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项说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所回忆的啊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的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味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品格的赞美。
文中作者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本中的批判性与眼下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其次,是说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阅读方面的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课标为依托,根据单元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二、说学情本文是一片叙事性散文,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教材有易于理解的心理,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在讲课文内容的同时,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断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理念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实施课堂教学。
【导语】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个粗⼈,没有⽂化、粗俗、好事,是⼀个很不幸的⼈。
但她⼜是⼀个热望⼀⽣平安的劳动妇⼥,质朴善良、热⼼帮助孩⼦解决疑难。
鲁迅先⽣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8课《阿长与〈⼭海经〉》课⽂原⽂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个⼀向带领着我的⼥⼯,说得阔⽓⼀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没有姓长的;她⽣得黄胖⽽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材⽣得很⾼⼤,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说⼈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个⼿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或⾃⼰的⿐尖。
我的家⾥⼀有些⼩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不许我⾛动,拔⼀株草,翻⼀块⽯头,就说我顽⽪,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在床中间摆成⼀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久睡在⼀⾓的席⼦上,⼜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得那么胖,⼀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些空席。
她不开⼝。
但到夜⾥,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个“⼤”字,⼀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上。
9阿长与《山海经》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
2.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并从细节中理解阿长形象。
3.领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评课稿一、引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精选的阅读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寻找《山海经》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本文旨在评述该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山海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等活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文本分析与解读:介绍《山海经》的特点和重要性;•阅读感悟: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理解与分析;•词语与短语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合作学习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阅读和理解。
4. 教学流程•导入:通过提问和观看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预习:让学生预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定向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阅读:学生课堂内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和解析课文的重点部分;•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巩固: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拓展: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对本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效果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学生对《山海经》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通过问题导入、阅读和讨论,学生对《山海经》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眼光;在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领悟法;2.互动研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1. 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2. 布置学生阅读《朝花夕拾》。
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导入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
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
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阿长与》为基础,描写了鲁迅童年时与家中的长工阿长之间的故事,通过阿长为鲁迅购买并讲解《山海经》的过程,展现了阿长的善良、淳朴、热心和智慧,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山海经》以及鲁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抒情和描写手法,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文《阿长与》。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山海经》的相关图片和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内容,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和关键语句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和关键语句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前准备1.准备范读音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找材料,准备鲁迅的简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有一位长妈妈讲了一个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就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
对鲁迅来说,在他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lǔ)惶(huáng)急疮疤(chuāngbā) 诘(jié)问渴慕(mù) 疏(shū)懒霹雳( pīlì)惧惮(dàn) 懿(yì) 灸(jiǔ)震悚(sǒng)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一、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3.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理解文章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写作线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关键词,体会课文“大词小用”词语使用特点。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多角度、多侧面、描细节的塑造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课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5.领悟回忆性散文中成年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2.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念、同情、尊重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
二、学情分析年级要求:单元要求:用心体察小人物在平凡小事中所展现的优秀品格。
学生需求:三、课时设计:2课时本课教案(选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多角度、多侧面、描细节的塑造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2.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念、同情、尊重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学会用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作。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的表达,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段话中讲的是什么故事?说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完成。
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
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书写及拼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来理解阿长的形象。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间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4、注意分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书写及拼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来理解阿长的形象。
3、概括事件,理解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间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注意分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1、鲁迅(1881-193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9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妇女一直陪伴着他,她对鲁迅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这位妇女,就是鲁迅一直没有忘却的长妈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这位长妈妈。
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
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三、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1)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
(2)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的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不同称呼,标志着不同身份。
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为,作者用的是抑笔,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
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示文章运用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再则,题目用的是45岁时作者的口气,适宜用“阿长”来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课文精读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和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4.分角色朗读第6~17自然段。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5.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6.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7.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在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
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
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阿长”,这个与广大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的形象,尽管有那么多不足,却淳朴直率至极。
作者在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就让我们共同体会一番吧。
二、分析课文1.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
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2.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得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
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探究升华长妈妈是那个时代中国生活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枷锁下无数个妇女中的一员,她善良、勤劳、热心,但同时又或多或少地有着粗俗、迷信等不良习气,也正因为她是一个并不尽美尽善的人物,我们才感到她是那样的可信,那样的可敬,那样的令人久久难忘。
教学反思《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
我先让学生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时我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主要通过讨论与归纳“作者为什么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两者有何关联?”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在学生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互相合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