。
那怎么去找这个关系呢?一个常见的方法是观察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差值。
比如说,有一个数列 1,3,5,7,9……我们很容易发现相邻两项的差值都是 2,这就提示我们可能存在一个形如“\(a_{n + 1} =a_{n} + 2\)”的递推公式。
再比如,有的数列相邻项的比值是固定的。
像数列 2,4,8,16,32……相邻两项的比值都是 2,那么递推公式可能就是“\(a_{n + 1} = 2a_{n}\)”。
除了观察差值和比值,我们还可以从数列的和或者积的关系入手。
比如有这样一个数列:1,1,2,3,5,8……我们会发现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即“\(a_{n + 2} = a_{n + 1} + a_{n}\)”,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
有时候,数列的规律可能不是那么直接明显。
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将数列的各项进行一些运算,比如平方、开方、对数等,看看能否找到新的规律。
举个例子,如果数列是 1,4,9,16,25……我们对这些数进行开方运算,就得到了 1,2,3,4,5……很明显,这就是一个以 1 为首项,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递推公式为“\(a_{n + 1} = a_{n} + 1\)”。
还有一种情况,数列的规律可能与项数n 有关。
比如数列1,4,7,10,13……我们会发现每一项都可以表示为“\(3n 2\)”,那么递推公式就可以写成“\(a_{n + 1} = a_{n} + 3\)”,同时给出初始值\(a_{1} = 1\)。
数学解决数列问题的四种常用方法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由一系列按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
解决数列问题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解决数列问题的四种常用方法,它们分别是递推法、通项公式法、等差数列求和法和等比数列求和法。
一、递推法递推法是解决数列问题最基础的方法,它通过找出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关系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找出相邻项之间的规律;2.根据规律确定递推关系,即确定如何从前一项得到后一项;3.根据递推关系,逐步求解数列的其他项,直到得到所需要的项。
递推法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常常需要运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递推关系的正确性。
二、通项公式法通项公式法是解决数列问题的一种高级方法,它通过找出数列中每一项与项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直接求解数列的任意项。
具体步骤如下:1.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找出每一项与项号之间的规律;2.根据规律写出每一项与项号之间的表达式;3.将项号替换为所需的项数值,得到所需的项。
通项公式法适用于数列中每一项与项号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的情况。
三、等差数列求和法等差数列指的是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恒为常数的数列。
利用等差数列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数列的首项和公差;2.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将数列的首项、项数和公差带入计算;3.计算得到数列的和。
等差数列求和法适用于求解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四、等比数列求和法等比数列指的是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恒为常数的数列。
利用等比数列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来求解等比数列的和。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数列的首项和公比;2.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将数列的首项、项数和公比带入计算;3.计算得到数列的和。
等比数列求和法适用于求解等比数列的和的问题,同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总结:数学解决数列问题的四种常用方法是递推法、通项公式法、等差数列求和法和等比数列求和法。
可以递推找出规律的数列就是递推数列,找出这个规律的通项式就是解递推数列。
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有:公式法、累加法等。
递推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它前一项或几项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arithmetic sequence),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common difference),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递推数列是数列推理中较为复杂的一类数列。
其推理规律变化多样,使得很多考生不易察觉和掌握。
要想掌握递推数列的解题方法,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清楚递推数列的“鼻祖”,即最典型、最基础的递推数列;二是要明确递推规律的变化方式。
(一)递推数列的“鼻祖”1,1,2,3,5,8,13,21……写出这个数列之后,有不少考生似曾相识。
其中有一些考生知道,这个数列被称为“斐波那契(Febonacci,原名Leonardo,12-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数列”或者“兔子数列”。
这些考生中还有一些人知道这个数列的递推规律为: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之前两项的和,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这个递推规律是整个数列推理中递推数列的基础所在。
在公务员考试中,曾经出现过直接应用这个规律递推的数列。
例题1:(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A类第4题)1,3,4,7,11,( )A.14B.16C.18D.20【答案】:C。
【名师解析】:这道题可以直接应用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规律,即因此所求项为7+11=18(二)递推规律的多种变式例题2:(2006年北京市大学应届毕业生考试第1题)6,7,3,0,3,3,6,9,5,( )A.4B.3C.2D.1【答案】:A。
【名师解析】:这是很别致的一道试题。
从形式上看,这个数列很特殊,不仅给出的已知项达到了9项之多,而且每一项都是一位数字,由此可以猜到这个数列的运算规律。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取“”的尾数由此可知所求项为取“9+5=14”的尾数,即4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两项相加之和变为了取尾数。
例题3:(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二卷第30题,2006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第5题)1,2,2,3,4,6,( ) A.7 B.8 C.9 D.10【答案】:C。
【名师解析】:初看这道题容易将题目错看为一个简单的等差数列1,2,3,4,5,6……正是因为存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点,使得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被隐藏起来。
其实本题的运算递推规律很简单。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4+6-1=9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在两项相加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常数项,在本题中常数项为“-1”,在其余题目当中,常数项还可能发生变化,如变为“+1”、“+2”、“-2”等。
例题4:(2006年北京户口京外大学应届毕业生考试第2题)3,2,8,12,28,( )A.15B.32C.27D.52【答案】:D。
【名师解析】:在近几年的各类公务员考试中,这种类型的运算递推规律逐渐增多起来。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28+2×12=52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在相加的两项中添加了系数。
有时候添加的系数是2、3等整数,可以添加在第一项上,也可以添加在第二项上。
有时候添加的系数较为复杂,甚至出现了分数等情况。
例题5:(2005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第3题)12,4,8,6,7,( )A.6B.6.5C.7D.8【答案】:B。
【名师解析】:从选项中看来,B选项较为特殊,唯有这个选项是一个小数,由此可以猜得这个数列的运算规律之中很可能包含“除以2”这个运算。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1/2(6+7)=6.5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两项相加之后添加了1/2的系数。
例题6:(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B类第4题)25,15,10,5,5,( )A.10B.5C.0D.-5【答案】:C。
【名师解析】: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5-5=0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减法运算。
但这类数列可以从后向前观察,发现仍然类似于两两相加得到第三项的规律。
例题7:(2006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第3题)1269,999,900,330,( )A.190B.270C.299D.1900【答案】:D。
【名师解析】:在与众多考生交流中,专家经常提及这道题,这道题的运算规律很难发现。
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专家建议各位考生仍然回到“数列的三个性质”当中来寻找突破口。
从增减性看来,这个数列是单调递减数列,但是递减快慢没有规律;从整除性看来,数列存在规律,所有数字都能够被3整除。
再看选项当中,只有B选项能够被3整除,由此猜测这道题的答案为B选项270。
但是细心的考生也许会发现,以往所有符合“整除性”规律的试题,将“猜”出的答案带入原数列当中通过逐项作差,总能得到简单的等差或者等比数列。
然而这道题将270带入原数列当中之后,并不能够通过逐项作差得到有规律的数列。
这道题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道考过的真题中既不符合增减性又不符合整除性的数列推理试题。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900-330)10/3=1900回过头来思考这道试题,发现出题人并没有给出这道试题的关键信息,如果1269之前还有一项则会出现小数,这样考生在推理运算递推规律时就有依可循。
有些考生也许对于“增减性”、“整除性”来判断选项这个方法产生了怀疑。
专家以为,鉴于该种方法对绝大多数试题适用,而且类似本道例题的如此特殊的运算规律很少见,因此希望考生在实际考试当中能够仍然大胆的利用“整除性”来快速求解,赢得时间。
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减法运算,同时加入了10/3的系数。
例题8:(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第42题)1,3,4,1,9,( )A.5B.11C.14D.64【答案】:D。
【名师解析】:有关专家反复强调,在进行数字推理练习时,一定要对六则运算关系非常熟悉,养成良好的数字敏感度。
如果发觉这个数列的第三项4、第四项1、第五项9都是完全平方数,则运算规律不难推出。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9-1)2=64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减法运算,同时添加了平方运算。
例题9:(200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第23题,2003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第6题,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数字推理例题)1,2,2,4,( ),32A.4B.6C.8D.16【答案】:C。
【名师解析】: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2×4=8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乘法运算。
例题10:(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二卷第34题)3,4,6,12,36,( )A.8B.72C.108D.216【答案】:D。
【名师解析】: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1/2)×(12×36)=216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乘法运算,同时加入了1/2系数。
例题11:(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卷第35题)3,7,16,107,( )A.1707B.1704C.1086D.1072【答案】:A。
【名师解析】:专家很欣赏这道题,其妙处在于出题人在选项当中给出了这道题运算递推规律的“线索”。
通过观察发现四个选项都是四位数,而其之前的选项只是很小的一个三位数。
由三位数递推到四位数的运算只能是进行乘法运算。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107×16-5=1707在最后一步运算过程中,可以应用“尾数原则”。
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乘法运算,同时添加了常数项“-5”。
例题12:(2007年北京市大学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第5题)9,6,3/2,4,( )A.2B.3/4C.3D.3/8【答案】:D。
【名师解析】:运算递推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运算法则为加法、减法、乘法的情况都出现过,那么试题的变化的必然规律之一就是引入除法运算。
由于选项当中也出现了两个分数,由此不仅可以肯定正确选项存在于两个分数选项当中,而且可以肯定在运算递推中引入了除法运算。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3/2)/4=3/8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除法运算。
但这类数列可以从后向前观察,发现仍然类似于两两相乘得到第三项的规律。
例题13:(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卷第34题)1,2,3,7,46,( )A.2109B.1289C.332D.147【答案】:A。
【名师解析】: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仍然可以从所给项的最后两项以及选项当中获取“线索”。
该数列的第四项为一个一位数,而第五项为两位数,同时选项当中出现了两个四位数选项,数位上的这种变化只能由“平方”或者“立方”运算形成。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462-7=2109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计算符号“+”变为了“-”,由加法运算变为了减法运算,同时添加了平方运算。
例题14:(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卷第30题)0,1,1,2,4,7,13,( )A.22B.23C.24D.25【答案】:C。
【名师解析】:已知项有7项,说明该数列在进行递推时,使用的已知项应当比较多,由此可以猜出其运算递推规律。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存在运算递推规律由此可知所求项为13+7+4=24这道题的运算递推规律是将原运算递推的项数变为了三项相加。
总体来说,运算递推数列是公务员考试数字推理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而递推规律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种变化。
一种是在原规律基础之上加入常数项、系数等;另一种是将原先的加法运算更换为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甚至加入平方、立方运算。
对于更为复杂的运算递推数列,无非是将以上两种变化方式综合起来应用而已。
专家提醒各位考生,要熟练掌握运算递推数列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应用历年各地真题进行高强度练习,见到的递推规律越多,今后碰到类似的递推规律越觉得似曾相识;另一方面要对于不会以及做错的试题耐心地进行改正,弄懂所有的递推规律。
2012年公务员考试图形推理:递推数列解题武器之递推联系法在近年的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递推型的数字推理题出现的频率和难度都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