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医疗模式对其建筑形态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医院街模式在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分析医院街模式是现代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较为重要的一种设计模式,其公共空间在医院建筑中呈復合化方向发展,在交通、诊疗功能基础上注入了休闲、景观、活动甚至商业等非传统性功能,使用者对医院公共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本研究对医院街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标签:医院街模式;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医院建筑的形式产生越来越多的模式,其功能组织、建筑形态等均发生较大变化,形成了各类模式,其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医院街”模式,是一种可以很大程度满足现代医院运营的新模式。
笔者综合近些年完工的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工程实例,来探索医院街在实际项目中的优势,进一步总结医院街模式的利与弊,并阐述对这一新模式的理解与改善建议。
医院街是指医院建筑中空间尺度较大、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及空间形式较为完善的室内主要交通空间;通过一条主交通空间来联系起各部分各诊室。
主交通空间的道路与各自独立的单元走道连接,构成近似于街、巷式的体系,具有主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特点,并以此构建医院的功能与主要交通,如图1所示。
1、医院街模式介绍医院街初期的概念和直观的印象是医院中的商业街,为病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提供便利的购物服务,缓解病人入院的紧张情绪。
在国外的许多医院中均采用这种类型的空间,创造出舒适的休闲氛围。
在医院街中几乎看不到痛苦的病人,给人医院不像医院,而更像购物中心或是宾馆、商业街的感觉。
通过医院街模式可以让患者得到心灵上的安慰,病情也就随之加速好转。
2、医院街对功能单元的整合和组织整体医院建筑的主体框架实际上是医院街,其成为整个医院的核心空间。
医院街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医院的不同功能区域连接在一起,组织和整合好各功能区域。
门诊大厅与医院街纵向共同组织各功能空间,门诊功能区和各医技科室分别位于医院街的东侧和西侧,医技科室东侧通过走廊和住院部连接,门诊科室和急诊与医院街连接位于医院西侧。
医疗单元较为独立,在各医疗单元内一般为保障患者治疗使用独立的病患通道。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功能与多样性现代建筑在追求美观的同时,也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多样性。
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物所具备的使用和服务的目的和需求,而多样性则指建筑物在设计风格、形态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多样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现代建筑中的建筑功能与多样性。
一、建筑功能的多样性现代建筑的发展使得建筑功能的多样性成为了可能。
建筑不再仅仅是提供住宿和办公的场所,而是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例,其中既包含了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场所,还包括了办公楼、酒店以及公共设施等。
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同一建筑内完成多种活动,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
此外,现代建筑还注重功能的合理配备和设计。
根据建筑的用途和需求,不同功能区域被合理地划分和布局,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比如,医院建筑会根据科室功能进行划分,设置手术室、病房、门诊部等不同功能区域,以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并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二、建筑多样性的体现现代建筑注重多样性的设计,通过不同的建筑形态和风格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例如,摩天大楼作为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每栋大楼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设计。
有的摩天大楼采用了流线型的外观和玻璃幕墙,呈现出现代感和科技感;而另一些摩天大楼则以更加传统的外观和建筑材料为特点,强调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建筑的多样性还可以从空间布局方面来体现。
许多建筑项目都会设计不同类型的空间,从开放的休闲区域到私密的工作空间,以便适应不同的活动和需求。
这样的设计使得建筑更加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要求。
三、兼顾功能与多样性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兼顾建筑功能与多样性,一些现代建筑项目卓有成效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例如,巴黎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不仅提供了艺术品展览的功能,还兼顾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内部的空间布局合理,丰富多样的展厅设置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而建筑外观的独特设计也是巴黎城市风景线的一部分。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1.安全性:医疗建筑的设计必须以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这包括防火安全、逃生通道的设置、自然灾害的考虑等等。
建筑设计师需要遵循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空间布局:医疗建筑应当合理规划和布置不同区域的功能,包括病房、手术室、诊疗区、护士站等。
布局应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流动和交流,并提供足够的隐私和安静空间。
3.应急配套设施:医疗建筑需要有完善的应急配套设施,包括备用电源、临时病床、食品和水的储备等。
这些设施可以在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医院可以正常运营。
4.环境可持续性:医疗建筑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安装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施,优化水资源的利用等等。
这有助于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5.通风与空气质量:医疗建筑应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新鲜空气的进入,并排除有害物质和细菌。
对于手术室和感染病房等特殊区域,需要额外的气体过滤和排风系统,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6.患者舒适性:医疗建筑设计应提供一个舒适和宁静的环境,减少患者在医院中的焦虑和压力。
这包括使用柔和的灯光和颜色、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减少噪音和震动等。
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7.可访问性和无障碍设计:医疗建筑应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包括年长者、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
这包括无障碍通道、轮椅坡道、扶手、电梯等设施的设置,以方便这些人员的进出和使用。
8.科技应用:医疗建筑设计应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信息通信技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控、智能化照明和维护系统等。
科技的应用可以加快医疗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9.绿化和景观设计:医疗建筑周围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可以提供一个愉悦和放松的环境,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压力和疲劳。
绿化环境还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吸收噪音,提供一个更健康和舒适的室外空间。
医院街模式在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分析作者:林洪武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0年第09期【摘要】医院街模式是现代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较为重要的一种设计模式,其公共空间在医院建筑中呈復合化方向发展,在交通、诊疗功能基础上注入了休闲、景观、活动甚至商业等非传统性功能,使用者对医院公共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本研究对医院街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医院街模式;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医院建筑的形式产生越来越多的模式,其功能组织、建筑形态等均发生较大变化,形成了各类模式,其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医院街”模式,是一种可以很大程度满足现代医院运营的新模式。
笔者综合近些年完工的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工程实例,来探索医院街在实际项目中的优势,进一步总结医院街模式的利与弊,并阐述对这一新模式的理解与改善建议。
医院街是指医院建筑中空间尺度较大、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及空间形式较为完善的室内主要交通空间;通过一条主交通空间来联系起各部分各诊室。
主交通空间的道路与各自独立的单元走道连接,构成近似于街、巷式的体系,具有主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特点,并以此构建医院的功能与主要交通,如图1所示。
1、医院街模式介绍医院街初期的概念和直观的印象是医院中的商业街,为病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提供便利的购物服务,缓解病人入院的紧张情绪。
在国外的许多医院中均采用这种类型的空间,创造出舒适的休闲氛围。
在医院街中几乎看不到痛苦的病人,给人医院不像医院,而更像购物中心或是宾馆、商业街的感觉。
通过医院街模式可以让患者得到心灵上的安慰,病情也就随之加速好转。
2、医院街对功能单元的整合和组织整体医院建筑的主体框架实际上是医院街,其成为整个医院的核心空间。
医院街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医院的不同功能区域连接在一起,组织和整合好各功能区域。
门诊大厅与医院街纵向共同组织各功能空间,门诊功能区和各医技科室分别位于医院街的东侧和西侧,医技科室东侧通过走廊和住院部连接,门诊科室和急诊与医院街连接位于医院西侧。
医院建设工程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医疗设施是现代医院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医院建设工程中,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是保障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医疗设施的定义、建设意义、关键要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医疗设施的定义医疗设施是指在医院内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必需的设备、工具及相关的建筑设施。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手术室、病房、实验室、药房等。
医疗设施的建设与配置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品质。
二、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的意义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先进的医疗设施可以提高医院的治疗能力和技术水平。
一流的医疗设备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结果,助力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其次,先进的医疗设施可以提升医院的排队效率和服务质量。
例如,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体检和诊断,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并提供更舒适、更便捷的就诊环境,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另外,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还可以促进医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现代医疗设备常常具备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医院开展科研工作和医学教育。
三、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的关键要素要建设先进的医疗设施,有几个关键要素需要考虑。
首先,医疗设施应当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功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具备先进技术的设备才能更好地满足医疗需求。
其次,医疗设施的结构和布局应当合理科学。
医院内部的布局直接关系到患者就诊的流程和医生的工作效率。
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
此外,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也是关键。
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机制,包括定期的检修和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医疗设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几个发展趋势:首先,医疗设施将更加集约化和智能化。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功能与多样性现代建筑作为建筑学的一个分支,注重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追求。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多样性是两个重要且密切相关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的建筑功能与多样性,并分析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建筑功能的重要性建筑功能是指建筑所具备的满足人们实际使用需求的能力。
作为人类的生活空间,建筑应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居住、工作、休闲、教育、医疗等。
这些功能的合理设置与满足,直接关系到建筑能否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以及舒适度与便利性。
在现代社会中,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变得愈发重要。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功能。
例如,一个居住建筑除了提供基本的居住功能,还可以设置公共空间、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二、现代建筑中的多样性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形式、布局、结构等方面的多样性。
通过灵活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建筑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内外部空间组合,以及功能布局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设计体现了个性化、差异化的建筑风格,并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1.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设计现代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的运用和形态的变化等手段来实现。
例如,通过不同的建筑高度和形状来塑造出标志性的建筑形象,增强建筑的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
同时,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以展现多样的风格和美感。
2. 功能布局的多样性设计现代建筑功能布局的多样性设计可以根据需求和使用者的特点进行灵活布局。
例如,在一个综合性商业建筑中,商场、餐饮区、娱乐设施、办公区等功能可以灵活组合,并结合通道和交通流线的设计,使各个区域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三、建筑功能与多样性的互动关系建筑功能与多样性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建筑的不同功能会影响到建筑的设计和形态,同时,建筑的形态和设计也会对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
1. 功能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不同的功能需求会对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医疗环境景观的人居环境特点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各种压力,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医疗保健问题。
本文通过引入人居环境美学分析并得出医疗环境景观的五个特点:功能及流线的复环境景观的部分。
医疗环境景观人居环境特点医疗环境景观绿地也属于城市绿地的一部分,也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隔离降噪等功效。
但作为医院的户外环境景观,又具有它的特殊性。
由于其特殊的使用人群,于此形成的行为模式也不同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
因此,医疗环境景观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功能及流线的复杂性医院是一个功能复杂有特殊的建筑类型,以下六个部分: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后勤部、行政办公、生活服务。
医疗环境景观设计时通常将这六部分划为四个功能区:医疗区(包括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总务区、生活服务区。
各功服务的多样性体现在医院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也包括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健康人(如孕妇、产妇、新生儿)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如来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或口腔清洁的人以及陪护人员和访问探视人员)。
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医疗环境景观的空间多样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要照顾到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多种类型的空间场所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营造具有广泛兼容性和高度亲和性的医疗环境。
3.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医疗环境景观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病人,身体和心理机能都比健康人脆弱,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也更高,情绪容易受到刺激和波动,因此,医疗环境景观的空间营造、材质及色彩选用、植物配置等等都需考虑不同病患的生理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1)医院一般都地处比较繁华的城市街道。
布局一般较为紧凑,设备比较集中,绿地率低且容易受到城市环境的干扰造。
立体绿化的隔音设计或障景的手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城市对于医院的影响。
(2)多数患者行动不便,不方便长时间外出,大多时间都是卧床休息或者室内小空间活动,所以户外景观的观赏性相较于其参与性更为重要。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医院”是一个令世人敬畏的地方,敬其治病救命,畏其疫菌扰民,少壮者唯恐其近,病老者犹恐其远;中国的医院又是一个承载太多愿景的地方,长官要借以展示政绩,开发商要借以炫耀实力,都要求高伟、豪华、气派;医护人员和平民百姓则要求功能合理,方便高效,经济实惠。
这些要求反映出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平衡不同人群和要素之间的需求关系。
平衡之道在于“求同存异” ,在各方利益的交集点上狠下功夫,便可找出一条和谐共融之路。
医院建筑设计,首先是设计者要重视、熟悉、驾驭功能,使之与业主的需求协调起来,而不是被动地受业主的驾驭和驱使;就弥漫着紧张焦虑情绪的医院环境而言,病人所必需的并非豪华时尚,而是简朴闲适,使其精神压力得以舒解。
医院建筑应少一点闹市尘嚣,多一点自然清妙,以突显其医疗康复功能。
设计应十分在意患者的关注点,将复杂的医院功能加以梳理、分解、重组,以求平面空间的简洁易懂,提高其可识别性。
要特别在意一般健康人不太在意的细节处理,这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外观设计应消除因体量过重、过大而产生的压抑和冷漠感,构建“无压力”医疗环境。
在空间设计上应尽量利用自然景物扩大视野,以生机勃勃的生态绿化、自然风光,减轻患者的幽闭感和焦虑情绪,从而使我们的医院建设,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真实需求,更加贴近医院自身的现实生活!在医院中,“医”有医“理”,“病”有病“理”,“管”有管“理”,时时处处依“理”而行。
医院建筑有其严格的空间秩序和功能要求,是一种十分强调理性思维的建筑类型。
第一章医院建筑的发展源流医院是人类维护身体健康、恢复劳动机能的场所,是人类生存繁衍、与疾病抗争的重要阵地。
第一节医学模式与医院建筑纵观中、外医学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古代的宗教医学和经验医学模式;近代的实验医学和机械医学模式;现代的生物医学和整体医学模式等几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宗教医学与经验医学模式 ---- 寺庙、教堂、民居型建筑模式养病坊医舍西方医学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
当代新型功能复合病房楼设计研究——以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综合楼设计为例摘要:本文以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楼综合楼项目设计方案为例,分析了新型复合病房楼的设计目标和重难点,分别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绿色生态技术设计多方面进行论述。
提炼出资源共享,以人为本,简洁高效等设计理念,为新型综合病房楼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字:功能复合,综合病房楼1.项目概况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综合楼设计项目位于河南省肿瘤医院院区南侧,现有门诊楼以东,纬四路以北。
建设用地呈多边形,可建设用地面积为1.11万平方米。
拟建建筑面积8.83万平方米,新增床位数1000床。
1.设计理念:本方案在总图布置上恰似两只紧扣的手,寓意医护工作者妙手回春的医术和仁心仁手的医德,与患者手握手,心连心,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建筑造型的立面构成上,又如一艘蓄势扬帆的大船,寓意省肿瘤医院,精研技术、引育人才,为患者铸就健康的风帆,迎风飘扬,保驾护航。
整体造型强调横向肌理的纯粹与精致,局部变化的纹理脉络,添加了医疗建筑活泼生动的属性,暖色材料的运用,也增强了医疗建筑的亲人特点,并契合了整个院区的鲜明性格,形成了现代医疗建筑高效、开放、绿色的整体形象。
1.规划景观设计1.1.远期规划设计:对现有院区进行综合统筹,新建综合楼的建设在满足肿瘤预防、治疗和康复需求的同时,未来需要兼顾教学科研平台的搭建,着眼于更加和谐的就医环境和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
因此,在完成新建综合楼的基础上,远期考虑在园区西北角增加肿瘤预防体检中心和日间病房楼。
将原有8号楼位置新建质子中心,质子治疗是精准医学时代放射治疗的最先进治疗技术,可以在最小的创伤下完成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将成为精准医学时代放射治疗的新趋势。
使得整个院区可以提供从肿瘤疾病预防检测,到医技治疗,再到精准治疗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中心绿地地下,配套建设两层地下停车场,地下一层建设连接整个院区的医疗环廊,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高品质的现代化肿瘤康复家园。
最新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在设计综合医院时,需要兼顾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舒适体验以及建筑环境的安全可靠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最新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医院建筑的设计要注重人性化和病患体验方面的考虑。
合理设置医院大厅、候诊区、门诊区等公共空间,确保病患的便利和舒适。
同时,要充分考虑病患群体的特点,比如增设儿童专用区域,提供适合老年人的便利设施等。
其次,医院建筑的设计应该遵循防火、防病毒、防水、防噪音等基本原则。
建筑材料的选择要符合防火标准,以降低火灾风险。
医院内部的通风系统应按照医疗卫生标准设计,以保证空气质量和病毒传播的控制。
防水工程要确保医院内部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水灾风险。
此外,医院建筑要考虑减少噪音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影响,通过合理的隔音和减震措施来降低噪音水平。
再次,综合医院建筑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医疗操作的顺利进行。
医院内部需要合理设置手术室、检验室、药房等功能区域,以便医护人员高效地进行医疗操作。
在手术室和其他特殊区域,医院应根据需要提供洁净空间。
此外,还需设置合理的储物空间和相关设施,以确保医疗用品的储存和管理。
此外,医院建筑的设计还需要充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优化建筑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采用节能和环保的技术和设备。
医院的建筑外立面和景观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宜人的环境。
最后,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还应包括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医院应设置适当的安全通道和应急疏散设施,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火灾等紧急情况。
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满足抗震和抗风要求,确保建筑在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
总之,最新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核心是人性化、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医院的建设需要兼顾病患和医护人员的需求,同时满足医疗操作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这些规范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医疗环境的品质,并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52023.12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山东齐鲁医院创建于1890年,由美国教会在青龙桥北后坡街117号创立,最初名为济南华美医院,是济南首家西医诊所和分科最全的医院。
1908—1917年期间,齐鲁医院成为北方乃至中国较大的医院之一。
此次研究及调研的共合楼就兴建于这个时期,见证了北齐鲁、南湘雅的辉煌历史。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共合楼的建筑立面、平面、建筑风格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探索其建筑风貌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1共合楼的历史背景共合楼位于山东大学西校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是1914年在英国浸礼会全力资助下兴建的养病楼,并于1915年竣工。
1915年9月27日落成典礼时,北洋政府山东督军靳云鹏亲临祝贺,并书写开工奠基碑,现嵌立在一楼门厅的北墙上。
共合楼与其周围的新兴楼、求真楼、广智院等共同组成了齐鲁医院的历史建筑保护群(见图1),它们也是山东几大近代医院里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建筑。
三者全部位于齐鲁医院院区内,形成一个有机呼应的整体,不可分割,这三栋历史建筑共同组成了齐鲁医院旧址(共合医院时代)中最重要的保护群。
求真楼位于共合楼东侧,是原齐鲁医院的“诊病所”,形态像没有钟楼的哥特式天主教堂的大厅部分,体量较共合楼及新兴楼矮小。
新兴楼始建于1909年,建筑面积与共合楼相当,大约3 000 m 2。
这批建筑大多于20世纪早期建设,见证了齐鲁大学及齐鲁医院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会社会事业体系的发展及传承。
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事业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育和医疗的发展,而将这段历史凝摘要 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全国著名医院,其院区内保留的共合楼更是见证了齐鲁医院由共合医院发展至今的沧桑岁月。
文章从实际调研出发,从共合楼及齐鲁医院的历史、院内周边其他建筑、共合楼的外立面效果及内部空间装饰等方面,描绘出一栋中西方建筑手法相结合的建筑,并对这些特点进行细致的描述。
第二章医院功能结构及建筑形态2。
1医院的组成要素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要素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医院专业分科越来越细,组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医院性质、规模、人物的不同,其组成也有所区别。
一般综合医院主要是由医疗部分(含「J诊、医技、住院)、医疗后勤部分、行政办公部分和生活服务部分所组成.其中医疗部分是医院的主体,后勤部分起支持保证作用,行政办公则是医疗的组织管理部门.大型综合医院组成复杂,科室众多,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及其密切程度各有不同.图2-1—1主要表示了各部门、各种人流、物流的走向及相互空间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关系:(1〉医院划分为医疗、后勤、管理三大部门。
一般情况下,医疗部分门诊在前,住院在后,医技介于门诊和住院之间.其中药房、检验、功能检查、放射、核医学等应靠近门诊布置,手术、分娩、中心供应等应适当靠近住院部.(2)科室和部门间的关系体现为:手术部应靠近外科病房、工CU和中心供应;分娩部应贴近产科病房;产科病房适当靠近儿科病房;核医学靠近放射科或作一体化布置;解剖和病理检验有某些联系,可适当靠近。
(3)传染、精神、结核等病房,虽仍属住院部,但由于病人的特殊功能要求,最好在独立地段分别单独设置,与普通病人有所区分,以免互相影响或感染,老人则介于病与非病之间,住院期长,最好单独设置老人养护院.(4)急诊和手术部应有直接而方便的联系,便于争取时间尽快抢救,急诊与放射也应有方便的联系。
营养厨房与住院部应贴邻布置,以缩短供应线路。
2。
2医院建筑形态由于特定的组成要素、功能结构以及医院所面对的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医院建筑形态。
这里所说的建筑形态,是指医院主体部分的门诊、医技、住院三者之间的体型构成关系及类型特征。
分栋联廊式的横向发展模式即将门诊、医技、住院按使用性质分别设计若干栋相对独立的建筑,再用公共走廊、交通枢纽联成有机整体,这种类型在国内外医院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筑规划与设计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的与意义2.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筑规划-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 总体规划设计思路- 功能区域分析与规划3.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设计及外观设计- 内部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 能源环保设计4.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筑材料选择与施工- 建筑材料选择及性能分析- 施工规范要求- 建筑安全提升设计5.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未来发展展望- 医疗科技发展趋势对建筑的影响- 未来的发展与更新规划- 建筑在抗疫工作中的作用与展望6. 结论- 分析建筑设计的优劣势,为未来提供借鉴与改进方向参考文献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日益壮大,人口密度不断攀升,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愈发凸显。
疾病传播风险加大,治愈率和救治水平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作为城市重要的医疗设施,具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建筑规划与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众多且日益增长。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规划设计,不仅涵盖了城市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医疗卫生水平、资源利用率及整个城市体的空间使用和城市形象等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针对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建筑规划与设计,本文将从地理位置、总体规划设计思路、功能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对于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建筑规划非常重要。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应着重考虑其地理位置的优劣势,长远规划医疗设施的布局与功能空间布置。
根据该医疗机构的性质和特点,需要选择地势开阔、周边环境干净整洁的地理位置,以保证医疗机构的安全和功能的顺畅开展。
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规划应考虑选择相对开阔、通畅的地理位置,同时需要考虑良好的周边环境条件。
需考虑所选址的供电、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供应质量及应急预案是否齐备。
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概念、模式与意象文章通过对廊坊中心医院项目建筑方案规划设计理念的简析,从医疗概念研究、全面医疗规划、空间组织模式与建筑意象创造等方面,介绍了概念、模式与意象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标签:医疗概念;医疗规划;空间组织模式;建筑意象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Langfang Central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introduces application of medical concept research,comprehensive medical planning,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and architectural imagery creation in design practice.Keywords:Medical concept;Medical planning;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Architectural imagery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09.001在医院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与现实条件,将建筑规划设计与医疗服务、医院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相结合,力求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最终创造高效优质的建筑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概念、模式与意象,作为建筑创作的三种重要方法,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将对类似项目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一、概念、模式与意象在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的过程即认识的过程,两者必然是在同一进程中互动发展。
从这种意义上讲,概念、模式与意象既是促进设计创造的方法,也是推进设计认识的方法。
概念是对能代表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特点与意义的思维认识。
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概念设计,首先意味着对用以确立总体设计目标的医疗概念的深入分析与精确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医疗规划方案,从而为建筑设计确定明确的目标需求、分项规模与评估标准。
关于现代医疗模式对其建筑形态的影响
摘要:医学建筑是给医院提供各种医疗活动的房屋设施。
医院建筑要根据医院的特点、功能和医疗模式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以达到医院各种工作的需要,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院的医疗模式开始发生转变。
医疗模式的转变给医院建筑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方便医院各种医疗活动的顺利展开,医院的建筑要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而做出适当的变化,给病人和医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医疗环境。
关键词:医疗模式;医院建筑形态
医学是一个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它包含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和给各项医疗活动提供适宜场所的医学建筑。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模式在不断的发生转变,随之转变的就是医学建筑。
医疗模式的发展决定着医学建筑形态的变化。
现代的医学模式由早期的机械医疗模式经过进一步的改善到生物医学模式,最后发展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每一种医疗形式都必须要有其对应的建筑形态,提供必要的医疗环境,随着医料模式的不断进步,医院建筑也必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医院的几种医疗模式
1.机械医疗模式。
机械医疗模式在最初时期是建立在个体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医疗活动通常是以个体方式,活动比较分散、流动性强。
这样的医疗模式主要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很低,医疗手段也主要是靠医生的望闻问切及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诊断、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一些类似医院的医学机构开始出现。
例如宫廷医疗组织、寺院医疗组织、军队医疗组织等。
这种机械医疗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设立有正规形式的医疗场所,即使是一些类似的医疗组织也很稀少,还不能行成具有科学意义的医院。
2.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从群体理性实验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最初是从17世纪的欧洲医学中哈维发现的血液循环而确立了生理学这一科学。
在之后的18世纪和19世纪,一些生理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同时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使得医学诊断和治疗发生本质的改变。
西方的精确定量分析方法称为现代医疗的主流,在病理解剖学上运用另外物理学检验方法。
现代医疗开始向成熟阶段发展。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人们逐渐接受了生物学模式。
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
同时生物学模式是现代医学体系建立的标志,人们开始从科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治疗疾病。
有之前简单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转变为现在的听诊法,利用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进行诊断。
二、医疗模式对医院建筑形态的影响
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院的建筑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之前的“粗放型”规模建设开始转向“集约化”的建设形态,其具体的改变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学模式的变化使得医院的组织结构也更加细化,这些医学模式的变化随之影响了医院建筑形态的改变,医院建筑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建筑功能的细化。
现代的医疗模式使医院的组织产生了详细的分类,医院建筑也随之变化,医院建筑的功能也更加明晰,主要分为医疗部门和后勤部门。
医疗部门根据科室分化又可分为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后勤部门包含了洗衣房、配电室、压缩空气等各种机械设施。
针对此模式的转变医疗建筑开始采用分栋连廊的建筑形态:把医疗部门中的门诊部、医技和住院部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性能进行分别设计,然后在使用公共走廊把这些分工明确的部门连为一个整体。
2.医院建筑形态向集中化布局。
由于医院的经营方式和建筑功能的不断细化使得医院建筑向集中化布局。
现代医院都购置有昂贵的医疗设备,只有使这些医疗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方可维持这些设备的运作成本。
因为现代医院大多希望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取得较多的病人来源。
由于市区内的土地价值较高,所以医院建设必须采用集中化的布局才能达到土地价值的充分利用。
在设计医院建筑形态是集中化的布局可以采用分层叠向上面的空间发展,在建筑时按照医院各部门功能的不同,采用上中下重叠的形式建造成一栋综合医院
在现代医院科室功能的逐渐细化,各科室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使得这些部门方便联系,缩短他们的往返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各医疗科室在建设时采用同平层的版块模式,把医院的各部门被包含在一个矩形多层的空间之内,实现节约用地的同时还能够缩短流线,以节约材料,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医院的应变能力
3.医院建筑中一些先进机械设备的运用。
由于医院中存在很多复杂的流线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代医院建筑中都运用了现代机械化设置来提高效率。
1、医院内部电梯的设置。
电梯在医院中是传送人、物的重要工具,根据它的用途可分为客梯、医用梯、清洁物电梯,污物电梯等,各类电梯还要按照其用途设置相应的尺寸。
2、信息传输网和气体运输管道。
医院大量信息(如病历、标本、X 光片等)的传送是依靠轨道传送网和气送管筒这两样工具。
3、地下通道的运输运用。
用于连接医院布局分散的主体和辅助部分的地下动脉,利用通道来输送给类供应物品和一些废弃物品的输出。
4、关于医技科室的重点的设计。
医技科室是人类根据疾病的现代概念所提出并发展的,在设计医技科室时比较困难,医技科室设计到放射科、检验科和手术部,这些都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机械设备的要求进行设计,在建筑师设计时需要医疗设备的型号和有关医疗设备的工程指标等详细资料
三、现代医疗模式的最新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现代医学结尾关注的一种医疗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对人类疾病和死因的统计资料显示,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疾病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的定义是强调身体、心理和社会上都具有良好的状态。
由此,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也成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的医疗模式的发展,医院建筑形态也需要随之改变。
医学建筑必须由之前单一的医疗模式转型转向综合型的医疗,包含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几种治疗内容。
因此医院建筑在建设时要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尊重和宁静的感觉。
在设计医院建筑是要趋向于艺术化、数字化、家庭化。
医疗环境是通过心理、生理和社会意识来进行评价,随着现代科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医疗环境在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方面有着明显的影响。
1.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物质医疗环境。
此环境是根据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医院的后勤人员的工作需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在医院内部的各科室和走廊交错成型,交易混淆人的方向,并且医院的环境比较单一,压抑,这些都给病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能够给病人提供一种较为温馨愉悦的医疗环境,从而使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倍。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医院建筑设计是要创建一个康复环境,这是要运用大自然的力量,这样就需要把园林绿化环境加入到医院建筑当中,营造一个现代化医院建筑环境。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下的数字医疗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革新,同样医院也在这个革新的范围内。
医院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是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医院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服务等。
这样的模式是以网络为中心,不仅仅在医院进行服务,而是走向地方医院和病人的家园,这样的服务向病人靠拢,医院建筑在设计时也会受到专项设施和其它医院的智能分散的密集度的影响。
由此,医院的建筑重点向完善服务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渴望,随着现代发现的各类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医院也在不断的研究针对这些因素的解决方案,进而面对健康的挑战。
医院的医疗模式在不断的发展,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给予其提供医疗活动场所的医院建筑也要不断的完善来满足现代医疗模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凌峰,周峻岭.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J].民营科技. 2010(09)
[2] 董涛,王永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建筑设计意识[J].中国科技信息. 2005(13)
[3] 常运红,李卫国.浅析现代商业空间的构成元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