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考点3新中国的科技
- 格式:ppt
- 大小:16.15 MB
- 文档页数:36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精要阐释]【典题借鉴】1.(20xx·海南卷)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三个层面的学习,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再到实行民主、科学,故B项正确。
答案:B[主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精要阐释]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相对于传统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
【典题借鉴】2. (20xx·河南濮阳一模)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故选A项。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2.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上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
5.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2)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情。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夷”字的使用说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理念。
3.评价(1)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
(2)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补]“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阔胸怀,更有贯通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
唯其如此,“师夷长技”才不仅从一般的时论层面,而是从深刻得多的社会—文化变革层面,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称其“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考点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2016·甘肃兰州模拟)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解析:C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由于中国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不重视西方。
二十年后该书在日本极为畅销,为民族危机严重的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指导,而在民族危机同样严重的中国该书却已绝版。
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C项正确。
2.(2017·山东菏泽月考)“(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托古改制解析:C 题目中“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说明真正引进了西方的东西,最早引进西方技术的是洋务派,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故A项错误;也不是师夷长技,提出“师夷长技”的林则徐和魏源没有把西方的技术引进中国,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洋务派最早将引进西方科技付诸实践,故C项正确;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改革变法策略,故D项错误。
3.【经典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D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
“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的是要学生区别两者的不同。
14-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等书籍。
曾国藩此举( )A.兴办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B.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C.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D.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解析: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工业信息,A项错误;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失败,B项错误;思想启蒙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说明曾国藩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D项正确。
答案:D2.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运动”和五四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的政治思想运动。
其影响的共同之处在于(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制度B.全面颠覆了民族传统与守旧观念C.有效促进了思想启蒙与救亡意识D.深刻变革了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解析: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运动”并不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运动”没有全面颠覆民族传统和守旧观念,B项错误;两场运动的最大意义是思想启蒙与救亡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两场制度都没有变革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D项错误。
答案:C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国民”不可能成为流行政治概念,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也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某某词汇不会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追逐中国近代化作为指向,而且某某词汇成为流行政治概念,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思想解放运动,主题不是“立国自强”,D项错误。
考点3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编者选题表1.【易错题】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解析:C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虽然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一定帮助,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有利于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故D错误。
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究其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解析:C 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B项错误;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积极研发国防科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6·四川成都联考)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做出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C.为中国引进美国先进科技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解析:D 中美建交前的1977年,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为中国引进美国先进科技非题干人物的能力能及,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