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毒源头解读“埃博拉”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近年来,传染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SARS到新冠病毒,不同的传染病给人类的生命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威胁。
预防传染病是保护公共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传染病的案例,探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非典型肺炎(SARS)的案例分析。
SARS在2002年爆发,迅速传播并导致全球范围的恐慌。
这次疫情的根源是广东省的一个野生动物市场,该市场售卖一种名为果子狸的野生动物。
果子狸被发现携带了一种名为冠状病毒的病原体,这是引发SARS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SARS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封控野生动物贸易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野生动物传播病毒的风险较大,因此限制野生动物贸易能够减少潜在的病原体源头。
此外,及早识别和隔离感染者是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关键。
在SARS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报告病例、隔离病人、加强医疗防护,最终成功控制了这一疫情。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埃博拉病毒的案例分析。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出血热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在2014年至2016年的埃博拉疫情中,西非国家几乎被病毒完全控制。
这次疫情的爆发与当地卫生系统的脆弱性有关。
这些国家缺乏医疗设施、人力资源和适当的埃博拉病毒防控措施。
通过埃博拉病毒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健全的卫生系统对于预防传染病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医疗人才、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是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此外,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教育等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新冠病毒的案例分析。
新冠病毒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对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影响。
这次大流行病再次凸显了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是有效防止传播的措施。
由新冠病毒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是应对全球传染病的关键。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传染病没有国界,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传染病防治中的传染源追踪与溯源调查案例分析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追踪和溯源调查传染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追踪和溯源调查,可以找到传染病的源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传染疾病的案例,探讨传染源的追踪和溯源调查方法。
一、SARS疫情的传染源追踪与溯源调查2003年,世界各地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传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
经过各国的合作和努力,最终确定SARS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果子狸。
通过对疫情发生地的市场、野生动物贸易和相关患者的接触史进行调查,切断了果子狸与人类之间的传播链,成功控制了疫情。
二、埃博拉病毒的追踪与溯源调查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曾在非洲多次爆发,造成了严重的疫情。
在这些疫情中,及时追踪传染源并采取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中,通过对患者的接触史进行调查,发现初始病例是通过与感染野生果蝠接触而被传染的。
在随后的溯源调查中,对野生果蝠的种群和分布进行了监测,有助于预测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三、新冠肺炎的传染源追踪与溯源调查新冠肺炎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种传染病,对其传染源的追踪与溯源调查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最早感染者的调查和接触史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可能源于野生动物市场中的野生动物。
针对不明确的传染源,严格控制野生动物贸易和食用习惯,成为了当前防控新冠疫情的重要举措。
四、其他传染病的案例分析除了以上案例,还有很多传染病的传染源追踪与溯源调查工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禽流感疫情的溯源调查,通过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和疫情发生地的调查,确定了禽流感的传染源是家禽。
此外,艾滋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传染源溯源调查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了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总结起来,传染病防治中的传染源追踪与溯源调查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疫情发生地的市场、野生动物贸易和与患者的接触史进行调查,可以找到疫情的传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控制措施。
埃博拉病病毒的源头及其影响介绍埃博拉病病毒我们对于这种病的我们知道的就是这种病死亡率很好,目前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那你们了解多少呢?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了解到许多,不要忽略这些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好好的了解一下,虽然视乎离我们比较远,但是我们了解多一点还是会不同,会更加好的,那么下面就和在这里一起具体的来看看吧!一、疫情源头1、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研究成果显示,此轮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2岁“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2、分析称,在受果蝠叮咬后,这名2岁的婴儿开始发烧,排出黑色的粪便并且呕吐,研究人员认为其是“零号”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4天后,于2013年12月6日死亡。
研究人员事后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连锁反应。
3、在这名婴儿死去后,孩子的母亲出现出血症状,并在2013年12月13日死亡。
然后婴儿的3岁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
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2014年1月1日死亡。
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
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
由于埃博拉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疫情范围越来越大。
二、经济受创2014年8月26日非洲开发银行总裁唐纳德·卡贝鲁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导致了非洲西部地区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外资撤离、商业项目取消,预计西非经济将骤降4%。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国刚从军事、政治危机中开始恢复,却又遭遇埃博拉疫情,各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并可能导致一场粮食危机。
此外,边境的封闭将增加各国间贸易成本,钻石贸易也已经停滞,如整个非洲关闭边境的国家数量逐渐增加,长期来看将打击整个非洲经济。
在这里希望能给各位介绍埃博拉病病毒足够多,疾病不是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了解的就要多。
健康信息提示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对所有的人来说,非洲,充满着神秘色彩,让人向往。
而在神秘的背后,非洲却又隐藏着让人难以预料的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生命安全,比如,埃博拉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
“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有包膜,非节段性,负链RNA 病毒。
丝状病毒科包括马尔堡病毒属,cuevavirus 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有5 个亚种,分别为: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先前称“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莱斯顿病毒(莱斯顿埃博拉病毒)。
其中 4 种可以感染人类,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只有莱斯顿病毒不感染人类。
二、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源可追溯到人类接触“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水果蝙蝠、猴子、森林羚羊以及热带雨林中患病或死亡的豪猪”。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近年来,埃博拉病毒一直是备受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能够感染人类、猩猩、大猩猩、果蝇等动物。
当人体受到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就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多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那么,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探究该问题。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感染部位人体受到埃博拉病毒感染,最初的感染部位通常是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处。
在这些部位,埃博拉病毒会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部。
二、细胞内停留经过进入细胞后,埃博拉病毒并不会立即破坏宿主细胞,而是潜伏在细胞内。
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干扰素通路、NF-κB通路等抑制细胞的免疫反应,降低宿主细胞对它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从而保持在细胞内部。
三、复制过程当埃博拉病毒潜伏在宿主细胞内达数小时,就开始复制自身DNA和RNA。
此时,埃博拉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将自己的RNA复制成mRNA,并将mRNA转译为病毒蛋白。
这些病毒蛋白再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通过溶菌酶破坏宿主细胞,从而释放出来。
四、传播病毒释放出来后,就会传播到周围的细胞和组织中,继续感染。
同时,埃博拉病毒还可以通过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体液途径,传播给其他人和动物。
需要注意的是,埃博拉病毒虽然能够进入人体细胞,但它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细胞都能感染。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主要感染人体免疫系统和内皮细胞,而对于肌肉、心脏等器官的感染能力并不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传播非常危险,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早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这种可怕的病毒传播。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曾经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它的出现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成为了一段血疫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当时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一场疫情。
这种病毒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恶劣的传染性而闻名。
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多数患者死亡。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知之甚少,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导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
而在社区中,由于缺乏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人们的恐慌情绪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被逐渐揭开,这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终于在2019年研发出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这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疫苗的研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也对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都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国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疫情的爆发,但整体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血疫。
人们对这种致命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使得类似的疫情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血疫,是埃博拉病毒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终于战胜了这一病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血疫的故事,不仅是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类抗击疾病、保卫生命的壮丽史诗。
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EVB能攻击多种类型的组织埃博拉病毒(EVB)可以攻击人体内除了骨骼肌和骨头之外的所有内脏和组织。
EVB的蛋白质颗粒由七种蛋白质组成。
EVB的蛋白质颗粒以及EVB能够产生的炎症性分子,可以破坏多种类型的人体组织,同时EVB通过胆固醇转运的NPC-1受体进入人体的细胞,从细胞内部消耗细胞,大量NPC1受体进入人体的细胞从细胞内部消耗细胞大量繁殖,以占领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为最终目的。
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多器官衰竭、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EBV对免疫细胞的攻击和干扰EVB进入机体之后,会识别一些负责免疫系统一线防御的免疫细胞,比如树突状细胞。
如果树突状细胞无法将正确的信号传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就不会应答感染,相应的抗体也就不能产生。
正因如此,埃博拉病毒才能在机体中快速复制。
跟许多其他病毒一样,埃博拉也能抑制干扰素,干扰素是细胞阻止病毒增殖的一大武器。
埃博拉的VP24蛋白能够结合并阻断免疫细胞表面的转运蛋白,而该蛋白在干扰素通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埃博拉病毒蛋白24(eVP24)的结构,eVP24可以结合到细胞上一种名为核胞浆转运蛋白的运输蛋白上,当eVP24结合到核胞浆转运蛋白上后,会护送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核浆转会信与转激核在核中eVP24就可以开启干扰素的靶向基因,干扰干扰素发挥功能的阶段。
EBV进入人体后,会攻击巨噬细胞和肝细胞,然后利用这些细胞大量生成两种埃博拉糖蛋白:sGP和GP。
这些糖蛋白是如此之多,使得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几种埃博拉糖蛋白GP这些糖蛋白是如此之多使得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几乎丧失功能。
GP能形成三聚体,粘着在血管内表面;sGP形成二聚体,攻击中性粒细胞。
埃博拉:⼈类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患者先变僵⼫,死时化为⾎炸弹今天我们要聊的⼤瘟疫是——埃博拉,节⽬内容主要来源于理查德·普雷斯顿在2016年出版的那本《⾎疫》,2019年的时候这本书还被翻拍成了同名美剧,应该很多同学们都看过。
⾎疫埃博拉这个名字,⼤家都听说过吧?对于我们来讲,它只出现于电视新闻和⽹络上。
没过⼀段时间就在⾮洲⼩范围爆发⼀次,虽然感觉⾮常的恐怖,但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
但是别忘了我们⽣活在⼀个怎样⾼速的时代,就如普雷斯顿所说:“埃博拉病毒离全⼈类也只有⼀个航班的距离。
”埃博拉有多恐怖?它的⽣物安全等级为最⾼级——4级。
什么概念呢?1级是⿇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治疗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洗洗⼿就⾏。
2级病毒是中等危险程度,治疗需要防护措施,进⾏实验是必须要在⽣物安全柜中操作的。
像是流感病毒就归于这⼀安全等级。
3级病毒已经是⾮常危险了,狂⽝病、艾滋病、⿏疫、SARS,都在这⼀级。
进⾏病毒实验那可是要穿着密闭防护服的。
⽽第4级病毒的实验室,是有闭⽓门和缓冲消毒区,研究⼈员不仅要穿上防护服,还要进⾏数分钟的消毒淋浴。
那个场景想想就渗⼈,代表病毒就是埃博拉。
第4级,基本就是为埃博拉设定的,它就是⼈类已知的最致命的病毒。
埃博拉长的异常奇特,其他病毒看上去就跟⿊胡椒差不多,⽽埃博拉病毒则像是⼀根打了结的⿇绳,所以被称为丝状病毒,还有个浪漫、温和的外号:牧⽺⼈的曲杖。
可如果被它感染,那⼀点都不浪漫、温和,致死率90%,根本就⽆药可救。
埃博拉最初的宿主是蝙蝠,也是因为与野⽣动物发⽣接触才传染给⼈类。
当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形容埃博拉的感染者:受到了魔⿁最恶毒的诅咒。
被感染才开始是发烧,全⾝疼痛,眼球变成⾎红⾊,然后是⾮常严重的呕吐跟腹泻。
你吐出的⿊⾊呕吐物⾥⾯,有⾎⽔和⾃⼰坏死的内脏碎⽚。
⽪肤布满红疹,整个⼈⽬光呆滞,变得冷漠迟钝,逐渐丧失所有的活⼒,看起来就像是僵⼫⼀样。
最后是⽌不住的出⾎,那真是叫做七窍流⾎。
从病毒源头解读“埃博拉”
作者:梁海清成晓瞳
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0期
从当年对中国大地重重一击的SARS到依旧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艾滋,再到刚刚偃旗息鼓、稍事平息的H7N9,在医学领域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病毒。
2014年,埃博拉从西非发源、席卷非洲大地,迅速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
兵家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埃博拉疫情的罪魁祸首——埃博拉病毒,方能制定相关对策。
《养生大世界》杂志社特别邀请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实验技术研究保障中心主任、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军队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貌盼勇,为大家解惑答疑,从病毒源头来进行解读,说说“埃博拉病毒”的那些事儿。
《养生大世界》:貌主任,您好!作为国内外研究病毒的资深专家,能否通俗的为读者解读一下病毒是什么?
貌盼勇:着眼于地球这个广袤世界,生存着很多有生命的个体,我们称为生物。
其中除了人类、动物、植物等之外,还有一些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被统称为微生物。
病毒就是微生物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在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约占75%。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进行试验,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
根据试验特征,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是不同于细菌的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病毒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体,虽然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但是破坏能力强。
现实中的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它的结构简单到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
病毒只有进入活细胞内方可显示其生命活性,进入活细胞后,根据病毒核酸的指令,使细胞改变其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并利用细胞的合成功能,大量地复制出病毒的子代,结果使细胞发生改变或死亡,从而导致机体的疾病。
《养生大世界》:埃博拉病毒感染断断续续发生过很多次,大多局限于中非,但2014年却是从西非始发蔓延至非洲诸国。
为什么此次病毒可以走得这么远?
貌盼勇: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与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比较,其传播能力并不很强。
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传播主要还是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卫生和医疗条件等有关。
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
越来越广泛的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的经济、贸易、旅游等交流,也是这次埃博拉出血热大范围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
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的增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野生动物及其相应产品贸易全球化,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
另一方面可能病毒发生了变异,致使传播性增强。
《养生大世界》:2014年8月29日,《科学》杂志刊登关于埃博拉的最新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在迅速变异。
研究组称在78个感染者的99份样本中找到了395个基因变种。
病毒变异是自身特性,那么,它的变异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何特定情境?为什么样本中会有这么多基因变种?
貌盼勇:首先,变异是物种进化的需求(适者生存)。
病毒缺乏核酸复制修正功能,在复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
实际上,病毒的自然变异是非常缓慢的,但这种变异过程可因为外界强烈因素的刺激而加快,如温度、射线等。
导致变异的因素有很多,病毒为了打破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和清除、抵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压力,也会造成病毒的变异。
不同型别病毒株感染同一个体,造成病毒的重组也会导致新毒株出现。
许多病毒在感染机体时会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的准种存在。
当同一病毒的不同亚型同时流行时,更容易发生基因重组等病毒变异。
在自然宿主身上,病毒变异速度并不快,一旦传播到人体,发生基因重组或片段、位点突变,导致变异速度大大加强。
《养生大世界》:病毒学研究证明感染人类的大多数病毒来自动物,埃博拉病毒的源头也指向果蝠和猩猩等非洲生物,但现在感染死亡的都是人类,为什么病毒会跨物种传播呢?
貌盼勇:许多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存在其它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乙型脑炎和戊型肝炎(猪)、SARS(果子狸)、人感染禽流感(禽)、埃博拉出血热(果蝠)等。
它们大多在自然宿主中不引起发病或发病轻微,因此可以长期共存。
在共存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当变异发生至一定程度,如病毒蛋白发生可以与人类细胞受体结合的变异时,合适的变异病毒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出现跨种传播,感染人类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
这也是物种在选择压力下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如果病毒感染自然宿主引起致死性疾病,病毒将随宿主死亡而消失。
《养生大世界》:医学讲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不是常会发生的事,跨物种传播且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更是不常见,什么样的病毒才比较容易发生跨种传播?
貌盼勇:常见于RNA病毒。
一般情况下,自然宿主为动物,同时存在中间宿主,人类为最终宿主。
病毒在中间宿主传播中发生变异,进而产生新的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
《养生大世界》:国人对于病毒感染的深刻印象,主要是当年的SARS和H7N9型流感,但在疫情风行之后,他们都归于寂静,是这些病毒消失了吗?
貌盼勇:不能说消失,依然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例如埃博拉病毒在1979年流行以后,有15年没有发生,直到1994年出现新的流行。
传染病病原体可以在自然宿主中长期和平共存,已经出现过的病原体有可能通过基因变异适应自然界,或产生新的毒株应对人类现有的治疗药物,产生更大的威胁。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期的。
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杀戮和食用,都给病毒再次传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养生大世界》:为什么近年来,对于病毒所引起的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出现过不准确称谓为“超级病毒”的病毒,这与当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没有关系?
貌盼勇: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的新发传染病出现速度之快,种类之多,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这其中有生物病原体的因素,例如病毒本身发生遗传变异、重组等,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或者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改变,导致不致病生物体成为致病病原体。
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会因素。
动物携带病毒,本身是隐形感染,并不致病,而人类大肆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使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进而在人群中流行;或者新开农田,使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增多,增加了感染人类的机会。
便捷的交通和世界都市化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以往没有发现的病毒被发现。
自然灾害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加上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导致环境污染恶化,这些因素都造成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
《养生大世界》: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种病毒,我们该如何防范?
貌盼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食等生活习惯,不滥捕、食用野生动物,不从事吸毒等危险行为,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感染。
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许多人类传染病都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猎食引起的。
医务人员应提高诊疗意识和应对传染病的水平,及早发现病例,隔离、阻断传播。
政府应加强传染病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提升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