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七月的天人教新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3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教学目标: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了解天山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爱美、爱自然的情感。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天山的,并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天山美景的图片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班级:40 姓名:编号:8 日期:2、18 编制人:四年级语文组小学语文课评价要素:1、集体亮相,组长分工明确;2、板书工整、规范、三色笔使用正确;3、姿态自然、大方;语言洪亮、清晰严谨;4、有全班互动场景,有创新意识;5、有认知过程、拓展、延伸。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课题:4*、七月的天山【自研课导学】晨读课主题(30分钟):1、自由朗读第4课,力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1——3课,要求:读准读畅。
检测:小组内检测第4课文本的朗读。
预习课主题(20分钟):1、生字;2、词语:白缎、马蹄、幽静、矫健3、思考问题:(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找出移步换景的方位词语。
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天山的美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展示课导学】(时段:上午)【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随堂笔记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4分钟):。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书写等级 达成等级·基础题 (你一定能过关!) 一、按拼音写汉字。
·发展题(相信你能行!!)二、读读课文,填一填。
1、雪峰间的云影就像2、从山涧、峭壁断崖飞泻下来的雪水像3、原始森林里密密的塔松像三、请把作者游览的顺序补充完整。
进入天山————·提高题(坚信你最棒!!!)四、按要求填空1、a进入天山,戈壁山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b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c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美。
这三个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请你选择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1)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句。
《七月的天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2.学习文章中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读熟、读通课文。
3.画出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4.弄清楚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变换,找出每个自然段过渡的句子5.文中运用了哪些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找出来,仔细读。
6.尝试把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天山的美。
二、导学流程3.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a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b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2)第三、四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和野花。
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二)品词品句,了解写法(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比作。
写出了的美。
你能读出这种美来吗?小组成员赛读这一句。
b.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摘抄出来认真读读。
读出事物的美来,小组成员赛读。
(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句话用了写法,请用“像……像……像……”写一句话。
(3)按要求改写句子。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为陈述句。
(三)朗读舞台。
a.各学习小组练习读优美句子。
b.派出最得力的能手展示读,并加以奖励。
(四)感情升华看到景如此优美的天山,你最想说什么?1.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我不解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
(二)小组合作探究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三)探究感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四)主题阅读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追寻美的足迹》中的《江山多娇》之《天山景物记》,并将你自己的收获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四、课堂检测: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的大海翠绿的()()的西湖新生的()()的泰山无瑕的()()的香山连绵不断的()3.花落谁家(选字填空)棉绵连()不断()被()延()花海()丝()拔拨海()()号()萝卜()款()草()河4.课文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把课文背诵下来。
“导学研一体”的生态课堂——《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内容摘要:此教学设计着重于将课堂作为一个学习整体来看待,让学习发生于课堂又不止步于课堂。
以学校课堂时间40分钟为核心,外延前后两个课堂,学习前置的前置预热课堂,学习巩固和延伸的后置外延课堂。
关键词:语文素养、导学研一体、生态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前置预热课堂设计1.朗读走进课文学生用“为你读诗”录制一段朗读,挂到班级微信群。
教师与个别学生共同合作朗诵录制音频。
2.感性认识课文所描写景物查找天山美景图资料,回复教师博客。
核心互助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回顾导入】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文人的笔触灵动优美。
在这组课文中,我们观赏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学习了如何使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美景;接着我们又跟着叶圣陶先生准确的表达、细致的描写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
今天,我们将跟着作者碧野去游览天山,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优美词句来描绘七月的天山的。
【教与学的活动】1.想象画面,听读感悟课前预习时,老师和同学合作录制了一段音频,我们跟着配乐朗读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请同学们翻开书地12页,一边听一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2.读通句段,朗读感悟听了同学的朗读,我们也试着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流利。
3.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展示理清文章脉络的思维导图,学生交流分享,梳理方式、展示方法,主要是思维脉络。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进入天山——往里走——天山深处4.小组合作,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使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这些景物的呢?1)在文中将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划出来,写批注(词语用得好吗?好在哪里?)2)小组合作将你划出来句子和批注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共同完成语句的品析。
3)小组分工展示:小组朗读、品析:用了什么手法?让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画面感受比喻的恰当: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语言文字表达的形象生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同步答案七月天山阅读训练及答案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沿着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1.这一段话主要写七月天山的什么? A.森林 B.日影C.水声正确答案:A2.这一段话中写巨伞指的是什么? A.群峰 B.森林C.日光正确答案:B3.请选择合适的叠词。
的农民 A.勤勤恳恳 B.摇摇晃晃 C.冷冷清清正确答案:A4.请选择合适的叠词。
的汽球 A.勤勤恳恳B.摇摇晃晃 C.冷冷清清正确答案:B5.请选择合适的叠词。
的小巷 A.冷冷清清 B.摇摇晃晃 C.勤勤恳恳正确答案:A6.骑马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答:答案解析:突出了密林的幽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4课《七月的天山》同步练习(2)(无答案)新人教版(新) 4七月的天山一、把下列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d jǔ白缎山涧俯视白皑皑íj y n马蹄飞溅绵延马鞍二、辨字组词。
段缓撑限缎暖掌很三、照样子,写词语。
1、白皑皑2、重重叠叠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雪峰的白莲的雪水的溪水的山涧的鳞光的日影的塔松五、按要求写词语,再填空。
1、表示“看”的词语:你骑在马上,可以阳光透射到清澈的水底。
蓝天,朵朵白云轻轻地飘荡。
战士们手握钢枪着前方。
站在山顶,整个村庄尽收眼底。
2、用“柔”组成词语: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山形也逐渐变得。
这幅画色彩明丽,线条。
妈妈很,从不跟我发火。
六、仿照例句写话,用上加点的词。
例1: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例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七、先填空,再完成练习。
1、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绣了。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的游记作品《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
全文结构清晰,按照刚进天山、天山里面、天山深处的写作顺序,把天山充满异彩的景物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
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
随着地点的转换,景物发生着变化。
在山脚下,仰望高耸的雪峰,近距离欣赏雪水清流;在山腰,走进密密的塔松之中,感受青松日影里独特风采;在天山深处是广阔的花海,野花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给人以最美的享受。
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天山美,七月的天山更美,不是春天胜春天。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且多是长句子,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可以抓住主要的长句子,让学生在反复读议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下来。
二、教学要求1.认识8个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山的资料五、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教学基本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激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瑰丽的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地方的景色的吗?(天山)是呀,“天山”令人神往,今天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有关天山的美文,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资料交流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内容分析教材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为进一步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模仿范例。
《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
第一段点明游览地点后,依次描写了长廊、万专山、昆明湖的景色。
描写每一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并借助过渡句梳理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
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
语文要素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中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一处景物的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这两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一定的顺序)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二、学习例文。
1.学习《颐和园》。
(1)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美丽)这是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引导:你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出示句子)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出示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语文要素】①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链接: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预习任务: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2.我能把课文读流利3.我能在文中找出近义词。
4.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自主、合作、探究1.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作者浏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想象?5.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那么令人神往,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4、七月的天山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1、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学法提示:本文也是一篇游记,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天山美景。
初读课文我们先弄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再认真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可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书感悟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习准备:收集有关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能正确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我能大声朗读这些词语,并记住这些词。
无限生机重重叠叠幽静萦绕矫健绵延凉爽白皑皑山涧俯视斑斑点点五彩斑斓炎暑飞泻2、我能给多音字组词。
yìn() chónɡ()饮{ 重{yǐn() zhònɡ()3、我能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曲折环绕。
()(2)、强壮而有力。
()(3)、连续不断。
()(4)、色彩鲜明、华丽的丝织品。
()4、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天山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先写,接着写最后作者抒发了。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点明了文章的。
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用句结尾,表达了之情。
5.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疑问一:疑问二:疑问三:二、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在课文中批注阅读提示:本文作者好像一名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天山之夏的美景。
我们要反复读文,思考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我们要重点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课文中有些语段、词句写得非常美,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天山景物的特点,我在“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同步答案七月天山阅读训练及答案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沿着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1.这一段话主要写七月天山的什么? A.森林 B.日影C.水声正确答案:A2.这一段话中写巨伞指的是什么? A.群峰 B.森林C.日光正确答案:B3.请选择合适的叠词。
的农民 A.勤勤恳恳 B.摇摇晃晃 C.冷冷清清正确答案:A4.请选择合适的叠词。
的汽球 A.勤勤恳恳B.摇摇晃晃 C.冷冷清清正确答案:B5.请选择合适的叠词。
的小巷 A.冷冷清清 B.摇摇晃晃 C.勤勤恳恳正确答案:A6.骑马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答:答案解析:突出了密林的幽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4课《七月的天山》同步练习(2)(无答案)新人教版(新) 4七月的天山一、把下列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d jǔ白缎山涧俯视白皑皑íj y n马蹄飞溅绵延马鞍二、辨字组词。
段缓撑限缎暖掌很三、照样子,写词语。
1、白皑皑2、重重叠叠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雪峰的白莲的雪水的溪水的山涧的鳞光的日影的塔松五、按要求写词语,再填空。
1、表示“看”的词语:你骑在马上,可以阳光透射到清澈的水底。
蓝天,朵朵白云轻轻地飘荡。
战士们手握钢枪着前方。
站在山顶,整个村庄尽收眼底。
2、用“柔”组成词语: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山形也逐渐变得。
这幅画色彩明丽,线条。
妈妈很,从不跟我发火。
六、仿照例句写话,用上加点的词。
例1: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例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七、先填空,再完成练习。
1、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绣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七月的天山9篇七月的天山 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抽生说学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齐读学习任务2、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天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天山简介)3、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延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优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骑着马去天山看一看吧!4、请同学们同桌论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的字音,互相纠正字音。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发现哪些字需要重点识记?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天山,你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相关的句子,也就是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2、让我们随着导游线路去欣赏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吧。
3、有同学骑过马吗?你什么时候骑过马?骑马时有什么感受?假如你一边骑马,一边欣赏美丽的风光,你的心情会怎样?(开心、愉快)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骑着马,和老师一起进入天山欣赏美丽的风景。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还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课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
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
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__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教学过程:一、师谈话导入课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
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分配学习任务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2.小组交流、汇报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同步测试一、读拼音,写词语。
(共1题;共8分)1.(8分)读拼音,写词语。
fǔ shìmǎ ān mián yán bái ái ái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共2题;共12分)2.(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嫩—绚烂—细碎—3.(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凉爽—寂静—盛开—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共1题;共6分)4.(6分)按课文《七月的天山》内容填空。
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作者进入天山主要描写的景物是:,再往里走,他又描写了:,走进天山深处,他描写的景物是:。
四、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共2题;共20分)5.(14分)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6.(6分)根据课文《七月的天山》内容填空。
山色山形溪流五、课文链接 (共1题;共4分)7.(4分)课内阅读。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3分)本段中把野花比作、和。
(2)(1分)本段作者运用了的写作方法。
A 排比与拟人B 排比与比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俯视;马鞍;绵延;白皑皑【解析】【分析】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会用这些词语造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要注意“马鞍”的“鞍”与“安全”的“安”区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写法。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4.七月的天山庐山的云雾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沿着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1、 这一段话主要写七月天山的什么?( )A 、森林B 、日影C 、水声2、这一段话中写“巨伞”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重重叠叠”写一写。
( )的气球 ( )的空气 ( )的小路4、骑马的声音突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庐山的云雾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联 连)在一起。
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 。
清代一位学者,为了探求庐山云雾的奥秘,曾在庐山大天池整整观看云海100天。
他对“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的庐山云雾“爱如性命”,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可见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庐山雾,对山镇牯岭特别有感情,一年365天,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
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庐山云海一年四季都可看见,尤其是春秋两季最美。
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
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通用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通用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案篇1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盛开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àn 涧jiàn 俯f蹄tí溅jiàn 延yán鞍n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锦缎山涧俯视马蹄溅起绵延马鞍高耸透射寂静增添细碎柔嫩绚烂白皑皑重重叠叠斑斑点点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
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峭壁断崖银链鳞光绚烂无边繁花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的任务。
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
7、学生表述任务:(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2)它们有什么特点?(3)抄写优美的语句。
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